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部望著這個景象,懷著莫名的不祥預感想起野村所說的,島上可能有不吉之事。牛算是相當昂貴的動物,而那座島上竟發生了不得不將牛流放到海,以求淨化的事——就在葛木失蹤的那座島上?
船一離開港灣就改變了方向。白色的水路勾勒出弧線一路前行。式部一直站在甲板上,直到港整個消失在岸邊,不見蹤影。然後他想到船艙去看看,不過最後還是放棄了。照理說他應該把葛木的相片拿給所有的乘客看,以搜集有利的情報,但乘客本來隻有小貓兩三隻,而這個時間跟葛木當初搭乘的船隻的時間也不同。若是要打聽的話,應該是選擇同樣在星期日開出的那一班次的船船才對——式部這樣殷著,卻又覺得是在給自己找藉口。不知道為什麽,他就是不想離開甲板。
——葛木失蹤已經超過十天了,當初她說三天後就會回來,
一直到今天九號,葛木始終沒有回來。不但如此,她甚至連個聯絡都沒有。明明交代三天後就回來,卻又連一通電話都不打,原因何在?
式部不想往下多想。
空氣中因為蘊含著即將來臨的大雨所帶來的水氣而顯得格外沉重,然而天空依然一片晴朗。陽光以極為傾斜的角度灑落在水麵上,水麵罩上一層金黃色的光影。船的右舷——東邊的天空,濃鬱的青色逐漸加深,將天色渲染成深藍色。當整片天空彷佛被刷上淡淡的夜色時,左舷前方隱約可見黑色的島影。
那座島就屹立在灑滿落日餘暉的海上。
西方的天空被厚厚的雲層籠罩著,呈現混濁的淺黑色。強烈的太陽餘光從層層疊疊的雲層後方照射下來,火焰般的朱紅和黑暗的深藍交織混雜在一起,將天際染上漸層的顏色。被稱為夜叉島的島嶼,就黑壓壓地盤據在這幕色當中
高聳在島嶼北方的,應該就是島名由來的夜叉嶽吧?夜叉嶽的西麓綿延深長,朝向南方彎曲,形成擁抱海灣的模樣。夜叉嶽的右肩上有著一塊像瘤一般的隆起,藍色和墨色混濁交錯的煙霧從那個地方裊裊升起。那一定就是在明治中期形成的新火山口,巴士上的老人口中所說的小夜叉。
海灣後麵有一處燈火密集的地方。讓人想到村落的燈火真的就隻聚集在那一小塊區域。這座島實在不算大,島的四周散布著岩礁,但大小都不足以成為小島。視線所及的範圍內也看不到其他島影,這是一座島如其名的孤島。而現在,這座孤島也將逐漸融入幽微的暮色當中。
第一卷 第二章
1
渡輪駛進港內,在靠抵棧橋的這段時間,島被夜色整個給吞沒了。式部心想,此時連星星都看不到,是因為被西邊的雲層覆蓋的關係嗎?陸地上的燈火看起來也搖曳不定,沒有真實感。從港口以和緩的坡度延伸而去的斜坡上,零零星星還有些燈火,但是很難讓人將這些燈火連繫起來,想像市鎮的輪廓。
式部走在零星下船的乘客最後麵,來到港口。這是從九州島本土那邊出發的最後一班船,再也不會有船隻進港,也不會有船隻出港了。乘客三三兩兩分道揚鑣,式部從棧橋穿過出入口走進候船室時,四周一片靜謐。辦公室裏還留有燈光,但售票亭的窗口和在候船室角落的小商店也都已經打烊了。不知從哪裏傳來奇怪的聲音,喀喀聲寂寥的響著。
