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麽一笑,氣氛鬆動了,我的舌頭就流暢起來。但是愚蠢並沒有緩解,所以我流暢地說了句更蠢的話:“其實我做得還很不夠。”
不料她立刻點頭:“這話你算說對了!你幹嗎不直接把字典交給我呢?字典上不是寫著我的名字嗎?”
我說:“我怎麽知道那是你的名字……”
“是嗎?”她把頭一偏。
“本來就是這樣嘛……”
她下意識地擺擺頭,將辮子“整理”一下。我知道這是她的“熱身動作”, 意識到她將要說出一番很認真的話,不禁把呼吸屏住了。
她看了我一眼,聲音很輕地說:“其實我們早就互相認識了,對吧?”
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該承認還是該否認。幸而這時已經到了一個路口,我們該在這裏分手各奔自己的宿舍,她沒等我回答,笑嘻嘻地說了聲“明兒見”,就朝9號樓的方向走去了。
“明兒見”?這就是說,從今以後我跟她就算是熟人了?
第二天在校園裏遇到,她果然朝我點頭微笑,就像見到老熟人那樣。而且以後每次相遇都是這樣。如果碰巧同路,她還會跟我邊走邊聊上幾句。雖然隻有寥寥數語,我已經很滿足了。
第一次超過十分鍾的交談是在醫務樓旁邊的小湖。那天我去看扁桃腺,出來時正好遇見她。兩人都說自己不急著到哪兒去,就繞著湖邊的小路轉了一圈,這時我早已不再“一邊順”,走得輕鬆自如,跟沒事似的。
她問我是不是和卓雅芳很熟。我說我們初中就是同學了,不過以前接觸並不多,因為那時我們很分男女界限。她忽然咬著下唇笑了一下,說我看你現在也很分男女界限吧,要不怎麽會這樣不懂禮貌,明明早就知道人家名字,偏偏裝作不認識!我反問她:你怎麽知道我是這樣?她卻說:因為我也早就知道你叫舒雁,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樣的,可你一直裝聾作啞!我禁不住有點狼狽,半天才想出一句話:你不也是這樣嗎?她跺了一下腳,說可你是男生我是女生呀,哪有男生等著女生先開口的?我說正因為你是女生,而且是北京的女生,我才不想跟你說話。她立刻把頭一偏:“為什麽?”
“因為我覺得有些北京的女生對外地人有種……”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措詞,便做了個含糊的手勢。
“有種什麽?”她很專注地看著我。
“有種……怎麽說呢,”我把手一揮,“傲慢與偏見。”
她噗的一聲笑了:“你呀你,真逗!連貶斥人都要引經據典。”
“我什麽時候引經據典了?”
“《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還不算引經據典嗎?”
我明白過來,也笑了。她又說:“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你知道嗎?”我搖搖頭,她就接著說下去,“簡.奧斯汀一開始將這本書的初稿命名為《第一次印象》。哎,你怎麽這樣看著我?傻樣兒!”
我當時肯定是一臉“傻樣兒”,因為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像她這樣的女生。我在中學時代曾有一個錯覺,以為所有大學的校園都充滿“五四”延續下來的那種濃厚的文學氛圍,人人博覽群書,個個談吐風雅,進來以後才發現,在我們這所工科院校裏,許多人與文學是絕緣的。特別是女生。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務實,更不願意花費時間去看那些“閑書”,也就(請婦聯恕我無禮)更加孤陋寡聞。因此當我發現她對文學比我懂得還多時,就心蕩神馳了。
她對我的思想活動一無所知,隻顧順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說:“你還記得咱們的第一次印象嗎?”
“記得,是在圖書館。”
“又裝!”她剜了我一眼,“怎麽是在圖書館呢?咱們第一次見麵是在嘉平。我相信你沒有忘記,因為咱倆在圖書館碰到時,一下子就互相認出來了!”
我感到一陣眩暈,就像窒息很久的人猛然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氣那樣。原來她什麽都記得!
“你給我留下的第一次印象,就是你現在這個傻樣兒!那時候你像個很小的小孩兒,我還以為你是小學生呢。我覺得這個小學生真好玩,捧著本那麽厚的書邊走邊看,撞到別人身上都不知道。我向你問路的時候,你眼裏的神情特有意思,就像腦子裏在想著某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似的,半天收不回神來。後來我在圖書館向你問話,你從書上抬起頭,也是這種眼神!所以,我坐下來這麽一想呀,”她舉起食指朝著太陽穴輕巧地繞了一圈——這是某些北京女孩表示“大腦在運轉”的習慣手勢,“馬上就想起來了:哈,你就是那個小男孩!然後我發現你也想起我是誰了,就等著看你什麽時候來跟我開口說話,沒想到一等就是三年,要不是我把字典擱那兒……”說到這裏她猛地咬住嘴唇,來了個“急剎車”,臉倏地紅了。
我心裏就盪了一下。
分手後,我反覆思索她說的“把字典擱那兒”這句話。這話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是“我把字典落那兒了”。如果是這樣,事情就很簡單,很平常,沒有絲毫的懸念。可是……可是她幹嗎說了一半突然噤聲不語,仿佛發覺自己失言了似的?莫非她是有意將字典“擱”在我麵前的?要是後麵這種解讀成立的話,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然而,這是不是太匪夷所思了?
