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突然去了!拋下這一切永遠地去了!
花叢中躺著他那高大卻又虛弱的身軀,他的枕邊擺著平生僅有的一部著作:《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理論——虧值、漸近值和奇異方向》,二十五萬字,出版於他去世前一個月。短短的一生,他隻留下這一本書,本來,他還可以再寫好多本!
麵對他的遺體,任憑人們痛哭也罷,飲粒也罷,哀嘆也罷,感慨也罷,對於他都已經毫無意義了。告別儀式的規模、治喪委員會的規格……這些都是給活人看的,他並不需要這樣的“哀榮”,他隻需要繼續活下去,安安靜靜地、專心致誌地、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地、無後顧之憂地從事他視如生命的數學研究,卻永遠也不可能了!活著的、為他送葬的人們哪,如果你們手中確有權力做到這些而並沒有做到,那麽,麵對他的遺體不感到愧疚麽?
張廣厚英年早逝的消息震動了海內外。一九八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正在美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我國著名數學家鍾家慶在《華僑日報》上看到了這一噩耗,感到“不啻是轟雷式的震擊”!
鍾家慶和張廣厚是北大同學,又同是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三十多年來,同窗摯友,情義篤深。鍾家慶也非等閑之輩,他曾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研究生,專攻多複變函數論,在華羅庚、陸啟鏗兩位教授的指導下,研究工作中既富有創見又有精湛的技巧,顯示了高度的才華。他在科技大和清華度過“十年”劫難之後,於一九七八年重返數學所,明知多複變函數的現代研究需要分析、幾何、代數的很多知識和工具,國際上發展十分迅速,而自己又喪失了多年寶貴的光陰,仍決心追趕數學主流,致力於研究復幾何的一些基本問題。經過多年辛苦,終於在複變函數論和微分幾何方麵取得了傑出成就,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讚揚。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關於“緊緻黎曼流形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特徵值”,獲得了最佳估計。他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莫敦明教授合作,證明了全純雙截曲率非負的緊凱勒——愛因斯坦流形必為厄爾密對稱空間。他三次赴美,先後在史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進行首次學術合作與交流,得到同行的高度評價,在新設立的“陳省身數學獎”的首次評選中,以高分獲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鍾家慶出國之前,家中有兩位親人接連故去,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心情抑鬱,麵容憔悴。但是原定合作不便更改,他忍痛節哀,勉力遠行。豈料在美國又得到好友辭世的凶訊!他含著悲痛的淚水寫信給張廣厚的妻子,“沒想到去年九月底的一別竟是最後的訣別!我引以為憾的是他臨終時刻我竟遠在異國,未能臨床致慰。夏初回國時,一定登門弔唁……”
夏天到了,但是鍾家慶沒有能夠實現這個諾言。就在他圓滿完成國際交流任務,即將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之際,四月十二日淩晨,心髒病突發,猝然辭世,年僅四十九歲!
又一個英傑倒下了,與張廣厚之死相距不到三個月!而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在中科院係統的中年知識分子中,從張廣厚算起,鍾家慶已是第七個死者!
張廣厚死了,鍾家慶死了,一些有成就的中年知識分子接二連三地相繼離去,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張廣厚早在大學時期就曾在家書中說過:“為了向科學進軍,我甚至想抱獨身主義。我願自己盡最大的努力來爭取,使我在年老的時候,能夠說我為國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心靈上不受責備。”而他卻不知道,他和他同命運的人根本沒有晚年!
也許他們在冥冥之中還在“自責”吧?這些死不瞑目的中年人!
其實,他們也應該瞑目了,他們已經為國盡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和血!生命雖然短暫,但他們在生前總算已經被伯樂問津,比起那些默默無聞、困頓乏死的千裏馬,還算是幸運的!
學者的品格和屈原的詩篇;“伯樂葬馬”的悲劇和“馬找伯樂”的怪事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
清晨七時許,頤和園南邊不遠的郊區公路上,橫躺著一個停止了呼吸的男人,大約五十歲左右,中等身材,穿一件淺咖啡色風衣和一身半舊的藍滌卡軍便服。麵龐清瘦、蒼白;頭髮烏黑,但稀薄,呈常見的偏分狀;他的身旁歪倒著一輛舊自行車。
幾位過路的人發現了他,驚駭萬狀。他們不知道他是誰,是自殺還是他殺?現場沒有搏鬥的痕跡,他身上也沒有傷痕或者服毒自殺的徵候。路人不知所措:是該報案呢還是該怎麽辦?更重要的是,他們還不能斷定這個人是否確已死亡,根據體溫猜測他躺在這裏的時間不久,得趕快送醫院,爭取救活他。他們攔住了一輛部隊離休老幹部的車,把他抬上去,火速開往離此地不遠的空軍學院醫院。
沒有救了!這個人已經雙側瞳孔放大,對光反應消失,心電圖呈毫無波紋的直線……完了!
根據從死者身上找到的證件,他是北京農業大學的教師謝以銓,現年五十三歲。
十萬火急的電話打到農大,並且報告了就近派出所。
民警趕來了。
農大的領導趕來了。八旬高齡的周明牂教授也趕來了。見到突然作古的謝以銓,他們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前天深夜,周教授和他的老學生、老助手、老搭檔謝以銓剛剛分手,才隔了一天,怎麽就……怎麽就……
花叢中躺著他那高大卻又虛弱的身軀,他的枕邊擺著平生僅有的一部著作:《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理論——虧值、漸近值和奇異方向》,二十五萬字,出版於他去世前一個月。短短的一生,他隻留下這一本書,本來,他還可以再寫好多本!
