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後的張慧沖,組成了一個魔術團,浪跡於南洋,後成為“海派”魔術奠基人。1962年臨逝於上海。
龔稼龍
原名龔家龍,南京人,1902年生。早年在南京體育場做管理員時就嚮往銀幕生涯。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影人鄭矜蘋相識,闖入上海電影圈。
1926年被“民新”導演卜萬書看中,邀其主演卜萬苦執導的《玉潔冰清》一片,隨後與卜一起轉入“明星”,參加了《掛名夫妻》、《湖邊春夢》、《同學之愛》等多部影片的拍攝。
來自體育運動場的龔稼龍體態健美,不同於當時“脂粉氣”的“小生”,這個新“小生”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30年代,作為“明星”最有名的男演員之一,主演了《狂流》、《春蠶》、《脂粉市場》、《到西北去》等多部優秀影片,對30年代現實主義影片潮流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金焰
(191i——1983):原名金德麟。1927年春,金焰南下上海,懷著找一個不要本錢的職業的願望,經人介紹進了民新影片公司,從此涉足影壇。1929年,轉入“明星”。孫瑜在拍攝他的《風流劍客》影片時,大膽起用金焰,時年19歲。
193o年,金焰加入“聯華”,在孫瑜編導的《野花閑草》中飾男主角,是年冬影片公映,觀眾驚喜地發現金焰這一新型男主角的英俊形象。接著、金焰又主演了《戀愛與義務》、《一剪梅》等影片。
1932年,上海《電聲》舉辦了觀眾評選“電影皇帝”的活動,結果金焰當選,成了觀眾心目中的“影帝”。此後,他又主演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城市之夜》、《大路》等一大批左翼影片。
3o年代是金焰從事電影創作的黃金時代,他成為3o年代現實主義電影潮中最有成就的男影星。
袁牧之
(1909——1978):原名袁家萊,浙江寧波人。13歲赴上海讀中學,此後開始了演劇活動。1934年,袁牧之進入“電通”,從此開始了他的銀幕形象的創造。他在“電通”主演了《桃李劫》、《風雲兒女》,從而由一個著名的話劇演員成為受觀眾喜愛的電影演員。
“電通”結束後,袁牧之加入“明星二廠”,主演了《生死同心》,他一人扮演了革命誌士和華僑青年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演得是那樣的涇渭分明,令人嘆服。
袁牧之對電影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表演藝術,作為一名電影編導,他在30年代共編劇或編導了3部影片,即《桃李劫》、《都市風光》和《馬路天使》。尤其是《馬路天使》在藝術上、結構上送到高峰。
抗戰期間的1938年,袁牧之主演了“中製”影片《八百壯士》,同年奔赴延安。
金山
(1911——1982);原名趙默,字緘耳。祖籍湖南沅陵,生於江蘇吳縣。20歲時闖入上海灘,1932年,金山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左翼劇聯的創作、演出等工作。
他與章泯組織了東方劇社,又參與了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的創立。左翼電影運動興起後,金山在演劇的同時,參加了進步影片的拍攝。
他為“新華”主演了《狂歡之夜》和《夜半歌聲》,尤其是他所飾演的《夜半歌聲》中宋丹萍一角,雖帶有舞台痕跡,但卻以濃鬱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激情,震憾了觀眾的心靈。
抗戰爆發後,金山主要從事戲劇活動,曾率文藝團體赴海外為抗日募捐。抗戰勝利後,他在“長製”編導了著名影片《鬆花江上》。
高占非
(1904——1969):天津人,從小就喜愛戲劇、電影,尤其擅長皮簧。19歲時,矢誌不移的高占非棄學赴上海,經親友推薦,加入“明星”擔任配角。他在《空穀蘭》等片中的表演引起了張石川等人的注意和賞識。
不久,他在新人公司的《小偵探》和耐梅公司的《奇女子餘美艷》中擔任了主要角色,贏得觀眾青睞而嶄露頭角。
3o年代,他加入“聯華”,主演了《自由魂》、《都會的早晨》等十餘部影片,接著又為“明星”主演了《女兒經》、《船家女》、《劫後桃花》等多部影片。從而成為30年代影震壇最有名的男影星之一。
抗戰期間,他先後赴武漢、重慶,參加了《熱血忠魂》和《長空萬裏》的拍攝。戰後赴香港,在“大光明”拍攝了歐陽子倩導演的《野火春風》等片,1951年隨同“大光明”遷回上海。
周伯勛
