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家白紙的事情在京中鬧的沸沸揚揚,受到學子們的關注, 而達官貴人之中也悄悄流行起一種玩法, 乃是各家紈絝子弟養了彪悍善戰的家丁護衛在郊外的莊子裏打擂比鬥。雖然大冷的天兒,可那熱血沸騰的場景絲毫無法阻擋人們的熱情,而裏頭開設的賭局更比角鬥還要刺激幾分。
從最普通的猜哪方會勝利, 到具體那一回合勝出, 還有一對一和車輪戰各種玩法, 京中有些閑錢的大老爺們少有能抵擋其中誘惑的。有輸的隻剩下底褲回家被關禁閉行家法的, 也不乏猜押中冷門一夜暴富的幸運兒,其中悲歡仿若一出好戲,比擂台上更精彩。
這事兒自然也有聞風奏事的禦史表示不滿:“角鬥場以人取樂,不合聖人教化。角鬥者衣衫不整有傷風化,此事必須取締。”
但也有人反駁:“便是朝廷也有武舉,男兒們打擂怎麽了?臣看這角鬥的法子就很好,省得那些個勳貴子弟們連些許血性都無,隻剩下念些之乎者也了。”
這一聽就是武將的說出來的話, 但是人家有道理, 聖人也覺得小小消遣無傷大雅:“若是無強迫之事發生,亦不傷及人命, 男兒們願意比拚一番也是好事。”
事情就這麽定下調子來。這也是坐莊三家人的功勞,早早的動用人脈打通關節,在陛下跟前也悄悄遞過話。雖然花了不少銀錢,但他們都堅信隻要角鬥場能開起來,絕對能財源滾滾進。而事情也和他們預料的一樣, 門票還是小頭,隨著參與下注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隻需要在賠率上調整好,無論某一單場的結果如何,一整天算下來,莊家都能穩賺不賠。
書生賈明自然也是更加得到三位公子的看重。他也不負眾望的提出各種新穎玩法:“光是每天這麽打,大家看久了肯定厭煩。咱們還得出新的規則。”不同體重等級每七日決出一位冠軍,以獲勝場次減去失敗場次的數量作為評判標準。一月之後四位冠軍再行角逐,勝出的一位將得到豐厚的獎賞。
“每四個月還能決一次季冠軍,一年決出一位年度總冠軍,這些統稱冠軍賽。而冠軍賽的下注方式就更多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冠軍賽的規章之後,散客們心裏也會多個念想,誰沒有點兒好奇心,不想知道自己看好的角鬥士能不能奪冠呢?等培養起固定的客戶群,角鬥場的生意才能越做越穩當。”
“還是你的腦子好,我們怎麽就沒想到呢?”沉迷數錢無法自拔的蘇二郎才有了一點兒小驕傲小自滿,立刻就被賈明點醒了。如今才哪兒到哪兒呢,真正精彩有趣的還在後頭。
而角鬥場一推出,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楚家的蹴鞠場子。許多人看蹴鞠不也就是想看個熱血看個激情嗎?相比蹴鞠的規則繁瑣賽程漫長,角鬥這般拳拳到肉的可爽利多了。楚懷卻是一點兒不在乎,自己關起門來訓練球員,和金台莊打聯賽。
等到三月中旬,楚岷帶著楚家人離開京城,角鬥的玩法也已經蔚然成風。沈安侯私底下找到楚懷擠眉弄眼:“您就不找幾個高手也去拚一把?”
高手自然是要找的,而且還不止一個。就像平寧郡的莊子裏養的都是民兵,金台莊的球員其實是精兵一般,沈安侯一開始提出角鬥場的建議,便是想悄摸訓練出一支古代版的狼牙隊來。招攬人手嚴格訓練什麽的總是容易招人眼,不是私兵就是暗衛,以聖人到處安插眼線的小心眼兒一經發現肯定討不了好。還不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找個靠譜的名目大大方方放在他眼皮子底下。
如今金台莊裏可安置了兩三百的戰士了,平寧郡的“莊戶”更是有上千。可外人看著該踢球的踢球,該種地的種地,有誰會起疑心?狼牙隊在精不在多,但需要沈安侯親自操練培訓,套上“角鬥士”的名頭是最好的遮掩。
做戲做全套,沈安侯真去看了兩回,還讓親衛下了一周的場。隻可惜結果不盡人意,連輸了好幾局,沈大老爺自然是跑去坑舅舅,非讓他給自己找幾個得用的人,還順帶著要拖楚舅舅下水。
楚懷對沈大老爺自然百依百順,於是個把月後,平寧郡的楚家就真送了七八十個驍勇善戰的年輕人來。沈大老爺得意洋洋的放話:“玩兒方麵就沒誰能贏過我的,且看我訓練他們一段時間,肯定能打遍京中無敵手。”
連宮中聖人都聽說了這事兒,還特意派遣林內侍去打探情況,生怕他因此誤了栽種棉花。沈大老爺攤手:“若不是為了陛下這指派,我早就出門采風去了,哪裏至於和一群小輩兒較勁。”
棉花育苗得在四月中旬之後,沈大老爺一頭紮進莊子裏訓練角鬥士去了。不過他也確實是個有能耐的,僅一個月後,奪取冠軍的人就變成了他的手下。
他賭癮不重,參與角鬥也隻淺嚐輒止,贏過便罷,隻專心種棉花去了。去歲宮中存留的二十來株白花草共采集了六七百顆種子,沈安侯隻將其中三分之二種上,剩下的作為補苗用。
等到角鬥場勝出了第一季賽的冠軍時,皇莊上的五六百株棉花已經長的蔥蔥鬱鬱,能看見不少花蕊了。因沈安侯在部隊時學過這個,無論打頂摘心還是澆水施肥都做的得心應手,讓莊子上的莊戶們看的咋舌不已,完全沒想到這是一位養尊處優的侯爺能做到的。
沈侯爺除了種棉花,閑暇之餘還一路掉進了錢眼裏,滿京城的謀劃著開鋪子。他是府上掌權的大老爺,正三品的郡侯,雖然身上沒個實職,可京中無人不知他後頭有的是靠山,無論是楚將軍還是陛下都縱著他呢,誰還敢暗中給他找麻煩?
