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玄機∶清王朝皇權角逐中的平步青雲者 作者:高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亂中取勝(2)
高冕
鹹豐三年對不少京官而言,是人生命運大轉折之年。就在這一年,曾國藩奉命在湖南老家辦團練,創建後來名聲赫赫的湘軍。也就在這一年,工、刑二部左侍郎呂賢基奉命回安徽老家督辦團練,隨他返鄉剿撚的還有後來比他名聲更響亮的李鴻章。麵對共同的敵人,袁甲三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互相勾連,在血與火的疆場上結下不解之緣。本想效法袁甲三青雲直上的袁氏子孫,對斷其進身之途的撚軍咬牙切齒,認為撚軍“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在叔祖父袁甲三率領下,袁氏一門紛紛投入消滅撚軍的隊伍。袁甲三長子袁保恆、侄兒袁保慶,都投到袁甲三麾下帶過兵。袁保恆是道光三十年進士,像其父科舉入仕,風風光光地當過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隨後隨父從軍;此人頗有帶兵打仗天賦,與撚軍作戰屢屢得手,官運亨通,到鹹豐七年(1857年),也就是袁世凱出生前兩年,因戰功授侍講學士銜,官拜從四品,獲賜頂戴花翎,次年獲“伊勒圖巴圖魯”(勇士之意)封號;同治七年(1868年)到李鴻章軍中委用,山東平撚結束時加三品銜,授侍講學士;後隨左宗棠赴陝,同治十一年(1872年)肅州戰役後獲頭品頂戴,兩年後擢升為戶部左侍郎、內閣學士,光緒元年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成為朝廷大員,也成為袁氏家族中功名僅次於袁甲三的二號人物。袁保慶隨叔父袁甲三征戰半生,叔父死後奉旨補任知府,後任江南鹽法道,官至正四品。袁甲三幼子袁保齡曾入李鴻章幕府當幕僚,為李所器重,後來成為朝廷最高決策機構的一名高參。
祖輩從軍發跡的經歷,以及他們在奮鬥過程中與大批文臣武將,特別是與茲後躍升為朝廷頂級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結下的情誼,對袁世凱的人生選擇,對他日後踏入官場、攀枝高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袁世凱急於找到一條青雲直上的捷徑。求功名求到二十歲,科場竟給他判了個死刑。第一次鄉試落榜後,光緒二年(1876年)歲末,雪過天晴,他娶陳州一於姓大戶人家的千金做妻子,兩年後長子袁克定出生。袁世凱官欲旺盛,娶妻生子、為人夫為人父之後,更是求官心切。第二次鄉試落第前夕,按照當時捐納製度,報捐了一個中書科中書的虛銜。中書科中書是個從七品官,而且並沒有實際到任,隻是畫餅充飢、自欺欺人,袁世凱想起來每每不舒服。然而,自己一無才學,二無靠山。捷徑何求呀?曾任江南鹽法道肥差的嗣父袁保慶,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患霍亂死去,少年袁世凱撫棺返回故土,不得不結束滋潤的紈絝生涯。第二年春,因軍功擢升內閣學士的叔父袁保恆返鄉省親,在袁氏十數個少年中獨獨看中了袁世凱,把他帶到京城讀書,袁世凱又有了新的靠山,但好景不長,他十八歲那年,調任刑部侍郎的袁保恆染上時疾,死於赴河南開封幫辦賑務任上。兩座靠山先後崩塌,不學無術的袁世凱,隻好選擇不占什麽便宜的為官捷徑——花錢捐官。