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有一個巴洛克時期的天才詩人名叫達斯(petterdass),生於一六四七年到一七o七年間。他一方麵著意描寫人世間的現實生活,另一方麵則強調唯有上帝才是永恆不變的。


    “上帝仍為上帝,即便天地盡荒;上帝仍為上帝,縱使人人皆亡。


    “但他在同一首讚美詩中也描寫挪威北部的鄉村生活,描寫魴魚、鱈魚和黑鱈魚等。這是巴洛克時期作品的典型特徵,一方麵描寫今生與現實人間的生活,另一方麵也描寫天上與來世的情景。這使人想起柏拉圖將宇宙分成具體的感官世界與不變的概念世界的理論。”


    “這些巴洛克時期的人又有什麽樣的哲學呢?”


    “他們的哲學特色同樣也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並存,而且兩者之中充滿了強烈的衝突。我說過,有許多人認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種崇高的特質。我們稱之為‘理想主義’。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看法則被稱為‘唯物主義’,就是指一種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從肉體感官而來的哲學。十七世紀時也有許多人信奉物質主義。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英國的哲學家霍布士(thomashobbes)。他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現象——包括人與動物——都完全是由物質的分子所組成的。就連人類的意識(也就是靈魂)也是由人腦中微小分子的運動而產生的。”


    “這麽說,他贊同兩千年前德謨克裏特斯的說法囉?”


    “在整部哲學史上你都可以看到理想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影蹤。


    不過兩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時期這般明顯共存。由於受到各種新科學的影響,唯物主義日益盛行。牛頓證明整個宇宙適用同樣的運動定律,也證明自然界(包括地理和太空)的所有變化都可以用宇宙重力與物體移動等定律來加以說明。因此,一切事物都受到同樣的不變法則或同樣的機轉所左右。所以在理論上,所有自然界的變化都可以用數學精確地計算。就這樣,牛頓成就了我們所謂的‘機械論的世界觀’。”。“他是否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部很大的機器?”


    “是的。me插nic(機械論的)這個字是從希臘文me插ne而來的,意思就是機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霍布士或牛頓都不認為機械論的世界觀與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有何牴觸。但十八、十九世紀的唯物主義者則不然。十八世紀的法國物理學家兼哲學家拉美特利mettrie)寫了一本名為《人這部機器》(l’hommemachine)的書,他認為,就像人腿有肌肉可以行走一般,人腦也有‘肌肉’可以用來思考。後來,法國的數學家拉普拉斯ce)也表達了極端機械論的觀點。他的想法是:如果某些神祗在某個時刻能知道所有物質分子的位置,則‘沒有任何事情是他們所不知道的,同時他們也能夠看到所有過去及未來的事情’。他認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會不會發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數。這個觀點被稱為決定論’。”


    “這麽說,他們認為世間沒有所謂自由意誌這回事囉?”


    “是的。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機械過程的產物,包括我們的思想與夢境在內。十九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宣稱,思想與腦袋的關係就像尿液與腎髒、膽汁與肝的關係。”


    “可是尿液和膽汁都是物質,但思想卻不是。”


    “你說到重點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次,一位俄羅斯太空人與一位腦外科醫生討論宗教方麵的問題。腦外科醫生是個基督徒,那位太空人不是。太空人說:‘我到過太空許多次,但卻從來沒有見過上帝或天使。’腦外科醫生答道:‘我開過很多聰明的腦袋,也沒有看過一個思想呀!”’“可是這並不代表思想並不存在。”


    “沒錯。它強調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思想並不是可以被開刀或被分解成較小單位的東西。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滿腦子幻想,你很難開刀將它去除。我們可以說,它生長的部位太深人了,無法動手術。十七世紀一位重要的哲學家萊布尼茲指出:物質與精神不同的地方在於物質可以不斷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但靈魂卻連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是呀!要用什麽樣的手術刀才能分割靈魂呢?”


    艾伯特隻是搖頭。過了一會,他向下指著他們兩人中間的桌子說:“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笛卡爾和史賓諾莎也曾絞盡腦汁思考靈魂與肉體的關係,我們會更詳細地討論他們的思想。”


    “好吧,不過如果我們到七點鍾還沒結束的話,我就得借你的電話用一用。”


    笛卡爾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礫……


    艾伯特站起身來,脫下紅色披風,擱在椅子上,然後再度坐在沙發的一角。


    “笛卡爾誕生於一五九六年,一生中曾住過幾個歐洲國家。他在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欲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


    “就像蘇格拉底一樣?”


    “是的,或多或少。他像蘇格拉底一樣,相信唯有透過理性才能獲得確實的知識。他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古籍的記載,也不能完全信任感官的知覺。”


    “柏拉圖也這麽想。他相信確實的知識隻能經由理性獲得。”


    “沒錯。蘇格拉底、柏拉圖、聖奧古斯丁與笛卡爾在這方麵可說是一脈相傳。他們都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相信理性星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經過廣泛研究後,笛卡爾得到了一個結論:中世紀以來的各哲學並不一定可靠。這和蘇格拉底不全然相信他在雅典廣場所聽到的各家觀點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麽辦呢?蘇菲,你能告訴我嗎?”


    那就開始創立自己的哲學呀!現代的哲學之父“對!笛卡爾於是決定到歐洲各地遊歷,就像當年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雅典與人談話一樣。笛卡爾說,今後他將專心致力尋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包括自己內心的智慧與‘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因此他便從軍打仗,也因此有機會客居中歐各地。後來,他在巴黎住了幾年,並在一六二九年時前往荷蘭,在那兒住了將近二十年,撰寫哲學書籍。一六四九年時他應克麗思蒂娜皇後的邀請前往瑞典。然而他在這個他所謂的‘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罹患了肺炎,終於在一六五o年的冬天與世長辭。”


    “這麽說他去世時隻有五十四歲。”


    “是的,但他死後對哲學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所以說,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是一點也不為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發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價值。在歷經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代之後,人們開始覺得有必要將現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學體係。而第一個創立一套重要的哲學體係的人正是笛卡爾。在他之後,又有史賓諾莎、萊布尼茲、洛克、柏克萊、休姆和康德等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菲的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挪威]喬斯坦·賈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挪威]喬斯坦·賈德並收藏蘇菲的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