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很不公平嗎?”蘇菲問。“蘇格拉底說我們都有同樣的機會,因為我們都有同樣的知識。但聖奧古斯丁卻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會得救,一種會受罰。”
“在這方麵你說對了。一般認為,聖奧古斯丁的神學脫離了雅典的人本主義。但是,將人類分成兩種人的並非聖奧古斯丁。他隻是解釋聖經中有關救贖與懲罰的教義罷了。他在《上帝之城》(thecity ofgod)這本著作中就這點做了說明。”
“書裏說些什麽?”
“‘上帝之城’或‘天國’這個名稱來自聖經和耶穌的教誨。聖奧古斯丁相信,一部人類史就是‘天國’與‘世俗之國’之間奮戰的歷史。這兩‘國’並非以政治區分,它們互相爭奪對個人的控製權。
‘天國’或多或少存在於教會中,而‘世俗之國’則存在於各個國家,例如當時已漸趨沒落的羅馬帝國中,這個觀念在中世紀期間變得更加清晰,因為當時教會與各國不斷互爭主控權。當時有一個說法是:‘除在教會之外,別無救贖。’聖奧古斯丁所說的‘上帝之城’後來成為教會的同義字。一直要到第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才有人敢駁斥‘人們隻能經由教會得救’的觀念。”
“的確是應該抗議了。”
“除此之外,聖奧古斯丁也是我們迄今所談到的第一個將歷史納入哲學理論的哲學家。他所說的善惡之爭並無新意,新鮮的是他說這場戰爭一直在歷史上演出。在這方麵,聖奧古斯丁的理念並沒有太多柏拉圖的影子。事實上,對聖奧古斯丁影響較大的是舊約中的線性歷史觀,也就是‘上帝要借歷史來實現天國理想’的說法。聖奧古斯丁認為,為了使人類獲得啟蒙,也為了摧毀邪惡,歷史是有必要存在的。或者,就像聖奧古斯丁所說的;‘神以其先知先覺導引人類的歷史,從亞當一直到世界末日。歷史就像一個人從童年逐漸成長、衰老的故事。”’蘇菲看了看手錶。
“已經八點了。”她說。“我很快就得走了。”
“在此之前,我還要和你談談中世紀另外一個大哲學家。我們到外麵去坐好嗎?”
艾伯特站起身來,雙掌合十,然後便大步沿著側廊走出去,看來仿佛正在祈禱,或正深思某個關於性靈的真理。蘇菲別無選擇,隻好跟隨著他。
教堂外的地上仍然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氣。旭日早已東升,但仍躲在雲層中。教堂所在的地區屬於舊市區的邊緣。
艾伯特在教堂外的一張長椅上坐下來。蘇菲心想,如果有人打這兒經過,看見他們,不知道會怎麽想呢。早上八點就坐在長椅上已經夠奇怪了,再加上身邊還有一個中世紀的僧侶,那更是怪上加怪了。
“已經八點了。”艾伯特開始說。“從聖奧古斯丁的時代到現在已經過了四百年了。現在,學校開始成立了。從現在起到十點鍾為止,道院所辦的學校將會壟斷所有教育工作。在十點和十一點之間,第—所。由教堂創辦的學校將會成立。到正午時,最早的幾所大學將會出現,幾座宏偉的歌德式大教堂也將在此時建成。這座聖瑪莉教堂也是在十三世紀(或稱‘高歌德時期’)興建的。這個鎮沒錢蓋大一點的教堂。”
“他們也不需要太大的教堂啊!”蘇菲插嘴。“我討厭空空蕩蕩的教堂。”
“可是興建大教堂並不隻是為了供一大群人做禮拜,另外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大教堂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慶典。話說回來,這段時期內發生了一件事,對像我們這樣的哲學家別具意義。”
艾伯特繼續說:“在這個時期,西班牙的阿拉伯人所帶來的影響開始顯現。整個中世紀期間,阿拉伯人維繫了亞理斯多德的傳統。後來,從十二世紀末起,阿拉伯學者陸續在各王公貴族的邀請之下抵達義大利北部。許多亞理斯多德的著作因此傳揚開來,並且被人從希臘文與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此舉使得人們對於自然科學重新燃起興趣,並為基督教教義與希臘哲學的關係注入了新生命。在科學方麵,亞理斯多德的理論此時顯然又再度受到重視,但是,在哲學方麵,人們何時應該聽從亞理斯多德的話,何時又應該謹守聖經的教誨呢?你明白問題所在嗎?”
