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孫與鍾涵商量的是,百姓們無法長街跪迎,好歹要清空街道,得讓聖駕能通暢無阻回到宮中。
衛紹此時才知道鍾涵為何放棄太孫。他一目十行地看過太孫的信件,太孫在信中措辭和氣婉轉,道是他也知道百姓們的屋舍百不存一,但聖駕回京是件大事,讓鍾涵務必配合才行。
衛紹搖了搖頭,上位者宅心仁厚是一件好事,但若是過於心慈手軟,在處理朝政時便容易被小人影響。他將信遞迴給鍾涵,心中對鍾涵為何把信給他看心知肚明。
兩人先前隔閡太多,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彼此的忠誠度。
如何彼此忠誠?
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
鍾涵是在向他示意,他不會瞞他任何事。
衛紹想了想:“皇上回來後,賑災之事應該就會交給戶部了。若是可能,我們還是應該盡力爭取此事。”
衛紹這句話純粹就是為鍾涵著想了。一件事有始有終才容易被人記住。縱使皇上另有想法,但百姓們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在這件事裏付出最多,不是他一句話便能指鹿為馬。
與衛紹相處得多,鍾涵也知道他身上有一股傲氣,不屑於算計來的功勞。他笑道:“此事還要看皇上的決定。”
這幾日一歇下來,鍾涵心中就牽掛著在道觀中的溫含章。雖然此次地動震源在京城,但外頭冰天雪地,保不住會誘發其他災害。
縱使知道府中準備十分妥當,但他們母子獨自在外,他實在不放心。他此時的心情,比起當時讓妻子在京中獨自生產還要來得焦慮。他嘆出一口氣,心中有牽掛便是如此,一刻都不得安寧。
衛紹見鍾涵時不時就摸向手腕處一根已然脫卻了顏色的端午百索,心中酸澀複雜,便轉移話題道:“不知道子明與伯母在外頭如何了,幸好他們這一回不在京城。”
鍾涵一向敏銳,衛紹話裏的言不由衷雖然掩飾得極好,但仍舊被他察覺到了。他道:“這一回京中受災情況並不嚴重,等著皇上回來後,與外頭的通信就順暢了,保定府離京城還有一些距離,子明與嶽母應該是沒事的。”
衛紹應了一聲是,之後便藉口出去探看災情出了府衙,腳步匆匆,三兩步便消失在鍾涵的視線裏。
鍾涵背著手看著他的背影,心中不知道在想著什麽。
……………………………………
冬日的雪地裏十分熱鬧。空曠的京城街道上林立著一個又一個的粥棚,上空散發著裊裊煙氣,許多裹著棉衣的災民拿著碗筷在大排長隊。
衛紹穿著一件厚重的皮毛披風走在雪地,但凡遇見災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朝著他善意地笑著。這幾日許多人都認識都督府的標誌。衛紹雖然是借調過來的,但他身上的披風卻是一件工作服。
據說是鍾夫人無償捐贈給都督府上下的,上頭縫製了一隻寧遠軍的狼頭標誌在領子處。
一想起這件披風的來源,衛紹便不由得一笑。
拐過一個街角,衛紹便看見前頭設立的四個粥棚,隊伍長得讓人難以忽略。跟在衛紹身後的年輕小兵頓時肯定道:“不用猜就知道這一定是鍾府的粥棚,城裏的人都知道鍾府施粥最厚道。”
衛紹臉上出現一些笑意。他每日的工作,有一項就是查看這些賑災民棚的情況,務必不能出現事端。好在百姓們也知道朝廷大半年前就準備起來了,看著京畿倉庫糧豐炭足,又有城裏一些富戶也一塊施粥放米,有得吃有得喝,惶恐情緒便沒有過分滋生。
街道上甚至還有一些孩童在玩耍嬉戲。孩子們的歡笑聲就像充滿希望的冬日陽光,將本該死氣沉沉的災後營地瞬間激活了起來。小兵感嘆道:“前幾年我家鄉鬧饑荒,要是當時官府能有這些準備,我肯定就不當兵了。”
