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鳳嶽理解不理解這些話,隻見他帶著茫然的表情注視著這些作品。


    “還有,你看這些畫贊的書法,它有的象隸書,有的象糙書,特別是那些隸書,在雅拙中又有其獨特的風格。這些文字在鑑定時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須好好地學象它。”


    我又接下去說:


    “這些畫是你臨摹時唯一的底本,你每天到這裏來,要象達摩西壁一樣地仔細觀摩。玉堂的


    1這裏的國是指郡國製中的行政區劃。


    作品,這麽好的東西這裏也不常陳列的,你正巧在這個時候來到東京,運氣太好啦。“


    交到好運的是酒句風嶽嗎?實際上是我吧。


    我感到我對風嶽的教育充滿著希望。


    現在陳列著的四件玉堂作品,我自己也是很久沒有見到了,那還是在將近三十年之前,我曾經跟隨著津山先生遠道前往收藏家那裏去觀賞過這一批實物,或是仔細研究過它的照片,現在麵對著這些東西,我簡直產生了這樣的錯覺,仿佛先生就在我身邊指指點點地給我講解哩。


    可是,我現在並沒有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立刻告訴鳳嶽,這樣做反而危險。對風嶽來說,還是就讓他這樣多花一些時間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這些實物來得更好一些。


    從博物館裏出來,我問鳳嶽:


    “大致上有些懂得了吧?”


    “似乎是有些懂得了。”


    風嶽這樣說。我又拿出兩冊畫集,一本書,一本雜誌和一本剪貼資料來給他。


    “這是有關浦上玉堂的評傳,好好地讀過之後,對玉堂的為人和癖性也就容易了解了。”


    我一一地為他作著說明。


    “這本雜誌裏有一篇《德川時代1美術鑑賞》,可以幫助你了解玉堂時代的美術的意義。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恩師。在這本資料剪貼簿裏,收集的都是有關玉堂的短文,把它們仔細念一遍,那你大體上可以對玉堂有一個概念了。“接著我又把那本畫冊一頁頁地翻給他看著。


    “這裏麵收集的全是玉堂所作的畫,但不一定都是真品,裏麵也夾雜著很多偽作,哪一張好,哪一張不好,隻得由你自己來看了,你每天上博物館去,你對於玉堂作品的眼力,應該也會逐漸進步的。”


    鳳嶽望著我,顯示了惶惑的神色。


    打這一次以後,我有兩個星期沒有上武藏野那個被雜木林圍著的農民家去過,看來,酒句風嶽一定是每天躺著在反覆地看著那冊畫集吧。


    門倉似乎是常常去看他的,而且每一次都把看到的情形來向我作報告。


    “這麽熱心的人,真使我佩服。內地的人用起功來,畢竟比一般人更頑強哩。”


    門倉對風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日本歷史上由德川氏家族統治的時期稱為德川時代(1603——1867)。


    “他似乎拚命地在研究玉堂的畫。據說漸漸有些懂得了,所以很想試著畫一張哩。書法據說也在練習,可是說在沒有見到先生之前,還不能拿出來給我看哩。他非常尊敬先生哩。”


    我聽到說尊敬,不由得在心裏笑著自己。我是在準備什麽東西給鳳嶽啊。事實上,我真正想給予別人的,乃是我所喜愛的、充實的知識和學問,而且對象也不是鳳嶽,而是另外的一種人,這是我年輕時曾經夢想過的誌願。我本來是不應該有教育一個贗作家的智慧的。我的眼前是一片泥濘,可是,現在除了硬著頭皮走過去以外,沒有別的辦法了。


    過了兩個星期,我又到那個農家去了,夏天已經快要過去,樹林裏的蟬聲變得軟弱無力,稻田已經染成金黃色。


    鳳嶽瘦削的麵頰上長滿了鬍髭,頭髮也更長了。我要他把那兩本畫冊翻開來。


    “哪些是不行的東西,你看得出來嗎?”


    鳳嶽一頁頁翻過去,用他那細長的手指點著圖版說,這幅大概不是真品,那幅大概也是假的。他有些是說對了,也有些是沒有說對。不過,他倒沒有把真的說成假的,而說得不對的也是少數而已。


    “眼力還不夠哩,”我這樣說。“再多看看罷,仔細研究一下,到底有哪些東西是不行的。我過三天再來。”


    鳳嶽的長臉上又浮現了惶惑的神色,可是表情比過去安定得多了。


    象這樣的情況,以後又接連了兩三次,他的判斷比過去正確得多了,而且還糾正了不少過去的錯誤。過去認為是真筆的作品,現在更正為偽作了。當然,要求他有更正確的眼力,那就有些過分了。我對現階段的成就,已經感到滿足了。


    “你的判斷比過去進步得多了。”我說。


    “可是你看,這一幅畫得真不錯,筆法不是很有些手腕嗎?”


    我指著一幅《山中隨室圖》這樣說。


    “但玉堂的筆法卻應該更粗曠一些。如果放近看看,會給人一種感覺:這也算是麵嗎?可是它作品本身遠近感都是非常顯明的。現在,這幅畫在摹仿玉堂的所謂糙灰描法上,筆法是有些相象之處的,但由於細部的過分完整,反而顯得沒有魄力了。這是因為畫這幅贗作的畫家還不能擺脫那種左右著他的技術之故。”


    鳳嶽跪在地上,雙手撐著,注視著這幅畫,默默地點著頭。


    “你再看看這一幅。”


    我指著一幅《溪間漁人圖》說。


    “這一幅東西畫得很好。也怪不得你把它當作真的了。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宿墨的浸潤,焦墨的筆調,都很好,構圖也不差,可就是沒有農村畫的味道。因為這位畫家的用心過分了。玉堂的作品都是即興畫,更多地是直覺的東西,但這幅畫卻過於完整啦。原因是,這位贗作畫家把風景客觀地在頭腦中進行了一番思考的過程。而玉堂把握景象的方法卻來得更直覺,更抽象。懂嗎?”


    聽到我講“懂嗎”,鳳嶽那瘦削的麵頰又微微地牽動了一下。


    “而且,這裏還有一個人正在橋上走過。玉堂是從來沒有這種腳的畫法的,雖然盡量模仿,但往往就在這種小地方露出了馬腳,因為是根據直覺畫的,所以一般都隻是把人物放在構成橋的二根線條上麵而已,不會使人在橋中央走的。這也是玉堂的習慣,必須好好記住。畫贊的書法也不行。樣子是有些象,但這些字一點兒沒有那種搖搖晃晃的姿態,玉堂從來不是這樣寫的。總之,為了追求那種情調而僅僅在字形上一意描繪,其結果就變成了這種樣子。”


    我這樣說著,終於把畫冊中的全部圖畫給他作了說明,在我講解的時候,鳳嶽有時也“唔,唔”地應著。但多數隻是靜靜地聽著而已,他的這種出乎我意料的純樸和熱心的樣子,倒確實使我有些感動了。


    “下一次我要過一個星期再來了,在這一時期裏,你按照自己的想法畫一張試試罷。”


    我這麽一說,鳳嶽便有力地回答我。“好,就試試罷。”事實上,他的表情早已充溢著這種願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與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鬆本清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鬆本清張並收藏真與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