便是禦史們都懶得多言了,反正除了一條不痛不癢的“與民爭利”外,他們也拿不到其他什麽把柄。京中哪個官員沒幾個莊子鋪子的?說多了就沒意思了。
就這麽一路綠燈的,沈安侯將府上的白瓷和青花瓷給拿了出來。前幾年因產量不穩定,沈家楚家也用個稀罕,並沒有將此物普及的想法。可如今都過去三年了,沈大老爺就等著自己散出去的人找出煤礦或是石油好做玻璃呢,瓷器什麽的除了家中用的定製產品,其餘可以大量生產的統統都甩出來換錢。
他這鋪子在東市西市各有一間,其中西市那家就直接打了個招牌“瓷器”,賣些盆碗小件。裏頭的東西或有瑕疵,但不影響使用。這邊的定價也不高,勝在薄利多銷。
而東市那間“水天一色”便是麵對富貴人家來的了。雖說在沈大老爺並林菁看來隻是普通瓷器,可對於這個工藝極其落後的時代來說,一整套色澤均勻潔白無瑕的茶具都是可與而不可得的。更不要說青花優雅,彩瓷豔麗,無論是花瓶還是擺件都讓人賞心悅目,自然也就忍不住慷慨解囊。
水天一色裏頭的物件兒定價不低,若是想要做定製更要翻出一倍的價錢,還得老實排隊等著,什麽時候家內坊得空了什麽時候給做。便是這樣也有不少人家心甘情願的掏錢,畢竟高定才叫有麵子啊,用大路貨的可別顯擺自己家世貴重了。
瓷器店的生意紅紅火火,皇莊上的棉花也正式進入花期。不過等到棉鈴成熟和采摘還需要一段時間,他隻吩咐莊戶繼續整枝打杈保證通風和透光。
莊戶們哪裏還有質疑他的,看著這白花草變得矮小卻粗壯不少,結出的果子也多出十幾倍來,早就已經心服口服。連陛下聽說後都對今年的棉花產量十分期待,不過他也記得沈安侯說過前三年以育種為主,開始盤算自己還有哪些皇莊空著可以拿來耕種。
不過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也,如今京中風頭最盛的唯有女兒街和角鬥場。隨著鋪子生意越來越好,女兒街又往外擴了一大截,多出十多間鋪麵來,其中不少按照林菁的建議做了成衣和針線的生意。女兒家哪有不做針黹不愛美的?京中的姑娘小姐們得空就要來街上轉一轉,吃些小食看場戲,回家時手裏大包小包的衣裳玩器,就是不知道養家糊口的老爺們是不是肉疼自己日漸幹癟的荷包。
不過大老爺們自己也沒少花錢,無論是兩個銅板在角鬥場看半個時辰的比賽,還是花錢下注玩個心跳,隔三差五的積少成多,也不比夫人們節約多少。蘇家苗家和秦家賺錢賺的開心,書生賈明作為運籌帷幄之人也沒少拿紅利。如今他也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寒門士子變成了勳貴公子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不過他為人謹慎低調,依舊保持著謙遜和冷靜,讓三位公子對他越發倚重。
還有不少人以此攻訐沈大老爺:“沈侯爺的金台莊本也可以做成這般局麵,偏他隻關著門不讓人進。如今可好,大夥兒且不稀罕他呢,就是不知道他莊子上那些球員可還坐得住?”
坐得住坐不住的另說,沈侯爺樂得自己不被人盯著,否則如何悶聲發大財?反而是浮雲間的書生們聽了嗤之以鼻:“沈侯爺如此高雅之人,你等粗鄙凡俗如何能懂?且看你們的野蠻鬥毆去吧。”
就這麽著,士子書生和勳貴公子差點沒吵起來,最後還是沈安侯出來調解:“《周易》有雲,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此看法便不同。就像有人愛吃甜,有人愛吃辣,若是有人偏要一個吃辣的人去吃糖,那才是過分了。我愛詩書,愛蹴鞠,也看角鬥,這不妨礙了誰,至於在別人眼中是怎樣又有何妨?”
為此他老人家還“賦詩”一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雲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雲山是京郊的一處山脈,被沈安侯套用在此處,學子們得了他的詩作自然又是一番吹捧。學者大儒們也紛紛感慨:“橫看成嶺側成峰,世人處於世間,不也是這麽因自己所見所聞便想當然麽?沈侯爺卻是真跳出了紛爭冷眼看去,才能有這般胸懷。”
沈大老爺不費吹灰之力的刷了一波存在感,今年份的名士風範已然到賬。林菁回頭便嘲笑他:“我怎麽不知道你竟然背過這麽多詩詞?說好的是個學渣呢?”
“我還有多少大招沒放呢。”沈安侯洋洋得意:“要不我怎麽當男主呢,肯定是大點之神在冥冥之中幫我呢。”
“你就不覺得其實我才是女主?咱們這是在綠網?”林菁故意唱反調。
沈大老爺嗤之以鼻:“真要是綠網,那還有你什麽事兒?這劇情要麽是我和聖人相愛相殺,要麽是我年下了咱小舅舅啊。”
林菁默默的看了他一會兒,突然一腳把他踹下床去。雖然他說的都對,讓她無言語對,但今晚沈大老爺還是滾去睡書房吧。
第67章 女書
沈安侯今年沒能出門采風,便在京中興風作浪, 倒也算是過的順風順水。而林菁卻是被一個人整的有些焦頭爛額哭笑不得, 憋著勁兒想要發個大招。
這事兒還要從三月三的長公主府桃花會說起。林菁算是桃花會的常客,但今年會上卻有另一位夫人生生掀起了一波浪潮來,讓她實在不爽的很。這位和她還算是半個仇家, 便是王家的二夫人, 那位設計了林家的範氏嫡女。
範氏之前偏激, 想要找林菁的麻煩, 偏偏被沈安侯查了個一清二楚給告到了範家族長那兒去,之後很是沉靜了一段時間。隻她不管怎麽說也是京中數得上名頭的世家女,該出來的交際還是得來,這不,便在桃花會上和林菁碰了個正著。
裹挾範氏王氏之名,她身後也有不少夫人們追隨,大家不知怎麽的就聊起了女子的“貞靜嫻德”來。範氏便道:“我雖愚鈍,但從小受家中教導, 也知女子該以貞靜為美, 於行止上該謹記笑不露齒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 更不可高聲笑鬧顯得粗鄙。”
立時便有人附和:“現如今的女子們可是沒了這般規矩了,一個個的全無溫柔乖順,看的我頗為憂心。”
範氏亦搖頭:“原本各家的教養都是好的,偏偏被人帶壞了風氣,不知今日放縱姑娘們隨心所以的玩耍, 日後卻是害了她們。當女子的最重要的是什麽?難道是讀書識字?遊玩走馬?且不聞‘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弄之瓦’,女子生來卑微,便應學會順從。打點家務生兒育女才是女子本分,若是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一個勁兒的把自己抬高,以後可有掉下來的日子在那兒等著。”
林菁聽到這裏就怒了,她開女學不就是為了讓姑娘們別被“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狗屎想法給拐帶歪了,讓她們除了家宅和相夫教子之外還能培養出風骨和愛好來嗎?隻剩下丈夫和孩子、完全迷失了自我的人生會是多麽的被動和不安,像範氏這般以夫婿的成功衡量自己的存在價值在她看來完全是個悲劇。
林菁為何會受到女學姑娘們的認同甚至追捧?不是因為她是沈安侯的夫人,而是因為她自己有想法,有頭腦,除了家中順遂之外,一個人也活的精彩。而這樣的女子更不會被男兒輕視——至於那些堅持認為女子就是男人們的附庸的,隻管糊他一臉丟開好了。
無論是楚氏、崔氏、洛氏這些世家出身的女子,還是半日閑中其她夫人們,其實都算是認同林菁的想法的,否則也不會被她說服,給女學的貴女們開設種類繁多的課程,鼓勵她們尋找自己的閃光點。而範氏這番言語卻是直接指向了女學的宗旨,根本就是當麵宣戰了。