走出候船室就有一個小小的圓環交流道,卻不見等待客人的計程車陣,也看不到像是巴士停靠站的地方。圓環中央種著圓形的蘇鐵樹叢,聳立在其中的路燈照映著冷冷清的圓形廣場。
式部打開手冊,確認港門口工作人員野村幫他預約的民宿的地圖。還好野村幫他畫地圖非常簡單明了,在圓環交流道前的道路往右轉,再往前直走,就可以看到位於郵局對麵的「大江莊」。
式部依照地圖的標示往前走。四周沒有一絲喧鬧的氣氛,也杳無人蹤,隻有寂寥的雜聲。仔細一看,每間房子的屋簷前都懸掛著各種不同的物品。有些像是用竹筒製成的蜂鳴器,也有像是用貝殼編串起來的東西。這些奇特的東西發出喀啦喀啦的幹澀聲音,還夾雜著堅硬而高亢的聲響,像玻璃製或金屬製的風鈴叮噹作響——沒錯,那些都是風鈴的聲音。
式部懷著言語難以形容的心情,望著這些每一戶人家的屋簷下都垂掛著五、六個的風鈴群。為什麽在已經進入十月的這個時期要懸掛這麽多的風鈴呢?更讓式部感到不舒服的是羅列插放在街道角落或電線桿底下的風車。在充滿濕氣的海風的吹動下,每個風車都發出讓人不快的鈍重聲,將這一帶籠罩在紛亂——而又確實隱含著悲涼氛圍的音色當中。
沒有任何一個屋簷不懸掛風鈴,也沒有一扇門不插上風車的。或許這至少意味著這裏的人們是生命共同體吧?可是式部並不清楚這其中所隱含的意義。
式部感到些許寒愴,照著地圖的指示走著,不到五分鍾就來到垂放著百葉窗的郵局前麵。抬頭往對麵看,有一棟樓高兩層的老舊木造建築,上麵掛著「大江莊」的招牌。玄關的結構看起來像是非常普通的民房,要是沒有寫著「大江莊」這幾個字的玻璃門,式部恐怕會猶豫要不要走進去。這棟樓的屋簷前也垂吊著風鈴,風車則沿著盆栽插放著,發出幹澀的旋轉聲。
式部打開玻璃門走進裏麵一看,內部的結構看起來像帳房一樣。四畳半左右的地板,房間內擺了長椅,那邊裝設有公用電話。後頭有樓梯和櫃檯,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正眾精會神地盯著櫃檯上的小電視看。男人看到式部走進來,立刻招呼「歡迎光臨!」。感覺上雖然不是特別地和善,倒也不至於太冷漠。他問道:「您是港口的野村先生介紹來的客人吧?」,式部一聽不禁鬆了一口氣:「是的。」
船一離開港灣就改變了方向。白色的水路勾勒出弧線一路前行。式部一直站在甲板上,直到港整個消失在岸邊,不見蹤影。然後他想到船艙去看看,不過最後還是放棄了。照理說他應該把葛木的相片拿給所有的乘客看,以搜集有利的情報,但乘客本來隻有小貓兩三隻,而這個時間跟葛木當初搭乘的船隻的時間也不同。若是要打聽的話,應該是選擇同樣在星期日開出的那一班次的船船才對——式部這樣殷著,卻又覺得是在給自己找藉口。不知道為什麽,他就是不想離開甲板。
——葛木失蹤已經超過十天了,當初她說三天後就會回來,
一直到今天九號,葛木始終沒有回來。不但如此,她甚至連個聯絡都沒有。明明交代三天後就回來,卻又連一通電話都不打,原因何在?
