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像我們這種推理小說愛好者之間,“究竟是誰殺害了艾德溫·德魯德”類似這般的疑問就成了永遠的課題。
由推理小說迷創立的“殺人藝術會”同好會,定期於東京都國立市旭路上一間名為“紫煙”的咖啡廳聚會。會員之間經常就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未完成的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一書中的疑點,進行過好幾次的討論。因為作者猝逝,沒寫下兇手之名,所以此書就成了我們津津樂道的懸案。
昭和四十五年一月的第四個周末。
今年首次的月會,還是以這個吸引人的難解之謎為題,於隔月的月會,會員各自發表自己的推理。所以我也重讀了一遍小說,查閱了過去一些人的論點。殺害優秀青年艾德溫的真兇究竟是誰?眾人都在為這個問題繼續傷神。
小說中雖然曾描述線索,但並未有突破真相的關鍵,因此這是一件非常難解的懸案。
“蘭子,你知道兇手是誰嗎?”仍想不出好主意的我,忍不住作弊想問問身為名偵探的蘭子有何看法。
一月三十日星期五,用完晚餐後,我們悠閑地坐在裝有暖爐的客廳裏。我坐在長椅上,蘭子坐在她最喜歡的扶手椅上閉上眼睛,聆聽音響流出的華格納[注]歌劇《崔斯坦與伊索迪》。
[註:華格納,十九世紀知名音樂家,代表作有《唐懷瑟》、《尼布龍根的指環》等歌劇。]
“你是指艾德溫·德魯德嗎?打從開始讀那本書,我就輕易看穿狄更斯設定的結果了。”蘭子回應的嗓音十分清亮。
她今天身穿黑色毛衣,搭配長至腳踝的長裙,那頭華麗柔軟的招牌捲髮披散在肩膀上,看起來更增艷麗,胸前垂掛好幾圈銀項鍊,手腕也戴了同款銀飾。
“一開始就看出來了?”我驚訝地問。
“嗯。”她抬頭,露出自信的笑容。
“所以這本小說的謎一點兒都不難解?”
“沒錯,其實對事件結構和人物關係不需太鑽牛角尖,也沒有像密室殺人那般巧妙的詭計。因為情節隻有一條主軸,就某種意義而言,也就沒什麽特別引人上鉤的部分,這不就很容易明白?話說回來,整個故事一開始就提示了答案,狄更斯是懷揣著真相寫這篇故事的。他明確地突顯伏筆與線索,以嘲弄讀者為樂。說到英國,有太多是像諾克斯神甫和安東尼·巴克利[注]這種把壞心眼當幽默的人。”
[註:安東尼·巴克利,英國推理小說及犯罪小說家,著作有《巧克力下毒事件》、《殺意》等。]
“真是不敢相信……”我一時語塞。她早就解開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了?
蘭子輕眨著美麗的眼睛:“黎人,與其談這種事,不如來聊音樂吧。我覺得華格納這位作曲家真是個天才,所以弗朗茲·李斯特[注]才會對他那麽著迷。他可是印證了無論個性多乖僻的人,隻要作品擁有絕世藝術價值,最終還是會成為令人愛戴的音樂家。”
[註:弗朗茲·李斯特,十九世紀末知名音樂家。]
“管他什麽華格納、李斯特,我現在隻想知道究竟是誰殺死了艾德溫·德魯德,除此之外,一切都沒興趣!”
麵對我的牢騷,蘭子對我微露苦笑:“看來黎人還真是沒搞懂呢。我現在說的就是人的心情與變化,因為優秀的偵探也得是個優秀的心理學家。
“音樂家融入古典樂旋律的思維與情感,可是非常多彩深奧的。因此作曲家與資助他們的金主之間的情感糾葛,是歷史劇最有趣的範本。身份卑微的音樂家如何以自己的才能為武器,在社交圈吃盡苦頭,抑或是功成名就,這種微妙的牽引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此深奧有趣的事,就是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最佳範本,不是嗎?”
我放棄地聳聳肩:“所以從未猜中你在想什麽的我,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心理學家。”
蘭子又嫣然一笑,很幹脆地點頭說:“說得也是,但黎人無法理解的並非我的想法,而是一般女人的心,所以才會老是和自己必儀的女孩鬧得不歡而散,缺乏體貼心是黎人最大的缺點。”
“算了。我不想跟你辯了,反正我們男人不談感情也能活得很好,目前最重要的還是關於艾德溫·德魯德的死。”
“我就是在談艾德溫·德魯德的問題呀。”
她意有所指地說,同時用那充滿魅力的眼眸直瞅著我。
“讀過不少狄更斯的小說,但是我覺得頗具自傳風格的《大衛·科波菲爾》和《孤雛淚》最有趣。其他寫作風格大多是典型的通俗劇,給人冗長感,而且多半是那種刻板角色,加上人物散見於各作品,插曲倍增,全體著墨甚多,情節拖泥帶水,無趣部分自然增多。
“狄更斯在創作《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時,也還是逃脫不了這種寫作風格。以解謎為基調的拚圖式犯罪小說,本來就以標榜情節緊湊為特色,然而那篇小說承襲了十九世紀的緩慢步調,肯定有人看得哈欠連天吧。”
“你是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這部作品不怎麽有趣?”
