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中國人》易中天


    品讀中國書係之四。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麵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麽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係?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裏,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於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於細緻中闡發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麽抽象,那麽理論化,那麽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隻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閑適,讀起來輕鬆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麽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環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麵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麵,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一語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正文 引 言 1


    看不懂的中國人


    這本書是講中國人的。


    中國人的事最不好講。


    比如中國。中國人喜歡中國嗎?當然不喜歡。提起中國,中國人沒有不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連那些行賄受賄者,也未必當真喜歡中國。如果不受賄即可財源滾滾,他為什麽要冒丟官下獄的風險?如果不行賄就能通行無阻,他又為什麽要拿自己的錢送人?渴望中國的大約隻有一種人,——在種種權錢交易或權色交易中拉皮條的。但那是極少數。 多數人是不喜歡中國的。但他們又離不開中國。事實上許多中國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關係走後門請客送禮。如果所有的官員都當真既不吃請也不收禮,恐怕不少人就會悵然若失,心裏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辦不辦得成。所以,不反中國是不行的,反得太厲害怕也不行。最好是留一條尾巴,限製在吃一兩頓飯和收一兩條煙的範圍內,則皆大歡喜。你說這是逼出來的?也未必。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對,都憎惡的。但如果你請那從未參加過的人一起來吃,則多半會欣然前往,且麵有得色。可見他反對的並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別人有份自己沒有。因為自己沒有份,便隻好連公款吃喝一齊加以反對。那麽,中國人兩麵派嗎?不對!他是“始終如一”的,也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以後要講到的人情、麵子等等。你請他吃飯,是你的人情,也是給他麵子,豈能不領情,給臉不兜著?換句話說,他吃的隻是你的人情你的麵子。至於用的是公款還是私款,和他又有什麽關係?當然也不妨礙他在理論上反對公款吃喝。結果,大家都反對公款吃喝,而公款吃喝卻屢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因為沒有人會把抽象的原則和具體的事物混為一談,也沒有人會為了某個大道理犧牲麵子人情。怎麽說是一回事,怎麽做又是另一回事。比方說,你那個老朋友是一貫反對公款吃喝的,但如果他到了你的轄區,你不拿公款招待他,他還不高興!因為這似乎意味著他上不了台麵,或沒有資格享受公款吃喝,是很沒有麵子的。


    顯然,不是中國人說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國人當麵一套背後一套,而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或“法則”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老祖宗留下了不少的遺訓,這些遺訓常常都是要打架的。比方說,老祖宗諄諄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同時又會告誡我們“少管閑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那麽,我們是管還是不管?哈!這你就不懂了。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閑事”。如果是閑事,就不該管;不是閑事,就應該管。所以,見義勇為是對的,袖手旁觀也是對的。中國有句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就是說,有理沒理,不光看講不講得出道理來,還要看你是“公”還是“婆”。


    這樣一來,研究中國人“國民性”或“民族性”的人就麻煩了。他實在想不出該用哪一兩個詞或哪一兩句話來概括中國人,概括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比方說,中國人耿直卻又圓滑,坦誠卻又世故,多疑卻又輕信,古板卻又靈活,講實惠卻又重義氣,尚禮儀卻又少公德,主中庸卻又走極端,美節儉卻又喜排場,守古法卻又趕時髦,知足常樂卻又夢想暴發,燒香算命卻又無宗教感,愛抱團兒卻又好窩裏鬥,愛挑刺兒卻又會打圓場,不愛管閑事卻又愛說閑話,懂得“隻爭朝夕”的道理卻又主張“慢慢來”,等等,等等。結果,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在世界歷史上最早“先富起來”,卻又最終弄得“一窮二白”,因為“落後”而“挨打”。總之,中國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豈但外國人“看不懂”,便是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說得清”。


    其實,就連“說不清”也是不對的。如果你用“說不清”三個字來概括中國人,保準有人立馬表示反對:說不清?怎麽說不清?我就說得清。然後,他就會一五一十地說將起來,而且說得頭頭是道,說得旁邊的人直點頭。可是,點頭又怎麽樣呢?他聽張三講的時候會點頭,聽李四講的時候也會點頭,因為張三李四講的都對。但你要以為張三李四觀點一致,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說法很可能正好相反,——張三講的是“公理”,而李四講的是“婆理”。何況在中國,點頭並不一定表示贊同(當然也不一定表示不贊同)。它可能是表示在傾聽,或者表示禮貌,甚至隻不過習慣動作而已。


    中國人的事,實在是麻煩得很。


    駒飯。中國人是最愛請客吃飯的。南方北方,都一樣。但如何吃,吃什麽,卻不大相同。北方人請客吃飯,總是整一桌子菜,盤子疊盤子碗摞碗。那些菜,往往也都很實在,整隻的雞整隻的鴨,整隻的豬腿或羊腿,總之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南方的盤子就要小得多,菜的分量也少得多,幾乎一筷子就可以夾完,但花色品種則比較豐富,一隻雞可以做好幾種菜,一魚也可以兩吃或三吃。於是北方人就瞧不起南方人了,認為他們小氣。南方人也看不上北方人,認為他們傻氣。最好玩的是,他們都認為對方虛偽。北方人說,弄那麽一點點菜,讓人不敢下筷子,這是請的哪門子客?虛情假意吧?南方人則說,明明吃不完,還要不停地上菜,這是讓人吃還是讓人看?虛張聲勢麽!那麽到底誰虛偽?其實誰也不虛偽。北方人認為,既然誠心誠意請人家吃飯,就得讓人能夠放開肚皮吃,這樣才實在。南方人則認為,實實在在地待人,就用不著鋪張浪費。菜嘛,夠吃就行,弄那麽多幹什麽?如果是自己家裏人吃飯,有這麽擺譜的嗎?沒有吧?再說,弄那麽多菜,豈不把人家當成了飯桶?還是能吃多少弄多少的好。這可真是“南轅北轍”,猴吃麻花——滿擰。結果,他們雖然都很實在,卻又都被認為是虛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話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閑話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