聖多瑪斯蘇菲點點頭。艾伯特繼續說:“這段時期最偉大、最重要的哲學家是聖多瑪斯(thomasaquinas)。他生於一二二五到一二七四年間,家住羅馬與那不勒斯之間一個名叫阿奎諾(aquino)的小鎮,後來他在巴黎大學教書。我稱他為哲學家,但事實上他也是一位神學家。當時,哲學與神學並沒有明顯的區分。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聖多瑪斯將亞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紀初期的聖奧古斯丁將柏拉圖‘基督教化’一樣。”
“把活在基督降生前好幾百年的哲學家加以基督教化。這不是很奇怪嗎?”
“你可以這麽說。不過,所謂‘基督教化’的意思隻是把這兩位希臘大哲學家的觀念,用一種不至於對基督教教義造成威脅的方式加以詮釋。聖多瑪斯就是那些試圖使亞裏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教義相容共存的人之一。我們可以說他把信仰與知識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他採取的方式是進入亞裏斯多德的哲學世界,並以他的話來詮釋聖經。”。“對不起,我昨晚幾乎都沒睡,因此恐怕你得講清楚一些。”
“聖多瑪斯認為,哲學、理性這兩者和基督教的啟示與信仰之間並不一定有衝突。基督教的教義和哲學的道理,其實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透過理性推斷的真理時常和聖經上所說的真理相同。”
“怎麽會呢?難道我們可以透過理性得知上帝在六天內創造了世界,或耶穌是上帝之子嗎?”。“不,這些所謂的‘信仰的事實’隻能透過信仰與基督的啟示得知。但聖多瑪斯認為世間有若幹‘自然的神學真理’。所謂‘自然的神學真理’指的是一些既可以透過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透過我們與生俱來的理性得知的真理,例如‘上帝確實存在’這個真理。聖多瑪斯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兩條途徑接近上帝。一條是經由信仰和基督的啟示,一條是經由理性和感官。其中,透過信仰和啟示這條是比較確實可靠的,因為我們如果光依靠理性的話,會很容易迷失方向。不過他的重點還是在於像亞裏斯多德這樣的哲學理論和基督教的教義之間並不一定有衝突。”
“這麽說我們可以在亞裏斯多德的話和聖經這兩者當中做一個選擇囉?”
“不,絕不是這樣。亞裏斯多德的學說隻對了一部分,因為他不曾受到基督的啟示。可是對了一半並不等於錯。舉個例子,如果我說雅典位於歐洲,這句話並沒有錯,但也不算準確。如果一本書隻告訴你雅典是歐洲的一個城市,那麽你最好查一下地理書。書上會告訴你雅典是歐洲東南部小國希臘的首都。運氣好的話,它還會告訴你有關高城的一些事情,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等人的事跡。”
“在這方麵你說對了。一般認為,聖奧古斯丁的神學脫離了雅典的人本主義。但是,將人類分成兩種人的並非聖奧古斯丁。他隻是解釋聖經中有關救贖與懲罰的教義罷了。他在《上帝之城》(thecity ofgod)這本著作中就這點做了說明。”
“書裏說些什麽?”
“‘上帝之城’或‘天國’這個名稱來自聖經和耶穌的教誨。聖奧古斯丁相信,一部人類史就是‘天國’與‘世俗之國’之間奮戰的歷史。這兩‘國’並非以政治區分,它們互相爭奪對個人的控製權。
‘天國’或多或少存在於教會中,而‘世俗之國’則存在於各個國家,例如當時已漸趨沒落的羅馬帝國中,這個觀念在中世紀期間變得更加清晰,因為當時教會與各國不斷互爭主控權。當時有一個說法是:‘除在教會之外,別無救贖。’聖奧古斯丁所說的‘上帝之城’後來成為教會的同義字。一直要到第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才有人敢駁斥‘人們隻能經由教會得救’的觀念。”
“的確是應該抗議了。”
“除此之外,聖奧古斯丁也是我們迄今所談到的第一個將歷史納入哲學理論的哲學家。他所說的善惡之爭並無新意,新鮮的是他說這場戰爭一直在歷史上演出。在這方麵,聖奧古斯丁的理念並沒有太多柏拉圖的影子。事實上,對聖奧古斯丁影響較大的是舊約中的線性歷史觀,也就是‘上帝要借歷史來實現天國理想’的說法。聖奧古斯丁認為,為了使人類獲得啟蒙,也為了摧毀邪惡,歷史是有必要存在的。或者,就像聖奧古斯丁所說的;‘神以其先知先覺導引人類的歷史,從亞當一直到世界末日。歷史就像一個人從童年逐漸成長、衰老的故事。”’蘇菲看了看手錶。
“已經八點了。”她說。“我很快就得走了。”
“在此之前,我還要和你談談中世紀另外一個大哲學家。我們到外麵去坐好嗎?”