他硬著頭皮向親友告貸,看盡了臉色,聽飽了脹話,好歹湊了千餘兩銀子,於光緒六年(1880年)春,辭別母親、妻兒,興沖沖奔到京城捐官。誰知白花花銀子流水般花出去,那些個自稱手眼通天、胸脯拍得嘣嘣響的公子哥們一個個消失了。等到行囊空空、錢袋癟癟,袁世凱才明白自己被京城的紈絝子弟們耍弄了。他在京城客棧裏忿忿然睡了三日,粒米未進,被客棧老闆掃地出門。欲哭無淚,走投無路,袁世凱在京城街頭茫然孤踱。這時有輛馬車擦身而過,在他前麵不遠處停住,簾掀處探出一張臉來,四目癡對許久,才異口同聲叫了聲:“真的是你呀!”原來,此人是袁世凱盟兄徐世昌。當年袁保恆去世後,袁世凱在嗣父袁保慶名下,分到叔祖袁甲三生前在陳州府置下的一座小宅院,便在那裏組織起“麗澤山房”、“勿欺山房”兩個文社,附庸風雅,過起詩酒文人的生活。一日,袁世凱正在書房讀書,有位秀才前來拜訪,兩人一談便覺投緣,從中午直談到深夜,仍覺談興未盡。於是,兩人換帖結拜兄弟。這個秀才姓徐名世昌,字菊人,天津人,正在陳州授館課童,袁世凱稱他“菊人兄”。袁世凱見菊人兄一肚子好才學,卻窘迫得沒盤纏進京趕考,慷慨解囊,送他幾百兩銀子,使他得以啟程。進京後,徐世昌果然大有出息,中舉人,中進士,入翰林院做了天子近臣。這晚得知袁世凱窮途落魄內情後,徐世昌很快湊了三百兩銀子,囑他回家後再湊些銀子,到天高皇帝遠的南方找叔祖、叔父的老關係去捐官,說罷雇了輛馬車送他返鄉。
返回故鄉一個月後,袁世凱帶著七拚八湊的一千五百兩銀子,再次背井離鄉,按照徐世昌指點,奔赴南京尋求前程。然而,盤桓十幾天,跑遍親朋故舊宅邸,袁世凱還是沒撈到一官半職。平素好色的袁世凱,沮喪之時便在秦淮河的煙花巷裏尋求解脫。數天後,他清醒了,知梁園雖好終非久留之地,便前往素有冒險家樂園之稱的大上海去撞大運。大上海洋氣繁華,街頭行人如蟻,但袁世凱覺得莫名地孤獨。舉目四顧,這座大城市竟找不到一張熟悉的麵孔。暮色蒼茫,袁世凱不由自主走向紅燈籠高高掛的地方,那裏是妓院,螺螄一樣附在門口的熱辣辣的風塵女子,給他帶來一時的慰藉。一連十幾天,他一家接一家地逛著上海灘的青樓花巷,領略江南女子的萬種風情。有天夜裏,他又來到一家掛紅燈籠的妓院,也沒抬頭看看招牌就闖了進去,嫻熟地向鴇母扔去一大錠銀子,在鴇母隨之喚出的一長排姑娘中,點了一個俊臉蛋上沒媚笑的嬌小丫頭。那小女子很特別,進了房掩上門,也不張嘴要銀子,也不大大咧咧脫衣服,而是給他敬上一杯香茗,斯斯文文地坐在床沿上看著他,輕言細語與他拉家常。說話間袁世凱知她姓沈,蘇州人。她從他的長相中就猜出他是“北方大哥”。姑娘問,大哥這樣一個讀書人怎麽也到這種亂糟糟的地方來。袁世凱一下無言以對。沈姑娘察覺了,說像大哥這般眉宇間英氣逼人的棟樑之材,即便科場不濟,也是有千條路萬條路可走的。袁世凱聽了為之心動,心想這煙花巷中竟還有這等慧眼不凡的奇女子。沈姑娘又道:小女子雖是青樓一賤人,但也聽說如今官場並非隻一扇大門,隻要肯鑽營,旁門、側門、後門也都是進得去的。我看大哥決非平庸之輩,豈能與那班癟三一個樣子,在這亂糟糟的地方埋沒自己!沈姑娘的一席話觸到袁世凱的心痛之處,使他回想起生父、嗣父、叔父對他的殷殷期待和苦心栽培,羞赧不已,心想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竟跑到這種地方醉生夢死,豈非形同禽獸。他愛上了這個蘇州小女子,打開的話匣再也合不上。一連三天,兩人說呀說,仿佛有說不盡的話。第四日淩晨,小女子將自己全部積蓄包進袁世凱衣服裏,一字一頓地說:哥哥今日一走,小女子就下洗衣房幹活,從此不再接客,待贖出自家身子,一心專等哥哥。隻盼哥哥早日成就功名,來接小女子。小女子願做牛做馬,服侍哥哥一輩子。袁世凱聽著不禁流了淚,沒有山誓海盟,隻是把她摟得緊緊的。
