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掏出皮夾,從裏麵拿出一小片金屬。維亞內洛曾經花了整整一下午時間教他,盡管他不是個特別好的學生,這次還是不到十秒鍾就撬開了克雷斯波的門。他一邊跨過門檻,一邊說:“克雷斯波先生?你的門開啦。你在裏麵嗎?”小心一些是沒有壞處的。
起居室裏沒有人。廚房裏澄光閃亮,幹淨得過了頭。他在臥室裏找到了克雷斯波,躺在床上,身穿黃色絲綢睡衣。
一根電話線在他的脖子上打了個結,而他的臉誇張變形,令人望而生畏,成了對他往日美貌的絕妙嘲諷。
布魯內蒂沒有花工夫去環視四周,檢查房間。他走到隔壁的公寓門前,敲了一通門,直到一個睡眼惺忪、氣急敗壞的男人打開門,衝著他大喊大叫。在梅斯特雷警察局的驗屍人員抵達之前,布魯內蒂還抽出時間給瑪麗亞·納迪身在米蘭的丈夫打了電話,告訴他發生了什麽事。與門口的男人不同,弗蘭科沒有大喊大叫。布魯內蒂不知道這究竟好不好。
回到梅斯特雷警察局,布魯內蒂把發生的事告訴了剛剛趕到的加洛,然後把檢查克雷斯波公寓及其屍體的任務交給他,還解釋說他本人今天上午得回到威尼斯去。他沒有告訴加洛,自己得回去參加馬斯卡裏的葬禮,空氣中已經索繞著太多死亡的氣息了。
盡管他是從一個殘忍的死亡之地回到城裏去,而且回去是為了出席另一場死亡的結局,但是當警車穿過堤道,沿途的一座座鍾樓、一幢幢色彩恬淡的建築次第映入眼簾時,他還是忍不住怦然心動。美是改變不了什麽的,他知道,或許它給人帶來的慰藉隻不過是一種幻影,然而他還是願意迎接這種幻影。
葬禮可悲可嘆,人們說著空洞的言詞,顯然是被馬斯卡裏死時的情形嚇壞了,以至於難以掩飾他們的言不由衷。自始至終,遺孀都直挺挺地坐著,沒有掉一滴淚,一蓋完棺便馬上離開了教堂,靜悄悄、孤零零的。
不出所料,報紙對於克雷斯波之死聞風而動。第一則報導出現在《晚報》上,這是一張熱衷於標題套紅、喜歡用現在時態的報紙,弗蘭西斯科·克雷斯波被描寫成“一位易裝癖交際花”。報上登了他的小傳,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曾在一家維琴察的同性戀舞廳裏當過舞男,盡管他在那兒任職的時間不到一星期。這篇文章的作者不可避免地把這件事同不到一星期前的萊奧納爾多·馬斯卡裏謀殺案聯繫在一起,暗示這兩件案子的被害者情形相似,說明有個人正在對易裝癖們實施致命的報復。作者似乎並不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這種行為可能會出於怎樣的原因。
那些日報也學會了這一套。《小報》引述了近年來僅波爾代諾一個省裏被殺的十幾個娼妓,試圖把那些案子同這兩起易裝癖謀殺案聯繫起來。《宣言報》在第四版上用了整整兩欄的篇幅報導這起案件。作者乘機把克雷斯波說成是“又一條依附在義大利資本主義社會腐屍上的寄生蟲”。
《郵報》在它那篇盛氣淩人的言論中,草草幾筆便把話題從一個相對來說無足輕重的男妓的謀殺案轉到了一位著名威尼斯銀行家的謀殺案上。文章引述了“當地人士”的話,據他說,馬斯卡裏的“雙重生活”在某些圈子裏已經廣為人知。因此,他的死,就是這種“道德敗壞之惡性循環”的必然結果,而正是他本人的惡習,才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這種惡性循環。
布魯內蒂對於這位“人士”的揭露發生了興趣,便把電話打到了羅馬的這家報社裏,說要跟文章作者談談。跟那個人接上頭以後,他一聽說布魯內蒂是位警長,想知道他寫文章時跟誰談過,便宣稱自己沒有權利透露消息來源,還說在一個新聞記者和那些同他交談、與他交心的人之間必然存在著互相信任,而這種信任必須是兩相默契、不容破壞的。
此外,透露消息來源會違背他的職業的最高準則。布魯內蒂至少花了整整三分鍾才發現這個人是認真的。他居然真的相信自己說的這些話。
“你為這家報紙幹了多久?”布魯內蒂打斷了他的話。
記者正在滔滔不絕地演說他的那些準則、目標和理想,冷不防被截斷,好不詫異,停了一會兒,才答道:“四個月。怎麽?”
“你能否把這個電話轉到總機去,要不我就自己再撥一遍?”布魯內蒂問。
“我可以幫你轉。可是為什麽?”
