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尚缺乏根據icd-11標準而開展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此前,不同國家和地區已有多項遊戲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因為對疾病的判斷標準、篩查工具、人群等不同,所報告的疾病患病率差異較大(0.7%-27.5%)。中國多項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遊戲相關問題患病率為3.5%-17%。綜合既往相關研究結果,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保持相對穩定。遊戲障礙者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亞洲國家患病率可能高於歐美國家。
遊戲障礙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對遊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製;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盡管已經因遊戲產生了負麵後果,但依然持續遊戲甚至加大遊戲強度。遊戲障礙與物質成癮有諸多相似之處,有研究者將遊戲障礙者遊玩時間越來越長、在遊戲上花費金錢越來越多等類比於物質成癮的耐受性增加,將停止遊戲後產生的易激惹、抑鬱、衝動等情緒及行為反應類比於物質成癮的戒斷反應。遊戲障礙者可能主觀上感知到對遊戲的渴求,可能難以區分遊戲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
遊戲障礙可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軀體問題包括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營養不良、胃潰瘍、癲癇發作等,嚴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為問題包括易怒、焦慮、攻擊言行、抑鬱、負罪感等;社會功能損害包括拒絕上學和社交活動,家庭衝突增多,重要關係喪失,學業成就、職業績效受損等。
遊戲障礙常與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抑鬱障礙、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礙共病。遊戲障礙的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認識,不同研究之間的結論差別較大。如有研究報告84%的患者在2年後的追蹤調查中依然處於病理性狀態;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僅26.5%患者在2年之後隨訪中依然有遊戲相關問題,在5年追蹤中症狀嚴重程度會發生中等程度的下降等。
二、遊戲障礙的影響因素
國內外研究顯示,遊戲障礙與心理、社會、生物學等多種因素相關。
(一)心理因素
遊戲障礙者可能具有高衝動性、高神經質、內向等性格特點。有些可能具有攻擊性和暴力問題,還有的存在情緒調節不佳、孤獨、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滿意度、感知壓力較大、有抑鬱焦慮等問題。而較高的社交能力、自尊水平、主觀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可能減少遊戲障礙的發生。此外,個體對於自身能否控製遊戲行為的感知可能是預測遊戲障礙行為的重要因素。
(二)社會和家庭因素
在被欺淩者、欺淩者、有遊戲成癮朋友的人群中,遊戲障礙發生率較高。社會支持和人際溝通不足,師生關係或同學關係不良,學校氛圍較差等也與遊戲障礙的發生相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養方式與兒童青少年遊戲障礙的發病風險有關;家庭關係不和諧,單身或離異等與成人的遊戲障礙發病風險有關;監護人不能陪伴或監護不力的兒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發病風險;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可能是遊戲障礙的保護性因素。
(三)生物學因素
遊戲障礙患者的腦影像表現類似於物質成癮患者和賭博障礙患者,存在額葉多個區域、腹側和背側紋狀體等腦區的結構和功能異常。相應的功能異常包括執行控製功能下降,對於損失的敏感性降低,對於遊戲相關刺激的反應增強,在做出選擇時具有更強的衝動性,獎賞相關的學習發生變化,認知靈活性降低等。一些遊戲障礙患者對於自我概念以及遊戲中化身角色的自我同一性加工發生改變。但這些腦功能異常與遊戲障礙間的因果關係尚待進一步闡明。
(四)遊戲類型
遊戲障礙患者更為偏愛的遊戲形式是在線遊戲,而不是離線遊戲;更為偏愛的遊戲類別是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第一人稱射擊、格鬥和即時戰略遊戲。
三、診斷與評估
早期識別、診斷、幹預對遊戲障礙的預防治療至關重要。
(一)遊戲障礙篩查與評估
在普通人群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中對遊戲障礙進行篩查評估,做到早期識別、早期診斷與早期幹預,對於改善幹預效果、提高成本效益、減少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和負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準確、可靠、易用的工具對於篩查、輔助診斷、評估嚴重程度等非常重要。
在icd-11發布前,學界已開發出多種問卷和量表用於篩查或評估過度遊戲行為或遊戲障礙,並對了解遊戲障礙的發生率、典型特徵等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但這些工具也存在諸多局限性,主要包括對於遊戲障礙核心特徵定義不一致、對臨床狀態分界不一致、缺乏時間維度、症狀指征可靠度不足、側重評估學生群體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組織各國專家及合作機構針對遊戲障礙開發普適性較高、標準清晰統一、易用性較好的篩查評估工具,以幫助醫務人員及早識別遊戲障礙的患病風險,減少漏診、誤診或過度診斷,促進疑似患者及高風險個體及早轉介到專業機構進一步診斷評估。
