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散文] 《國殤》作者:霍達【完結】


    簡介


    是的,他是一顆燦然升起的新星,一根頂天立地的棟樑,但是,卻突然殞落了,折斷了!舉世矚目的數學家張廣厚從此離開了他的數學王國,離開了他的祖國和人民,年僅五十歲!


    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楊樂主持遺體告別儀式。痛失戰友、痛失英才,他泣不成聲,“遺體”兩個字,怎麽也說不出口!廣厚,你正值才華橫溢、奮發有為的中年,我不敢相信麵前的你竟已是“遺體”!


    對這篇報告文學的讀者來說,張廣厚的名字毫不陌生,因為它早已傳遍了中國和世界。


    一九六二年,張廣厚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成為著名數學家熊慶來教授的研究生。從那時起,他與楊樂長期合作,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值分布理論方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係統化地寫成專著《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理論》,從而震動了全人類的數學界!“虧值、漸近值和奇異方向”是函數論中三個重要概念,芬蘭著名數學家、近代函數值分布理論的創始人奈望利納早在一九二九年就曾意識到虧值和漸近值之間有某種關係,並且猜測:虧值也是一個漸近值。但十年之後,他的猜測被否定了。近四十年來,國際上許多著名數學家都在反覆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力圖證明這三個概念之間的差異,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張廣厚和楊樂認為:前人辛辛苦苦地試圖證明三個概念之間的差異,之所以欲速不達、白費力氣,癥結在於“南轅北轍”;他們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去尋找三者之間的聯繫。他們用了十年時間,砥礪琢磨,鍥而不捨,終於成功了!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數學分析會議上,他們發言之後,奈望利納激動地作了長篇評論,他說:“我的猜測被否定了。我猜測的關係是假的,現在你們成功地證明了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一項高質量、富有成果的工作”,“我認為,現在歐洲數學家們應該向你們學習了!”


    楊樂、張廣厚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楊、張定理”被載入史冊,使他們的同胞感到由衷的驕傲,像陳景潤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一樣,他們是數學王國的勳爵,是祖國和人民的驕子!


    他們的這一傑出成果,是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取得的,芳林寥落,紅杏出牆,該是多麽艱難,又多麽可貴!


    粉碎“四人幫”之後的一九七七年,全國各大報紙都在第一版的顯著位置報導了張廣厚的學術成就,他年方四十,已“功成名就”,在被十年浩動耽誤了青春歲月的同代人中,他是幸運兒、佼佼者,屬於令人羨慕的大器早成;一九八七年,他剛剛過了五十歲生日,卻溘然長逝,與那些歷盡劫難仍然健在的前輩相比,他走得太早了,早得令人難以置信,令人扼腕太息!登上“整函數與亞純函數值分布理論”的高峰,在“虧值、漸近值和奇異方向”的研究中作出具有世界性的突破,正當“無限風光在險峰”之際,誰又能夠料到,生命留給他的僅僅隻有十年!這十年,是他的生命之火最為旺盛的十年,人生和事業都趨於成熟的十年,比金子還要寶貴萬分的十年,他覺得麵前的路還很長,他的事業還剛剛開始,卻不知道這一切都要很快地結束了。他從來也沒有研究過也不可能研究:他這一代知識分子中出現的英年早逝,是一種什麽“奇異方向”?


    他把這個非數學的命題留給後人了,留給他的師長,留給他的領導,留給他的戰友,留給他的親人,留給那些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同代人,留給他匆匆而過的這個時代。


    張廣厚之死,帶給人們的震驚決不亞於他十年前的一舉成名。一個天才,卻為什麽這樣短命?難道我們十億人口的大國還養不活一個數學家,不能給他的工作、生活、醫療保健提供一切必要的條件嗎?提起張廣厚,讀者也許以為像他這樣的名人一定會擁有舒適的住宅,過著優裕的物質生活、有完備的保健條件,如稀世珍寶般地“供養”起來,萬無一失……


    那麽,我們不妨去拜謁一下數學家的故居。


    這兒,就是這兒。在京城北郊馬甸的兩間低矮簡陋的小平房裏,張廣厚和他的妻子帶著兩個女兒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這是張廣厚自己動手用磚頭隔成的“兩間”房,這邊放一張雙層木床,住著妻、女,那邊放一張單人木床,一張破舊的兩屜桌,一把木椅,權作他的臥室兼工作室,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連同不可或缺的蜂窩煤爐子和鍋碗瓢盆。每天,他騎著自行車繞過大半個北京到遠在西郊的“科學城”去上班。回到家裏,還要買菜、捅爐子、做飯、哄孩子。張廣厚忙,妻子也忙,能者多勞的丈夫主動擔起在常人眼裏似乎應由妻子承擔的繁重家務,兩個女兒都是他帶大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都需要這位大數學家去精心運算、巧為安排,以避免“赤字”。早在他讀研究生時,大女兒就已經出生了,他每月四十二元工資,除了這個小家庭的開銷,還要寄給唐山的父母二十元,父親是早年傷殘的老礦工,母親是家庭婦女,他作為長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礦工的兒子張廣厚是半工半讀上完中學考入北大的,畢業了,掙錢了,自然更得養家。扣除一切,他每月的生活費隻有十七元,再扣掉這個愛書如命的人的買書錢,幾乎連飯都吃不上了。一九六七年,他研究生畢業,工資調到六十九元,二女兒又出世了,這六十九元工資一直延續了十幾年,卻從未間斷奉養雙親。至於他的工資終於提到了一百九十元,那已是他去世前不久的事了。人們盡可以憑著豐富的想像力去揣測:在經濟拮據、營養缺乏的情況下,他那一米八五的大個子和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消耗,到底靠什麽去補充、去支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霍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霍達並收藏國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