隻人家言論自由,若是林菁當麵和她杠上,反而顯得落了下乘。可她怎麽咽的下這口氣?便是你引經據典又如何,典籍解讀也是個大學問。
不是要柔弱貞順嗎?不是講究卑微曲從嗎?那你可知在另一個時空中,有個女性文學家班昭寫了篇《女則》作為天下女子的規範,而她雖然也說卑微貞順,但要展開了說,其中含義可比這空洞的兩句行為禮儀要高杆的多。
心中飛快的盤算著回過頭來怎麽打臉,林大夫人端著笑容目不斜視的走開,權當沒聽到這幾位的話。範氏隻當她無言應對,自己勝了一籌,更是開心不已,連說話的聲兒都大了不少,很是在桃花會上講演一番,竟然也有不少夫人覺得她說的有理。
這事兒也傳到大長公主耳中,穆青玉眉頭一皺便覺得有些刺耳。雖然範氏的話並無問題,但如她這般女子哪裏會願意隻關在後宅裏自認卑微?若不是穆荇打壓的厲害,她還想著培養人手對朝堂指手畫腳呢。雖然知道這是範氏重出江湖給自己刷名聲做人設的手段,也知道她針對的是林菁和女學,可借著桃花會出風頭還是讓穆青玉有些不悅。
旁的夫人一看她神色心中就有底了,忍不住感慨範氏出京多年竟然忘了分寸手段,行事如此急躁粗糙。她們卻不知範氏也是有苦難言。林菁在京城根基穩固,而她算計林菁的事情也被隱約透露了出來。女學和半日閑的夫人們自然是和林菁同仇敵愾的,京中有分量的宴會便少有帖子送到範氏手上。王家的大夫人也因她曾利用王小郎的事情心生不滿,一直有意無意的打壓著。她可再難尋到桃花會這般場合,將自己的言論推出,和林菁的女學打擂台了。
因範氏有意高調,她這番論調很快在京城中傳播開來,還有不少古板學究亦表示出讚賞,讓不少夫人們在女兒的教育上變得有些頭疼起來。而對此反應最為強烈的當數女學的姑娘們,她們正學的痛快玩的開心,也沒耽擱平日裏的交際,管家和為人處世方麵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連家中長輩都是交口稱讚。這時候突然來人說她們這般不行,不夠貞靜不夠卑微,她們哪裏能受得了?
林菁看這群年輕氣盛的小姑娘們幾乎要擼起袖子幹了,趕緊將人勸下來:“各位可記得我教你們的話?咱們可以不認同別人的言語,但必須承認別人有言語自由的權利。且不說王二夫人隻是觀點和各位不同,便是她公開坦言覺得你們這般不對,你們難道就要衝到她麵前給她幾下子?”
姑娘們被這一句話給問的有些訕訕,林菁便接著道:“她說她的,你們做你們的,隻要你們做的夠好,自然被人欣賞,她之所言也就不攻自破。她不是覺得女子該卑微嗎?若是你們能夠昂首提胸驕傲的幸福生活一輩子,比她的成就更高,更受到認同和敬仰,到時還有誰記得她說過什麽呢?”
話雖然這般說,但姑娘們還是覺得咽不下這口氣。林菁便笑:“女子的德行也是女學的課程之一,這件事兒我會和女學的眾位掌事們商議。”她眨了眨眼笑道:“還是說你們真覺得我脾氣很好?”
一言不合就能勸退貴女的人哪裏有什麽好脾氣?姑娘們心領神會的笑了。林菁安撫好她們,自己則與眾位夫人打過招呼,開始閉關憋大招。
以林菁的想法,範氏說女子要卑微,若是自己直接反駁,反而落了下乘。是以她起筆寫下的便是《女書》二字——不就是比拚言論嗎?能在曆史流傳千年的東西,肯定不是她範氏另辟蹊徑的幾句話能夠比得過的。
打臉也講究個欲抑先揚,是以《女書》開篇亦道:“女子之德,曰卑弱、曰敬順、曰專心、曰曲從,又有夫婦第一,婦行第二,叔妹第三。”這是班昭的《女戒》中的說法,雖然從後世的角度上來說對女子的束縛太過,但放在這個時代卻是十分合理的。
但林菁顯然不會真教姑娘們自認低人一定,於她而言何為卑弱?“非主下人,乃明其習勞,主執勤也”。並非是低人一等,而是要讓女子勤勞謹慎,是德行的休養。
而敬順更好理解:“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女子的手段就應該是以柔克剛的,在這個沒法將姑娘們當成漢子使喚的年代,還是表現的溫順些不容易吃虧。“縱恣既作,則侮夫之心生矣。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爭,曲者不能不訟。此由於不知止足者也。”想想某豬格格裏頭的皇後娘娘不就是動不動“忠言逆耳”,結果讓渣皇帝越來越不爽麽?
“專心”就是要專一端莊,不能表現的輕佻。這一條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通用的,林菁亦是點到為止:“若夫動靜輕脫,視聽陝輸,入則亂發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
最後的“曲從”其實和“敬順”類似,隻前者針對丈夫,後者針對婆母,講究曲意順從,就算人家說的不對也別非要爭個長短:“夫雖雲愛,舅姑雲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然則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於曲從矣。姑雲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雲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
當然,回過頭來曲線救國或者欺上瞞下,那就看各自的手段如何了,至少不能給自己落下個不孝和忤逆的名聲,那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在這個年代是要命的。
勤勞,溫柔,端莊,這樣的女子在德行上和名聲上是不會差的,在林菁看來,《女戒》所說的這四點與其說是女子的守則,不如說是女子對自己的保護手段。
而夫婦、婦行和叔妹就更具體一些,“夫不賢,則無以禦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禦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男人和女人都應該懂得道理,互相扶持,“若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於彼此之數乎”。
這一點其實在後世已經有了很明確的論斷了,孩子的性格和品德受到母親的影響比父親更大,所以對女子的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那些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完全不知道把聖人言給吃到哪裏去了。
婦行是指德言容功,這一點無論世家還是勳貴都對女兒們有嚴格的教導,林菁隻強調“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而叔妹就是告訴姑娘們一旦嫁人要處理好小叔子小姑子的關係,“臧否譽毀,一由叔妹,叔妹之心,複不可失也”。
雖然乍眼看上去和範氏說的差不多,但細看林菁的解釋就會發現她完全沒有要限製姑娘們的想法,反而要她們學習更多知識,更豐富自己。禮儀課不用上?文化課不用上?思想道德課不用上?女子就不要修身養性培養情操了?不需要學習各種家務技能了?那以後不明理不賢德不勤勞“有辱門楣”了算誰的錯?
