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這點,我們才可以開始略微了解柏拉圖課題的大概內容,不過還是讓我們一樣一樣來吧。我們將試著了解一個不凡的心靈、一個對後來所有歐洲哲學有著深遠影響的心靈。
理型的世界
恩培竇可裏斯與德謨克裏特斯兩人都提醒世人:盡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但世間一定仍有“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如“四根”或“原子”)。柏拉圖也同意這個命題,但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
你了解了嗎?蘇菲。不,我想你還不了解。
為何全天下的馬兒都一樣?你也許不認為它們是一樣的,但有些特質是所有的馬兒都具備的,這些特質使得我們可以認出它們是馬。當然個別的馬是“流動”的,因為它會老、會瘸,時間到了甚至會死。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
因此,對柏拉圖而言,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我們這麽說吧: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對於自然界的變化提出了相當不錯的解釋。他們指出,自然界的事物事實上並未“改變”,因為在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中,有一些永恆不變的最小單位是不會分解的。他們的說法固然不錯,但是,蘇菲,他們並未對為何這些原本可能組成一匹馬“最小單位”突然會在四五百年後突然又聚在一起,組成另外一批新的馬(或大象或鱷魚)提出合理的解釋。柏拉圖的看法是:這些德謨克裏特斯所說的原子隻會變成大象或鱷魚,而絕不會成為“象鱷”或“鱷象”。這是他的哲學思想的特色。如果你已經了解我所要說的,你可以跳過這一段。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要再補充說明一下:假如你有一盒積木,並用這些積木造了一匹馬。完工後,你把馬拆開,將積木放回盒內。你不可能光是把盒子搖一搖就造出另外一匹馬。這些積木怎麽可能會自動找到彼此,並再度組成一匹新的馬呢?不,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重新再組合過。而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幅馬的圖像,你所參考的模型適用於所有的馬匹。
關於五十塊一模一樣餅幹的問題,你回答得如何呢?讓我們假設你是從外大空來的,從來沒有見過一位麵包師傅。有一天你無意間走進一家香氣撲鼻的麵包店,看到架子上有五十個一模一樣的薑餅人。我想你大概會搔搔頭,奇怪它們怎麽看起來都一個樣子。
事實上這些薑餅人可能有的少了一雙胳臂,有的頭上缺了一角,有的則是肚子上很滑稽的隆起了一塊。不過你仔細想過之後,還是認為這些薑餅人都有一些共同點。雖然這些薑餅人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你仍會懷疑它們是出自同一雙手的傑作。你會發現這些餅幹全部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做出來的。更重要的是,蘇菲,你現在開始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念頭,想要看看這個模子。因為很明顯的,這個模子本身一定是絕對完美的,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它比起這些粗糙的副本來,也會更美麗。
如果你是完全靠自己的思考解答了這個問題,那麽你回答這個哲學問題的方法就跟柏拉圖完全一樣。
就像大多數哲學家一般,他也是“從外太空來的”(他站在兔子毛皮中一根細毛的最頂端)。他看到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如此類似,覺得非常驚訝,而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我們周遭事物的“背後”有一些特定的形式的緣故。柏拉圖稱這些形式為“理型”或觀念。在每一匹馬、每一隻豬或每一個人的後麵,都有一個“理型馬”、“理型豬”或“理型人”。(同樣的,剛才我們說的麵包店也可能會有薑餅人、薑餅馬或薑餅豬,因為每一家比較有規模的麵包店都會做一種以上的薑餅模子。但一個模子已夠做許許多多同樣形狀的薑餅了。)
柏拉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這種獨樹一格的觀點我們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型論”。
真正的知識
親愛的蘇菲,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話你一定可以了解。不過你
也許會問,柏拉圖是認真的嗎?他真的相信類似這樣的形式的確存在於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嗎?
