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兒良來援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俱酒問道:“相長老,不知攻擊貴部之敵,兵力如何?”
相作符立即恭謹地道:“攻我之敵,數約二千之眾,皆從巴國遠道而來。”
俱酒一聽,唬得一跳:我去!二千多人,我總共也就二千多的兵力啊,如果全部陷入這莽莽大巴山之中,一旦有個閃失,這買賣血賠啊!
當下麵色一緊,低頭不語。
相作符見俱酒麵有難色,生怕他反悔,急忙道:“大國之兵,堅甲銳器,可以一當十,非巴國藤甲竹劍可以相比。”
這就是典型的故意輕描淡寫,巴國有鹽,國力不弱,自然會增強軍事裝備,曆史上“巴楚爭鹽”,那打得是相當地激烈。
俱酒又詳細地詢問了相氏山寨周邊的路線、攻防陣勢等方麵的內容,又扯過絹帛,在上麵點點畫畫,進一步與相作符確認戰場周邊態勢。
通過一番分析,俱酒得出結論:這妥妥的是一次山地戰啊!
這一仗如果決定了要打,山地戰,那和之前所打的每一場仗都不可同日而語,不由俱酒不心生猶豫。
山地戰的複雜性來自三個方麵:
一是山地戰對單兵素質要求相當高。山地戰因為地形因素,大隊人馬展不開隊形,不利於優勢兵力鋪展,隻能依靠戰鬥小隊的主觀能動性。
而這種戰鬥小隊,往往類似於後世的特種作戰,可攀岩、可索降,可上高、可下淵,可泅渡、可夜襲,可野外生存,還得能自救!
二是山地戰易守不易攻。處於守勢的一方,往往會固險而守,事半功倍。這也是為什麽相氏族人退守山寨後能一直堅守的原因。
如果守方有水有糧,有田可耕,甚至可以堅守十數年。宋蒙交戰中的釣魚城,堅守三十六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處於攻勢的一方,則需要投入比平地兩倍甚至於數倍的兵力。
這就是一對悖論了,一方麵需要投入重兵,另一方麵卻又不利於大軍展開行動,這仗如果陷入膠著,那打得是相當難受!
其三,山地戰麵臨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與傷害。高山密林、深溝險灘、山體滑坡、嚴寒強風、洪水雷電、猛獸毒蛇,甚至蚊蟲叮咬、有毒植物都會造成無謂減員。
而且在複雜的山水環境中行軍、運輸、醫療、後勤等等都相當的困難。
俱酒研究到了深夜,也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又舍不得那些誘人的煤炭,一時陷入兩難。
權宜之計,俱酒讓人對相氏俘虜恢複了正常的飲食供應,先讓這些巴人恢複體力,以待隨後用兵時充作前鋒。
次日一大早,相作符早早地就候在府外求見,俱酒也是煩得一匹,命人帶他到偏房稍息,自己繼續對著昨夜畫的巴山地勢圖比比劃劃。
突然有軍卒前來通報:“報郇陽君,南鄭方向有一支軍隊漸近。為首之人自稱兒良,口口聲聲求見公子。”
南鄭?兒良?公子?
俱酒想到了之前,自己已經派端木仲敖和兒良率人先行前往南鄭,為自己入駐打前站。
在襄城時,還派出羊圖、丁季以及墨家的田係等人溯漢水而上直至南鄭。
嗯,應該是得到了消息,前來迎接自己了。
當下命令開城放其進來。
不一會兒,兒良和田係二人雙雙進來,拜見俱酒。
兒良口稱公子,田係口稱少子,見到了南鄭之地的主心骨,俱皆麵露喜色。
俱酒一看兒良,謔!小夥子長高了,也長壯了,特別是眉宇之間閃爍著一股成熟與英武之氣,與之前的放羊娃已不可同日而語。
田係則帶來了一個新的消息,南鄭之地居然也有墨家的一部分支,而且發展了不少忠誠的信徒,可為少子所用。
兒良匯報了端木仲敖已經拿著公子的南鄭守印璽,代行起了行政職能,南鄭之地百廢俱興,井井有條。
俱酒聽後非常高興,仲敖這家夥妥妥的內政高手啊!