作者有話要說: emmmm……文言文苦手的文盲作者正在和菁菁一起罰抄《女戒》一百遍o(╥﹏╥)o
其實這個年代要真扛起女權主義獨立自主的大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隻能盡量然姑娘們認識到,自己也是重要的,也可以有精神上的自由。而改編的《女戒》並不是反抗,而是一種妥協,在擁有這種意識的前提下符合時代的需求,做到讓人接受,甚至稱讚。這一點是我權衡了很久之後做的決定,因為在時代大環境下,改革者總是必須經曆許多犧牲才能得到一點點成就的,而我的女主……很顯然,至少目前,她還沒有這個覺悟
第68章 心靜自然涼
一篇《女書》很快在京中閨秀之間傳抄起來。隨後而來的是摘抄了曆史中著名女子行為典範的《女則》,即以此作為女子的榜樣。其中收錄的有代父出征的將門女子, 也有精通詩書的世家才女, 有勤儉持家的高門貴女,也有孝順體貼的小姑娘,就是沒有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受到吹捧的例子。
楚氏崔氏分別作序, 便是孔家聖人嫡傳也道:“此為女子之聖賢書”。林菁一句話都沒說就將範氏打壓到沒了脾氣, 女學裏更是一片沸騰, 小王姑娘得意的道:“我就知道林先生肯定不會讓她叫囂的, 看她還敢不敢出去擺譜了。”
小姑娘對這位親二嬸也是怨念頗深,誰讓範氏太過嚴肅驕傲,總覺得她太過玩鬧,平時逮著就要訓她幾句?連她親媽都沒反對她上女學呢,一個十幾年不見的二嬸哪來的那麽大臉?她樂得看範氏的笑話,更是賣力的在女眷圈子裏宣傳林菁的《女書》和《女則》。
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就是這般好,並沒有所謂的正統,隻要言之有理貼切實際, 就很容易被人接受。林菁根據班昭的《女戒》, 剔除其中教導女子自認卑微和以夫為天的想法,更融入了相互扶持的平等思想, 竟然並沒有收到太多的反駁,有不少男子也表示了認同。
妻者,齊也,男人們也寧願要一個有思想,能和自己一同擔當的夫人, 而不是隻會生娃和算賬的下人。高門大戶為什麽娶妻講究門當戶對?因為隻有和他們生活環境差不多的女子,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換句話說就是有相同的價值觀。若是夫人們都和《紅樓夢》裏頭的王夫人一樣大字不識,隻講究“無才便是德”,政老爺們也就最多給她們子嗣和體麵,卻沒法有什麽共同語言,不如寵愛年輕漂亮的小妾們去。
範氏被懟了這麽一波,又變得沉寂起來。林菁雖然覺得她沒事找事很煩,但人家也不傷天不害理,沒道理給人家來個趕盡殺絕,一番隔空交鋒便就此作罷。不過這次也不是沒有好處,京中貴女貴婦圈子對她的認可和推崇已經達到了頂峰,便是宮中皇後也頒下賞賜,作為她教化女子的獎勵。
沈安侯作為林菁的頭號鐵粉,自然不遺餘力的為太座搖旗呐喊,“抄”詩一首道:“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已覺祖師低一著,紛紛法嗣複何人。”
這就打臉了,幾乎是指著鼻子說範氏拾前人牙惠,並沒有自己的思想理念,遠不如林菁從自身出發總結出來的道理有意義。沈大老爺在士人中的名聲那是極響亮的,被他這麽一說,範氏基本上就翻身無望了。當然也有人覺得他此舉太過小氣,他卻傲然道:“身為男子,身為丈夫,若是連自己的妻女都不護著,還敢自稱是男子漢大丈夫?”
這樣一來王家二老爺就尷尬了。可真要他對上沈安侯,卻又根本沒法操作——人家就不混官場,人家就是個狂士,除非你能作出驚世文章來,否則就拿他沒轍。
王二老爺也是無奈,他才和沈大老爺保證自己會看好媳婦兒不鬧騰,誰想這位轉過頭又衝林大夫人懟起來了。雖然這次手段算得上光明正大,但主動挑事兒這一條是逃不掉的。沈大老爺又是京中出了名的護妻狂魔,平日裏能在家給妻兒洗手作羹湯的主兒,範氏說他媳婦兒做的不好,他不跳起來才怪。
這事兒最終還是王大夫人出麵,以感謝林菁對王小姑娘的教導為由送了林菁一份大禮,將這場“教養之爭”揭了過去。而回到家裏,她也在第一時間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的給自家二弟送了兩個年輕貌美溫柔體貼乖巧可人的“婢女”來,還好聲好氣的與範氏分說:“我知道你是個賢惠的,如今二弟膝下單薄,我想著你心裏是著急的。隻你才回京城,一時半會的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這才給耽擱了。我之前也是疏忽,這兩個你先調理著,若是不夠,我再替你給二弟找。”
範氏滿肚子苦水隻能往下咽,還要強顏歡笑感謝自家嫂嫂,而這事兒王大夫人也沒對外瞞著,沒幾天便讓範氏成了繼秦家劉氏之後的又一個京中笑柄。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林大夫人不是個得理不饒人的,便是看在王小姑娘的麵子上也不會為難王家,隻《女書》卻成了女學中的必修科目,算是給她並整個女學徹底正名。
時至今日,京中再沒有敢輕視沈家大房。無論是在士子書生之中,還是內宅閨秀之中,他們兩口子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絕對不可以招惹的高度。而下有世家扶持,上有聖人親近,沈家大房雖然無權,地位卻變得超然,說不定再過個幾十年,便又要誕生一位足以影響燮朝格局的大儒。
沈安侯和林菁對此倒是無感,除了覺得越發自在之外,似乎和當初一樣,想著法子做好吃的,讓生活更加舒適便利。而在外人看來,這便是寵辱不驚,大巧不工的表現,更加心生敬畏。