高冕
鹹豐三年對不少京官而言,是人生命運大轉折之年。就在這一年,曾國藩奉命在湖南老家辦團練,創建後來名聲赫赫的湘軍。也就在這一年,工、刑二部左侍郎呂賢基奉命回安徽老家督辦團練,隨他返鄉剿撚的還有後來比他名聲更響亮的李鴻章。麵對共同的敵人,袁甲三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互相勾連,在血與火的疆場上結下不解之緣。本想效法袁甲三青雲直上的袁氏子孫,對斷其進身之途的撚軍咬牙切齒,認為撚軍“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在叔祖父袁甲三率領下,袁氏一門紛紛投入消滅撚軍的隊伍。袁甲三長子袁保恆、侄兒袁保慶,都投到袁甲三麾下帶過兵。袁保恆是道光三十年進士,像其父科舉入仕,風風光光地當過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隨後隨父從軍;此人頗有帶兵打仗天賦,與撚軍作戰屢屢得手,官運亨通,到鹹豐七年(1857年),也就是袁世凱出生前兩年,因戰功授侍講學士銜,官拜從四品,獲賜頂戴花翎,次年獲“伊勒圖巴圖魯”(勇士之意)封號;同治七年(1868年)到李鴻章軍中委用,山東平撚結束時加三品銜,授侍講學士;後隨左宗棠赴陝,同治十一年(1872年)肅州戰役後獲頭品頂戴,兩年後擢升為戶部左侍郎、內閣學士,光緒元年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成為朝廷大員,也成為袁氏家族中功名僅次於袁甲三的二號人物。袁保慶隨叔父袁甲三征戰半生,叔父死後奉旨補任知府,後任江南鹽法道,官至正四品。袁甲三幼子袁保齡曾入李鴻章幕府當幕僚,為李所器重,後來成為朝廷最高決策機構的一名高參。
祖輩從軍發跡的經歷,以及他們在奮鬥過程中與大批文臣武將,特別是與茲後躍升為朝廷頂級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結下的情誼,對袁世凱的人生選擇,對他日後踏入官場、攀枝高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袁世凱急於找到一條青雲直上的捷徑。求功名求到二十歲,科場竟給他判了個死刑。第一次鄉試落榜後,光緒二年(1876年)歲末,雪過天晴,他娶陳州一於姓大戶人家的千金做妻子,兩年後長子袁克定出生。袁世凱官欲旺盛,娶妻生子、為人夫為人父之後,更是求官心切。第二次鄉試落第前夕,按照當時捐納製度,報捐了一個中書科中書的虛銜。中書科中書是個從七品官,而且並沒有實際到任,隻是畫餅充飢、自欺欺人,袁世凱想起來每每不舒服。然而,自己一無才學,二無靠山。捷徑何求呀?曾任江南鹽法道肥差的嗣父袁保慶,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患霍亂死去,少年袁世凱撫棺返回故土,不得不結束滋潤的紈絝生涯。第二年春,因軍功擢升內閣學士的叔父袁保恆返鄉省親,在袁氏十數個少年中獨獨看中了袁世凱,把他帶到京城讀書,袁世凱又有了新的靠山,但好景不長,他十八歲那年,調任刑部侍郎的袁保恆染上時疾,死於赴河南開封幫辦賑務任上。兩座靠山先後崩塌,不學無術的袁世凱,隻好選擇不占什麽便宜的為官捷徑——花錢捐官。他硬著頭皮向親友告貸,看盡了臉色,聽飽了脹話,好歹湊了千餘兩銀子,於光緒六年(1880年)春,辭別母親、妻兒,興沖沖奔到京城捐官。