遊戲障礙者可能伴有多種軀體或精神行為問題,應對疑似患者進行全麵係統評估。評估內容包括:(1)是否有遊戲障礙及其嚴重程度;(2)是否有軀體健康問題或精神健康問題;(3)學業、職業、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生活質量等社會功能情況及相關背景信息;(4)遊戲障礙合併其他精神行為障礙情況;(5)影響治療及康復的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如患者治療依從性、自我效能感、家庭及社會支持情況、社會經濟水平等);(6)對預後的判斷等。
遊戲障礙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對遊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製;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盡管已經因遊戲產生了負麵後果,但依然持續遊戲甚至加大遊戲強度。遊戲障礙與物質成癮有諸多相似之處,有研究者將遊戲障礙者遊玩時間越來越長、在遊戲上花費金錢越來越多等類比於物質成癮的耐受性增加,將停止遊戲後產生的易激惹、抑鬱、衝動等情緒及行為反應類比於物質成癮的戒斷反應。遊戲障礙者可能主觀上感知到對遊戲的渴求,可能難以區分遊戲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
遊戲障礙可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軀體問題包括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營養不良、胃潰瘍、癲癇發作等,嚴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為問題包括易怒、焦慮、攻擊言行、抑鬱、負罪感等;社會功能損害包括拒絕上學和社交活動,家庭衝突增多,重要關係喪失,學業成就、職業績效受損等。
遊戲障礙常與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抑鬱障礙、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礙共病。遊戲障礙的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認識,不同研究之間的結論差別較大。如有研究報告84%的患者在2年後的追蹤調查中依然處於病理性狀態;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僅26.5%患者在2年之後隨訪中依然有遊戲相關問題,在5年追蹤中症狀嚴重程度會發生中等程度的下降等。
二、遊戲障礙的影響因素
國內外研究顯示,遊戲障礙與心理、社會、生物學等多種因素相關。
(一)心理因素
遊戲障礙者可能具有高衝動性、高神經質、內向等性格特點。有些可能具有攻擊性和暴力問題,還有的存在情緒調節不佳、孤獨、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滿意度、感知壓力較大、有抑鬱焦慮等問題。而較高的社交能力、自尊水平、主觀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可能減少遊戲障礙的發生。此外,個體對於自身能否控製遊戲行為的感知可能是預測遊戲障礙行為的重要因素。
(二)社會和家庭因素
在被欺淩者、欺淩者、有遊戲成癮朋友的人群中,遊戲障礙發生率較高。社會支持和人際溝通不足,師生關係或同學關係不良,學校氛圍較差等也與遊戲障礙的發生相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養方式與兒童青少年遊戲障礙的發病風險有關;家庭關係不和諧,單身或離異等與成人的遊戲障礙發病風險有關;監護人不能陪伴或監護不力的兒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發病風險;良好的社會支持係統可能是遊戲障礙的保護性因素。
(三)生物學因素
遊戲障礙患者的腦影像表現類似於物質成癮患者和賭博障礙患者,存在額葉多個區域、腹側和背側紋狀體等腦區的結構和功能異常。相應的功能異常包括執行控製功能下降,對於損失的敏感性降低,對於遊戲相關刺激的反應增強,在做出選擇時具有更強的衝動性,獎賞相關的學習發生變化,認知靈活性降低等。一些遊戲障礙患者對於自我概念以及遊戲中化身角色的自我同一性加工發生改變。但這些腦功能異常與遊戲障礙間的因果關係尚待進一步闡明。
(四)遊戲類型
遊戲障礙患者更為偏愛的遊戲形式是在線遊戲,而不是離線遊戲;更為偏愛的遊戲類別是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第一人稱射擊、格鬥和即時戰略遊戲。
三、診斷與評估
早期識別、診斷、幹預對遊戲障礙的預防治療至關重要。
(一)遊戲障礙篩查與評估
在普通人群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中對遊戲障礙進行篩查評估,做到早期識別、早期診斷與早期幹預,對於改善幹預效果、提高成本效益、減少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和負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準確、可靠、易用的工具對於篩查、輔助診斷、評估嚴重程度等非常重要。
在icd-11發布前,學界已開發出多種問卷和量表用於篩查或評估過度遊戲行為或遊戲障礙,並對了解遊戲障礙的發生率、典型特徵等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但這些工具也存在諸多局限性,主要包括對於遊戲障礙核心特徵定義不一致、對臨床狀態分界不一致、缺乏時間維度、症狀指征可靠度不足、側重評估學生群體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組織各國專家及合作機構針對遊戲障礙開發普適性較高、標準清晰統一、易用性較好的篩查評估工具,以幫助醫務人員及早識別遊戲障礙的患病風險,減少漏診、誤診或過度診斷,促進疑似患者及高風險個體及早轉介到專業機構進一步診斷評估。
遊戲障礙者可能伴有多種軀體或精神行為問題,應對疑似患者進行全麵係統評估。評估內容包括:(1)是否有遊戲障礙及其嚴重程度;(2)是否有軀體健康問題或精神健康問題;(3)學業、職業、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生活質量等社會功能情況及相關背景信息;(4)遊戲障礙合併其他精神行為障礙情況;(5)影響治療及康復的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如患者治療依從性、自我效能感、家庭及社會支持情況、社會經濟水平等);(6)對預後的判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