讓人敬畏的兩口子此時正在家中規劃著大興土木,實在是因為天氣日漸炎熱,而沈安侯又沒法出京避暑去,每天燥的不得安生。林菁看的眼暈,一時半會兒的又沒法找出個硝石礦來製冰,隻能在家裏頭想辦法打主意。
她想的是做一個水車自涼亭,其實就是利用水車將水傳送到亭子頂部再落下來,便如在亭子外人工降雨一般阻擋暑氣。沈安侯一聽也覺得可行,自告奮勇的帶著人量尺寸畫圖紙,準備在夏至到來之前完工,否則自己一定會被熱出毛病來。
各色亭子工匠們是見慣了的,哪怕對屋簷有些要求,他們也很快完成了營造的任務。但水車卻是個新鮮的,工匠們之前也沒有做過,一時間也有些麻爪。
好在林菁和沈安侯都見過這玩意兒,在他們的指導之下,經過工匠們的反複安裝和拆卸,水車終於在最熱的天氣到來之前完成。沈安侯樂顛顛的在亭子裏布置了桌椅軟榻等物,讓下們踩著水車踏板將府中大池塘的水源上來又從屋頂澆落。隻聽得嘩啦啦的聲音響起,水流順著屋簷上的卡槽均勻的從四麵八方分流而下,在涼亭的台階下濺起一串串的水花。
從最普通的猜哪方會勝利, 到具體那一回合勝出, 還有一對一和車輪戰各種玩法, 京中有些閑錢的大老爺們少有能抵擋其中誘惑的。有輸的隻剩下底褲回家被關禁閉行家法的, 也不乏猜押中冷門一夜暴富的幸運兒,其中悲歡仿若一出好戲,比擂台上更精彩。
這事兒自然也有聞風奏事的禦史表示不滿:“角鬥場以人取樂,不合聖人教化。角鬥者衣衫不整有傷風化,此事必須取締。”
但也有人反駁:“便是朝廷也有武舉,男兒們打擂怎麽了?臣看這角鬥的法子就很好,省得那些個勳貴子弟們連些許血性都無,隻剩下念些之乎者也了。”
這一聽就是武將的說出來的話, 但是人家有道理, 聖人也覺得小小消遣無傷大雅:“若是無強迫之事發生,亦不傷及人命, 男兒們願意比拚一番也是好事。”
事情就這麽定下調子來。這也是坐莊三家人的功勞,早早的動用人脈打通關節,在陛下跟前也悄悄遞過話。雖然花了不少銀錢,但他們都堅信隻要角鬥場能開起來,絕對能財源滾滾進。而事情也和他們預料的一樣, 門票還是小頭,隨著參與下注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隻需要在賠率上調整好,無論某一單場的結果如何,一整天算下來,莊家都能穩賺不賠。
書生賈明自然也是更加得到三位公子的看重。他也不負眾望的提出各種新穎玩法:“光是每天這麽打,大家看久了肯定厭煩。咱們還得出新的規則。”不同體重等級每七日決出一位冠軍,以獲勝場次減去失敗場次的數量作為評判標準。一月之後四位冠軍再行角逐,勝出的一位將得到豐厚的獎賞。
“每四個月還能決一次季冠軍,一年決出一位年度總冠軍,這些統稱冠軍賽。而冠軍賽的下注方式就更多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冠軍賽的規章之後,散客們心裏也會多個念想,誰沒有點兒好奇心,不想知道自己看好的角鬥士能不能奪冠呢?等培養起固定的客戶群,角鬥場的生意才能越做越穩當。”
“還是你的腦子好,我們怎麽就沒想到呢?”沉迷數錢無法自拔的蘇二郎才有了一點兒小驕傲小自滿,立刻就被賈明點醒了。如今才哪兒到哪兒呢,真正精彩有趣的還在後頭。
而角鬥場一推出,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楚家的蹴鞠場子。許多人看蹴鞠不也就是想看個熱血看個激情嗎?相比蹴鞠的規則繁瑣賽程漫長,角鬥這般拳拳到肉的可爽利多了。楚懷卻是一點兒不在乎,自己關起門來訓練球員,和金台莊打聯賽。
等到三月中旬,楚岷帶著楚家人離開京城,角鬥的玩法也已經蔚然成風。沈安侯私底下找到楚懷擠眉弄眼:“您就不找幾個高手也去拚一把?”
高手自然是要找的,而且還不止一個。就像平寧郡的莊子裏養的都是民兵,金台莊的球員其實是精兵一般,沈安侯一開始提出角鬥場的建議,便是想悄摸訓練出一支古代版的狼牙隊來。招攬人手嚴格訓練什麽的總是容易招人眼,不是私兵就是暗衛,以聖人到處安插眼線的小心眼兒一經發現肯定討不了好。還不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找個靠譜的名目大大方方放在他眼皮子底下。
如今金台莊裏可安置了兩三百的戰士了,平寧郡的“莊戶”更是有上千。可外人看著該踢球的踢球,該種地的種地,有誰會起疑心?狼牙隊在精不在多,但需要沈安侯親自操練培訓,套上“角鬥士”的名頭是最好的遮掩。
做戲做全套,沈安侯真去看了兩回,還讓親衛下了一周的場。隻可惜結果不盡人意,連輸了好幾局,沈大老爺自然是跑去坑舅舅,非讓他給自己找幾個得用的人,還順帶著要拖楚舅舅下水。
楚懷對沈大老爺自然百依百順,於是個把月後,平寧郡的楚家就真送了七八十個驍勇善戰的年輕人來。沈大老爺得意洋洋的放話:“玩兒方麵就沒誰能贏過我的,且看我訓練他們一段時間,肯定能打遍京中無敵手。”
連宮中聖人都聽說了這事兒,還特意派遣林內侍去打探情況,生怕他因此誤了栽種棉花。沈大老爺攤手:“若不是為了陛下這指派,我早就出門采風去了,哪裏至於和一群小輩兒較勁。”
棉花育苗得在四月中旬之後,沈大老爺一頭紮進莊子裏訓練角鬥士去了。不過他也確實是個有能耐的,僅一個月後,奪取冠軍的人就變成了他的手下。
他賭癮不重,參與角鬥也隻淺嚐輒止,贏過便罷,隻專心種棉花去了。去歲宮中存留的二十來株白花草共采集了六七百顆種子,沈安侯隻將其中三分之二種上,剩下的作為補苗用。
等到角鬥場勝出了第一季賽的冠軍時,皇莊上的五六百株棉花已經長的蔥蔥鬱鬱,能看見不少花蕊了。因沈安侯在部隊時學過這個,無論打頂摘心還是澆水施肥都做的得心應手,讓莊子上的莊戶們看的咋舌不已,完全沒想到這是一位養尊處優的侯爺能做到的。
沈侯爺除了種棉花,閑暇之餘還一路掉進了錢眼裏,滿京城的謀劃著開鋪子。他是府上掌權的大老爺,正三品的郡侯,雖然身上沒個實職,可京中無人不知他後頭有的是靠山,無論是楚將軍還是陛下都縱著他呢,誰還敢暗中給他找麻煩?
