革命幸未成功.留守終被裁撤
吾人於八十六年之後(一九九八),回看民初政局,真可說是閱人多矣。根據這八十六年的歷史實例,歷史家蓋可斷言,民初那個爛攤子是任何政治家也收拾不了的。視看蔣、毛二公各搞數十年的下場,吾人即可作上述之‘斷言’也。這是個‘轉型’程序中的階段問題,階段未到,任何當政者都必然有個悲劇的結局,雖然歷史還是在繼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向前邁進;絕不停頓,更不會回頭。胡適說他們都是一批了不起的人物,語雲‘形勢比人強’,在那個‘形勢’之下,仟何了不起的‘人’,也無能為力也。袁世凱這個‘人’的悲劇,便是他捲入了這個他所改變不了的‘形勢’。孫中山的幸運,便是他始終沒有捲入這個形勢。搞了一生的‘革命尚未成功’;有心為國為民,而‘道不得行’,就會引起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同情了。中山喟然嘆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殊不知中山之幸運,正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國父大人生如有幸,大得其意,像毛大導師那樣,能在‘天安門上,吐氣成霞’,他老人家,可能也就不是中華民國的華盛頓了。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中山啊,中山,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啊?
話說回頭,在民國元年六月中旬,孫公在衣錦還鄉之後,回到上海。國內政局已有山雨欲來之勢。第一是黃留守公署的裁撤(六月十四日),革命老同誌(包括黃上將),又多出一批下崗之人(用個目前的名詞)。但是黃留守屬下的三十萬雜牌軍,本是各有其主的。荷槍實彈的軍人原是最實用的政治本錢。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新朝初建,裁兵削藩,都是第一難事。事實上,歷朝和平裁兵.宋朝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外,幾無一成功的先例。(筆者以前在課堂中,每說毛澤東為趙匡胤以後之第二人。誰知說得太早,毛晚年之大殺功臣,實遠甚於前朝。)此次黃興這個功臣雖有意主持裁兵,然東南地區的新舊各軍,原非黃氏的子弟兵,他雖有意助袁,偃武修文,那些大小軍頭,哪能由得他呢?何況他也並無恩餉可發呢。
再者,南京留守原是老袁狡獪手段之一。他不能一上台便把革命黨原有的功臣全部清除,他先把那些桀驁不馴的宋教仁、陳其美調虎離山,在唐內閣裏安了兩個冷衙門以籠絡之。再劃出個南京留守把黃大元帥安頓好,以免他遊蕩妨事。迨新政府百事就緒,袁就要裁撤銷南京留守,把黃興踢上層樓,調去北京擔任另一冷衙門的‘參謀總長’。黃和陳其美一樣,不願北上去坐冷板凳,那就自動下崗了,後來,袁為安插孫中山,乃給孫一個‘肥缺優差’去修鐵路,並要黃興也去助孫搞實業救國。這也是趙匡胤要石守信等老功臣,多致歌兒美女,安享晚年的意思。後來的毛澤東要陳毅去辦外交,聶榮臻去搞科技,賀龍去打檯球,並大辦其文工團,重印古本金瓶梅(後一項出自大陸的街談巷議的小道消息,據說是十分可靠的,希望將來嚴肅的歷史家,能鄭重的肯定之或否定之)。都是資治通鑑上可以學到的功夫套路。袁世凱這位老官僚,他顯然也認為隻有歌兒美女,才能把孫文、黃興、宋教仁等這些硬漢子軟化掉……。
讀者讀到這一類的歷史故事,可能的反應是不相信這些故事,實有其事。如果確是事實,則這些歷史製造者,豈不是太下流了。其實這都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這類故事在二十五史和資治通鑑裏都太多了,而且泰半都是:事實。它之發生於近代的中國政壇裏,那就是‘轉型’的問題了。從帝製轉民治的要點,便是把‘無限製權力’(uncheckedor power)轉成‘有限製的權利’(checked power or limited authority)。在這項轉型還未轉得幹淨之時,老的魔鬼繼續附身,就是難免的了。袁世凱後來便是 被老魔鬼附身,綢死的。