誰知白花花銀子流水般花出去,那些個自稱手眼通天、胸脯拍得嘣嘣響的公子哥們一個個消失了。等到行囊空空、錢袋癟癟,袁世凱才明白自己被京城的紈絝子弟們耍弄了。他在京城客棧裏忿忿然睡了三日,粒米未進,被客棧老闆掃地出門。欲哭無淚,走投無路,袁世凱在京城街頭茫然孤踱。這時有輛馬車擦身而過,在他前麵不遠處停住,簾掀處探出一張臉來,四目癡對許久,才異口同聲叫了聲:“真的是你呀!”原來,此人是袁世凱盟兄徐世昌。當年袁保恆去世後,袁世凱在嗣父袁保慶名下,分到叔祖袁甲三生前在陳州府置下的一座小宅院,便在那裏組織起“麗澤山房”、“勿欺山房”兩個文社,附庸風雅,過起詩酒文人的生活。一日,袁世凱正在書房讀書,有位秀才前來拜訪,兩人一談便覺投緣,從中午直談到深夜,仍覺談興未盡。於是,兩人換帖結拜兄弟。這個秀才姓徐名世昌,字菊人,天津人,正在陳州授館課童,袁世凱稱他“菊人兄”。袁世凱見菊人兄一肚子好才學,卻窘迫得沒盤纏進京趕考,慷慨解囊,送他幾百兩銀子,使他得以啟程。進京後,徐世昌果然大有出息,中舉人,中進士,入翰林院做了天子近臣。這晚得知袁世凱窮途落魄內情後,徐世昌很快湊了三百兩銀子,囑他回家後再湊些銀子,到天高皇帝遠的南方找叔祖、叔父的老關係去捐官,說罷雇了輛馬車送他返鄉。
返回故鄉一個月後,袁世凱帶著七拚八湊的一千五百兩銀子,再次背井離鄉,按照徐世昌指點,奔赴南京尋求前程。然而,盤桓十幾天,跑遍親朋故舊宅邸,袁世凱還是沒撈到一官半職。平素好色的袁世凱,沮喪之時便在秦淮河的煙花巷裏尋求解脫。數天後,他清醒了,知梁園雖好終非久留之地,便前往素有冒險家樂園之稱的大上海去撞大運。大上海洋氣繁華,街頭行人如蟻,但袁世凱覺得莫名地孤獨。舉目四顧,這座大城市竟找不到一張熟悉的麵孔。暮色蒼茫,袁世凱不由自主走向紅燈籠高高掛的地方,那裏是妓院,螺螄一樣附在門口的熱辣辣的風塵女子,給他帶來一時的慰藉。一連十幾天,他一家接一家地逛著上海灘的青樓花巷,領略江南女子的萬種風情。有天夜裏,他又來到一家掛紅燈籠的妓院,也沒抬頭看看招牌就闖了進去,嫻熟地向鴇母扔去一大錠銀子,在鴇母隨之喚出的一長排姑娘中,點了一個俊臉蛋上沒媚笑的嬌小丫頭。那小女子很特別,進了房掩上門,也不張嘴要銀子,也不大大咧咧脫衣服,而是給他敬上一杯香茗,斯斯文文地坐在床沿上看著他,輕言細語與他拉家常。說話間袁世凱知她姓沈,蘇州人。她從他的長相中就猜出他是“北方大哥”。姑娘問,大哥這樣一個讀書人怎麽也到這種亂糟糟的地方來。袁世凱一下無言以對。沈姑娘察覺了,說像大哥這般眉宇間英氣逼人的棟樑之材,即便科場不濟,也是有千條路萬條路可走的。袁世凱聽了為之心動,心想這煙花巷中竟還有這等慧眼不凡的奇女子。沈姑娘又道:小女子雖是青樓一賤人,但也聽說如今官場並非隻一扇大門,隻要肯鑽營,旁門、側門、後門也都是進得去的。我看大哥決非平庸之輩,豈能與那班癟三一個樣子,在這亂糟糟的地方埋沒自己!沈姑娘的一席話觸到袁世凱的心痛之處,使他回想起生父、嗣父、叔父對他的殷殷期待和苦心栽培,羞赧不已,心想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竟跑到這種地方醉生夢死,豈非形同禽獸。他愛上了這個蘇州小女子,打開的話匣再也合不上。一連三天,兩人說呀說,仿佛有說不盡的話。第四日淩晨,小女子將自己全部積蓄包進袁世凱衣服裏,一字一頓地說:哥哥今日一走,小女子就下洗衣房幹活,從此不再接客,待贖出自家身子,一心專等哥哥。隻盼哥哥早日成就功名,來接小女子。小女子願做牛做馬,服侍哥哥一輩子。袁世凱聽著不禁流了淚,沒有山誓海盟,隻是把她摟得緊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