麵對他的遺體,任憑人們痛哭也罷,飲粒也罷,哀嘆也罷,感慨也罷,對於他都已經毫無意義了。告別儀式的規模、治喪委員會的規格……這些都是給活人看的,他並不需要這樣的“哀榮”,他隻需要繼續活下去,安安靜靜地、專心致誌地、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地、無後顧之憂地從事他視如生命的數學研究,卻永遠也不可能了!活著的、為他送葬的人們哪,如果你們手中確有權力做到這些而並沒有做到,那麽,麵對他的遺體不感到愧疚麽?
張廣厚英年早逝的消息震動了海內外。一九八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正在美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我國著名數學家鍾家慶在《華僑日報》上看到了這一噩耗,感到“不啻是轟雷式的震擊”!
鍾家慶和張廣厚是北大同學,又同是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三十多年來,同窗摯友,情義篤深。鍾家慶也非等閑之輩,他曾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研究生,專攻多複變函數論,在華羅庚、陸啟鏗兩位教授的指導下,研究工作中既富有創見又有精湛的技巧,顯示了高度的才華。他在科技大和清華度過“十年”劫難之後,於一九七八年重返數學所,明知多複變函數的現代研究需要分析、幾何、代數的很多知識和工具,國際上發展十分迅速,而自己又喪失了多年寶貴的光陰,仍決心追趕數學主流,致力於研究復幾何的一些基本問題。經過多年辛苦,終於在複變函數論和微分幾何方麵取得了傑出成就,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讚揚。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關於“緊緻黎曼流形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特徵值”,獲得了最佳估計。他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莫敦明教授合作,證明了全純雙截曲率非負的緊凱勒——愛因斯坦流形必為厄爾密對稱空間。他三次赴美,先後在史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進行首次學術合作與交流,得到同行的高度評價,在新設立的“陳省身數學獎”的首次評選中,以高分獲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鍾家慶出國之前,家中有兩位親人接連故去,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心情抑鬱,麵容憔悴。但是原定合作不便更改,他忍痛節哀,勉力遠行。豈料在美國又得到好友辭世的凶訊!他含著悲痛的淚水寫信給張廣厚的妻子,“沒想到去年九月底的一別竟是最後的訣別!我引以為憾的是他臨終時刻我竟遠在異國,未能臨床致慰。夏初回國時,一定登門弔唁……”
夏天到了,但是鍾家慶沒有能夠實現這個諾言。就在他圓滿完成國際交流任務,即將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之際,四月十二日淩晨,心髒病突發,猝然辭世,年僅四十九歲!
又一個英傑倒下了,與張廣厚之死相距不到三個月!而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在中科院係統的中年知識分子中,從張廣厚算起,鍾家慶已是第七個死者!
張廣厚死了,鍾家慶死了,一些有成就的中年知識分子接二連三地相繼離去,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張廣厚早在大學時期就曾在家書中說過:“為了向科學進軍,我甚至想抱獨身主義。我願自己盡最大的努力來爭取,使我在年老的時候,能夠說我為國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心靈上不受責備。”而他卻不知道,他和他同命運的人根本沒有晚年!
也許他們在冥冥之中還在“自責”吧?這些死不瞑目的中年人!
其實,他們也應該瞑目了,他們已經為國盡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和血!生命雖然短暫,但他們在生前總算已經被伯樂問津,比起那些默默無聞、困頓乏死的千裏馬,還算是幸運的!
學者的品格和屈原的詩篇;“伯樂葬馬”的悲劇和“馬找伯樂”的怪事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
清晨七時許,頤和園南邊不遠的郊區公路上,橫躺著一個停止了呼吸的男人,大約五十歲左右,中等身材,穿一件淺咖啡色風衣和一身半舊的藍滌卡軍便服。麵龐清瘦、蒼白;頭髮烏黑,但稀薄,呈常見的偏分狀;他的身旁歪倒著一輛舊自行車。
幾位過路的人發現了他,驚駭萬狀。他們不知道他是誰,是自殺還是他殺?現場沒有搏鬥的痕跡,他身上也沒有傷痕或者服毒自殺的徵候。路人不知所措:是該報案呢還是該怎麽辦?更重要的是,他們還不能斷定這個人是否確已死亡,根據體溫猜測他躺在這裏的時間不久,得趕快送醫院,爭取救活他。他們攔住了一輛部隊離休老幹部的車,把他抬上去,火速開往離此地不遠的空軍學院醫院。
沒有救了!這個人已經雙側瞳孔放大,對光反應消失,心電圖呈毫無波紋的直線……完了!
根據從死者身上找到的證件,他是北京農業大學的教師謝以銓,現年五十三歲。
十萬火急的電話打到農大,並且報告了就近派出所。
民警趕來了。
農大的領導趕來了。八旬高齡的周明牂教授也趕來了。見到突然作古的謝以銓,他們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前天深夜,周教授和他的老學生、老助手、老搭檔謝以銓剛剛分手,才隔了一天,怎麽就……怎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