唐內閣垮台的學理解剖
中山返滬後第二件大事便是唐內閣的忽然倒塌,總理大人棄職‘失蹤’(六月十五日)。袁總統挽留不了,乃特任首席總長陸征祥繼唐組閣。唐閣既倒,同盟會在唐內閣中的骨幹分子宋教仁、陳其美、蔡元培也就跟著下崗了。蔡公原是個無關痛癢的好好先生,才品八鬥而飛揚跋滬的宋教仁原不要做左舜生【見上節小注】;手握兵權黨權,虎踞上海的陳其美、始終就沒有北上就職。如今宋、陳二人既然總長都不做了,那正好全力搞黨,把同盟會擴大改組為國民黨,然後來搞他個‘政黨內閣’,大幹一番。
宋氏認為唐內閣隻是個‘混合內閣’,繼唐而起的陸內閣,則是個‘超然內閣’,在這個緊要的開國時期,興利除弊,國事如麻,他二人都不中用。要起死回生,翻天覆地,宋的目標是組織一個清一色的國民黨內閣,由他來做總理,則中華民國其庶幾乎……,且看他的同鄉後輩的朱鎔基,今日即頗有遁初遺風,朱氏今日的條件比宋教仁當年好的太多了,希望他不要望碑墮淚。綸巾羽扇,好自為之。
上節已言之,唐內閣的條件是不能再好了,為甚麽不出三月便壽終正寢呢?其實這又是個轉型的問題了。須知,依法唐內閣是個責任內閣,袁總統隻是個虛君。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政冶史裏麵,中國出了四百多個皇帝,除了少數的亡國之君像阿鬥、溥儀等等之外,有幾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是個虛君呢?誠問文景、武宣、貞觀、開元、洪武、永樂和康雍幹,那一位是虛君?相反的,我國曆朝盛世如上述者的出現,幾乎都是一宇號的雄才大略,君權神授,獨裁專製的英明之王也。在我國歷史上,往往也是皇權愈大,政治癒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貪贓枉法。因為我國皇帝向來不直接管我們黎民百姓,管我們黎民百姓,分屬‘親民之官’的縣太爺和知府、道尹,上至巡撫、總督的地方官。因比我們的皇帝陛下愈分凶,愈厲害,全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為非作歹。所以在傳統中國裏,我門黎民百姓,對權力最大的皇帝,像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聖祖(康熙),不但沒有惡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吾人於八十六年之後(一九九八),回看民初政局,真可說是閱人多矣。根據這八十六年的歷史實例,歷史家蓋可斷言,民初那個爛攤子是任何政治家也收拾不了的。視看蔣、毛二公各搞數十年的下場,吾人即可作上述之‘斷言’也。這是個‘轉型’程序中的階段問題,階段未到,任何當政者都必然有個悲劇的結局,雖然歷史還是在繼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向前邁進;絕不停頓,更不會回頭。胡適說他們都是一批了不起的人物,語雲‘形勢比人強’,在那個‘形勢’之下,仟何了不起的‘人’,也無能為力也。袁世凱這個‘人’的悲劇,便是他捲入了這個他所改變不了的‘形勢’。孫中山的幸運,便是他始終沒有捲入這個形勢。搞了一生的‘革命尚未成功’;有心為國為民,而‘道不得行’,就會引起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同情了。中山喟然嘆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殊不知中山之幸運,正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國父大人生如有幸,大得其意,像毛大導師那樣,能在‘天安門上,吐氣成霞’,他老人家,可能也就不是中華民國的華盛頓了。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中山啊,中山,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啊?