“黎人,你對‘有趣’的定義是什麽?”蘭子笑著問。
由推理小說迷創立的“殺人藝術會”同好會,定期於東京都國立市旭路上一間名為“紫煙”的咖啡廳聚會。會員之間經常就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未完成的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一書中的疑點,進行過好幾次的討論。因為作者猝逝,沒寫下兇手之名,所以此書就成了我們津津樂道的懸案。
昭和四十五年一月的第四個周末。
今年首次的月會,還是以這個吸引人的難解之謎為題,於隔月的月會,會員各自發表自己的推理。所以我也重讀了一遍小說,查閱了過去一些人的論點。殺害優秀青年艾德溫的真兇究竟是誰?眾人都在為這個問題繼續傷神。
小說中雖然曾描述線索,但並未有突破真相的關鍵,因此這是一件非常難解的懸案。
“蘭子,你知道兇手是誰嗎?”仍想不出好主意的我,忍不住作弊想問問身為名偵探的蘭子有何看法。
一月三十日星期五,用完晚餐後,我們悠閑地坐在裝有暖爐的客廳裏。我坐在長椅上,蘭子坐在她最喜歡的扶手椅上閉上眼睛,聆聽音響流出的華格納[注]歌劇《崔斯坦與伊索迪》。
[註:華格納,十九世紀知名音樂家,代表作有《唐懷瑟》、《尼布龍根的指環》等歌劇。]
“你是指艾德溫·德魯德嗎?打從開始讀那本書,我就輕易看穿狄更斯設定的結果了。”蘭子回應的嗓音十分清亮。
她今天身穿黑色毛衣,搭配長至腳踝的長裙,那頭華麗柔軟的招牌捲髮披散在肩膀上,看起來更增艷麗,胸前垂掛好幾圈銀項鍊,手腕也戴了同款銀飾。
“一開始就看出來了?”我驚訝地問。
“嗯。”她抬頭,露出自信的笑容。
“所以這本小說的謎一點兒都不難解?”
“沒錯,其實對事件結構和人物關係不需太鑽牛角尖,也沒有像密室殺人那般巧妙的詭計。因為情節隻有一條主軸,就某種意義而言,也就沒什麽特別引人上鉤的部分,這不就很容易明白?話說回來,整個故事一開始就提示了答案,狄更斯是懷揣著真相寫這篇故事的。他明確地突顯伏筆與線索,以嘲弄讀者為樂。說到英國,有太多是像諾克斯神甫和安東尼·巴克利[注]這種把壞心眼當幽默的人。”
[註:安東尼·巴克利,英國推理小說及犯罪小說家,著作有《巧克力下毒事件》、《殺意》等。]
“真是不敢相信……”我一時語塞。她早就解開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了?
蘭子輕眨著美麗的眼睛:“黎人,與其談這種事,不如來聊音樂吧。我覺得華格納這位作曲家真是個天才,所以弗朗茲·李斯特[注]才會對他那麽著迷。他可是印證了無論個性多乖僻的人,隻要作品擁有絕世藝術價值,最終還是會成為令人愛戴的音樂家。”
[註:弗朗茲·李斯特,十九世紀末知名音樂家。]
“管他什麽華格納、李斯特,我現在隻想知道究竟是誰殺死了艾德溫·德魯德,除此之外,一切都沒興趣!”
麵對我的牢騷,蘭子對我微露苦笑:“看來黎人還真是沒搞懂呢。我現在說的就是人的心情與變化,因為優秀的偵探也得是個優秀的心理學家。
“音樂家融入古典樂旋律的思維與情感,可是非常多彩深奧的。因此作曲家與資助他們的金主之間的情感糾葛,是歷史劇最有趣的範本。身份卑微的音樂家如何以自己的才能為武器,在社交圈吃盡苦頭,抑或是功成名就,這種微妙的牽引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此深奧有趣的事,就是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最佳範本,不是嗎?”
我放棄地聳聳肩:“所以從未猜中你在想什麽的我,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心理學家。”
蘭子又嫣然一笑,很幹脆地點頭說:“說得也是,但黎人無法理解的並非我的想法,而是一般女人的心,所以才會老是和自己必儀的女孩鬧得不歡而散,缺乏體貼心是黎人最大的缺點。”
“算了。我不想跟你辯了,反正我們男人不談感情也能活得很好,目前最重要的還是關於艾德溫·德魯德的死。”
“我就是在談艾德溫·德魯德的問題呀。”
她意有所指地說,同時用那充滿魅力的眼眸直瞅著我。
“讀過不少狄更斯的小說,但是我覺得頗具自傳風格的《大衛·科波菲爾》和《孤雛淚》最有趣。其他寫作風格大多是典型的通俗劇,給人冗長感,而且多半是那種刻板角色,加上人物散見於各作品,插曲倍增,全體著墨甚多,情節拖泥帶水,無趣部分自然增多。
“狄更斯在創作《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時,也還是逃脫不了這種寫作風格。以解謎為基調的拚圖式犯罪小說,本來就以標榜情節緊湊為特色,然而那篇小說承襲了十九世紀的緩慢步調,肯定有人看得哈欠連天吧。”
“你是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這部作品不怎麽有趣?”
“黎人,你對‘有趣’的定義是什麽?”蘭子笑著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