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兄弟這趟腳是要去往何地?”
“這一家人老家是靈山寨的,往前走1日路程就到了。”
“剛巧,我與小徒也是去靈山寨探訪老友,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老頭子道。
“那自然是好,可你們二人陽氣太重,就怕對喜神……”段雨生有些猶豫。
“嗬嗬……貧道你自然不必管了,雙兒你過來。”老頭子把我拉到路旁,從袖中掏出一張黑褐色的符紙也不用筆,直接用手指胡亂畫了幾下,口中默念“塵歸塵,土歸土,陰煞走陰路,生人走陽道……”念過這張符咒就像有了靈魂一樣從他手中飛起到我的頭上“撲哧”聲自然,那符咒燃盡的紙灰散落在我的頭上和四周。
詭異的湘西趕屍(3)
“現在走吧,沒事了。”師傅道。
我不解“師傅,這是什麽符咒?”
“嗬嗬……以後你就曉得了,這符可以讓你跟喜神一樣走陰路,減少你的陽氣。”師傅有些賣關子。
“前輩,那這幾具喜神現在怎麽辦?”段雨生問。
“怎麽辦?該怎麽辦怎麽辦唄,走就是了。”
“我是想問怎麽才能起屍?”他的語氣有些慚愧。
“哦,嗬嗬……老頭子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我隻給給他們貼了鎮屍符,把符揭下你再念起屍咒就可以了。”
段雨生按照師傅的辦法倒挺管用,這五具喜神齊齊的轉過頭朝土路的方向,隨著他手中銅鈴的節奏,不緊不慢的繼續跳動開來。
我的好奇心再也壓不住了“師傅,你怎麽懂趕屍?”
“無論是茅山,嶗山,苗蠱,還是巫術,其實都屬咱道教學派,基本法門如出一轍,我是不懂趕屍,但最起碼它是屍,屍就是死物,死物都有七魂六魄,一死之人七魂已不在體內,隻有六魄被趕屍人封在體內,魄乃何物你曉得嗎?就是人的潛意識,如今這五具喜神的潛意識就是跟隨趕屍人的步伐,剛才聞到附近有生人的味道自然處於本能反應就是要詐屍……”
“哦,沒想到這趕屍術還挺深奧的,師傅給我講講趕屍的由來好嗎?小徒洗耳恭聽哦,嘿嘿……”我陰笑道。
“你想出我洋相?行,那你就聽好了。”
落葉歸根,魂歸故裏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是居住在湘西等地各族人民的傳統觀念。居住在湘、黔、桂邊界的侗族人民普遍認為:人死之後,其魂魄都要回到祖先曾經居住過的美麗家園——“高聖雅安”(雁鵝村頭)。那裏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有歌有舞,四季如春,沒有戰爭,沒有苦難……假如客死他鄉,不能魂歸故裏,他或她的靈魂隻能變成孤魂野鬼。“趕屍文化”的產生,大概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之上。
學習“趕屍”,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膽子特別大,二是身體要好,三是必須是還沒有娶妻生子的紅花童子。
“趕屍”時使用的咒語,主要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正氣歌》。
“趕屍”行為的基本準則是“三趕三不趕”:被官府處死的可以趕;戰爭中死亡的可趕;在外做工意外死亡的可以趕。不明病死的不能趕;投河、吊頸等自殺而亡的不能趕;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不能趕。
“趕屍”所走的路,多是偏僻荒涼、人跡罕至的荒野小徑。不走官道,不走鄉間大道……
沈從文先生就說過:“一個士兵,不能戰死在沙場,就是回到故鄉。”這句話,被黃永玉刻在湘西鳳凰沈從文的墓碑上,讓沱江邊那樸實無華的墓地增加了血性和靈氣。
歷史上的第一次趕屍,據說是源於遙遠時代的部族戰爭。《史記?五帝本紀》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與逐鹿之野……”
詭異的湘西趕屍(4)
民間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曾(苗語:公公)蚩尤帶兵在長江以北與中原部落對陣撕殺,結果戰爭失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往回撤退的時候,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麵對慘死戰場的士兵的屍體,阿普老司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麵引路,我在後麵催督。”於是,阿普老司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禱告神靈後,默念了一陣咒語,然後對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安身之所,爾今戰死實堪悲壯。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魂爾魄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說一說完,原來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臉麵全部朝著家鄉的方向,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麵,規規矩矩向南行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曾老司聯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將敵人困在迷魂陣裏……因為是阿普老司所施法術讓大家脫的臉,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於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法是用的“霧術”,而“霧”之筆畫太多比較難寫,於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我們湘西人有自己的解釋:上麵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說,要有兩個人聯合起來,加上天地相助,才能作成巫術。
“這一家人老家是靈山寨的,往前走1日路程就到了。”
“剛巧,我與小徒也是去靈山寨探訪老友,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老頭子道。
“那自然是好,可你們二人陽氣太重,就怕對喜神……”段雨生有些猶豫。
“嗬嗬……貧道你自然不必管了,雙兒你過來。”老頭子把我拉到路旁,從袖中掏出一張黑褐色的符紙也不用筆,直接用手指胡亂畫了幾下,口中默念“塵歸塵,土歸土,陰煞走陰路,生人走陽道……”念過這張符咒就像有了靈魂一樣從他手中飛起到我的頭上“撲哧”聲自然,那符咒燃盡的紙灰散落在我的頭上和四周。
詭異的湘西趕屍(3)
“現在走吧,沒事了。”師傅道。
我不解“師傅,這是什麽符咒?”