兒良還提到了從陳倉道入蜀的各種艱難與險阻,提到了各種修路、架橋、開山、涉水的過程,入蜀之行,既熟悉了路況,也鍛煉了隊伍。
端木仲敖一路之上還記錄了陳倉道的線路、關隘、水係、地理等資料。
陳倉道一行,使兒良充分認識到了培養一支山地隊伍的重要性,兒良於是一路之上收羅了不少山野少年,都是一些上高爬低的野孩子,加上原來隊伍中的一些健卒,建立起一支五百人左右的山地作戰隊伍。
端木仲敖按晉國的規矩,將之命名為“中行軍”,這是晉文公時期成立的步戰部隊的名稱。三行分別中行、上行、下行,以中行為尊,故這第一支山地作戰部隊,暫稱\\\"中行\\\"。
俱酒聽後大喜,這簡直是瞌睡送枕頭,沒想到兒良成長這麽快,之前自己真沒看走眼,放羊少年可挑大事了。
隻是\\\"中行\\\"這個名稱有點大了,要知道當年文公可不是單純為了建立山地部隊,那是為了不突破諸侯大國三軍的規製,巧取名目,秘密建立的一軍隊伍,人數都是按一個軍來配備的。
關於軍製,俱酒還沒有想好該如何安排。但“行”就是“軍”,叫“中行”就相當於是“中軍”,這肯定是不太妥當的。
俱酒暫根據後世的軍隊建製的形製,將這一支部隊命名為“營”,由於是兒良一手打造的,暫稱“良字營”。兒良大喜過望,連連稱謝。
俱酒又將欲圖幫助巴人相氏一族的意圖,並將與相長老交談後繪出的輿圖付之一觀,請兒良發表意見,是否可以出兵相助。
兒良仔細看了輿圖,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於是俱酒又將相作符叫來,讓他當麵向兒良講清楚。
別看兒良年紀不大,頭腦相當靈活,經過一番測算之後,他認為此戰可行,由自己的五百慣於穿山越脊的“良字營”、和相氏的五百戰俘組成聯合隊伍,共同進山,相機行事。
俱酒略一思索,認為不妥,對這些巴人還是要心存戒備,當下再從自己的二千死忠軍隊中選出三百人加入,全軍由兒良指揮。有了穿越陳倉道的經驗,兒良的山地作戰還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命令淳於浩率領一千軍居於漢水南岸,隨時準備接應。
兒良向俱酒提出兩個問題,稱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夠很好解決,應該此戰可勝。
其一,軍糧補給問題如何解決。率軍深入大巴山,後續的糧草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是重中之重。
其二,武器裝備問題。良字營必須輕裝前行,除長戈短劍之外,最多每人攜帶二十支箭,且不能披甲。必須有人將盔甲箭支運輸上去,然後在戰鬥開始時披掛整齊。
其實古人作戰都是這樣的,行軍時是不披甲的,作戰前再披甲。
但目前的問題是山地作戰,運輸裝備與武器需要相當的人力,並且還要跟得上部隊的行軍速度。
俱酒稍一琢磨,心中有了想法,他拍了拍田係的肩膀:
“小田呀,某有一些想法,能不能實現,就看你這個高級墨匠的本事了。”
相作符立即恭謹地道:“攻我之敵,數約二千之眾,皆從巴國遠道而來。”
俱酒一聽,唬得一跳:我去!二千多人,我總共也就二千多的兵力啊,如果全部陷入這莽莽大巴山之中,一旦有個閃失,這買賣血賠啊!
當下麵色一緊,低頭不語。
相作符見俱酒麵有難色,生怕他反悔,急忙道:“大國之兵,堅甲銳器,可以一當十,非巴國藤甲竹劍可以相比。”
這就是典型的故意輕描淡寫,巴國有鹽,國力不弱,自然會增強軍事裝備,曆史上“巴楚爭鹽”,那打得是相當地激烈。
俱酒又詳細地詢問了相氏山寨周邊的路線、攻防陣勢等方麵的內容,又扯過絹帛,在上麵點點畫畫,進一步與相作符確認戰場周邊態勢。
通過一番分析,俱酒得出結論:這妥妥的是一次山地戰啊!
這一仗如果決定了要打,山地戰,那和之前所打的每一場仗都不可同日而語,不由俱酒不心生猶豫。
山地戰的複雜性來自三個方麵:
一是山地戰對單兵素質要求相當高。山地戰因為地形因素,大隊人馬展不開隊形,不利於優勢兵力鋪展,隻能依靠戰鬥小隊的主觀能動性。
而這種戰鬥小隊,往往類似於後世的特種作戰,可攀岩、可索降,可上高、可下淵,可泅渡、可夜襲,可野外生存,還得能自救!
二是山地戰易守不易攻。處於守勢的一方,往往會固險而守,事半功倍。這也是為什麽相氏族人退守山寨後能一直堅守的原因。
如果守方有水有糧,有田可耕,甚至可以堅守十數年。宋蒙交戰中的釣魚城,堅守三十六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處於攻勢的一方,則需要投入比平地兩倍甚至於數倍的兵力。
這就是一對悖論了,一方麵需要投入重兵,另一方麵卻又不利於大軍展開行動,這仗如果陷入膠著,那打得是相當難受!
