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中取勝(3)


    高冕


    這位沈姓小女子,宛如黃浦江畔的一盞航標燈,使他從滔天濁浪中浮出來,振作精神重新走上尋求高官厚祿之路。


    袁世凱遠奔廣東潮州,投到潮州府知事兼辦海關周馥門下。周馥官雖不大,但兼著海關肥差,倒是有錢。此人是袁世凱嗣父袁保慶至交,當年曾得袁保慶力薦,投靠朝廷第一紅人李鴻章做文牘,得到李鴻章器重,才有了眼下出息。周馥不忘舊恩,不到兩個月,就花銀子為袁世凱捐了個正五品同知。袁世凱沒有白跑,連升四級,從七品官一下升到了正五品官。圓月當空的夜晚,袁世凱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上海灘的那位奇女子,想起她那番錚然有聲的勸說。周馥知他有抱負,不願他誤在自己手裏,說本想把他推薦給李少荃爵師(即李鴻章),但人家現在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位高權重,一下不好冒瀆,隻好先推薦給他的女婿、記名道張佩綸。張佩綸是周馥同年至交。袁世凱帶著推薦信北上,初秋時節趕到直隸總督府所在地天津,費了一番周折找到張佩綸。但張佩綸看完信直搖頭,前來求官的人快把總督府的門檻都踏爛了,僧多粥少,他實在無能為力。張佩綸看在周馥情分上沒打發他走人,要他先在府中打打雜,待機找差。


    袁世凱滿心不情願地在總督府打著雜,盼星星盼月亮等待好消息,但張佩綸告訴他,空缺的都是一些芝麻官。袁世凱很焦慮,自己年已二十出頭,靠人家的銀子捐到五品同知官銜,卻一屁不值,隻是一個虛名好聽而已。這讓野心勃勃的袁世凱時常產生強烈的饑渴感。循規蹈矩趕科場沒出息,循矩蹈矩花銀子捐官同樣沒出息。堂堂七尺男兒豈能如此虛度光陰!到年底,張佩綸看他滿臉愁雲的樣子,也沒什麽好辦法,搜索枯腸,給他指了條路子,要他去投李鴻章部屬、淮軍統領吳長慶試試。張佩綸本來隻是試著說說,沒想袁世凱一聽來了精神。袁世凱心想,自己叔祖、叔父都是從軍發跡的,大概老天爺要叫袁家後代都吃這碗飯的;再說,袁吳兩家交誼深長,吳長慶還是嗣父袁保慶的拜把兄弟。於是,光緒七年(1881年)春節剛過,時年二十二歲的袁世凱,迫不及待地辭別張佩綸,出津門,渡海河,興沖沖奔赴山東登州,投入淮軍重要統領吳長慶幕下。


    袁世凱當是屬於亂世的。平靜的生活將他淹沒,滄海橫流的洶湧波濤卻將他高高托舉。


    機會終於到來了。光緒八年(1882年)6月,朝鮮局勢大亂,戰雲籠罩,如同一隻引燃的火藥桶,隨時可能爆發。事件起因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朝鮮國王李升死去,十二歲的李熙以支係繼承王位,因其年幼由父親大院君李罡應攝政掌權。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熙親政,大院君交出權力,因李熙生性懦弱,最高權力漸漸落入閔妃為核心的親日外戚集團手中。閔妃背後的閔氏集團,是朝鮮世家巨族,政壇上很有勢力。日本國在明治維新後實力大增,急於擴張,積極推行“大陸政策”,把吞併朝鮮作為實現其戰略圖謀的第一步。光緒二年(1876年),日本逼迫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否認大清國對於朝鮮名義上的宗主權,從此在朝大肆擴張其政治經濟勢力。大院君不甘心失去大權,閔妃集團便廢除其創建的軍隊,剪除其羽翼,另聘日本教官編練軍隊。改革軍製,毀了很多官兵的飯碗。留在軍營的官兵因拿不到軍餉怨氣衝天。日本勢力在朝擴張,引起朝鮮國內很大不滿,加之閔妃集團自恃有日本作後盾,驕橫跋扈,為所欲為。光緒八年六月九日(1882年7月23日),漢城欠餉士兵首先揭竿而起,殺死貪官汙吏,攻占武器庫,焚毀權貴宅第,襲擊日本使館,處決日本教官,包圍王宮,閔妃在亂中喬扮宮女倉皇出逃。原先失勢的大院君集團乘機捲土重來重掌大權。日本聞訊後,謀劃藉機出兵朝鮮,用武力奪取更多權益。清政府接到駐日公使情報和閔妃派出的專使金允植、魚允中求救後,決定派水師統領丁汝昌率三艘軍艦、淮軍統領吳長慶率六營官兵急赴朝鮮。因1882年為農曆壬午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這場兵變,史稱“壬午兵變”。


