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接見美國桌球隊時曾說,世乒賽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為兩個大國的握手創造了一個最好的契機,這真叫--“小球舞出大幹坤”。


    工農兵學員


    工農兵學員是指按所謂的教育改革新辦法進入大專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入學不經文化考核,水準相差懸殊。他們的任務也簡單得可笑--“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


    後來,北京市在一所高等院校對工農兵學員作了一項調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隻占22%,初中文化程度的近60%,相當於小學程度的占20%。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教學環境下,有些數學係的學生竟鬧出了1/2+1/2=2/4的笑話。


    萬歲


    這個詞本為臣下對君主表示祝願其長生不老,活一萬年之意,後來逐漸演化成對皇帝的專稱。即隻能對皇帝老兒翹著屁股大呼:“萬歲”,並祝其“萬壽無疆”。後來到了“文革”,“萬歲”就成了對毛澤東個人的即興狂呼。


    那會兒雖然也有工人萬歲、農民萬歲、工會萬歲之類的口號,但它們都是為“毛主席萬歲”做鋪陳的,擺在一起,高下立現。“文革”一開始,“黨和人民的好兒子”--林彪就以“語錄不離手,萬歲不離口”的形象出現,不但對毛澤東個人“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喊得聲嘶力竭,還由他一手掀起了跳忠字舞、唱萬壽無疆歌的狂潮。後來,隻要是毛澤東提倡過的事物,統統以“萬歲”稱之--“文化大革命萬歲”,“一月風暴萬歲”,“四大”“造反”均萬歲……這種種萬歲,肆虐了十年,也使一個群體,在盲目中癲狂了整整十年。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自六十年代中期以來,毛澤東對國際形勢估計過於嚴重,與此相對應,在民間也大肆流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言論。那時,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人防工程建設,挖防空洞,修工事,儲備糧食和布匹。後來,毛澤東指示說,我們不應當有大國霸權主義思想,但要切實做好戰備工作,要進一步挖深防空掩體,加強糧食儲備。這一指示又將“備戰備荒為人民”的熱浪推向了新的高潮。


    這麽多年過去了,那些蔓草叢生的防空洞如今又重新啟用,被改成了地下超市或小酒吧,戀舊的顧客絡繹不絕。


    “星星”美展


    1979年12月,北京出現了一個“星星”美展。在那個寒冷的冬天,23名青年業餘作者,選擇行人如梭的街頭,展示了他們創作的163件美術作品。這些國畫、油畫、木刻、木雕都是力與美的表達,給尚處蒙昧之中的國人以深深的震撼。


    一個時代的圖景得靠許許多多的有誌者一同勾勒,正如那些熱血青年在“美展”前言中所說的:“過去的陰影和未來的光明交疊在一起,構成我們今天多重的生活狀態,堅定地活下去,並且記住每一個教訓,這是我們的責任;世界給探索者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文革”十年積累起來的考生足有570萬之多,他們齊齊坐到了考場裏,結果隻有22萬多名考生能夠“擠”進大學。對於540多萬名的落榜者而言,重振旗鼓,披掛再戰肯定是他們中大多數人的選擇。不過,麵對不能迴避的落榜,一種適當的安慰和得體的鼓勵顯然是必要的。於是,在七十年代末,“一顆紅心兩種準備”這句人們早已遺忘的口號又被重新喊了出來,並賦予了它更積極的含義。


    一個人在年輕時受些挫折,可能會在以後的日子裏,走得更為坦蕩。如今,可供落榜者發展的空間和選擇的機會大大增多了。


    梁效


    “文革”期間由江青一夥控製的寫作班子很多,它們有“呼風喚雨之氣勢,顛倒黑白之才能,含沙射影之功效”。這些個班子又像倚仗著主人威風,張牙舞爪的惡犬,逮著誰咬誰。那會兒風頭最勁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一個批判組,它隻有一個筆名--梁效,就是“兩校”的諧音。


    後來有人為了諷刺他們,隨手塗抹了一首打油詩,叫做“給梁效畫像”--上海牌汽車,氣魄太小,高級鋼絲床,睡得我直不起腰。牡丹煙味怎麽那麽辣?糖醋鯉魚端上飯桌竟然已經不會跳。哼!怎麽能保證我精力充沛,把“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的大作來定稿?中央首長可沒讓咱們白效勞,賞下冬瓜一筐,芒果兩枚,茄子三條……


    傷痕文學


    傷痕文學以劉心武的《班主任》為先聲。這篇小說在控訴和揭露之後,發出了一聲呼喊: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在它之後的一兩年裏,又接連出現了小說《神聖的使命》、《大牆下的白玉蘭》、話劇《於無聲處》、散文《一封終於發出的信》、《懷念蘇珊》、詩歌《小草在歌唱》等。而真正使“傷痕文學”得以命名的小說還是《傷痕》,它說的是一個叫王曉華的女中學生,在母親被打成“叛徒”後,毅然與母親劃清界限,下鄉去了農村。她以為界限分明就會迎來光明,不料“血統論”的幽靈始終揮之不去,她的成長機會一次又一次被剝奪。“四人幫”被粉碎後,母親來信要她回去,萬沒想到,她回去後,飽經磨難的母親已經去世,她最終才發現永遠無法再抹去被戳在心上的“傷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七十年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曠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曠晨並收藏我們的七十年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