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以為她嫌房間太小,可是她說隻要換一間,麵積相同也可以。”
“這麽說,是不滿意房間的位置?”
“要求換房間的客人多數是不滿意房間的式樣或位置,但是分配給她的這間離電梯遠,還算安靜。這樣的房間在飯店裏算是好的。”
“那麽她到底不滿意什麽呢?”
“我想她會不會希望住得高一點,但她說同層也可以,於是我就給神換成724室。我也很奇怪,她為什麽要換房間呢?”
客人的這一行動給帳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棟居馬上思索起這個新線索來。
“我說的話不一定對您有用吧。”帳房問棟居。
“不,很有價值。如果還有什麽情況請繼續告訴我。”棟居道謝後,出了飯店。
別的偵察組也沒有發現重要線索,隻了解到:
中國參觀團在日本參觀了農林省所屬的農業技術研究所和農業綜合研究所、遊覽了京都和奈良的古蹟、訪問了長野縣的農村、鬆本市的日本民間風俗資料館、秋田市的農藥廠、化肥廠以及福島縣的農村及仙台市的農機廠。在這期間,參觀團會見過許多有關人員,接觸過不少人,但這些被接觸的人中並沒有原先就認識參觀團某團員的人。據自始至終陪同訪問的交通公司陪乘員以及農林省、日中友好睦鄰協會派出的接待人員反映,楊君裏在日期間身體一直健康,毫無死亡的跡象。
到都立大學附近調查的偵察組沒有找到一個目擊者,也沒有發現任何線索。都立大學附近地區是柿三木阪、八雲、中根、自由之丘等高級住宅與中級住宅相間的混合區,很僻靜。到了晚上,除了車站外幾乎沒有行人。發生在夜裏十一點的事件,很少會有人看到。如果她要找的人家離她叫車的地點很近的話,那麽沒有目擊者是很自然的。
對毒品來源的調查結果進一步為自殺的說法提供了依據。近來已密切注意對硫磷的毒性並控製使用,其最有效的滅殺對象是二化螟蟲。其次則用於普通農家的果園等。已經證實,秋田市的農藥廠在接待中國參觀團時,作為學術交流曾把對硫磷的試劑送給來賓。而且也給過譯員楊君裏一份。廠方是按來賓人數準備的,他們以為楊君裏也是農業技術人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一位農業技術人員。
經化驗證實,她體內的毒物同農藥廠贈送的試劑完全一致。
有人提出疑問:如果是自殺的話,為什麽要在乘車前後的一段時間裏服毒呢?她完全可以回到旅館寫好遺書,然後整理好東西再從容不迫地死。
又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也有可能死者突然想到要死,一時衝動服了毒。精神受到巨大打擊後,不選擇地點就匆匆尋短見的人是常有的。
楊君裏是自殺的說法占了上風,這麽一來,就給偵察員的熱情潑了冷水。偵察員的職責就是偵察,收集同案子有關的材料,查出罪犯。如果確定為自殺,那麽偵察就要中止。
通過外交途徑了解死者的情況需要一段時間,但是,盡管中國方麵願意協助,希望還是不大。因為楊君裏這種孤身一人的老寡婦是很少有人了解她的。
指揮部內開始的看法都傾向於有人謀殺,但這種看法還是較模糊的,不過是種假設,而且指揮部是臨時性的。不久前剛製定的、從自殺、他殺兩方麵調查的方案已半途而廢。指揮部裏要把此案作自殺處理的傾向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確定是自殺就不會影響破案率,反正是一、二個外國人,自殺還是他殺都無關緊要。雖然棟居很反對這種極端不負責的做法。但是,在偵察工作無法展開時,就求穩妥、圖安逸,這是幹這一行的弱點。
棟居抵製這種做法是另有原因的。他同情楊君裏的不幸。當然,作為一個偵探,這種同情心是要不得的。但是不管怎麽說,她死在異國的警察署,連死因都沒弄清就被葬在無人憑弔的“無緣塚”墓地,這確實太慘了。棟居同情楊君裏是因為他想到了黑人青年的死。從喬尼之死到楊君裏之死,使棟居倍覺不安。他始終認為這些訪日的客人並不是偶然死去的。
然而,這隻是棟居內心的想法,他沒有辦法拿出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能扭轉自殺的說法,指揮部幾乎要被解散了。
第三節
事情發生一個月後,棟居收到郵給他的一個包裹,寄件人是“喻鑫培”。這三個字雖然筆劃多,但棟居還沒有忘記這就是楊君裏訪日時的參觀團團長。