衛紹道:“世道總歸是會越來越好的。”隨口應了一句之後,他便走進鍾府的粥棚查看。負責粥棚的下人一看見衛紹湊到幾個大藥鍋前,便立刻過來笑著解釋,道是裏頭熬煮的都是府中事先備好的驅風寒的中藥材,又有一鍋是剛熬好的凍瘡膏,每個排隊的人都可領一份回去。鍾府的人也知道備災的事是自家老爺負責的,見著衛紹都十分和氣,還盡心地將藥材從鍋裏撈出來讓衛紹查看。
衛紹點了點頭。許多災民都是領完了粥後便將驅寒與凍瘡藥也一塊領了,排完隊後便到附近的避風處大口吞咽起起來。更多人的是選擇回到自己的那一處民舍,裏頭燒著柴火,一掀開簾子就有一股暖暖呼呼的熱氣往外跑,裏頭的人許是覺得寒冷,婦人的叱罵聲伴隨著男人的討好聲一塊響起。
嘈雜的打鬧聲在這冰天雪地,卻讓人的心情無端溫暖起來。衛紹嗅著空氣中粥香和藥香,突然想起幾年前在才墨堂中的情景。
沒有與死亡擦身而過的人,無法理解別人雪中送炭的心情。
他深深呼出一口氣。他若是要與鍾涵合作,這些心思就不應該在他心中再出現。
不知道走了多久,又繞到了鍾府施粥的大路上,身後跟著的小兵笑嘻嘻地與衛紹道:“大人,都走了大半日了,該輪到下一隊出來了。不如咱們歇歇腳?”
衛紹剛應下來,那兵士立時就扒了身上的兵服跑到鍾府的窩棚前排隊,他年輕,也不覺得冷,更不覺得害臊,就這麽笑著對衛紹招了招手,接著就從身上拿出一副碗筷叮叮叮地敲起來。
衛紹看著他那模樣,麵上失笑不已。
天災過後,天朗風清,所有一切都該翻開新的篇章,他也該是如此。
第121章 滴血認親
明康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五。
聖駕迴鑾之後,溫含章終於接到鍾涵的信件。她迫不及待打開信, 可惜看到的第一句話, 就是鍾涵讓她在道觀中再住一段日子, 說是府中有些地方破損得厲害,等到徹底修繕後他再把她接回京。
溫含章頓時有些失望,她想了想,對蘇嬤嬤道:“你去把送信的人叫進來, 我有些話想問他。”
蘇嬤嬤應了一聲,給春暖使了個眼色,春暖與溫含章對視了一眼,無奈地在她麵前拉起了一架屏風。
溫含章心中有些好笑。蘇嬤嬤一直就有幾分看人下菜碟的勢利眼,先前溫含章見李秉善與高健時, 因著這兩人與府中都有些幹係情分, 蘇嬤嬤便不敢提醒她隔著屏風說話。但這回她要見的不過是一個粗鄙的兵士, 蘇嬤嬤的腰杆子立刻就挺起來了。
等著蘇嬤嬤再度進來時, 身後就跟著一個士兵模樣的少年, 生得憨頭憨腦,黝黑無比。
溫含章和氣地問了小兵幾句, 頓時就知道鍾涵為何叫他送信了。這人這段時間一直是在都督府伺候的。
她讓人給小夥子搬了一個杌子,見他行禮後一直靦腆著不敢抬頭, 便笑道:“別慌, 我隻是想讓你講講這段日子京城怎麽樣了, 跟我說說侯爺與衛大人手中都有些什麽差使。”
小兵麵上立時就鬆了一口氣, 隔著隱隱綽綽的屏風, 他也看不清裏麵的夫人長什麽模樣,心中的緊張又放下了許多,認真道:“回夫人的話,皇上回京後,京中的貴人們也回來了,衛大人與侯爺現在都在戶部幫忙。侯爺見小的沒事幹,就讓小的出京給夫人送信。”
衛紹此時才知道鍾涵為何放棄太孫。他一目十行地看過太孫的信件,太孫在信中措辭和氣婉轉,道是他也知道百姓們的屋舍百不存一,但聖駕回京是件大事,讓鍾涵務必配合才行。
衛紹搖了搖頭,上位者宅心仁厚是一件好事,但若是過於心慈手軟,在處理朝政時便容易被小人影響。他將信遞迴給鍾涵,心中對鍾涵為何把信給他看心知肚明。
兩人先前隔閡太多,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彼此的忠誠度。
如何彼此忠誠?