便是禦史們都懶得多言了,反正除了一條不痛不癢的“與民爭利”外,他們也拿不到其他什麽把柄。京中哪個官員沒幾個莊子鋪子的?說多了就沒意思了。
就這麽一路綠燈的,沈安侯將府上的白瓷和青花瓷給拿了出來。前幾年因產量不穩定,沈家楚家也用個稀罕,並沒有將此物普及的想法。可如今都過去三年了,沈大老爺就等著自己散出去的人找出煤礦或是石油好做玻璃呢,瓷器什麽的除了家中用的定製產品,其餘可以大量生產的統統都甩出來換錢。
他這鋪子在東市西市各有一間,其中西市那家就直接打了個招牌“瓷器”,賣些盆碗小件。裏頭的東西或有瑕疵,但不影響使用。這邊的定價也不高,勝在薄利多銷。
而東市那間“水天一色”便是麵對富貴人家來的了。雖說在沈大老爺並林菁看來隻是普通瓷器,可對於這個工藝極其落後的時代來說,一整套色澤均勻潔白無瑕的茶具都是可與而不可得的。更不要說青花優雅,彩瓷豔麗,無論是花瓶還是擺件都讓人賞心悅目,自然也就忍不住慷慨解囊。
水天一色裏頭的物件兒定價不低,若是想要做定製更要翻出一倍的價錢,還得老實排隊等著,什麽時候家內坊得空了什麽時候給做。便是這樣也有不少人家心甘情願的掏錢,畢竟高定才叫有麵子啊,用大路貨的可別顯擺自己家世貴重了。
瓷器店的生意紅紅火火,皇莊上的棉花也正式進入花期。不過等到棉鈴成熟和采摘還需要一段時間,他隻吩咐莊戶繼續整枝打杈保證通風和透光。
莊戶們哪裏還有質疑他的,看著這白花草變得矮小卻粗壯不少,結出的果子也多出十幾倍來,早就已經心服口服。連陛下聽說後都對今年的棉花產量十分期待,不過他也記得沈安侯說過前三年以育種為主,開始盤算自己還有哪些皇莊空著可以拿來耕種。
不過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也,如今京中風頭最盛的唯有女兒街和角鬥場。隨著鋪子生意越來越好,女兒街又往外擴了一大截,多出十多間鋪麵來,其中不少按照林菁的建議做了成衣和針線的生意。女兒家哪有不做針黹不愛美的?京中的姑娘小姐們得空就要來街上轉一轉,吃些小食看場戲,回家時手裏大包小包的衣裳玩器,就是不知道養家糊口的老爺們是不是肉疼自己日漸幹癟的荷包。
不過大老爺們自己也沒少花錢,無論是兩個銅板在角鬥場看半個時辰的比賽,還是花錢下注玩個心跳,隔三差五的積少成多,也不比夫人們節約多少。蘇家苗家和秦家賺錢賺的開心,書生賈明作為運籌帷幄之人也沒少拿紅利。如今他也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寒門士子變成了勳貴公子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不過他為人謹慎低調,依舊保持著謙遜和冷靜,讓三位公子對他越發倚重。
還有不少人以此攻訐沈大老爺:“沈侯爺的金台莊本也可以做成這般局麵,偏他隻關著門不讓人進。如今可好,大夥兒且不稀罕他呢,就是不知道他莊子上那些球員可還坐得住?”
坐得住坐不住的另說,沈侯爺樂得自己不被人盯著,否則如何悶聲發大財?反而是浮雲間的書生們聽了嗤之以鼻:“沈侯爺如此高雅之人,你等粗鄙凡俗如何能懂?且看你們的野蠻鬥毆去吧。”
就這麽著,士子書生和勳貴公子差點沒吵起來,最後還是沈安侯出來調解:“《周易》有雲,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此看法便不同。就像有人愛吃甜,有人愛吃辣,若是有人偏要一個吃辣的人去吃糖,那才是過分了。我愛詩書,愛蹴鞠,也看角鬥,這不妨礙了誰,至於在別人眼中是怎樣又有何妨?”
為此他老人家還“賦詩”一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雲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雲山是京郊的一處山脈,被沈安侯套用在此處,學子們得了他的詩作自然又是一番吹捧。學者大儒們也紛紛感慨:“橫看成嶺側成峰,世人處於世間,不也是這麽因自己所見所聞便想當然麽?沈侯爺卻是真跳出了紛爭冷眼看去,才能有這般胸懷。”
沈大老爺不費吹灰之力的刷了一波存在感,今年份的名士風範已然到賬。林菁回頭便嘲笑他:“我怎麽不知道你竟然背過這麽多詩詞?說好的是個學渣呢?”
“我還有多少大招沒放呢。”沈安侯洋洋得意:“要不我怎麽當男主呢,肯定是大點之神在冥冥之中幫我呢。”
“你就不覺得其實我才是女主?咱們這是在綠網?”林菁故意唱反調。
沈大老爺嗤之以鼻:“真要是綠網,那還有你什麽事兒?這劇情要麽是我和聖人相愛相殺,要麽是我年下了咱小舅舅啊。”
林菁默默的看了他一會兒,突然一腳把他踹下床去。雖然他說的都對,讓她無言語對,但今晚沈大老爺還是滾去睡書房吧。
第67章 女書
沈安侯今年沒能出門采風,便在京中興風作浪, 倒也算是過的順風順水。而林菁卻是被一個人整的有些焦頭爛額哭笑不得, 憋著勁兒想要發個大招。
這事兒還要從三月三的長公主府桃花會說起。林菁算是桃花會的常客,但今年會上卻有另一位夫人生生掀起了一波浪潮來,讓她實在不爽的很。這位和她還算是半個仇家, 便是王家的二夫人, 那位設計了林家的範氏嫡女。
範氏之前偏激, 想要找林菁的麻煩, 偏偏被沈安侯查了個一清二楚給告到了範家族長那兒去,之後很是沉靜了一段時間。隻她不管怎麽說也是京中數得上名頭的世家女,該出來的交際還是得來,這不,便在桃花會上和林菁碰了個正著。
裹挾範氏王氏之名,她身後也有不少夫人們追隨,大家不知怎麽的就聊起了女子的“貞靜嫻德”來。範氏便道:“我雖愚鈍,但從小受家中教導, 也知女子該以貞靜為美, 於行止上該謹記笑不露齒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 更不可高聲笑鬧顯得粗鄙。”
立時便有人附和:“現如今的女子們可是沒了這般規矩了,一個個的全無溫柔乖順,看的我頗為憂心。”
範氏亦搖頭:“原本各家的教養都是好的,偏偏被人帶壞了風氣,不知今日放縱姑娘們隨心所以的玩耍, 日後卻是害了她們。當女子的最重要的是什麽?難道是讀書識字?遊玩走馬?且不聞‘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弄之瓦’,女子生來卑微,便應學會順從。打點家務生兒育女才是女子本分,若是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一個勁兒的把自己抬高,以後可有掉下來的日子在那兒等著。”
林菁聽到這裏就怒了,她開女學不就是為了讓姑娘們別被“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狗屎想法給拐帶歪了,讓她們除了家宅和相夫教子之外還能培養出風骨和愛好來嗎?隻剩下丈夫和孩子、完全迷失了自我的人生會是多麽的被動和不安,像範氏這般以夫婿的成功衡量自己的存在價值在她看來完全是個悲劇。
林菁為何會受到女學姑娘們的認同甚至追捧?不是因為她是沈安侯的夫人,而是因為她自己有想法,有頭腦,除了家中順遂之外,一個人也活的精彩。而這樣的女子更不會被男兒輕視——至於那些堅持認為女子就是男人們的附庸的,隻管糊他一臉丟開好了。
無論是楚氏、崔氏、洛氏這些世家出身的女子,還是半日閑中其她夫人們,其實都算是認同林菁的想法的,否則也不會被她說服,給女學的貴女們開設種類繁多的課程,鼓勵她們尋找自己的閃光點。而範氏這番言語卻是直接指向了女學的宗旨,根本就是當麵宣戰了。