(1911——):原籍陝西臨潼,生於西安一商人之家。大革命失敗後,為躲避迫害,逃至上海。1930年入持誌大學,不久轉入復旦大學。1931年參加《玉堂春》的拍攝,首次登上銀幕,飾演的是“反角”,後又參加《續故都春夢》的拍攝。
1933年,他參與創建“藝華”的工作,後在“明星”客串演出了《時代的女兒》和《上海二十四小時》。1934年加入“電通”,在“電通”的四部影片中,均扮演了角色,演來都得心應手。
抗戰期間,參加了《塞上風雲》的拍攝,飾日本特務長。戰後參與組建和領導崑崙公司,並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塑造了龐浩公的形象。
周伯勛一生演過數十個反派角色,他從不在形象上有意醜化反角,而追求把反麵人物的醜惡心理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他的含蓄的表演耐人尋味。
韓非
(1919——1985):本名韓幼止,原籍浙江寧波,生於北京。13歲時隨家庭南遷上海,偶然機會在話劇《阿q正傳》露麵。這次演出導致了韓非生活的轉折。
此後,他成為上海劇藝社的職業演員。在話劇舞台上,韓非很快顯出了他的喜劇才能,在《鍍金》、《裙帶風》等一係列喜劇中,以幽默詼諧的動作與風趣生動的語言,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
韓非初涉銀幕,是在張石川導演的《夜深沉》中扮演男主角,後來又主演過《亂世風光》。戰後,他在文華公司拍了《太太萬歲》、《艷陽天》等影片。
1949年初韓非到香港,在回上海前的3年中,與王丹鳳、李麗華、夏夢等合演了一批出色的喜劇影片。韓非的表演真實自然,誇張適度,諧而不俗,從角色自身性格與經歷中發掘喜劇因素.是影壇不可多得的優秀喜劇演員。
石揮
(1915——1957):原名石毓濤,生於天津,自幼時隨家人遷居北京。194o年石揮來到上海,開始了他輝煌的表演生涯。他在上海多個話劇團體從事舞台演出,是若幹劇團的台柱之一。
石揮在《雷雨》、《家》、《蛻變》、《正氣歌》、《大馬戲團》、《秋海棠》、《夜店》中扮演了一係列人物形象,風靡上海,被稱為“話劇皇帝”。
“孤島”時期石揮走上銀幕,主演過《世界兒女》與《亂世風光》兩部影片。1947年參加文華公司,主演過《假鳳虛凰》、《太太萬歲》、《夜店》、《艷陽天》、《哀樂中年》等影片,編導了《母親》。昔日的“話劇皇帝”在銀幕上再次放出耀眼的光彩。
龔稼龍
原名龔家龍,南京人,1902年生。早年在南京體育場做管理員時就嚮往銀幕生涯。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影人鄭矜蘋相識,闖入上海電影圈。
1926年被“民新”導演卜萬書看中,邀其主演卜萬苦執導的《玉潔冰清》一片,隨後與卜一起轉入“明星”,參加了《掛名夫妻》、《湖邊春夢》、《同學之愛》等多部影片的拍攝。
來自體育運動場的龔稼龍體態健美,不同於當時“脂粉氣”的“小生”,這個新“小生”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30年代,作為“明星”最有名的男演員之一,主演了《狂流》、《春蠶》、《脂粉市場》、《到西北去》等多部優秀影片,對30年代現實主義影片潮流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金焰
(191i——1983):原名金德麟。1927年春,金焰南下上海,懷著找一個不要本錢的職業的願望,經人介紹進了民新影片公司,從此涉足影壇。1929年,轉入“明星”。孫瑜在拍攝他的《風流劍客》影片時,大膽起用金焰,時年19歲。
193o年,金焰加入“聯華”,在孫瑜編導的《野花閑草》中飾男主角,是年冬影片公映,觀眾驚喜地發現金焰這一新型男主角的英俊形象。接著、金焰又主演了《戀愛與義務》、《一剪梅》等影片。
1932年,上海《電聲》舉辦了觀眾評選“電影皇帝”的活動,結果金焰當選,成了觀眾心目中的“影帝”。此後,他又主演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城市之夜》、《大路》等一大批左翼影片。
3o年代是金焰從事電影創作的黃金時代,他成為3o年代現實主義電影潮中最有成就的男影星。
袁牧之
(1909——1978):原名袁家萊,浙江寧波人。13歲赴上海讀中學,此後開始了演劇活動。1934年,袁牧之進入“電通”,從此開始了他的銀幕形象的創造。他在“電通”主演了《桃李劫》、《風雲兒女》,從而由一個著名的話劇演員成為受觀眾喜愛的電影演員。
“電通”結束後,袁牧之加入“明星二廠”,主演了《生死同心》,他一人扮演了革命誌士和華僑青年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演得是那樣的涇渭分明,令人嘆服。