話說回頭,在民國元年六月中旬,孫公在衣錦還鄉之後,回到上海。國內政局已有山雨欲來之勢。第一是黃留守公署的裁撤(六月十四日),革命老同誌(包括黃上將),又多出一批下崗之人(用個目前的名詞)。但是黃留守屬下的三十萬雜牌軍,本是各有其主的。荷槍實彈的軍人原是最實用的政治本錢。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新朝初建,裁兵削藩,都是第一難事。事實上,歷朝和平裁兵.宋朝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外,幾無一成功的先例。(筆者以前在課堂中,每說毛澤東為趙匡胤以後之第二人。誰知說得太早,毛晚年之大殺功臣,實遠甚於前朝。)此次黃興這個功臣雖有意主持裁兵,然東南地區的新舊各軍,原非黃氏的子弟兵,他雖有意助袁,偃武修文,那些大小軍頭,哪能由得他呢?何況他也並無恩餉可發呢。
再者,南京留守原是老袁狡獪手段之一。他不能一上台便把革命黨原有的功臣全部清除,他先把那些桀驁不馴的宋教仁、陳其美調虎離山,在唐內閣裏安了兩個冷衙門以籠絡之。再劃出個南京留守把黃大元帥安頓好,以免他遊蕩妨事。迨新政府百事就緒,袁就要裁撤銷南京留守,把黃興踢上層樓,調去北京擔任另一冷衙門的‘參謀總長’。黃和陳其美一樣,不願北上去坐冷板凳,那就自動下崗了,後來,袁為安插孫中山,乃給孫一個‘肥缺優差’去修鐵路,並要黃興也去助孫搞實業救國。這也是趙匡胤要石守信等老功臣,多致歌兒美女,安享晚年的意思。後來的毛澤東要陳毅去辦外交,聶榮臻去搞科技,賀龍去打檯球,並大辦其文工團,重印古本金瓶梅(後一項出自大陸的街談巷議的小道消息,據說是十分可靠的,希望將來嚴肅的歷史家,能鄭重的肯定之或否定之)。都是資治通鑑上可以學到的功夫套路。袁世凱這位老官僚,他顯然也認為隻有歌兒美女,才能把孫文、黃興、宋教仁等這些硬漢子軟化掉……。
讀者讀到這一類的歷史故事,可能的反應是不相信這些故事,實有其事。如果確是事實,則這些歷史製造者,豈不是太下流了。其實這都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這類故事在二十五史和資治通鑑裏都太多了,而且泰半都是:事實。它之發生於近代的中國政壇裏,那就是‘轉型’的問題了。從帝製轉民治的要點,便是把‘無限製權力’(uncheckedor power)轉成‘有限製的權利’(checked power or limited authority)。在這項轉型還未轉得幹淨之時,老的魔鬼繼續附身,就是難免的了。袁世凱後來便是 被老魔鬼附身,綢死的。
唐內閣垮台的學理解剖
中山返滬後第二件大事便是唐內閣的忽然倒塌,總理大人棄職‘失蹤’(六月十五日)。袁總統挽留不了,乃特任首席總長陸征祥繼唐組閣。唐閣既倒,同盟會在唐內閣中的骨幹分子宋教仁、陳其美、蔡元培也就跟著下崗了。蔡公原是個無關痛癢的好好先生,才品八鬥而飛揚跋滬的宋教仁原不要做左舜生【見上節小注】;手握兵權黨權,虎踞上海的陳其美、始終就沒有北上就職。如今宋、陳二人既然總長都不做了,那正好全力搞黨,把同盟會擴大改組為國民黨,然後來搞他個‘政黨內閣’,大幹一番。
宋氏認為唐內閣隻是個‘混合內閣’,繼唐而起的陸內閣,則是個‘超然內閣’,在這個緊要的開國時期,興利除弊,國事如麻,他二人都不中用。要起死回生,翻天覆地,宋的目標是組織一個清一色的國民黨內閣,由他來做總理,則中華民國其庶幾乎……,且看他的同鄉後輩的朱鎔基,今日即頗有遁初遺風,朱氏今日的條件比宋教仁當年好的太多了,希望他不要望碑墮淚。綸巾羽扇,好自為之。
上節已言之,唐內閣的條件是不能再好了,為甚麽不出三月便壽終正寢呢?其實這又是個轉型的問題了。須知,依法唐內閣是個責任內閣,袁總統隻是個虛君。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政冶史裏麵,中國出了四百多個皇帝,除了少數的亡國之君像阿鬥、溥儀等等之外,有幾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是個虛君呢?誠問文景、武宣、貞觀、開元、洪武、永樂和康雍幹,那一位是虛君?相反的,我國曆朝盛世如上述者的出現,幾乎都是一宇號的雄才大略,君權神授,獨裁專製的英明之王也。在我國歷史上,往往也是皇權愈大,政治癒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貪贓枉法。因為我國皇帝向來不直接管我們黎民百姓,管我們黎民百姓,分屬‘親民之官’的縣太爺和知府、道尹,上至巡撫、總督的地方官。因比我們的皇帝陛下愈分凶,愈厲害,全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為非作歹。所以在傳統中國裏,我門黎民百姓,對權力最大的皇帝,像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聖祖(康熙),不但沒有惡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