隻人家言論自由,若是林菁當麵和她杠上,反而顯得落了下乘。可她怎麽咽的下這口氣?便是你引經據典又如何,典籍解讀也是個大學問。
不是要柔弱貞順嗎?不是講究卑微曲從嗎?那你可知在另一個時空中,有個女性文學家班昭寫了篇《女則》作為天下女子的規範,而她雖然也說卑微貞順,但要展開了說,其中含義可比這空洞的兩句行為禮儀要高杆的多。
心中飛快的盤算著回過頭來怎麽打臉,林大夫人端著笑容目不斜視的走開,權當沒聽到這幾位的話。範氏隻當她無言應對,自己勝了一籌,更是開心不已,連說話的聲兒都大了不少,很是在桃花會上講演一番,竟然也有不少夫人覺得她說的有理。
這事兒也傳到大長公主耳中,穆青玉眉頭一皺便覺得有些刺耳。雖然範氏的話並無問題,但如她這般女子哪裏會願意隻關在後宅裏自認卑微?若不是穆荇打壓的厲害,她還想著培養人手對朝堂指手畫腳呢。雖然知道這是範氏重出江湖給自己刷名聲做人設的手段,也知道她針對的是林菁和女學,可借著桃花會出風頭還是讓穆青玉有些不悅。
旁的夫人一看她神色心中就有底了,忍不住感慨範氏出京多年竟然忘了分寸手段,行事如此急躁粗糙。她們卻不知範氏也是有苦難言。林菁在京城根基穩固,而她算計林菁的事情也被隱約透露了出來。女學和半日閑的夫人們自然是和林菁同仇敵愾的,京中有分量的宴會便少有帖子送到範氏手上。王家的大夫人也因她曾利用王小郎的事情心生不滿,一直有意無意的打壓著。她可再難尋到桃花會這般場合,將自己的言論推出,和林菁的女學打擂台了。
因範氏有意高調,她這番論調很快在京城中傳播開來,還有不少古板學究亦表示出讚賞,讓不少夫人們在女兒的教育上變得有些頭疼起來。而對此反應最為強烈的當數女學的姑娘們,她們正學的痛快玩的開心,也沒耽擱平日裏的交際,管家和為人處世方麵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連家中長輩都是交口稱讚。這時候突然來人說她們這般不行,不夠貞靜不夠卑微,她們哪裏能受得了?
林菁看這群年輕氣盛的小姑娘們幾乎要擼起袖子幹了,趕緊將人勸下來:“各位可記得我教你們的話?咱們可以不認同別人的言語,但必須承認別人有言語自由的權利。且不說王二夫人隻是觀點和各位不同,便是她公開坦言覺得你們這般不對,你們難道就要衝到她麵前給她幾下子?”
姑娘們被這一句話給問的有些訕訕,林菁便接著道:“她說她的,你們做你們的,隻要你們做的夠好,自然被人欣賞,她之所言也就不攻自破。她不是覺得女子該卑微嗎?若是你們能夠昂首提胸驕傲的幸福生活一輩子,比她的成就更高,更受到認同和敬仰,到時還有誰記得她說過什麽呢?”
話雖然這般說,但姑娘們還是覺得咽不下這口氣。林菁便笑:“女子的德行也是女學的課程之一,這件事兒我會和女學的眾位掌事們商議。”她眨了眨眼笑道:“還是說你們真覺得我脾氣很好?”
一言不合就能勸退貴女的人哪裏有什麽好脾氣?姑娘們心領神會的笑了。林菁安撫好她們,自己則與眾位夫人打過招呼,開始閉關憋大招。
以林菁的想法,範氏說女子要卑微,若是自己直接反駁,反而落了下乘。是以她起筆寫下的便是《女書》二字——不就是比拚言論嗎?能在曆史流傳千年的東西,肯定不是她範氏另辟蹊徑的幾句話能夠比得過的。
打臉也講究個欲抑先揚,是以《女書》開篇亦道:“女子之德,曰卑弱、曰敬順、曰專心、曰曲從,又有夫婦第一,婦行第二,叔妹第三。”這是班昭的《女戒》中的說法,雖然從後世的角度上來說對女子的束縛太過,但放在這個時代卻是十分合理的。
但林菁顯然不會真教姑娘們自認低人一定,於她而言何為卑弱?“非主下人,乃明其習勞,主執勤也”。並非是低人一等,而是要讓女子勤勞謹慎,是德行的休養。
而敬順更好理解:“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女子的手段就應該是以柔克剛的,在這個沒法將姑娘們當成漢子使喚的年代,還是表現的溫順些不容易吃虧。“縱恣既作,則侮夫之心生矣。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爭,曲者不能不訟。此由於不知止足者也。”想想某豬格格裏頭的皇後娘娘不就是動不動“忠言逆耳”,結果讓渣皇帝越來越不爽麽?
“專心”就是要專一端莊,不能表現的輕佻。這一條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通用的,林菁亦是點到為止:“若夫動靜輕脫,視聽陝輸,入則亂發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
最後的“曲從”其實和“敬順”類似,隻前者針對丈夫,後者針對婆母,講究曲意順從,就算人家說的不對也別非要爭個長短:“夫雖雲愛,舅姑雲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然則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於曲從矣。姑雲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雲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
當然,回過頭來曲線救國或者欺上瞞下,那就看各自的手段如何了,至少不能給自己落下個不孝和忤逆的名聲,那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在這個年代是要命的。
勤勞,溫柔,端莊,這樣的女子在德行上和名聲上是不會差的,在林菁看來,《女戒》所說的這四點與其說是女子的守則,不如說是女子對自己的保護手段。
而夫婦、婦行和叔妹就更具體一些,“夫不賢,則無以禦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禦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男人和女人都應該懂得道理,互相扶持,“若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於彼此之數乎”。
這一點其實在後世已經有了很明確的論斷了,孩子的性格和品德受到母親的影響比父親更大,所以對女子的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那些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完全不知道把聖人言給吃到哪裏去了。
婦行是指德言容功,這一點無論世家還是勳貴都對女兒們有嚴格的教導,林菁隻強調“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而叔妹就是告訴姑娘們一旦嫁人要處理好小叔子小姑子的關係,“臧否譽毀,一由叔妹,叔妹之心,複不可失也”。
雖然乍眼看上去和範氏說的差不多,但細看林菁的解釋就會發現她完全沒有要限製姑娘們的想法,反而要她們學習更多知識,更豐富自己。禮儀課不用上?文化課不用上?思想道德課不用上?女子就不要修身養性培養情操了?不需要學習各種家務技能了?那以後不明理不賢德不勤勞“有辱門楣”了算誰的錯?
