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快穿]皇後進修係統 作者:叫我清穿大炮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阿嬌說道:“這事還是吳娘娘教導的。她說有些事情,隻有趁早做了,付出的代價才會更少。”
朱佑樘想了想吳廢後這輩子的經歷,就是敗在了這條上,一做了皇後就向著萬貞兒下手,想必就是抱著這種心思吧。但是她還是從來不後悔,果然是將門出身,老了老了,性子還是原來那樣!
罷了,終歸一個邵妃,遠遠比不過剩下幾人在朱佑樘心裏的分量。在這之後,朱佑樘也不再插手這些事情,任由兩位太後發揮了。
------------
話又說回到小王子身上。因為猛獸的事情和邵妃的事情,多多少少讓朱佑樘受到了一些行事作風的影響。他本來對著那封“大元可汗”署名的文書就頭疼不已。打仗,國力、兵力都不足以支撐;同意,又太恥辱了,也損國威。
李敏、餘子俊、馬文升都發表過了意見,原本朱佑樘覺得已經足以下結論了,但是現在又覺得不夠,於是把王恕、丘濬和謝遷又叫了進來。
丘濬和王恕,雖然在《大學衍義補》的問題上一直爭吵不休,然而碰撞製造火花,兩人倒是在很多事情上,挖掘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謝遷的觀點最明確:斬草除根。小王子必須早點消滅掉,他的成長經歷和成吉思汗有點太過相似,成熟之後,一定會是一個可怕的對手。
丘濬則是從經濟的角度上分析了一通:“自古以來的胡人,若是真有能力,就會直接擾我邊境。如今韃子陳兵在大同城外,不過是虛張聲勢。韃子連年內亂,肯定需要補給。他文書如此強硬,不過是在試探。”
王恕則是補充道:“韃子可恨又狡詐!一千五百人入貢,這算盤打得太精,真當大明怕他了不成?再說他能有多少本錢?小心自己牛皮吹破了!”
最後決定性的一句話,出在周洪謨的身上。說來也巧,周洪謨原本是在匯報修祀典的事情,然而朱佑樘正巧一直在思考此事,問到了他的意見。周洪謨說道:“微臣對軍事了解不多,然而對佛教還是有所見識。近幾百年,藏地和漠西的蒙古部落接壤,而漠西和漠南的蒙古部落又分分合合,然而無論是藏人還是蒙古人,都信奉佛教。藏區那裏,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兩個弟子過世之後,紅教、黃教之爭愈發嚴峻。而漠西的蒙古部落,又多有摻入其中。蒙古人自幾百年前開始信奉佛教,目前佛教的影響力很大。”
朱佑樘卻隱隱有了一個想法。宗喀巴大師當年的大弟子釋迦智,受封大慈法王,據說的確是一個佛法高深之人。幾次進京朝見,得到當時永樂、宣德二帝的高度讚頌。
大慈法王在中土宣揚佛法,有好幾個大師都掛名在他名下。宗喀巴在佛教裏的影響力極大,他的小弟子前些年已經過世,因此大慈法王的弟子,相當於宗喀巴的第三代首席傳人,地位很高。
朱佑樘一方麵讓周洪謨搜集人手,入藏聯繫目前藏區裏宗喀巴的傳人;另一方麵,則是借了京中大慈法王親傳弟子的名號,召見小王子入京入貢,探討佛法。並且聲明,隻要小王子親自前來,一千五百人的隊伍,將由高僧弟子親自去引領他們。
這一招也是試探!小王子敢不敢來?朱佑樘再沒有什麽婦人之仁的想法,隻要小王子敢進京,朱佑樘就能保證他不能活著回去。
小王子當然不敢來。他目前有一對雙胞胎兒子,若是他去了,兩個小娃娃被人控製不說,說不定最後還會利用孿生子這一點,讓兄弟倆自相殘殺、反目成仇。
然而朱佑樘是打著探討佛法的旗號,小王子不去,那就是對黃教的蔑視,就是心不誠的表現。漠西的蒙古部落受到黃教影響更深,必然加深兩者之間的隔閡。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漠西好多在青海一代的蒙古部落首領,都已經受到了各式各樣高僧的洗腦感化。
------------
阿嬌得知了這一消息,隻能感慨著,佛法無邊啊!因為元朝時期,蒙古人開始信佛,讓他們又多了一個可以利用的弱點。畢竟蒙古人長期生活在草原上,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機會,開化程度低,野蠻程度高,宗教對著他們有著很高的約束力。康熙的時候,內蒙、外蒙還分別有兩個活佛,盡管權力不算大,但是對於草原也有極大的精神影響力。
小王子灰溜溜地走了,邊境問題暫且鬆了一口氣,可以開始考慮國庫的問題了。
其實目前的國庫收入,因為抄了好些個侍奉官的家,已經算是小有豐裕了。然而對朱佑樘來說,這還遠遠不夠。
