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視察軍器局(上)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月二十五。
匆匆用過早膳之後,大明天子朱由校便在諸多錦衣衛緹騎的簇擁下,踩著尚有些濕潤的青石磚道,往京師大營所在的方向揚長而去。
相比較兩個月前,自京師至西山約莫五十餘裏的官道兩側可謂是\"生機勃勃\",稻黃色的麥田及榆木蔥蔥的田林令人心神激蕩,夾雜著些許清香氣息的空氣更是撲麵而來。
見狀,近些時日飽受朝中詭譎氣氛困擾的朱由校也是心情大好,眉眼間的疲憊和陰霾頓時煙消雲散。
在經曆了大半個時辰的疾馳過後,被譽為\"神京右臂\"的西山山脈赫然映入眾人眼簾,其山腳下被群山所環繞的峽穀便是眾人此行的目的地。
聞聽耳畔旁有戰馬疾馳的聲音響起,正手握兵刃於山穀處來回梭巡的兵丁們先是一愣,旋即便是如臨大敵的聚攏在一起,表情冷凝的盯著眼前的\"不速之客\",箭樓處弓弩手們皆是不自覺的拉緊了弓弦。
\"聖駕在此..\"
\"眾人不得放肆..\"
也許是怕有不長眼的士卒衝撞了天子,身材魁梧的禦馬監提督太監魏忠賢搶先一步,拍馬行至峽穀附近,朝著周遭如臨大敵的將士們呼喝道。
雖說早在幾個月前,魏忠賢便逐漸將精力用於\"整飭\"東廠,將四衛營的大事小情交由參將黃得功負責,但平日裏也會陪同朱由校前往京營\"觀武\",故而絕大多數京營士卒都認得這位宮中大襠。
此時見魏忠賢露麵,峽穀處如臨大敵的士卒們紛紛退至道路兩側,眼神狂熱的望著由遠及近的人群,心中很是激動。
因為身後峽穀便是搬遷之後的\"軍器局\",故而出於安全角度的考慮,負責此地的戍衛並不是錦衣衛的番子們,也不是五城兵馬司的差役,而是由京營士卒負責。
時隔將近兩個月,天子再一次駕臨\"軍器局\",而他們也能就近一睹天子的\"真容\"。
在未來至少兩個月的時間裏,此事都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談資\"。
\"京營戍衛,叩見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隨著身著甲胄的大明天子於峽穀入口處勒緊韁繩並翻身下馬,整齊劃一的呼喝聲便於此間天地響起,瞬間便引得遠處山林間鳥獸齊鳴。
\"朕安。\"
\"眾將士平身!\"
聞言,大明天子朱由校也是難掩心中激動之情,於空中輕輕擺手,示意眾人起身。
簡單與為首的武將寒暄了幾句片刻之後,氣質愈發沉凝的大明天子朱由校便領著諸多錦衣衛緹騎,大步朝著峽穀而去。
而早已接到稟報的畢懋康,徐光啟等人也是匆匆迎了出來,衣冠不整的同時臉上也湧現了一抹錯愕。
雖說他們這些人\"位卑權輕\",但對於京師近些時日劍拔弩張的局勢也是有所耳聞,卻不曾想天子突然駕臨軍器局。
\"臣等叩見陛下..\"
盡管心中錯愕不已,但畢懋康等人的動作卻是絲毫不慢,還不待朱由校有所反應,便是跪倒在地,齊聲行禮。
\"諸位愛卿平身。\"見狀,朱由校趕忙擺手將其喚起,眼神愈發柔和。
放眼大明朝野,無論是\"氣勢高漲\"的東林黨,亦或者\"節節敗退\"的方黨,都是深諳聖人之道,奉四書五經為經典,且常年於京師為官,並無太多於地方為官的經驗,導致無論是財政,亦或者軍事都不慎擅長。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對大明忠心耿耿,但卻頗有些\"紙上談兵\"的帝師孫承宗。
反觀眼前頗有些手足無措的畢懋康及徐光啟,因為常年於地方任職,且長於實務,方才是當下大明最為需要的\"幹臣\"。
\"如今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還望諸位愛卿盡心竭力..\"漫步在溪水潺潺的峽穀中,被眾人簇擁在中間的朱由校突然緩緩停住腳步,一臉意味深長的朝著眼前的畢懋康及徐光啟叮囑道。
