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具與角色


    其實,不但酋長、祭司和薩滿們要有麵具(麵子),其他人也要有的。因為麵具不但表明一個人的地位,同時也表明一個人的歸屬,即他屬於哪個群體、哪個階層,類似於今之“身份證”,當然人人不可或缺。在原始時代,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崇拜不同的圖騰,也就有不同的麵具。隻要看他使用什麽樣的麵具,就知道他屬於哪個圖騰係統,從而判斷出是敵、是我、是友。所以,麵具(麵子)之於人,至少在原始時代,就已是性命攸關的事。如果你沒有麵具(麵子),那就成了一個來歷不明的人。用現代術語來說,就叫做“政治麵目不清”。不清也就不親,必須加以防範。甚至,政治麵目不清,比公開的敵人還可怕,因為他可能是jian細和間諜。在“寧肯錯殺一千”的思想指導下,也可能立馬被殺掉。因此,在原始時代,一個人如果不能出示自己的麵具,就很難安全地通過一個充滿警惕的部落。總之,從原始時代起,人們就是“死要麵子”的。因為沒有麵子,就可能不但生命沒有保障,而且會“死無葬身之地”。要知道,就連死者的埋葬和靈魂的安頓,也都是必須按照“圖騰係統”來操作的。沒有標誌身份歸屬的“麵子”,死了以後,便隻能去做孤魂野鬼。


    由此可見,丟失麵子,將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事實上,在原始時代,對於那些犯下為本部落眾人所不齒罪行(通jian、通敵等)的人,懲處的辦法之一,就是剝奪其麵具。失去了這一“麵子”,也就失去了與自己人交往的工具,當然也就“沒臉見人”,隻能自個兒跑開,到不見人煙的地方去自生自滅。這種懲罰,有時比判處極刑還可怕。久而久之,這種恐懼感就轉化為羞恥感,視丟失麵子為可恥,進而又把一切可恥之事視為“丟臉”。


    麵子既然原本是“麵具”,則它也就同時是“角色”,或者說是角色的標誌。角色有主有次,麵子也就有大有小。但即便跑龍套,也是角色,也要有麵子。麵子就像京劇中的臉譜,標識著每個人在社會生活的舞台上擔任和扮演的角色。事實上,臉譜麵子都來源於麵具,隻不過用在戲台上的叫臉譜,用在生活中的叫麵子,作用卻都是一樣的,合起來便叫“臉麵”(臉譜和麵子)。所以,一個人,如果自認為頗有臉麵,覺得自己的麵子又大又光鮮,深怕別人“看不見”或“看不起”,多半就會故意“擺譜”。擺譜也就是把臉譜特地擺出來給人看,和京劇中“亮相”的作用差不多。


    其實,重要的不是“擺譜”,而是“識譜”,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有什麽樣的麵子,扮演的是什麽角色,應該如何麵對觀眾和其他人物。如果弄不清,或者演不好,那就會“角色錯位”,當然也就“對不起”了。比如君是一種角色,臣也是一種角色,父是一種角色,子也是一種角色。好的社會政治秩序,依照孔子的說法,是應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所司之角色行事。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就非丟麵子不可。嚴重一點,如宋靈公、楚成王,還會丟了性命。至少,也要被視為“表現不好”。


    因此,一個中國人,要想活得滋潤、體麵,就要“表現好”;而要“表現好”,就要“守規矩”。中國做人的規矩很多,但原則也很簡單:第一要“識相”,第二要“懂事”。所謂“識相”,就是要會看臉色,知道對方有什麽樣的麵子;所謂“懂事”,就是要懂得禮貌,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表演。比方說,開會時,麵子比你大的人還沒說話,你就搶先發言。人家臉上已經不耐煩了,你還在那裏說個沒完。這就是“沒眼色”,也就是“不識相”。又比方說,一個資格老、輩分高的人來了,打電話說要來拜訪你,你就應該立即表示“不敢當,還是我去看您老人家”,否則也是“沒規矩”和“不懂事”。


    規矩首先是“規格”。規格由角色的大小來決定。角色不一樣,麵具、臉譜、麵子的“格式”(尺寸、顏色、花紋、樣式)也不同,這就是規格(規定的格式)。這些格式既然都有一定之規,當然輕易改變不得,也濫用不得。所以,一個人,如果角色小而享用的規格高,就是“出格”(如特許使用則叫“破格”);如果角色大而享用的規格低,就是“降格”(也叫“掉格”、“掉價”、“有中國份”);如果故意要顯示自己的身份,就叫“擺格”;而如果身份與格式相符,則叫“合格”。合格不合格是很重要的。不合格,就會有人來問你:“你以為你是誰?”“你他媽的算老幾?”


    怎樣做才合格?首先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斤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別人才會“賞臉”。賞臉的結果,是不但自己有麵子,連帶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和上司也有麵子。比如,一個孩子在客人麵前彬彬有禮,規規矩矩,或嘴巴甜,樣子乖,因而受到客人的誇獎,這在父母,是極有麵子的事情。如果他公然在客人麵前“不聽話”,則是極“丟臉”的事,因為他不給父母麵子,使父母不能扮演家長和教育者的角色。這時,惱羞成怒的父母可能會聲色俱厲地加以嗬斥,甚至大打出手,結果當然是隻能連帶客人一起都灰頭灰臉。所以,那些乖巧的孩子,盡管平日裏十分驕橫,一旦來了客人,也會作聽話懂禮貌狀。同樣,聰明的女人在外人麵前,也會裝出一切大事都是丈夫做主的樣子,以便那怕老婆的老公,還勉強能夠暫時扮演一下大老爺們男子漢的角色,不至於丟盡臉麵。


    正文 第三章 麵子 四 麵具、角色、戲劇性 2


    演戲與讓戲


    這就很有些戲劇性。


    中國具有戲劇性的事情很多。就說送禮。在甲,不送是不行的,不送是“不識相”;在乙,不收也是不行的,不收是“不賞臉”。拒收禮物,丟了實惠還得罪人,是很不合算的事。但是貿然或坦然收下,也是不行的。有沒有受賄的嫌疑先且不說,至少是一方麵顯得自己貪財,或沒見過世麵,會丟自己的“臉”;另方麵又似乎認為對方送禮是理該如此,自己“受之無愧”,這顯然是小看對方,會傷對方的“麵”。所以,盡管最後還是要收,但收之前必有一段推讓辭謝的“戲”要演。其過程無非是送禮者先說“務請賞光”。這是拿麵子做武器,意味不收就是不給我麵子。收禮者則雲“你太客氣”。這是用人情作盾牌,因為真正的“兄弟”是無須送禮的。送禮者也隻好攻之以人情“請別見外”,意味隻有“生人”的禮才收不得。最後受禮者隻好請回麵子來幫忙:“那麽恭敬不如從命。”意味先前拒收,不是不給麵子,而是出於對你的“恭敬”;現在收下,也不是自己“不要臉”,而是為了“從命”。“恭敬”和“從命”都是麵子,但“從命”的麵子更大。為了給你更大的麵子,隻好不顧自己的臉麵,收下你的禮物。這可真是得了人情又賣乖,既給自己找了台階,又給對方戴了高帽。所以,盡管雙方心裏都知道這是在“演戲”,但為麵子故,又都非演不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