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的家長們看到了李凡的第一首古詩《山村詠懷》,韓忠、白易、柳元等人自然也看到了。
看到之後,自然同樣是拍案叫絕,讚歎不已。
一陣感慨之後又去看第二首詩,詩名叫做《遠看山有色》。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的原詩名是《畫》,李凡將其改為了《遠看山有色》。
因為,這樣一改之後,大家在第一次看到此詩的時候,並不知道它描繪的是“畫”,隻會覺得這幾句詩分明就違反了自然規律,詩人怎麽能這樣描述呢?
這不是誤人子弟嘛。
而後仔細一品味,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首詩描繪的並不是自然,而是畫。
描繪的是畫,那就趣味無窮了。
如果詩名一開始就點明了是“畫”,讀者們在知道描繪的是“畫”的前提下,去讀這首詩的話,就會沒有那種仔細品味後,恍然大悟的驚喜感覺。
所以,李凡將詩名換了。
另外,這一換,對於學習這首詩的孩子們來說,還會有其它諸多的好處,李凡相信老師和家長們都能夠發現。
這一換,效果果然非常的好,即便是韓忠、白易、柳元三人,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韓忠讀完第一遍之後,眉頭不禁輕輕皺了一下,頗有些不理解的說道:“這第二首小詩看起來同樣頗有韻味,但明顯違背自然規律啊。尤其是最後兩句,春天去了,花為什麽還在?人靠近了,鳥兒為什麽不會受驚?”
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樣有些不太理解。
當然,如果你硬要說,春天去了,花為什麽還在?因為那些花也可以在夏、秋或者冬季開放。人靠近了,鳥兒什麽不會受驚?因為那是死鳥。
你硬要這樣說,那也沒辦法。但這明顯不是腦筋急轉彎,不應該這樣強詞奪理。
那麽,李凡為什麽要這樣寫這一首小詩?
韓忠眉頭輕皺,抬頭無意之中看到了,對麵牆上掛著的一幅壁畫,之後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說道:“原來如此!好個李老弟,竟然把我們都坑了。不過,坑得妙啊!妙啊!”
韓忠這樣一說之後,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時反應過來,同時欣喜的說道:“原來如此!”
的確相當的妙,簡簡單單幾句,看似違反自然規律,則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當孩子們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完全可以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思考,詩人什麽要這樣寫?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答案。
這樣一來,孩子們不僅能夠學會一首韻味十足的詩,在發現答案的過程中,還能夠體會到詩的樂趣。
另外還能鍛煉積極思考的能力,在找到答案之後,還會有一種收獲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這種喜悅感和成就感,說不定就能夠讓孩子們,從此喜歡上思考和探索。
他們知道,去思考和探索之後,就可能會再有現在的這種感覺。
這便是換了詩名之後,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能夠得到的諸多好處。
“簡直就是太絕妙了!”韓忠、白易、柳元三人再次讚歎不已,他們能夠看出李凡的巧思,以及用心良苦。
而且,再仔細去品味的話,這首詩似乎還包含著另外的某種情懷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
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
此時花兒不謝,隻因在畫中。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隻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
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韓忠、白易、柳元三人若有所思,這首詩或許真的包含了這樣的情懷,又或者完全是他們想多了.
當然,對於孩子們而言,就無須考慮這些了。
……
無數的家長們在看到第二詩的時候,更是愣了好一會兒之後才反應過來,有些家長甚至等到網絡上,其他人說出答案之後,才終於恍然大悟。
這倒不是說很多人都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大家從來就沒有想過,一首詩原來還可以是謎題。
李凡的這首《遠看山有色》,讓所有人大開眼界,原來還可以這樣作詩,不愧是傳說中的謫仙人。
家長們在恍然大悟之後,自然是驚喜不已,這裏驚喜的是詩作本身。
驚喜過後,家長們又慢慢品出了,孩子們學習這一首詩能夠得到的好處。
這下子,一眾家長們在驚喜過後,又感到了更大的驚喜。
“太棒了!簡直是太棒了!李凡先生太了不起了,我的孩子能夠學習到這樣的古詩,實在是太幸運了。感謝李凡先生!”
“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感覺能夠收獲太多太多的東西。越想越是讓人激動,孩子們生在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李凡先生的這種構思真是絕了,也看得出李凡先生的用心良苦,希望以後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不要辜負了李凡先生的良苦用心。”
“這就需要老師和我們這些家長,好好的引導孩子們了。我對此非常的興奮好期待。”
“我也是,希望快點在課本上見到這首詩。當然,還有前麵的那首《山村詠懷》。嗯,還是接下來的第三首詩。我看看第三首詩是什麽?”
“好,讓我們再看李凡先生的第三首詩,真是讓人期待!”