棟居急忙拆開封皮,是本中文書,書名為《日本當代短篇小說選》,這是一本日本小說的中文譯本,由中國的出版社出版。隨書還附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
自我們回國後,楊君裏的死因弄清了嗎?我也感到很奇怪,因為這件事太突然了,我們來到日本後,楊君裏的精神始終很好,一點也看不出她想要死。回國後,我在整理自己行李時發現,無意中夾帶了楊君裏的書。這本書是楊君裏訪日期間帶著的,聽說這本書不錯,我便借來看,忘了還給她。楊君裏在中國沒有親屬,無法歸還。我想這本書會不會對破案有用,於是就寄給你。如果有事需要我們協助,敬請函告。
這是一封用日文寫的信,雖然文筆不通暢,但可以看懂意思。
棟居重新觀察這本書——很粗糙,裝幀、紙張、印刷都不及日本的好,所用的紙張如同日本戰後不久發行的黃色雜誌所使用的仙花紙1,但書中收集的短篇小說卻都出自日本文壇的名家巨擘。楊君裏為什麽要帶這本書呢?棟居感到迷茫。她曾有過日本丈夫,本人的工作又是日語翻譯,她讀日本小說並不希奇。而且是中譯本,在中國可以隨意購買。
註:一種以楮為原料製成的日本和紙,紙質粗,常用於包裝。——譯者注
這本書32開,近七百頁,較厚,中國可能沒有文庫本及紙皮書一類的袖珍版本吧。書中收錄了二十八篇作品,排列著二十八位作家的姓名。每篇小說的開頭還印有作者照片和本人簡歷。
棟居用手指漫不經心地翻著書。驀然,他的手指停下了,一個念頭閃過腦際:會不會在這些作家中有楊君裏所認識的人呢?楊君裏肯定要經過某種途徑才能打聽到三十六年前的丈夫的情況,是不是這本書提供了這種途徑呢?喻鑫培曾說楊君裏在訪日前就已知道丈夫和子女的住址,難道楊君裏從這本書中獲得了闊別三十六年的丈夫的消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這本書中的某作者會不會就是她的丈夫呢?即使不是丈夫本人,也一定是可以打聽到丈夫消息的人。
這個設想引起了棟居的興趣,他逐個看起作者姓名來。
如果真有楊君裏的丈夫,那麽,可能性最大的是六十歲上下的作家。書上有作家照片,一眼便可認出。看來找丈夫要比找孩子更容易。因此棟居對於曾在中國呆過的作家特別注意。
遺憾的是,這些作家簡介都是用中文寫的,棟居不懂。而且也可能簡介中有漏記或作家本人隱瞞在中國的那段經歷,看來除了女作家外,對所有作者都必須注意。
“這麽說,是不滿意房間的位置?”
“要求換房間的客人多數是不滿意房間的式樣或位置,但是分配給她的這間離電梯遠,還算安靜。這樣的房間在飯店裏算是好的。”
“那麽她到底不滿意什麽呢?”
“我想她會不會希望住得高一點,但她說同層也可以,於是我就給神換成724室。我也很奇怪,她為什麽要換房間呢?”
客人的這一行動給帳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棟居馬上思索起這個新線索來。
“我說的話不一定對您有用吧。”帳房問棟居。
“不,很有價值。如果還有什麽情況請繼續告訴我。”棟居道謝後,出了飯店。
別的偵察組也沒有發現重要線索,隻了解到:
中國參觀團在日本參觀了農林省所屬的農業技術研究所和農業綜合研究所、遊覽了京都和奈良的古蹟、訪問了長野縣的農村、鬆本市的日本民間風俗資料館、秋田市的農藥廠、化肥廠以及福島縣的農村及仙台市的農機廠。在這期間,參觀團會見過許多有關人員,接觸過不少人,但這些被接觸的人中並沒有原先就認識參觀團某團員的人。據自始至終陪同訪問的交通公司陪乘員以及農林省、日中友好睦鄰協會派出的接待人員反映,楊君裏在日期間身體一直健康,毫無死亡的跡象。
到都立大學附近調查的偵察組沒有找到一個目擊者,也沒有發現任何線索。都立大學附近地區是柿三木阪、八雲、中根、自由之丘等高級住宅與中級住宅相間的混合區,很僻靜。到了晚上,除了車站外幾乎沒有行人。發生在夜裏十一點的事件,很少會有人看到。如果她要找的人家離她叫車的地點很近的話,那麽沒有目擊者是很自然的。
對毒品來源的調查結果進一步為自殺的說法提供了依據。近來已密切注意對硫磷的毒性並控製使用,其最有效的滅殺對象是二化螟蟲。其次則用於普通農家的果園等。已經證實,秋田市的農藥廠在接待中國參觀團時,作為學術交流曾把對硫磷的試劑送給來賓。而且也給過譯員楊君裏一份。廠方是按來賓人數準備的,他們以為楊君裏也是農業技術人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一位農業技術人員。
經化驗證實,她體內的毒物同農藥廠贈送的試劑完全一致。