他也許並不是終其一生都保持這種看法,但在他部分對話錄中他的意思無疑就是這樣。讓我們試著追隨他思想的脈絡。
就像我們看到的,哲學家努力掌握一些永恆不變的事物。舉例來說,如果我要你就“某個肥皂泡的存在”這個題目來撰寫一篇哲學論文,這就沒有什麽意義了。原因之一是:往往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之前,肥皂泡就破了。原因之二是:這個肥皂泡沒有別人看過,並且僅存在五秒鍾,這樣的哲學論文可能很難找到市場。
柏拉圖認為我們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體事物,都可以比做是一個肥皂泡泡,因為沒有一件存在於感官世界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我們知道每一個人、每一隻動物遲早會死,而且會腐爛分解。即使一決大理石也會發生變化,逐漸分解。(希臘的高城目前正逐漸倒塌,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但也沒有辦法。)柏拉 圖的觀點是:我們對於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不可能會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於那些屬於感官世界的具體事物隻能有意見或看法。我們能夠真正認識的,隻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
好,蘇菲,我再解釋得更清楚一些:經過烘烤後,有的薑餅人可能會不成形狀。不過在看了幾百個像與不像的薑餅人之後,我可以非常確定薑餅人的模型是什麽樣子。雖然我未曾見過它的模樣,但也可以猜到。甚至可以說,即使我們親眼見過那個模子也不見得會更好,因為我們並不一定信任我們的感官所察知的事物。視覺能力因人而異,但我們卻能信賴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的事物,因為理智是人人相同的。
如果你和三十個同學一起坐在教室內。老師問全班學生彩虹裏的哪一種顏色最漂亮,他也許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他問8乘3是多少,全班大概都會提出相同的答案。因為這時理性正在發言,而理性可說是“想法”或“感覺”的相反。正因為理性隻表達永恆不變、宇宙共通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說理性永恆不變,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柏拉圖認為數學是非常吸引人的學科,因為數學的狀態永遠不會改變,因此也是人可以真正了解的狀態。這裏讓我們來舉一個 例子。
假設你在樹林間撿到一個圓形的鬆果,也許你會說你“認為”這個鬆果是圓的,而喬安則堅持它一邊有點扁。(然後你們兩個就開始為這件事拌嘴!)所以說,我們人類是無法真正了解我們肉眼所見的事物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六o度。我們這裏所說的是一個理想的圓形,也許這個圓形在物質世界中並不存在,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很清楚地想像出來。(這個圓形就像那個看不見的薑餅人模子,而不是放在廚房桌上的那些薑餅人。)
理型的世界
恩培竇可裏斯與德謨克裏特斯兩人都提醒世人:盡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但世間一定仍有“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如“四根”或“原子”)。柏拉圖也同意這個命題,但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
你了解了嗎?蘇菲。不,我想你還不了解。
為何全天下的馬兒都一樣?你也許不認為它們是一樣的,但有些特質是所有的馬兒都具備的,這些特質使得我們可以認出它們是馬。當然個別的馬是“流動”的,因為它會老、會瘸,時間到了甚至會死。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
因此,對柏拉圖而言,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我們這麽說吧: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對於自然界的變化提出了相當不錯的解釋。他們指出,自然界的事物事實上並未“改變”,因為在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中,有一些永恆不變的最小單位是不會分解的。他們的說法固然不錯,但是,蘇菲,他們並未對為何這些原本可能組成一匹馬“最小單位”突然會在四五百年後突然又聚在一起,組成另外一批新的馬(或大象或鱷魚)提出合理的解釋。柏拉圖的看法是:這些德謨克裏特斯所說的原子隻會變成大象或鱷魚,而絕不會成為“象鱷”或“鱷象”。這是他的哲學思想的特色。如果你已經了解我所要說的,你可以跳過這一段。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要再補充說明一下:假如你有一盒積木,並用這些積木造了一匹馬。完工後,你把馬拆開,將積木放回盒內。你不可能光是把盒子搖一搖就造出另外一匹馬。這些積木怎麽可能會自動找到彼此,並再度組成一匹新的馬呢?不,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重新再組合過。而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幅馬的圖像,你所參考的模型適用於所有的馬匹。
關於五十塊一模一樣餅幹的問題,你回答得如何呢?讓我們假設你是從外大空來的,從來沒有見過一位麵包師傅。有一天你無意間走進一家香氣撲鼻的麵包店,看到架子上有五十個一模一樣的薑餅人。我想你大概會搔搔頭,奇怪它們怎麽看起來都一個樣子。