“……”
第三首詩緊跟其後,詩名叫做《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原名叫做《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詩原詩一共有八句,後麵還有四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對於孩子們來說,後麵四句顯然過於複雜了,所以李凡隻截取了前麵四句,取名為《草》。
這詩頗有些奇妙,僅取前四句也能夠自成一首完整的詩。
而且,還飽含著韻味和哲理。
……
看到之後,自然同樣是拍案叫絕,讚歎不已。
一陣感慨之後又去看第二首詩,詩名叫做《遠看山有色》。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的原詩名是《畫》,李凡將其改為了《遠看山有色》。
因為,這樣一改之後,大家在第一次看到此詩的時候,並不知道它描繪的是“畫”,隻會覺得這幾句詩分明就違反了自然規律,詩人怎麽能這樣描述呢?
這不是誤人子弟嘛。
而後仔細一品味,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首詩描繪的並不是自然,而是畫。
描繪的是畫,那就趣味無窮了。
如果詩名一開始就點明了是“畫”,讀者們在知道描繪的是“畫”的前提下,去讀這首詩的話,就會沒有那種仔細品味後,恍然大悟的驚喜感覺。
所以,李凡將詩名換了。
另外,這一換,對於學習這首詩的孩子們來說,還會有其它諸多的好處,李凡相信老師和家長們都能夠發現。
這一換,效果果然非常的好,即便是韓忠、白易、柳元三人,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韓忠讀完第一遍之後,眉頭不禁輕輕皺了一下,頗有些不理解的說道:“這第二首小詩看起來同樣頗有韻味,但明顯違背自然規律啊。尤其是最後兩句,春天去了,花為什麽還在?人靠近了,鳥兒為什麽不會受驚?”
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樣有些不太理解。
當然,如果你硬要說,春天去了,花為什麽還在?因為那些花也可以在夏、秋或者冬季開放。人靠近了,鳥兒什麽不會受驚?因為那是死鳥。
你硬要這樣說,那也沒辦法。但這明顯不是腦筋急轉彎,不應該這樣強詞奪理。
那麽,李凡為什麽要這樣寫這一首小詩?
韓忠眉頭輕皺,抬頭無意之中看到了,對麵牆上掛著的一幅壁畫,之後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說道:“原來如此!好個李老弟,竟然把我們都坑了。不過,坑得妙啊!妙啊!”
韓忠這樣一說之後,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時反應過來,同時欣喜的說道:“原來如此!”
的確相當的妙,簡簡單單幾句,看似違反自然規律,則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當孩子們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完全可以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思考,詩人什麽要這樣寫?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答案。
這樣一來,孩子們不僅能夠學會一首韻味十足的詩,在發現答案的過程中,還能夠體會到詩的樂趣。
另外還能鍛煉積極思考的能力,在找到答案之後,還會有一種收獲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這種喜悅感和成就感,說不定就能夠讓孩子們,從此喜歡上思考和探索。
他們知道,去思考和探索之後,就可能會再有現在的這種感覺。
這便是換了詩名之後,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能夠得到的諸多好處。
“簡直就是太絕妙了!”韓忠、白易、柳元三人再次讚歎不已,他們能夠看出李凡的巧思,以及用心良苦。
而且,再仔細去品味的話,這首詩似乎還包含著另外的某種情懷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
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
此時花兒不謝,隻因在畫中。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隻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
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韓忠、白易、柳元三人若有所思,這首詩或許真的包含了這樣的情懷,又或者完全是他們想多了.
當然,對於孩子們而言,就無須考慮這些了。
……
無數的家長們在看到第二詩的時候,更是愣了好一會兒之後才反應過來,有些家長甚至等到網絡上,其他人說出答案之後,才終於恍然大悟。
這倒不是說很多人都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大家從來就沒有想過,一首詩原來還可以是謎題。
李凡的這首《遠看山有色》,讓所有人大開眼界,原來還可以這樣作詩,不愧是傳說中的謫仙人。
家長們在恍然大悟之後,自然是驚喜不已,這裏驚喜的是詩作本身。
驚喜過後,家長們又慢慢品出了,孩子們學習這一首詩能夠得到的好處。
這下子,一眾家長們在驚喜過後,又感到了更大的驚喜。
“太棒了!簡直是太棒了!李凡先生太了不起了,我的孩子能夠學習到這樣的古詩,實在是太幸運了。感謝李凡先生!”
“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感覺能夠收獲太多太多的東西。越想越是讓人激動,孩子們生在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李凡先生的這種構思真是絕了,也看得出李凡先生的用心良苦,希望以後孩子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不要辜負了李凡先生的良苦用心。”
“這就需要老師和我們這些家長,好好的引導孩子們了。我對此非常的興奮好期待。”
“我也是,希望快點在課本上見到這首詩。當然,還有前麵的那首《山村詠懷》。嗯,還是接下來的第三首詩。我看看第三首詩是什麽?”
“好,讓我們再看李凡先生的第三首詩,真是讓人期待!”
“……”
第三首詩緊跟其後,詩名叫做《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原名叫做《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詩原詩一共有八句,後麵還有四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對於孩子們來說,後麵四句顯然過於複雜了,所以李凡隻截取了前麵四句,取名為《草》。
這詩頗有些奇妙,僅取前四句也能夠自成一首完整的詩。
而且,還飽含著韻味和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