其三,山地戰麵臨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與傷害。高山密林、深溝險灘、山體滑坡、嚴寒強風、洪水雷電、猛獸毒蛇,甚至蚊蟲叮咬、有毒植物都會造成無謂減員。
而且在複雜的山水環境中行軍、運輸、醫療、後勤等等都相當的困難。
俱酒研究到了深夜,也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又舍不得那些誘人的煤炭,一時陷入兩難。
權宜之計,俱酒讓人對相氏俘虜恢複了正常的飲食供應,先讓這些巴人恢複體力,以待隨後用兵時充作前鋒。
次日一大早,相作符早早地就候在府外求見,俱酒也是煩得一匹,命人帶他到偏房稍息,自己繼續對著昨夜畫的巴山地勢圖比比劃劃。
突然有軍卒前來通報:“報郇陽君,南鄭方向有一支軍隊漸近。為首之人自稱兒良,口口聲聲求見公子。”
南鄭?兒良?公子?
俱酒想到了之前,自己已經派端木仲敖和兒良率人先行前往南鄭,為自己入駐打前站。
在襄城時,還派出羊圖、丁季以及墨家的田係等人溯漢水而上直至南鄭。
嗯,應該是得到了消息,前來迎接自己了。
當下命令開城放其進來。
不一會兒,兒良和田係二人雙雙進來,拜見俱酒。
兒良口稱公子,田係口稱少子,見到了南鄭之地的主心骨,俱皆麵露喜色。
俱酒一看兒良,謔!小夥子長高了,也長壯了,特別是眉宇之間閃爍著一股成熟與英武之氣,與之前的放羊娃已不可同日而語。
田係則帶來了一個新的消息,南鄭之地居然也有墨家的一部分支,而且發展了不少忠誠的信徒,可為少子所用。
兒良匯報了端木仲敖已經拿著公子的南鄭守印璽,代行起了行政職能,南鄭之地百廢俱興,井井有條。
俱酒聽後非常高興,仲敖這家夥妥妥的內政高手啊!
兒良還提到了從陳倉道入蜀的各種艱難與險阻,提到了各種修路、架橋、開山、涉水的過程,入蜀之行,既熟悉了路況,也鍛煉了隊伍。
端木仲敖一路之上還記錄了陳倉道的線路、關隘、水係、地理等資料。
陳倉道一行,使兒良充分認識到了培養一支山地隊伍的重要性,兒良於是一路之上收羅了不少山野少年,都是一些上高爬低的野孩子,加上原來隊伍中的一些健卒,建立起一支五百人左右的山地作戰隊伍。
端木仲敖按晉國的規矩,將之命名為“中行軍”,這是晉文公時期成立的步戰部隊的名稱。三行分別中行、上行、下行,以中行為尊,故這第一支山地作戰部隊,暫稱\\\"中行\\\"。
俱酒聽後大喜,這簡直是瞌睡送枕頭,沒想到兒良成長這麽快,之前自己真沒看走眼,放羊少年可挑大事了。
隻是\\\"中行\\\"這個名稱有點大了,要知道當年文公可不是單純為了建立山地部隊,那是為了不突破諸侯大國三軍的規製,巧取名目,秘密建立的一軍隊伍,人數都是按一個軍來配備的。
關於軍製,俱酒還沒有想好該如何安排。但“行”就是“軍”,叫“中行”就相當於是“中軍”,這肯定是不太妥當的。
俱酒暫根據後世的軍隊建製的形製,將這一支部隊命名為“營”,由於是兒良一手打造的,暫稱“良字營”。兒良大喜過望,連連稱謝。
俱酒又將欲圖幫助巴人相氏一族的意圖,並將與相長老交談後繪出的輿圖付之一觀,請兒良發表意見,是否可以出兵相助。
兒良仔細看了輿圖,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於是俱酒又將相作符叫來,讓他當麵向兒良講清楚。
別看兒良年紀不大,頭腦相當靈活,經過一番測算之後,他認為此戰可行,由自己的五百慣於穿山越脊的“良字營”、和相氏的五百戰俘組成聯合隊伍,共同進山,相機行事。
俱酒略一思索,認為不妥,對這些巴人還是要心存戒備,當下再從自己的二千死忠軍隊中選出三百人加入,全軍由兒良指揮。有了穿越陳倉道的經驗,兒良的山地作戰還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命令淳於浩率領一千軍居於漢水南岸,隨時準備接應。
兒良向俱酒提出兩個問題,稱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夠很好解決,應該此戰可勝。
其一,軍糧補給問題如何解決。率軍深入大巴山,後續的糧草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是重中之重。
其二,武器裝備問題。良字營必須輕裝前行,除長戈短劍之外,最多每人攜帶二十支箭,且不能披甲。必須有人將盔甲箭支運輸上去,然後在戰鬥開始時披掛整齊。
其實古人作戰都是這樣的,行軍時是不披甲的,作戰前再披甲。
但目前的問題是山地作戰,運輸裝備與武器需要相當的人力,並且還要跟得上部隊的行軍速度。
俱酒稍一琢磨,心中有了想法,他拍了拍田係的肩膀:
“小田呀,某有一些想法,能不能實現,就看你這個高級墨匠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