事實上這些薑餅人可能有的少了一雙胳臂,有的頭上缺了一角,有的則是肚子上很滑稽的隆起了一塊。不過你仔細想過之後,還是認為這些薑餅人都有一些共同點。雖然這些薑餅人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你仍會懷疑它們是出自同一雙手的傑作。你會發現這些餅幹全部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做出來的。更重要的是,蘇菲,你現在開始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念頭,想要看看這個模子。因為很明顯的,這個模子本身一定是絕對完美的,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它比起這些粗糙的副本來,也會更美麗。
如果你是完全靠自己的思考解答了這個問題,那麽你回答這個哲學問題的方法就跟柏拉圖完全一樣。
就像大多數哲學家一般,他也是“從外太空來的”(他站在兔子毛皮中一根細毛的最頂端)。他看到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如此類似,覺得非常驚訝,而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我們周遭事物的“背後”有一些特定的形式的緣故。柏拉圖稱這些形式為“理型”或觀念。在每一匹馬、每一隻豬或每一個人的後麵,都有一個“理型馬”、“理型豬”或“理型人”。(同樣的,剛才我們說的麵包店也可能會有薑餅人、薑餅馬或薑餅豬,因為每一家比較有規模的麵包店都會做一種以上的薑餅模子。但一個模子已夠做許許多多同樣形狀的薑餅了。)
柏拉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這種獨樹一格的觀點我們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型論”。
真正的知識
親愛的蘇菲,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話你一定可以了解。不過你
也許會問,柏拉圖是認真的嗎?他真的相信類似這樣的形式的確存在於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嗎?
他也許並不是終其一生都保持這種看法,但在他部分對話錄中他的意思無疑就是這樣。讓我們試著追隨他思想的脈絡。
就像我們看到的,哲學家努力掌握一些永恆不變的事物。舉例來說,如果我要你就“某個肥皂泡的存在”這個題目來撰寫一篇哲學論文,這就沒有什麽意義了。原因之一是:往往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之前,肥皂泡就破了。原因之二是:這個肥皂泡沒有別人看過,並且僅存在五秒鍾,這樣的哲學論文可能很難找到市場。
柏拉圖認為我們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體事物,都可以比做是一個肥皂泡泡,因為沒有一件存在於感官世界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我們知道每一個人、每一隻動物遲早會死,而且會腐爛分解。即使一決大理石也會發生變化,逐漸分解。(希臘的高城目前正逐漸倒塌,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但也沒有辦法。)柏拉 圖的觀點是:我們對於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不可能會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於那些屬於感官世界的具體事物隻能有意見或看法。我們能夠真正認識的,隻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
好,蘇菲,我再解釋得更清楚一些:經過烘烤後,有的薑餅人可能會不成形狀。不過在看了幾百個像與不像的薑餅人之後,我可以非常確定薑餅人的模型是什麽樣子。雖然我未曾見過它的模樣,但也可以猜到。甚至可以說,即使我們親眼見過那個模子也不見得會更好,因為我們並不一定信任我們的感官所察知的事物。視覺能力因人而異,但我們卻能信賴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的事物,因為理智是人人相同的。
如果你和三十個同學一起坐在教室內。老師問全班學生彩虹裏的哪一種顏色最漂亮,他也許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他問8乘3是多少,全班大概都會提出相同的答案。因為這時理性正在發言,而理性可說是“想法”或“感覺”的相反。正因為理性隻表達永恆不變、宇宙共通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說理性永恆不變,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柏拉圖認為數學是非常吸引人的學科,因為數學的狀態永遠不會改變,因此也是人可以真正了解的狀態。這裏讓我們來舉一個 例子。
假設你在樹林間撿到一個圓形的鬆果,也許你會說你“認為”這個鬆果是圓的,而喬安則堅持它一邊有點扁。(然後你們兩個就開始為這件事拌嘴!)所以說,我們人類是無法真正了解我們肉眼所見的事物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六o度。我們這裏所說的是一個理想的圓形,也許這個圓形在物質世界中並不存在,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很清楚地想像出來。(這個圓形就像那個看不見的薑餅人模子,而不是放在廚房桌上的那些薑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