作者有話要說: emmmm……文言文苦手的文盲作者正在和菁菁一起罰抄《女戒》一百遍o(╥﹏╥)o
其實這個年代要真扛起女權主義獨立自主的大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隻能盡量然姑娘們認識到,自己也是重要的,也可以有精神上的自由。而改編的《女戒》並不是反抗,而是一種妥協,在擁有這種意識的前提下符合時代的需求,做到讓人接受,甚至稱讚。這一點是我權衡了很久之後做的決定,因為在時代大環境下,改革者總是必須經曆許多犧牲才能得到一點點成就的,而我的女主……很顯然,至少目前,她還沒有這個覺悟
第68章 心靜自然涼
一篇《女書》很快在京中閨秀之間傳抄起來。隨後而來的是摘抄了曆史中著名女子行為典範的《女則》,即以此作為女子的榜樣。其中收錄的有代父出征的將門女子, 也有精通詩書的世家才女, 有勤儉持家的高門貴女,也有孝順體貼的小姑娘,就是沒有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受到吹捧的例子。
楚氏崔氏分別作序, 便是孔家聖人嫡傳也道:“此為女子之聖賢書”。林菁一句話都沒說就將範氏打壓到沒了脾氣, 女學裏更是一片沸騰, 小王姑娘得意的道:“我就知道林先生肯定不會讓她叫囂的, 看她還敢不敢出去擺譜了。”
小姑娘對這位親二嬸也是怨念頗深,誰讓範氏太過嚴肅驕傲,總覺得她太過玩鬧,平時逮著就要訓她幾句?連她親媽都沒反對她上女學呢,一個十幾年不見的二嬸哪來的那麽大臉?她樂得看範氏的笑話,更是賣力的在女眷圈子裏宣傳林菁的《女書》和《女則》。
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就是這般好,並沒有所謂的正統,隻要言之有理貼切實際, 就很容易被人接受。林菁根據班昭的《女戒》, 剔除其中教導女子自認卑微和以夫為天的想法,更融入了相互扶持的平等思想, 竟然並沒有收到太多的反駁,有不少男子也表示了認同。
妻者,齊也,男人們也寧願要一個有思想,能和自己一同擔當的夫人, 而不是隻會生娃和算賬的下人。高門大戶為什麽娶妻講究門當戶對?因為隻有和他們生活環境差不多的女子,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換句話說就是有相同的價值觀。若是夫人們都和《紅樓夢》裏頭的王夫人一樣大字不識,隻講究“無才便是德”,政老爺們也就最多給她們子嗣和體麵,卻沒法有什麽共同語言,不如寵愛年輕漂亮的小妾們去。
範氏被懟了這麽一波,又變得沉寂起來。林菁雖然覺得她沒事找事很煩,但人家也不傷天不害理,沒道理給人家來個趕盡殺絕,一番隔空交鋒便就此作罷。不過這次也不是沒有好處,京中貴女貴婦圈子對她的認可和推崇已經達到了頂峰,便是宮中皇後也頒下賞賜,作為她教化女子的獎勵。
沈安侯作為林菁的頭號鐵粉,自然不遺餘力的為太座搖旗呐喊,“抄”詩一首道:“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已覺祖師低一著,紛紛法嗣複何人。”
這就打臉了,幾乎是指著鼻子說範氏拾前人牙惠,並沒有自己的思想理念,遠不如林菁從自身出發總結出來的道理有意義。沈大老爺在士人中的名聲那是極響亮的,被他這麽一說,範氏基本上就翻身無望了。當然也有人覺得他此舉太過小氣,他卻傲然道:“身為男子,身為丈夫,若是連自己的妻女都不護著,還敢自稱是男子漢大丈夫?”
這樣一來王家二老爺就尷尬了。可真要他對上沈安侯,卻又根本沒法操作——人家就不混官場,人家就是個狂士,除非你能作出驚世文章來,否則就拿他沒轍。
王二老爺也是無奈,他才和沈大老爺保證自己會看好媳婦兒不鬧騰,誰想這位轉過頭又衝林大夫人懟起來了。雖然這次手段算得上光明正大,但主動挑事兒這一條是逃不掉的。沈大老爺又是京中出了名的護妻狂魔,平日裏能在家給妻兒洗手作羹湯的主兒,範氏說他媳婦兒做的不好,他不跳起來才怪。
這事兒最終還是王大夫人出麵,以感謝林菁對王小姑娘的教導為由送了林菁一份大禮,將這場“教養之爭”揭了過去。而回到家裏,她也在第一時間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的給自家二弟送了兩個年輕貌美溫柔體貼乖巧可人的“婢女”來,還好聲好氣的與範氏分說:“我知道你是個賢惠的,如今二弟膝下單薄,我想著你心裏是著急的。隻你才回京城,一時半會的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這才給耽擱了。我之前也是疏忽,這兩個你先調理著,若是不夠,我再替你給二弟找。”
範氏滿肚子苦水隻能往下咽,還要強顏歡笑感謝自家嫂嫂,而這事兒王大夫人也沒對外瞞著,沒幾天便讓範氏成了繼秦家劉氏之後的又一個京中笑柄。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林大夫人不是個得理不饒人的,便是看在王小姑娘的麵子上也不會為難王家,隻《女書》卻成了女學中的必修科目,算是給她並整個女學徹底正名。
時至今日,京中再沒有敢輕視沈家大房。無論是在士子書生之中,還是內宅閨秀之中,他們兩口子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絕對不可以招惹的高度。而下有世家扶持,上有聖人親近,沈家大房雖然無權,地位卻變得超然,說不定再過個幾十年,便又要誕生一位足以影響燮朝格局的大儒。
沈安侯和林菁對此倒是無感,除了覺得越發自在之外,似乎和當初一樣,想著法子做好吃的,讓生活更加舒適便利。而在外人看來,這便是寵辱不驚,大巧不工的表現,更加心生敬畏。
讓人敬畏的兩口子此時正在家中規劃著大興土木,實在是因為天氣日漸炎熱,而沈安侯又沒法出京避暑去,每天燥的不得安生。林菁看的眼暈,一時半會兒的又沒法找出個硝石礦來製冰,隻能在家裏頭想辦法打主意。
她想的是做一個水車自涼亭,其實就是利用水車將水傳送到亭子頂部再落下來,便如在亭子外人工降雨一般阻擋暑氣。沈安侯一聽也覺得可行,自告奮勇的帶著人量尺寸畫圖紙,準備在夏至到來之前完工,否則自己一定會被熱出毛病來。
各色亭子工匠們是見慣了的,哪怕對屋簷有些要求,他們也很快完成了營造的任務。但水車卻是個新鮮的,工匠們之前也沒有做過,一時間也有些麻爪。
好在林菁和沈安侯都見過這玩意兒,在他們的指導之下,經過工匠們的反複安裝和拆卸,水車終於在最熱的天氣到來之前完成。沈安侯樂顛顛的在亭子裏布置了桌椅軟榻等物,讓下們踩著水車踏板將府中大池塘的水源上來又從屋頂澆落。隻聽得嘩啦啦的聲音響起,水流順著屋簷上的卡槽均勻的從四麵八方分流而下,在涼亭的台階下濺起一串串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