袁牧之對電影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表演藝術,作為一名電影編導,他在30年代共編劇或編導了3部影片,即《桃李劫》、《都市風光》和《馬路天使》。尤其是《馬路天使》在藝術上、結構上送到高峰。
抗戰期間的1938年,袁牧之主演了“中製”影片《八百壯士》,同年奔赴延安。
金山
(1911——1982);原名趙默,字緘耳。祖籍湖南沅陵,生於江蘇吳縣。20歲時闖入上海灘,1932年,金山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左翼劇聯的創作、演出等工作。
他與章泯組織了東方劇社,又參與了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的創立。左翼電影運動興起後,金山在演劇的同時,參加了進步影片的拍攝。
他為“新華”主演了《狂歡之夜》和《夜半歌聲》,尤其是他所飾演的《夜半歌聲》中宋丹萍一角,雖帶有舞台痕跡,但卻以濃鬱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激情,震憾了觀眾的心靈。
抗戰爆發後,金山主要從事戲劇活動,曾率文藝團體赴海外為抗日募捐。抗戰勝利後,他在“長製”編導了著名影片《鬆花江上》。
高占非
(1904——1969):天津人,從小就喜愛戲劇、電影,尤其擅長皮簧。19歲時,矢誌不移的高占非棄學赴上海,經親友推薦,加入“明星”擔任配角。他在《空穀蘭》等片中的表演引起了張石川等人的注意和賞識。
不久,他在新人公司的《小偵探》和耐梅公司的《奇女子餘美艷》中擔任了主要角色,贏得觀眾青睞而嶄露頭角。
3o年代,他加入“聯華”,主演了《自由魂》、《都會的早晨》等十餘部影片,接著又為“明星”主演了《女兒經》、《船家女》、《劫後桃花》等多部影片。從而成為30年代影震壇最有名的男影星之一。
抗戰期間,他先後赴武漢、重慶,參加了《熱血忠魂》和《長空萬裏》的拍攝。戰後赴香港,在“大光明”拍攝了歐陽子倩導演的《野火春風》等片,1951年隨同“大光明”遷回上海。
周伯勛
(1911——):原籍陝西臨潼,生於西安一商人之家。大革命失敗後,為躲避迫害,逃至上海。1930年入持誌大學,不久轉入復旦大學。1931年參加《玉堂春》的拍攝,首次登上銀幕,飾演的是“反角”,後又參加《續故都春夢》的拍攝。
1933年,他參與創建“藝華”的工作,後在“明星”客串演出了《時代的女兒》和《上海二十四小時》。1934年加入“電通”,在“電通”的四部影片中,均扮演了角色,演來都得心應手。
抗戰期間,參加了《塞上風雲》的拍攝,飾日本特務長。戰後參與組建和領導崑崙公司,並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塑造了龐浩公的形象。
周伯勛一生演過數十個反派角色,他從不在形象上有意醜化反角,而追求把反麵人物的醜惡心理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他的含蓄的表演耐人尋味。
韓非
(1919——1985):本名韓幼止,原籍浙江寧波,生於北京。13歲時隨家庭南遷上海,偶然機會在話劇《阿q正傳》露麵。這次演出導致了韓非生活的轉折。
此後,他成為上海劇藝社的職業演員。在話劇舞台上,韓非很快顯出了他的喜劇才能,在《鍍金》、《裙帶風》等一係列喜劇中,以幽默詼諧的動作與風趣生動的語言,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
韓非初涉銀幕,是在張石川導演的《夜深沉》中扮演男主角,後來又主演過《亂世風光》。戰後,他在文華公司拍了《太太萬歲》、《艷陽天》等影片。
1949年初韓非到香港,在回上海前的3年中,與王丹鳳、李麗華、夏夢等合演了一批出色的喜劇影片。韓非的表演真實自然,誇張適度,諧而不俗,從角色自身性格與經歷中發掘喜劇因素.是影壇不可多得的優秀喜劇演員。
石揮
(1915——1957):原名石毓濤,生於天津,自幼時隨家人遷居北京。194o年石揮來到上海,開始了他輝煌的表演生涯。他在上海多個話劇團體從事舞台演出,是若幹劇團的台柱之一。
石揮在《雷雨》、《家》、《蛻變》、《正氣歌》、《大馬戲團》、《秋海棠》、《夜店》中扮演了一係列人物形象,風靡上海,被稱為“話劇皇帝”。
“孤島”時期石揮走上銀幕,主演過《世界兒女》與《亂世風光》兩部影片。1947年參加文華公司,主演過《假鳳虛凰》、《太太萬歲》、《夜店》、《艷陽天》、《哀樂中年》等影片,編導了《母親》。昔日的“話劇皇帝”在銀幕上再次放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