聞聲,這兩位幹臣先是一愣,旋即憔悴的臉龐上便湧現了一抹不可思議之色,原本平穩的呼吸也是隨之急促起來。
在\"遼東大捷\"之後,由他們二人負責采買的\"紅夷大炮\"終是被姍姍來遲,被運抵至京師,其中還有幾門由錦衣衛親自押送,發往遼東。
為此,坊間已是隱隱有些傳聞,聲稱天子或許因為\"采買\"之功對他們二人論功行賞。
此時聽聞天子這不加掩飾的\"暗示\",饒是二人平日裏為人沉穩,一心沉醉\"實務\",對於官職並未那般熱衷,心中也難掩激動。
\"朕聽聞,徐卿家的學生也到了京師?\"望著峽穀深處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廂房以及略有些緊張但卻精神奕奕的工匠們,大明天子像是想起了什麽似的,麵色輕鬆的朝著徐光啟詢問道。
\"回陛下,確有此事,\"聞言,徐光啟便是躬身應是,旋即朝著不遠處的人群擺了擺手,召來了一位瞧上去四十上下的中年工匠。
這軍器局雖是由京營士卒負責戍衛,但平日裏也有內官及錦衣衛至此巡察,故而對於天子知曉自己門生抵京的消息,徐光啟並不感到意外。
\"學生孫元化,叩見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因為知曉君臣有別,這名一副工匠打扮的中年人並未像徐光啟等人行至朱由校身前,而是刻意保持了一段距離,一臉激動的朝著麵前的天子叩首行禮。
他雖然早在萬曆四十年便於家鄉中舉,但此後屢試不中,遂漸漸熄滅了科考之心,轉而將全部精力用於自幼便深感興趣的火器之道,並拜徐光啟為師,學習火器和數學。
前些時日,他於家鄉收到徐光啟的書信,邀他進京\"整飭\"軍器局,遂毫不猶豫的打點細軟,帶著近些年整理的書籍,孑身一人趕赴京師。
可他怎麽也沒有料到,前後不過一個月的功夫,作為大明之主的天子便是親自駕臨軍器局,甚至還知曉了他的存在?
要知曉,即便是他昔日官至刑部給事中的祖父,隻怕都不曾如此近距離的與天子奏對。
匆匆用過早膳之後,大明天子朱由校便在諸多錦衣衛緹騎的簇擁下,踩著尚有些濕潤的青石磚道,往京師大營所在的方向揚長而去。
相比較兩個月前,自京師至西山約莫五十餘裏的官道兩側可謂是\"生機勃勃\",稻黃色的麥田及榆木蔥蔥的田林令人心神激蕩,夾雜著些許清香氣息的空氣更是撲麵而來。
見狀,近些時日飽受朝中詭譎氣氛困擾的朱由校也是心情大好,眉眼間的疲憊和陰霾頓時煙消雲散。
在經曆了大半個時辰的疾馳過後,被譽為\"神京右臂\"的西山山脈赫然映入眾人眼簾,其山腳下被群山所環繞的峽穀便是眾人此行的目的地。
聞聽耳畔旁有戰馬疾馳的聲音響起,正手握兵刃於山穀處來回梭巡的兵丁們先是一愣,旋即便是如臨大敵的聚攏在一起,表情冷凝的盯著眼前的\"不速之客\",箭樓處弓弩手們皆是不自覺的拉緊了弓弦。
\"聖駕在此..\"
\"眾人不得放肆..\"
也許是怕有不長眼的士卒衝撞了天子,身材魁梧的禦馬監提督太監魏忠賢搶先一步,拍馬行至峽穀附近,朝著周遭如臨大敵的將士們呼喝道。
雖說早在幾個月前,魏忠賢便逐漸將精力用於\"整飭\"東廠,將四衛營的大事小情交由參將黃得功負責,但平日裏也會陪同朱由校前往京營\"觀武\",故而絕大多數京營士卒都認得這位宮中大襠。
此時見魏忠賢露麵,峽穀處如臨大敵的士卒們紛紛退至道路兩側,眼神狂熱的望著由遠及近的人群,心中很是激動。
因為身後峽穀便是搬遷之後的\"軍器局\",故而出於安全角度的考慮,負責此地的戍衛並不是錦衣衛的番子們,也不是五城兵馬司的差役,而是由京營士卒負責。
時隔將近兩個月,天子再一次駕臨\"軍器局\",而他們也能就近一睹天子的\"真容\"。
在未來至少兩個月的時間裏,此事都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談資\"。