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
鍾涵是在向他示意,他不會瞞他任何事。
衛紹想了想:“皇上回來後,賑災之事應該就會交給戶部了。若是可能,我們還是應該盡力爭取此事。”
衛紹這句話純粹就是為鍾涵著想了。一件事有始有終才容易被人記住。縱使皇上另有想法,但百姓們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在這件事裏付出最多,不是他一句話便能指鹿為馬。
與衛紹相處得多,鍾涵也知道他身上有一股傲氣,不屑於算計來的功勞。他笑道:“此事還要看皇上的決定。”
這幾日一歇下來,鍾涵心中就牽掛著在道觀中的溫含章。雖然此次地動震源在京城,但外頭冰天雪地,保不住會誘發其他災害。
縱使知道府中準備十分妥當,但他們母子獨自在外,他實在不放心。他此時的心情,比起當時讓妻子在京中獨自生產還要來得焦慮。他嘆出一口氣,心中有牽掛便是如此,一刻都不得安寧。
衛紹見鍾涵時不時就摸向手腕處一根已然脫卻了顏色的端午百索,心中酸澀複雜,便轉移話題道:“不知道子明與伯母在外頭如何了,幸好他們這一回不在京城。”
鍾涵一向敏銳,衛紹話裏的言不由衷雖然掩飾得極好,但仍舊被他察覺到了。他道:“這一回京中受災情況並不嚴重,等著皇上回來後,與外頭的通信就順暢了,保定府離京城還有一些距離,子明與嶽母應該是沒事的。”
衛紹應了一聲是,之後便藉口出去探看災情出了府衙,腳步匆匆,三兩步便消失在鍾涵的視線裏。
鍾涵背著手看著他的背影,心中不知道在想著什麽。
……………………………………
冬日的雪地裏十分熱鬧。空曠的京城街道上林立著一個又一個的粥棚,上空散發著裊裊煙氣,許多裹著棉衣的災民拿著碗筷在大排長隊。
衛紹穿著一件厚重的皮毛披風走在雪地,但凡遇見災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朝著他善意地笑著。這幾日許多人都認識都督府的標誌。衛紹雖然是借調過來的,但他身上的披風卻是一件工作服。
據說是鍾夫人無償捐贈給都督府上下的,上頭縫製了一隻寧遠軍的狼頭標誌在領子處。
一想起這件披風的來源,衛紹便不由得一笑。
拐過一個街角,衛紹便看見前頭設立的四個粥棚,隊伍長得讓人難以忽略。跟在衛紹身後的年輕小兵頓時肯定道:“不用猜就知道這一定是鍾府的粥棚,城裏的人都知道鍾府施粥最厚道。”
衛紹臉上出現一些笑意。他每日的工作,有一項就是查看這些賑災民棚的情況,務必不能出現事端。好在百姓們也知道朝廷大半年前就準備起來了,看著京畿倉庫糧豐炭足,又有城裏一些富戶也一塊施粥放米,有得吃有得喝,惶恐情緒便沒有過分滋生。
街道上甚至還有一些孩童在玩耍嬉戲。孩子們的歡笑聲就像充滿希望的冬日陽光,將本該死氣沉沉的災後營地瞬間激活了起來。小兵感嘆道:“前幾年我家鄉鬧饑荒,要是當時官府能有這些準備,我肯定就不當兵了。”