式部不想往下多想。
空氣中因為蘊含著即將來臨的大雨所帶來的水氣而顯得格外沉重,然而天空依然一片晴朗。陽光以極為傾斜的角度灑落在水麵上,水麵罩上一層金黃色的光影。船的右舷——東邊的天空,濃鬱的青色逐漸加深,將天色渲染成深藍色。當整片天空彷佛被刷上淡淡的夜色時,左舷前方隱約可見黑色的島影。
那座島就屹立在灑滿落日餘暉的海上。
西方的天空被厚厚的雲層籠罩著,呈現混濁的淺黑色。強烈的太陽餘光從層層疊疊的雲層後方照射下來,火焰般的朱紅和黑暗的深藍交織混雜在一起,將天際染上漸層的顏色。被稱為夜叉島的島嶼,就黑壓壓地盤據在這幕色當中
高聳在島嶼北方的,應該就是島名由來的夜叉嶽吧?夜叉嶽的西麓綿延深長,朝向南方彎曲,形成擁抱海灣的模樣。夜叉嶽的右肩上有著一塊像瘤一般的隆起,藍色和墨色混濁交錯的煙霧從那個地方裊裊升起。那一定就是在明治中期形成的新火山口,巴士上的老人口中所說的小夜叉。
海灣後麵有一處燈火密集的地方。讓人想到村落的燈火真的就隻聚集在那一小塊區域。這座島實在不算大,島的四周散布著岩礁,但大小都不足以成為小島。視線所及的範圍內也看不到其他島影,這是一座島如其名的孤島。而現在,這座孤島也將逐漸融入幽微的暮色當中。
第一卷 第二章
1
渡輪駛進港內,在靠抵棧橋的這段時間,島被夜色整個給吞沒了。式部心想,此時連星星都看不到,是因為被西邊的雲層覆蓋的關係嗎?陸地上的燈火看起來也搖曳不定,沒有真實感。從港口以和緩的坡度延伸而去的斜坡上,零零星星還有些燈火,但是很難讓人將這些燈火連繫起來,想像市鎮的輪廓。
式部走在零星下船的乘客最後麵,來到港口。這是從九州島本土那邊出發的最後一班船,再也不會有船隻進港,也不會有船隻出港了。乘客三三兩兩分道揚鑣,式部從棧橋穿過出入口走進候船室時,四周一片靜謐。辦公室裏還留有燈光,但售票亭的窗口和在候船室角落的小商店也都已經打烊了。不知從哪裏傳來奇怪的聲音,喀喀聲寂寥的響著。
走出候船室就有一個小小的圓環交流道,卻不見等待客人的計程車陣,也看不到像是巴士停靠站的地方。圓環中央種著圓形的蘇鐵樹叢,聳立在其中的路燈照映著冷冷清的圓形廣場。
式部打開手冊,確認港門口工作人員野村幫他預約的民宿的地圖。還好野村幫他畫地圖非常簡單明了,在圓環交流道前的道路往右轉,再往前直走,就可以看到位於郵局對麵的「大江莊」。
式部依照地圖的標示往前走。四周沒有一絲喧鬧的氣氛,也杳無人蹤,隻有寂寥的雜聲。仔細一看,每間房子的屋簷前都懸掛著各種不同的物品。有些像是用竹筒製成的蜂鳴器,也有像是用貝殼編串起來的東西。這些奇特的東西發出喀啦喀啦的幹澀聲音,還夾雜著堅硬而高亢的聲響,像玻璃製或金屬製的風鈴叮噹作響——沒錯,那些都是風鈴的聲音。
式部懷著言語難以形容的心情,望著這些每一戶人家的屋簷下都垂掛著五、六個的風鈴群。為什麽在已經進入十月的這個時期要懸掛這麽多的風鈴呢?更讓式部感到不舒服的是羅列插放在街道角落或電線桿底下的風車。在充滿濕氣的海風的吹動下,每個風車都發出讓人不快的鈍重聲,將這一帶籠罩在紛亂——而又確實隱含著悲涼氛圍的音色當中。
沒有任何一個屋簷不懸掛風鈴,也沒有一扇門不插上風車的。或許這至少意味著這裏的人們是生命共同體吧?可是式部並不清楚這其中所隱含的意義。
式部感到些許寒愴,照著地圖的指示走著,不到五分鍾就來到垂放著百葉窗的郵局前麵。抬頭往對麵看,有一棟樓高兩層的老舊木造建築,上麵掛著「大江莊」的招牌。玄關的結構看起來像是非常普通的民房,要是沒有寫著「大江莊」這幾個字的玻璃門,式部恐怕會猶豫要不要走進去。這棟樓的屋簷前也垂吊著風鈴,風車則沿著盆栽插放著,發出幹澀的旋轉聲。
式部打開玻璃門走進裏麵一看,內部的結構看起來像帳房一樣。四畳半左右的地板,房間內擺了長椅,那邊裝設有公用電話。後頭有樓梯和櫃檯,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正眾精會神地盯著櫃檯上的小電視看。男人看到式部走進來,立刻招呼「歡迎光臨!」。感覺上雖然不是特別地和善,倒也不至於太冷漠。他問道:「您是港口的野村先生介紹來的客人吧?」,式部一聽不禁鬆了一口氣:「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