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子都是現成的,但坩堝煉鋼與灌鋼法不同,需要做些添加或是改動。坩堝煉鋼雖然能提高鋼料品質,但產量卻是個無法解決的大問題,目前隻能適用於少量精製的鋼鐵鑄造,量產的主力還是要依靠灌鋼法。是以寧非並沒對已經成型的灌鋼生產區下手,而是選擇了一處閑置火爐。他在原本空蕩蕩的爐腔中添加了一個爐橋,爐橋上堆滿焦炭,石墨坩堝被放置在焦炭中間,爐頂預留觀察孔,用來查看鐵水狀態和攪拌。第一次實驗,爐橋上隻放了兩個坩堝,用來觀察焦炭的用量和位置效果。為了更客觀真實地比較坩堝煉鋼的優劣,寧非還特地讓徐進同開一個灌鋼爐,準備再做一個對照組。試炮後的第四天,墨宗第一次石墨坩堝煉鋼實驗正式開始。眾人一眨不眨地盯著火爐,已經入夏的天氣又幹又熱,焦炭燒起來的溫度更是讓人無法忍耐,沒過一會兒的功夫許多匠人的衣衫便已經被汗打濕。但沒人準備走,幾個粗豪的漢子幹脆直接打了赤膊,圍在爐前等著看矩子的下一步動作。到目前為止,這新式冶鐵法除了爐子不一樣,鐵塊用奇怪的鍋灼燒,餘下似乎和之前也沒有太大差別。這個時候,寧非招呼著柳鐵在熟鐵裏放上一些石灰粉。“矩子,這是幹啥啊?”木東來摸了摸胡子,實在忍不住好奇心,小聲問道。“在鐵料理加石頭,那不是就不純了嗎?!”“加石頭是為了造渣。”寧非認真地說道。“再好的鐵礦石也有雜質,不是每種雜質都能用火燒掉,但可以與石灰石作用,便是我之前與你們說起的物化反應,生成爐渣而可以被除去。”“燒上幾個時辰,等坩堝裏的礦料化為鐵水,滲入碳質,再打開爐子舀出浮在水麵上的爐渣,便能得到相對優質的鋼水。”“整個過程無需鍛打澆淋,鋼水出爐直接入模具,冷卻成型便可。”一番話說的輕描淡寫,可聽在鐵匠坊眾人的耳中,無異於晴天驚雷。千百年來,鐵匠打鐵是天經地義,沒聽說不用鍛打就能成型的好事!把鐵料燒成鐵水他們也是有了高爐才開的眼界,可那燒出來的是生鐵水,堅硬易脆碎,根本不適合鍛造啊!之前矩子百般強調,大家如今都知道生熟鐵混合是為了控製含碳量。但這樣直接燒煉生鐵鑄造,碳含量就不管了麽?寧非自然看出眾人有一肚子問題,但他現在沒時間細說。坩堝煉鋼法他也是第一次做,也不知道到底要燒幾個小時才能滲碳完成,隻能一次又一次的測試。大概燒到第六次的時候,一個坩堝因為反複使用而崩裂,流淌的鐵水把整個冶煉爐都燒毀了,好在大家躲避及時,沒有傷到人。“矩子,你先回去休息吧,剩下的我來。”柳鐵在一旁說道。寧非搖了搖頭。“我在這,心裏有底,不然回去也休息不好。”“另外,我覺得我們的工藝還可以改動。”柳鐵點頭,倒也沒有再勸。跟在矩子身邊久了,柳鐵很能理解他的心思。矩子並非一定要親自動手,但他會記錄下過程中的一些細節,留到日後比對糾正。比如這個堝,柳鐵看到矩子在他的小本子上標記了一個“四”的字樣,表示隻能重複使用到第四次,否則便會有破損的可能。第一爐出品的鋼錠質量一般,與大家用灌鋼法造出來的幾乎沒什麽差別,韌性和延展性沒有提升,這讓在場眾人都有些失望。他們已經習慣了矩子隨手就能拋出的工藝圖,每一次都是跨越式的提升,超越想象力的驚豔,像今天這種程度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大敗。但寧非卻並不在意。實驗開始後,他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外界的變化幾乎不能幹擾他的思路,他的視線永遠定格在坩堝爐中,推測可能造成鋼質不過關的原因。是磷?還是硫?雜質過多,容易形成極脆的化合物,導致塑性和韌性下降。隻能加入更多的造渣劑。除了石灰,還可以用上純堿,二氧化矽,白雲石等。果然之後的鋼質明顯提高。柳鐵等人全程陪同,將寧鋸子的摸索過程全數看在眼中。原來他們之前使用的灌鋼法,就是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一點點修正,最後形成一套近乎完美的流程。從牛背山第一個冶鐵高爐運行,一直到他們在九淩湖重新開爐,墨宗鐵匠坊還沒有出過一次事故,這可是曆代矩子都沒能做到的強悍記錄!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嗎?!寧非沒心思關注身後人的心思,他把十個坩堝全部燒完,發現在溫控穩定的情況下,一個時辰零一刻的滲碳時間最為合適。揉了揉眼睛酸痛的脖子,寧非在小本子上記下最後一筆,然後抬起頭,對無一人離開的鐵匠坊全員說道。“今天就到這裏吧,大家先回去休息。明天礦隊會送來新的石墨料,晌午準時開工,大家先從燒製坩堝開始學,按照新的煉鋼法重新熔鑄岸防炮。”眾人轟然應諾。技術對於工匠來說,永遠都是不能抵抗的誘惑。自從見了新的坩堝煉鋼,很多鐵匠坊一夜未眠,腦中翻來覆去都是那黑乎乎完全不起眼的坩堝。木東來翻來覆去睡不著,在自家床頭烙大餅,攪和的婆娘也不得安生。“你折騰個啥啊死老頭子,不想睡就去外間,我明天早上還要上工哩。”他婆娘一骨碌翻身坐起,用腳直踢他。木東來被踢得差點掉下炕,幹脆也坐起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古代搞科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晴空之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晴空之下並收藏我在古代搞科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