“我想跟你的編輯談談。”
那人的嗓音變得遲疑起來,接著又變成了猜疑,猜疑這是國家機構要幹出表裏不一、見不得人的勾當之前的最初徵兆。“警長,我想警告你,任何意在壓製或刨根問底我在報導中所揭露的事實的企圖都將被迅速湧到我的讀者那裏去。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意識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在這個國家初露曙光,人民想要知道真相的要求再也不能被……”布魯內蒂按了一下聽筒上的按鈕,等一個新的撥號音響起來以後,重新撥通了報社的總機號碼。哪怕是警察局也不該付錢聽這種胡言亂語,付長途話費就更沒必要了。
最後,他終於和這張報紙新聞部的編輯接通了。沒想到那人竟然是朱利奧·泰斯特,布魯內蒂過去跟他打過交道,那時兩人都背井離鄉到了那不勒斯,在一起受過罪。
起居室裏沒有人。廚房裏澄光閃亮,幹淨得過了頭。他在臥室裏找到了克雷斯波,躺在床上,身穿黃色絲綢睡衣。
一根電話線在他的脖子上打了個結,而他的臉誇張變形,令人望而生畏,成了對他往日美貌的絕妙嘲諷。
布魯內蒂沒有花工夫去環視四周,檢查房間。他走到隔壁的公寓門前,敲了一通門,直到一個睡眼惺忪、氣急敗壞的男人打開門,衝著他大喊大叫。在梅斯特雷警察局的驗屍人員抵達之前,布魯內蒂還抽出時間給瑪麗亞·納迪身在米蘭的丈夫打了電話,告訴他發生了什麽事。與門口的男人不同,弗蘭科沒有大喊大叫。布魯內蒂不知道這究竟好不好。
回到梅斯特雷警察局,布魯內蒂把發生的事告訴了剛剛趕到的加洛,然後把檢查克雷斯波公寓及其屍體的任務交給他,還解釋說他本人今天上午得回到威尼斯去。他沒有告訴加洛,自己得回去參加馬斯卡裏的葬禮,空氣中已經索繞著太多死亡的氣息了。
盡管他是從一個殘忍的死亡之地回到城裏去,而且回去是為了出席另一場死亡的結局,但是當警車穿過堤道,沿途的一座座鍾樓、一幢幢色彩恬淡的建築次第映入眼簾時,他還是忍不住怦然心動。美是改變不了什麽的,他知道,或許它給人帶來的慰藉隻不過是一種幻影,然而他還是願意迎接這種幻影。
葬禮可悲可嘆,人們說著空洞的言詞,顯然是被馬斯卡裏死時的情形嚇壞了,以至於難以掩飾他們的言不由衷。自始至終,遺孀都直挺挺地坐著,沒有掉一滴淚,一蓋完棺便馬上離開了教堂,靜悄悄、孤零零的。
不出所料,報紙對於克雷斯波之死聞風而動。第一則報導出現在《晚報》上,這是一張熱衷於標題套紅、喜歡用現在時態的報紙,弗蘭西斯科·克雷斯波被描寫成“一位易裝癖交際花”。報上登了他的小傳,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曾在一家維琴察的同性戀舞廳裏當過舞男,盡管他在那兒任職的時間不到一星期。這篇文章的作者不可避免地把這件事同不到一星期前的萊奧納爾多·馬斯卡裏謀殺案聯繫在一起,暗示這兩件案子的被害者情形相似,說明有個人正在對易裝癖們實施致命的報復。作者似乎並不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這種行為可能會出於怎樣的原因。
那些日報也學會了這一套。《小報》引述了近年來僅波爾代諾一個省裏被殺的十幾個娼妓,試圖把那些案子同這兩起易裝癖謀殺案聯繫起來。《宣言報》在第四版上用了整整兩欄的篇幅報導這起案件。作者乘機把克雷斯波說成是“又一條依附在義大利資本主義社會腐屍上的寄生蟲”。
《郵報》在它那篇盛氣淩人的言論中,草草幾筆便把話題從一個相對來說無足輕重的男妓的謀殺案轉到了一位著名威尼斯銀行家的謀殺案上。文章引述了“當地人士”的話,據他說,馬斯卡裏的“雙重生活”在某些圈子裏已經廣為人知。因此,他的死,就是這種“道德敗壞之惡性循環”的必然結果,而正是他本人的惡習,才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這種惡性循環。
布魯內蒂對於這位“人士”的揭露發生了興趣,便把電話打到了羅馬的這家報社裏,說要跟文章作者談談。跟那個人接上頭以後,他一聽說布魯內蒂是位警長,想知道他寫文章時跟誰談過,便宣稱自己沒有權利透露消息來源,還說在一個新聞記者和那些同他交談、與他交心的人之間必然存在著互相信任,而這種信任必須是兩相默契、不容破壞的。
此外,透露消息來源會違背他的職業的最高準則。布魯內蒂至少花了整整三分鍾才發現這個人是認真的。他居然真的相信自己說的這些話。
“你為這家報紙幹了多久?”布魯內蒂打斷了他的話。
記者正在滔滔不絕地演說他的那些準則、目標和理想,冷不防被截斷,好不詫異,停了一會兒,才答道:“四個月。怎麽?”
“你能否把這個電話轉到總機去,要不我就自己再撥一遍?”布魯內蒂問。
“我可以幫你轉。可是為什麽?”
“我想跟你的編輯談談。”
那人的嗓音變得遲疑起來,接著又變成了猜疑,猜疑這是國家機構要幹出表裏不一、見不得人的勾當之前的最初徵兆。“警長,我想警告你,任何意在壓製或刨根問底我在報導中所揭露的事實的企圖都將被迅速湧到我的讀者那裏去。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意識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在這個國家初露曙光,人民想要知道真相的要求再也不能被……”布魯內蒂按了一下聽筒上的按鈕,等一個新的撥號音響起來以後,重新撥通了報社的總機號碼。哪怕是警察局也不該付錢聽這種胡言亂語,付長途話費就更沒必要了。
最後,他終於和這張報紙新聞部的編輯接通了。沒想到那人竟然是朱利奧·泰斯特,布魯內蒂過去跟他打過交道,那時兩人都背井離鄉到了那不勒斯,在一起受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