衛紹道:“世道總歸是會越來越好的。”隨口應了一句之後,他便走進鍾府的粥棚查看。負責粥棚的下人一看見衛紹湊到幾個大藥鍋前,便立刻過來笑著解釋,道是裏頭熬煮的都是府中事先備好的驅風寒的中藥材,又有一鍋是剛熬好的凍瘡膏,每個排隊的人都可領一份回去。鍾府的人也知道備災的事是自家老爺負責的,見著衛紹都十分和氣,還盡心地將藥材從鍋裏撈出來讓衛紹查看。
衛紹點了點頭。許多災民都是領完了粥後便將驅寒與凍瘡藥也一塊領了,排完隊後便到附近的避風處大口吞咽起起來。更多人的是選擇回到自己的那一處民舍,裏頭燒著柴火,一掀開簾子就有一股暖暖呼呼的熱氣往外跑,裏頭的人許是覺得寒冷,婦人的叱罵聲伴隨著男人的討好聲一塊響起。
嘈雜的打鬧聲在這冰天雪地,卻讓人的心情無端溫暖起來。衛紹嗅著空氣中粥香和藥香,突然想起幾年前在才墨堂中的情景。
沒有與死亡擦身而過的人,無法理解別人雪中送炭的心情。
他深深呼出一口氣。他若是要與鍾涵合作,這些心思就不應該在他心中再出現。
不知道走了多久,又繞到了鍾府施粥的大路上,身後跟著的小兵笑嘻嘻地與衛紹道:“大人,都走了大半日了,該輪到下一隊出來了。不如咱們歇歇腳?”
衛紹剛應下來,那兵士立時就扒了身上的兵服跑到鍾府的窩棚前排隊,他年輕,也不覺得冷,更不覺得害臊,就這麽笑著對衛紹招了招手,接著就從身上拿出一副碗筷叮叮叮地敲起來。
衛紹看著他那模樣,麵上失笑不已。
天災過後,天朗風清,所有一切都該翻開新的篇章,他也該是如此。
第121章 滴血認親
明康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五。
聖駕迴鑾之後,溫含章終於接到鍾涵的信件。她迫不及待打開信, 可惜看到的第一句話, 就是鍾涵讓她在道觀中再住一段日子, 說是府中有些地方破損得厲害,等到徹底修繕後他再把她接回京。
溫含章頓時有些失望,她想了想,對蘇嬤嬤道:“你去把送信的人叫進來, 我有些話想問他。”
蘇嬤嬤應了一聲,給春暖使了個眼色,春暖與溫含章對視了一眼,無奈地在她麵前拉起了一架屏風。
溫含章心中有些好笑。蘇嬤嬤一直就有幾分看人下菜碟的勢利眼,先前溫含章見李秉善與高健時, 因著這兩人與府中都有些幹係情分, 蘇嬤嬤便不敢提醒她隔著屏風說話。但這回她要見的不過是一個粗鄙的兵士, 蘇嬤嬤的腰杆子立刻就挺起來了。
等著蘇嬤嬤再度進來時, 身後就跟著一個士兵模樣的少年, 生得憨頭憨腦,黝黑無比。
溫含章和氣地問了小兵幾句, 頓時就知道鍾涵為何叫他送信了。這人這段時間一直是在都督府伺候的。
她讓人給小夥子搬了一個杌子,見他行禮後一直靦腆著不敢抬頭, 便笑道:“別慌, 我隻是想讓你講講這段日子京城怎麽樣了, 跟我說說侯爺與衛大人手中都有些什麽差使。”
小兵麵上立時就鬆了一口氣, 隔著隱隱綽綽的屏風, 他也看不清裏麵的夫人長什麽模樣,心中的緊張又放下了許多,認真道:“回夫人的話,皇上回京後,京中的貴人們也回來了,衛大人與侯爺現在都在戶部幫忙。侯爺見小的沒事幹,就讓小的出京給夫人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