不料她立刻點頭:“這話你算說對了!你幹嗎不直接把字典交給我呢?字典上不是寫著我的名字嗎?”
我說:“我怎麽知道那是你的名字……”
“是嗎?”她把頭一偏。
“本來就是這樣嘛……”
她下意識地擺擺頭,將辮子“整理”一下。我知道這是她的“熱身動作”, 意識到她將要說出一番很認真的話,不禁把呼吸屏住了。
她看了我一眼,聲音很輕地說:“其實我們早就互相認識了,對吧?”
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該承認還是該否認。幸而這時已經到了一個路口,我們該在這裏分手各奔自己的宿舍,她沒等我回答,笑嘻嘻地說了聲“明兒見”,就朝9號樓的方向走去了。
“明兒見”?這就是說,從今以後我跟她就算是熟人了?
第二天在校園裏遇到,她果然朝我點頭微笑,就像見到老熟人那樣。而且以後每次相遇都是這樣。如果碰巧同路,她還會跟我邊走邊聊上幾句。雖然隻有寥寥數語,我已經很滿足了。
第一次超過十分鍾的交談是在醫務樓旁邊的小湖。那天我去看扁桃腺,出來時正好遇見她。兩人都說自己不急著到哪兒去,就繞著湖邊的小路轉了一圈,這時我早已不再“一邊順”,走得輕鬆自如,跟沒事似的。
她問我是不是和卓雅芳很熟。我說我們初中就是同學了,不過以前接觸並不多,因為那時我們很分男女界限。她忽然咬著下唇笑了一下,說我看你現在也很分男女界限吧,要不怎麽會這樣不懂禮貌,明明早就知道人家名字,偏偏裝作不認識!我反問她:你怎麽知道我是這樣?她卻說:因為我也早就知道你叫舒雁,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樣的,可你一直裝聾作啞!我禁不住有點狼狽,半天才想出一句話:你不也是這樣嗎?她跺了一下腳,說可你是男生我是女生呀,哪有男生等著女生先開口的?我說正因為你是女生,而且是北京的女生,我才不想跟你說話。她立刻把頭一偏:“為什麽?”
“因為我覺得有些北京的女生對外地人有種……”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措詞,便做了個含糊的手勢。
“有種什麽?”她很專注地看著我。
“有種……怎麽說呢,”我把手一揮,“傲慢與偏見。”
她噗的一聲笑了:“你呀你,真逗!連貶斥人都要引經據典。”
“我什麽時候引經據典了?”
“《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還不算引經據典嗎?”
我明白過來,也笑了。她又說:“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你知道嗎?”我搖搖頭,她就接著說下去,“簡.奧斯汀一開始將這本書的初稿命名為《第一次印象》。哎,你怎麽這樣看著我?傻樣兒!”
我當時肯定是一臉“傻樣兒”,因為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像她這樣的女生。我在中學時代曾有一個錯覺,以為所有大學的校園都充滿“五四”延續下來的那種濃厚的文學氛圍,人人博覽群書,個個談吐風雅,進來以後才發現,在我們這所工科院校裏,許多人與文學是絕緣的。特別是女生。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務實,更不願意花費時間去看那些“閑書”,也就(請婦聯恕我無禮)更加孤陋寡聞。因此當我發現她對文學比我懂得還多時,就心蕩神馳了。
她對我的思想活動一無所知,隻顧順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說:“你還記得咱們的第一次印象嗎?”
“記得,是在圖書館。”
“又裝!”她剜了我一眼,“怎麽是在圖書館呢?咱們第一次見麵是在嘉平。我相信你沒有忘記,因為咱倆在圖書館碰到時,一下子就互相認出來了!”
我感到一陣眩暈,就像窒息很久的人猛然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氣那樣。原來她什麽都記得!
“你給我留下的第一次印象,就是你現在這個傻樣兒!那時候你像個很小的小孩兒,我還以為你是小學生呢。我覺得這個小學生真好玩,捧著本那麽厚的書邊走邊看,撞到別人身上都不知道。我向你問路的時候,你眼裏的神情特有意思,就像腦子裏在想著某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似的,半天收不回神來。後來我在圖書館向你問話,你從書上抬起頭,也是這種眼神!所以,我坐下來這麽一想呀,”她舉起食指朝著太陽穴輕巧地繞了一圈——這是某些北京女孩表示“大腦在運轉”的習慣手勢,“馬上就想起來了:哈,你就是那個小男孩!然後我發現你也想起我是誰了,就等著看你什麽時候來跟我開口說話,沒想到一等就是三年,要不是我把字典擱那兒……”說到這裏她猛地咬住嘴唇,來了個“急剎車”,臉倏地紅了。
我心裏就盪了一下。
分手後,我反覆思索她說的“把字典擱那兒”這句話。這話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是“我把字典落那兒了”。如果是這樣,事情就很簡單,很平常,沒有絲毫的懸念。可是……可是她幹嗎說了一半突然噤聲不語,仿佛發覺自己失言了似的?莫非她是有意將字典“擱”在我麵前的?要是後麵這種解讀成立的話,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然而,這是不是太匪夷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