\"京營戍衛,叩見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隨著身著甲胄的大明天子於峽穀入口處勒緊韁繩並翻身下馬,整齊劃一的呼喝聲便於此間天地響起,瞬間便引得遠處山林間鳥獸齊鳴。
\"朕安。\"
\"眾將士平身!\"
聞言,大明天子朱由校也是難掩心中激動之情,於空中輕輕擺手,示意眾人起身。
簡單與為首的武將寒暄了幾句片刻之後,氣質愈發沉凝的大明天子朱由校便領著諸多錦衣衛緹騎,大步朝著峽穀而去。
而早已接到稟報的畢懋康,徐光啟等人也是匆匆迎了出來,衣冠不整的同時臉上也湧現了一抹錯愕。
雖說他們這些人\"位卑權輕\",但對於京師近些時日劍拔弩張的局勢也是有所耳聞,卻不曾想天子突然駕臨軍器局。
\"臣等叩見陛下..\"
盡管心中錯愕不已,但畢懋康等人的動作卻是絲毫不慢,還不待朱由校有所反應,便是跪倒在地,齊聲行禮。
\"諸位愛卿平身。\"見狀,朱由校趕忙擺手將其喚起,眼神愈發柔和。
放眼大明朝野,無論是\"氣勢高漲\"的東林黨,亦或者\"節節敗退\"的方黨,都是深諳聖人之道,奉四書五經為經典,且常年於京師為官,並無太多於地方為官的經驗,導致無論是財政,亦或者軍事都不慎擅長。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對大明忠心耿耿,但卻頗有些\"紙上談兵\"的帝師孫承宗。
反觀眼前頗有些手足無措的畢懋康及徐光啟,因為常年於地方任職,且長於實務,方才是當下大明最為需要的\"幹臣\"。
\"如今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還望諸位愛卿盡心竭力..\"漫步在溪水潺潺的峽穀中,被眾人簇擁在中間的朱由校突然緩緩停住腳步,一臉意味深長的朝著眼前的畢懋康及徐光啟叮囑道。
聞聲,這兩位幹臣先是一愣,旋即憔悴的臉龐上便湧現了一抹不可思議之色,原本平穩的呼吸也是隨之急促起來。
在\"遼東大捷\"之後,由他們二人負責采買的\"紅夷大炮\"終是被姍姍來遲,被運抵至京師,其中還有幾門由錦衣衛親自押送,發往遼東。
為此,坊間已是隱隱有些傳聞,聲稱天子或許因為\"采買\"之功對他們二人論功行賞。
此時聽聞天子這不加掩飾的\"暗示\",饒是二人平日裏為人沉穩,一心沉醉\"實務\",對於官職並未那般熱衷,心中也難掩激動。
\"朕聽聞,徐卿家的學生也到了京師?\"望著峽穀深處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廂房以及略有些緊張但卻精神奕奕的工匠們,大明天子像是想起了什麽似的,麵色輕鬆的朝著徐光啟詢問道。
\"回陛下,確有此事,\"聞言,徐光啟便是躬身應是,旋即朝著不遠處的人群擺了擺手,召來了一位瞧上去四十上下的中年工匠。
這軍器局雖是由京營士卒負責戍衛,但平日裏也有內官及錦衣衛至此巡察,故而對於天子知曉自己門生抵京的消息,徐光啟並不感到意外。
\"學生孫元化,叩見陛下..\"
\"吾皇聖躬金安..\"
因為知曉君臣有別,這名一副工匠打扮的中年人並未像徐光啟等人行至朱由校身前,而是刻意保持了一段距離,一臉激動的朝著麵前的天子叩首行禮。
他雖然早在萬曆四十年便於家鄉中舉,但此後屢試不中,遂漸漸熄滅了科考之心,轉而將全部精力用於自幼便深感興趣的火器之道,並拜徐光啟為師,學習火器和數學。
前些時日,他於家鄉收到徐光啟的書信,邀他進京\"整飭\"軍器局,遂毫不猶豫的打點細軟,帶著近些年整理的書籍,孑身一人趕赴京師。
可他怎麽也沒有料到,前後不過一個月的功夫,作為大明之主的天子便是親自駕臨軍器局,甚至還知曉了他的存在?
要知曉,即便是他昔日官至刑部給事中的祖父,隻怕都不曾如此近距離的與天子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