有人提出疑問:如果是自殺的話,為什麽要在乘車前後的一段時間裏服毒呢?她完全可以回到旅館寫好遺書,然後整理好東西再從容不迫地死。
又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也有可能死者突然想到要死,一時衝動服了毒。精神受到巨大打擊後,不選擇地點就匆匆尋短見的人是常有的。
楊君裏是自殺的說法占了上風,這麽一來,就給偵察員的熱情潑了冷水。偵察員的職責就是偵察,收集同案子有關的材料,查出罪犯。如果確定為自殺,那麽偵察就要中止。
通過外交途徑了解死者的情況需要一段時間,但是,盡管中國方麵願意協助,希望還是不大。因為楊君裏這種孤身一人的老寡婦是很少有人了解她的。
指揮部內開始的看法都傾向於有人謀殺,但這種看法還是較模糊的,不過是種假設,而且指揮部是臨時性的。不久前剛製定的、從自殺、他殺兩方麵調查的方案已半途而廢。指揮部裏要把此案作自殺處理的傾向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確定是自殺就不會影響破案率,反正是一、二個外國人,自殺還是他殺都無關緊要。雖然棟居很反對這種極端不負責的做法。但是,在偵察工作無法展開時,就求穩妥、圖安逸,這是幹這一行的弱點。
棟居抵製這種做法是另有原因的。他同情楊君裏的不幸。當然,作為一個偵探,這種同情心是要不得的。但是不管怎麽說,她死在異國的警察署,連死因都沒弄清就被葬在無人憑弔的“無緣塚”墓地,這確實太慘了。棟居同情楊君裏是因為他想到了黑人青年的死。從喬尼之死到楊君裏之死,使棟居倍覺不安。他始終認為這些訪日的客人並不是偶然死去的。
然而,這隻是棟居內心的想法,他沒有辦法拿出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能扭轉自殺的說法,指揮部幾乎要被解散了。
第三節
事情發生一個月後,棟居收到郵給他的一個包裹,寄件人是“喻鑫培”。這三個字雖然筆劃多,但棟居還沒有忘記這就是楊君裏訪日時的參觀團團長。
棟居急忙拆開封皮,是本中文書,書名為《日本當代短篇小說選》,這是一本日本小說的中文譯本,由中國的出版社出版。隨書還附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
自我們回國後,楊君裏的死因弄清了嗎?我也感到很奇怪,因為這件事太突然了,我們來到日本後,楊君裏的精神始終很好,一點也看不出她想要死。回國後,我在整理自己行李時發現,無意中夾帶了楊君裏的書。這本書是楊君裏訪日期間帶著的,聽說這本書不錯,我便借來看,忘了還給她。楊君裏在中國沒有親屬,無法歸還。我想這本書會不會對破案有用,於是就寄給你。如果有事需要我們協助,敬請函告。
這是一封用日文寫的信,雖然文筆不通暢,但可以看懂意思。
棟居重新觀察這本書——很粗糙,裝幀、紙張、印刷都不及日本的好,所用的紙張如同日本戰後不久發行的黃色雜誌所使用的仙花紙1,但書中收集的短篇小說卻都出自日本文壇的名家巨擘。楊君裏為什麽要帶這本書呢?棟居感到迷茫。她曾有過日本丈夫,本人的工作又是日語翻譯,她讀日本小說並不希奇。而且是中譯本,在中國可以隨意購買。
註:一種以楮為原料製成的日本和紙,紙質粗,常用於包裝。——譯者注
這本書32開,近七百頁,較厚,中國可能沒有文庫本及紙皮書一類的袖珍版本吧。書中收錄了二十八篇作品,排列著二十八位作家的姓名。每篇小說的開頭還印有作者照片和本人簡歷。
棟居用手指漫不經心地翻著書。驀然,他的手指停下了,一個念頭閃過腦際:會不會在這些作家中有楊君裏所認識的人呢?楊君裏肯定要經過某種途徑才能打聽到三十六年前的丈夫的情況,是不是這本書提供了這種途徑呢?喻鑫培曾說楊君裏在訪日前就已知道丈夫和子女的住址,難道楊君裏從這本書中獲得了闊別三十六年的丈夫的消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這本書中的某作者會不會就是她的丈夫呢?即使不是丈夫本人,也一定是可以打聽到丈夫消息的人。
這個設想引起了棟居的興趣,他逐個看起作者姓名來。
如果真有楊君裏的丈夫,那麽,可能性最大的是六十歲上下的作家。書上有作家照片,一眼便可認出。看來找丈夫要比找孩子更容易。因此棟居對於曾在中國呆過的作家特別注意。
遺憾的是,這些作家簡介都是用中文寫的,棟居不懂。而且也可能簡介中有漏記或作家本人隱瞞在中國的那段經歷,看來除了女作家外,對所有作者都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