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有首很流行的《擇婿歌》:“一表人才,二老歸天,三轉一響,四十平方,五十工資,六親不認,七尺男兒,八麵玲瓏,九(酒)煙不沾,十分聽話。”今天看起來有點好笑,但那時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都是結婚必備的物什,少哪樣都不行。如今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在當年可都是高檔貨。新娘子出嫁那天,一夥親戚弄來輛平板車,浩浩蕩蕩地押了那幾大件,為了顯擺,還專門挑人多的地方走。土木結構蓋新房,鬆木椽子柳木樑,石灰抹牆磚漫地,新人喜坐拖拉機,這就是那時結婚的景象,“三轉一響”隻是其中幾樣道具,卻添得了滿堂彩。


    賣花姑娘


    這部朝鮮電影以蘇歐色彩的歌曲和東方色彩的故事,傾倒了時處文藝饑渴症的中國觀眾。它以朝鮮民族沉淪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為時代背景,以佃農的女兒花妮及其一家的悲慘遭遇為主線,精心刻畫了喪國無權的民族在殖民地社會生不如死的悲慘狀況。催人淚下的《賣花姑娘》曾經伴隨一代人成長,即便是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也讓那些經歷過的和沒經歷過的兩代人都為之動容。我們知道長白山的時候就知道了金剛山;知道《白毛女》的時候就知道了《賣花姑娘》。但直到幾十年後,人們才知道,當年曾在中國引起轟動的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其原作者竟然就是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


    走後門


    七十年代初期,有個很奇特的現象:一方麵,是對文化科學知識的輕視和對知識分子的歧視;另一方麵,卻是眾多的人們迫切希望通過“群眾推薦,領導批準”這條無需考試的“捷徑”,使自己或其子女走進大學校門,成為一個知識分子。這現象還催生了一個後來持續多年、手法多樣、影響深遠的新事物--“走後門”。其實,國家在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時,“走後門”已經初露端倪,1971年之後,“走後門”之風已經傳播得沸沸揚揚。一些手中握有實權的人,堂而皇之、千方百計地把自己以及親朋好友、上級下屬的子女送入大學,權再大一點的,則要把子女送入好大學、好專業……


    孔老二


    看一看那會兒的戰鬥檄文:


    在講壇上,孔老二總是滿口“仁義道德”。一次,有人跑來問孔丘:“我有個老鄉,為人正直,他父親偷了羊,他就去揭發,這算不算講道德?”孔老二衝著他說:“我認為,老子偷羊兒子隱瞞,這才稱得上為人正直!” 原來在孔老二心目中,互相包庇就是“仁義道德”……


    1973年,毛澤東多次談到“批孔”問題,並認為隻有“批孔”,才能挖透林彪的思想根源。他批評郭沫若寫的《十批判書》,並稱讚柳宗元的《封建論》。同年5月,他還揮毫一幅:“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在這一年,江青一夥還向周恩來發動突然襲擊,擅自召開批林批孔萬人動員大會。在會上,江青頤指氣使,點了郭沫若等人的名。


    評《水滸》


    毛澤東曾對《水滸》作了如下批示: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麵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滸》隻反貪官,不反皇帝。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的領袖不好,投降。李逵、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願意投降。魯迅評《水滸》評得好,他說:“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這場運動的初衷是反蘇反帝而不是黨內鬥爭,沒想到後來被“四人幫”偷梁換柱,進行了一場啼笑皆非的大批判,還把矛頭直接指向周恩來和鄧小平等領導人。看來,文學在政治麵前,能奏的多是理想的悲歌。


    流行詞彙(2)


    “五七幹校”


    其緣自毛澤東在1966年5月7日對一個報告的批示,指出軍隊既要學軍,還要學工、學農;工人也要學農、學軍、學文化……後來,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在紀念毛澤東“五七指示”發表兩周年時,在慶安縣柳河辦了一個把機關幹部和走資派送去勞動改造的農場,定名為“五七幹校”。之後毛澤東又發了指示:“廣大幹部下放勞動,這對於幹部是一個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要分批下放勞動。”因此,全國各地都相繼開辦了“五七幹校”,數十萬知識分子被送往農村的偏遠窮困地區勞動鍛鍊、接受改造,“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


    其實,所謂革命化的“五七幹校”隻是投機分子迫害異己、懲治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是“變相勞改”的一個地方,大批文化人士在這裏灑下血汗也受盡屈辱。直到1979年,有著十年歷史的“五七幹校”才告“結業”。


    哥德巴赫猜想


    這是陳景潤做出來的一項世界領先的數學研究成果。粉碎“四人幫”以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陳景潤享受副部級待遇。徐遲在採訪的基礎上以很有感染力的文字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七十年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曠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曠晨並收藏我們的七十年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