    光緒八年七月初十日(1882年8月23日),吳長慶率本部人馬,乘運兵船從山東登州啟程,向朝鮮進發。年近二十三歲的袁世凱十分豪邁,任憑海風拂麵,屹立船頭,放眼遠眺,大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感。聽到要往朝鮮平亂的消息,袁世凱興奮得睡不著覺。他在寫給兄長的信中說:“弟限於資格,中原難期大用。抵高麗,能握兵權。”他還說,“既建功業,不愁朝王李熙之不我用。”他斷定,“李熙,庸主耳,無能為,奪其政權歸我掌握,猶反手也。”很難相信,這些話出自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之口。但青年袁世凱就以這等口氣說話。他以超人的政治嗅覺,一下認準,異國之亂是自己千載難逢、出人頭地的良機;一下明白,自己到朝鮮後應當幹什麽,應當怎麽幹。


    袁世凱決意抓住這次機遇,在吳長慶麵前好好露一手。一年多前,吳長慶接納袁世凱,本意是要他讀書趕考。當時,南通籍狀元張謇在吳長慶幕府中任首席幕僚,吳長慶便命袁世凱拜張謇為師,學習詩文。袁世凱見吳長慶也要他讀書趕考,暗自叫苦不迭,但他一時不敢逆吳長慶之命。吳袁兩家交往,開始於袁世凱叔祖袁甲三時代。吳長慶父親吳廷襄,當年是安徽廬江地主團練首領,鹹豐年間太平軍圍困廬江,吳廷襄派吳長慶前往宿州向袁甲三火速討救兵。袁甲三一時拿不定主意,向子侄們討主意。袁保慶以“紳士力薄,孤城垂危”為由,力主馳援;袁保恆則以“地當強敵,兵不能分”,反對救援。結果,爭論數日,廬江被太平軍攻占,吳廷襄被殺。從此,吳長慶與袁保恆絕交,而與袁保慶“訂兄弟之好”,情同手足。袁世凱是袁保慶嗣子,為報袁保慶當年恩德,吳長慶有意讓袁世凱好好讀書,登科場謀功名。這種陰差陽錯的安排,令袁世凱哭笑不得。袁世凱硬著頭皮去啃書,但心猿意馬,哪裏啃得進去。據師傅張謇回憶,袁世凱文章做得一塌糊塗:“謇曾命題,課以八股,則文字蕪穢,不能成篇,謇既無從刪改,而世凱亦頗以為苦。”但他發覺,此人雖非讀書材料,“偶令其辦理尋常事務,井井有條,似頗幹練。”課讀間張謇問及袁世凱誌趣,知他心思不在科場功名,而在於投筆從戎、請纓赴敵。張謇遂主動向吳長慶推薦袁世凱。袁世凱本善於鑽營,且時常憂國憂時,“作激昂慷慨之談”,很快博得吳長慶好感,視他為“有造之士”,將他超拔為慶軍營務處幫辦,月薪三十兩銀子。袁世凱春風得意,常令差弁打著“幫辦營務處袁”的明晃晃銜燈,在慶軍夜營裏到處轉悠。投奔吳長慶,是袁世凱人生重大轉折,他從此踏上了軍事政治生涯。吳長慶是將袁世凱領進官場的第一人。雖然論官階,營務處幫辦草芥之微,沒品級、不入流,但紮紮實實是個官,一個月三十兩白銀看得見摸得著,袁世凱很重視自己好不容易謀來的頭一個官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玄機∶清王朝皇權角逐中的平步青雲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冕並收藏玄機∶清王朝皇權角逐中的平步青雲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