艾伯特站起身來,雙掌合十,然後便大步沿著側廊走出去,看來仿佛正在祈禱,或正深思某個關於性靈的真理。蘇菲別無選擇,隻好跟隨著他。
教堂外的地上仍然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氣。旭日早已東升,但仍躲在雲層中。教堂所在的地區屬於舊市區的邊緣。
艾伯特在教堂外的一張長椅上坐下來。蘇菲心想,如果有人打這兒經過,看見他們,不知道會怎麽想呢。早上八點就坐在長椅上已經夠奇怪了,再加上身邊還有一個中世紀的僧侶,那更是怪上加怪了。
“已經八點了。”艾伯特開始說。“從聖奧古斯丁的時代到現在已經過了四百年了。現在,學校開始成立了。從現在起到十點鍾為止,道院所辦的學校將會壟斷所有教育工作。在十點和十一點之間,第—所。由教堂創辦的學校將會成立。到正午時,最早的幾所大學將會出現,幾座宏偉的歌德式大教堂也將在此時建成。這座聖瑪莉教堂也是在十三世紀(或稱‘高歌德時期’)興建的。這個鎮沒錢蓋大一點的教堂。”
“他們也不需要太大的教堂啊!”蘇菲插嘴。“我討厭空空蕩蕩的教堂。”
“可是興建大教堂並不隻是為了供一大群人做禮拜,另外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大教堂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慶典。話說回來,這段時期內發生了一件事,對像我們這樣的哲學家別具意義。”
艾伯特繼續說:“在這個時期,西班牙的阿拉伯人所帶來的影響開始顯現。整個中世紀期間,阿拉伯人維繫了亞理斯多德的傳統。後來,從十二世紀末起,阿拉伯學者陸續在各王公貴族的邀請之下抵達義大利北部。許多亞理斯多德的著作因此傳揚開來,並且被人從希臘文與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此舉使得人們對於自然科學重新燃起興趣,並為基督教教義與希臘哲學的關係注入了新生命。在科學方麵,亞理斯多德的理論此時顯然又再度受到重視,但是,在哲學方麵,人們何時應該聽從亞理斯多德的話,何時又應該謹守聖經的教誨呢?你明白問題所在嗎?”
聖多瑪斯蘇菲點點頭。艾伯特繼續說:“這段時期最偉大、最重要的哲學家是聖多瑪斯(thomasaquinas)。他生於一二二五到一二七四年間,家住羅馬與那不勒斯之間一個名叫阿奎諾(aquino)的小鎮,後來他在巴黎大學教書。我稱他為哲學家,但事實上他也是一位神學家。當時,哲學與神學並沒有明顯的區分。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聖多瑪斯將亞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紀初期的聖奧古斯丁將柏拉圖‘基督教化’一樣。”
“把活在基督降生前好幾百年的哲學家加以基督教化。這不是很奇怪嗎?”
“你可以這麽說。不過,所謂‘基督教化’的意思隻是把這兩位希臘大哲學家的觀念,用一種不至於對基督教教義造成威脅的方式加以詮釋。聖多瑪斯就是那些試圖使亞裏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教義相容共存的人之一。我們可以說他把信仰與知識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他採取的方式是進入亞裏斯多德的哲學世界,並以他的話來詮釋聖經。”。“對不起,我昨晚幾乎都沒睡,因此恐怕你得講清楚一些。”
“聖多瑪斯認為,哲學、理性這兩者和基督教的啟示與信仰之間並不一定有衝突。基督教的教義和哲學的道理,其實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透過理性推斷的真理時常和聖經上所說的真理相同。”
“怎麽會呢?難道我們可以透過理性得知上帝在六天內創造了世界,或耶穌是上帝之子嗎?”。“不,這些所謂的‘信仰的事實’隻能透過信仰與基督的啟示得知。但聖多瑪斯認為世間有若幹‘自然的神學真理’。所謂‘自然的神學真理’指的是一些既可以透過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透過我們與生俱來的理性得知的真理,例如‘上帝確實存在’這個真理。聖多瑪斯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兩條途徑接近上帝。一條是經由信仰和基督的啟示,一條是經由理性和感官。其中,透過信仰和啟示這條是比較確實可靠的,因為我們如果光依靠理性的話,會很容易迷失方向。不過他的重點還是在於像亞裏斯多德這樣的哲學理論和基督教的教義之間並不一定有衝突。”
“這麽說我們可以在亞裏斯多德的話和聖經這兩者當中做一個選擇囉?”
“不,絕不是這樣。亞裏斯多德的學說隻對了一部分,因為他不曾受到基督的啟示。可是對了一半並不等於錯。舉個例子,如果我說雅典位於歐洲,這句話並沒有錯,但也不算準確。如果一本書隻告訴你雅典是歐洲的一個城市,那麽你最好查一下地理書。書上會告訴你雅典是歐洲東南部小國希臘的首都。運氣好的話,它還會告訴你有關高城的一些事情,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等人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