“嗬嗬……以後你就曉得了,這符可以讓你跟喜神一樣走陰路,減少你的陽氣。”師傅有些賣關子。
“前輩,那這幾具喜神現在怎麽辦?”段雨生問。
“怎麽辦?該怎麽辦怎麽辦唄,走就是了。”
“我是想問怎麽才能起屍?”他的語氣有些慚愧。
“哦,嗬嗬……老頭子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我隻給給他們貼了鎮屍符,把符揭下你再念起屍咒就可以了。”
段雨生按照師傅的辦法倒挺管用,這五具喜神齊齊的轉過頭朝土路的方向,隨著他手中銅鈴的節奏,不緊不慢的繼續跳動開來。
我的好奇心再也壓不住了“師傅,你怎麽懂趕屍?”
“無論是茅山,嶗山,苗蠱,還是巫術,其實都屬咱道教學派,基本法門如出一轍,我是不懂趕屍,但最起碼它是屍,屍就是死物,死物都有七魂六魄,一死之人七魂已不在體內,隻有六魄被趕屍人封在體內,魄乃何物你曉得嗎?就是人的潛意識,如今這五具喜神的潛意識就是跟隨趕屍人的步伐,剛才聞到附近有生人的味道自然處於本能反應就是要詐屍……”
“哦,沒想到這趕屍術還挺深奧的,師傅給我講講趕屍的由來好嗎?小徒洗耳恭聽哦,嘿嘿……”我陰笑道。
“你想出我洋相?行,那你就聽好了。”
落葉歸根,魂歸故裏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是居住在湘西等地各族人民的傳統觀念。居住在湘、黔、桂邊界的侗族人民普遍認為:人死之後,其魂魄都要回到祖先曾經居住過的美麗家園——“高聖雅安”(雁鵝村頭)。那裏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有歌有舞,四季如春,沒有戰爭,沒有苦難……假如客死他鄉,不能魂歸故裏,他或她的靈魂隻能變成孤魂野鬼。“趕屍文化”的產生,大概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之上。
學習“趕屍”,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膽子特別大,二是身體要好,三是必須是還沒有娶妻生子的紅花童子。
“趕屍”時使用的咒語,主要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正氣歌》。
“趕屍”行為的基本準則是“三趕三不趕”:被官府處死的可以趕;戰爭中死亡的可趕;在外做工意外死亡的可以趕。不明病死的不能趕;投河、吊頸等自殺而亡的不能趕;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不能趕。
“趕屍”所走的路,多是偏僻荒涼、人跡罕至的荒野小徑。不走官道,不走鄉間大道……
沈從文先生就說過:“一個士兵,不能戰死在沙場,就是回到故鄉。”這句話,被黃永玉刻在湘西鳳凰沈從文的墓碑上,讓沱江邊那樸實無華的墓地增加了血性和靈氣。
歷史上的第一次趕屍,據說是源於遙遠時代的部族戰爭。《史記?五帝本紀》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與逐鹿之野……”
詭異的湘西趕屍(4)
民間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曾(苗語:公公)蚩尤帶兵在長江以北與中原部落對陣撕殺,結果戰爭失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往回撤退的時候,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麵對慘死戰場的士兵的屍體,阿普老司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麵引路,我在後麵催督。”於是,阿普老司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禱告神靈後,默念了一陣咒語,然後對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安身之所,爾今戰死實堪悲壯。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魂爾魄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說一說完,原來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臉麵全部朝著家鄉的方向,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麵,規規矩矩向南行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曾老司聯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將敵人困在迷魂陣裏……因為是阿普老司所施法術讓大家脫的臉,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於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法是用的“霧術”,而“霧”之筆畫太多比較難寫,於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我們湘西人有自己的解釋:上麵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說,要有兩個人聯合起來,加上天地相助,才能作成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