最大的問題,還是交換物的流通。無論是鹽還是糧,運輸過程中,都肯定會有損耗。商人需要以糧換鹽,以物易物的方式,實在是有太多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衛所逃丁太多,軍隊的口糧從哪裏來?目前看來,隻能撥給軍餉,從當地直接購買這一條路。因此軍費開支,必須要寫進每年的財政規劃裏。
丘濬是一個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很多都略顯飄渺,沒有具體實施的方案;王恕這個老頭,能被他說服一部分都已經很不錯了,讓他選清廉的幹部,是拿手好戲;讓他來做經濟顧問,這稍微有點強人所難。
丘濬略微有了王恕的一些支持,稍微有了點兒底氣。但是最大的阻力卻在徐溥那兒。徐溥是忠實的朱元璋擁護者,凡是要對洪武時期的製度進行改革,他幾乎都要提點反對意見。丘濬的那一套裏,他就抓住了一個“商”字,於是開始對丘濬進行各式各樣的批判行動。
所以最後出馬的,還是劉健。劉健不是迂腐的書生。明朝到了這個時期,儒家已經不是一味的程朱理學、一味的八股之上,被元朝毀滅以及在南宋亡國時殉國者的那些思想,又開始復甦了起來。而劉健學的這一派和以前都很有不同。他的老師是河東學派的薛瑄,主張的是“實學”,因此他的觀點、建議都很務實。
劉健建議的,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要清查目前全國上下的商賈。
因為朱元璋重農抑商的舉措,讓明朝從商的人很少,但並不是沒有。而且正因為從事的人太少,一旦堅持了下來,就很容易做大,而明朝的商業稅又低的嚇人。劉健認為,這些人因為在民間壟斷,而且也和權貴等勾結在一起,欺上瞞下,需要先進行一批重新整合才行。
這點無論是徐溥,還是丘濬,或是中間派的王恕,打醬油的劉吉,都沒有意見。因此這第一步,就這麽走了出去。
------------
而在後宮之中,阿嬌則是向朱佑樘建議了一件事:削藩。
明朝的藩王已經沒有多少權力,所以朱佑樘原本不想動他們的。然而阿嬌把一家人的家庭生子情況擺在朱佑樘麵前的時候,朱佑樘還是坐不住了。
這家人說來,是和朱棣這一支關係最近的周王。其實周王在最初的時候,算是給明朝的宗室親王開了個好頭,編了很多醫學、藥草的書籍,編書這一項,大概算是明朝藩王能做的事情裏麵,最崇高的之一了。
然而到了這一支的周惠王,就完全不同了。
周惠王是成化二十三年襲封的,當時朱見深還在世。
朱佑樘想了想吳廢後這輩子的經歷,就是敗在了這條上,一做了皇後就向著萬貞兒下手,想必就是抱著這種心思吧。但是她還是從來不後悔,果然是將門出身,老了老了,性子還是原來那樣!
罷了,終歸一個邵妃,遠遠比不過剩下幾人在朱佑樘心裏的分量。在這之後,朱佑樘也不再插手這些事情,任由兩位太後發揮了。
------------
話又說回到小王子身上。因為猛獸的事情和邵妃的事情,多多少少讓朱佑樘受到了一些行事作風的影響。他本來對著那封“大元可汗”署名的文書就頭疼不已。打仗,國力、兵力都不足以支撐;同意,又太恥辱了,也損國威。
李敏、餘子俊、馬文升都發表過了意見,原本朱佑樘覺得已經足以下結論了,但是現在又覺得不夠,於是把王恕、丘濬和謝遷又叫了進來。
丘濬和王恕,雖然在《大學衍義補》的問題上一直爭吵不休,然而碰撞製造火花,兩人倒是在很多事情上,挖掘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謝遷的觀點最明確:斬草除根。小王子必須早點消滅掉,他的成長經歷和成吉思汗有點太過相似,成熟之後,一定會是一個可怕的對手。
丘濬則是從經濟的角度上分析了一通:“自古以來的胡人,若是真有能力,就會直接擾我邊境。如今韃子陳兵在大同城外,不過是虛張聲勢。韃子連年內亂,肯定需要補給。他文書如此強硬,不過是在試探。”
王恕則是補充道:“韃子可恨又狡詐!一千五百人入貢,這算盤打得太精,真當大明怕他了不成?再說他能有多少本錢?小心自己牛皮吹破了!”
最後決定性的一句話,出在周洪謨的身上。說來也巧,周洪謨原本是在匯報修祀典的事情,然而朱佑樘正巧一直在思考此事,問到了他的意見。周洪謨說道:“微臣對軍事了解不多,然而對佛教還是有所見識。近幾百年,藏地和漠西的蒙古部落接壤,而漠西和漠南的蒙古部落又分分合合,然而無論是藏人還是蒙古人,都信奉佛教。藏區那裏,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兩個弟子過世之後,紅教、黃教之爭愈發嚴峻。而漠西的蒙古部落,又多有摻入其中。蒙古人自幾百年前開始信奉佛教,目前佛教的影響力很大。”
朱佑樘卻隱隱有了一個想法。宗喀巴大師當年的大弟子釋迦智,受封大慈法王,據說的確是一個佛法高深之人。幾次進京朝見,得到當時永樂、宣德二帝的高度讚頌。
大慈法王在中土宣揚佛法,有好幾個大師都掛名在他名下。宗喀巴在佛教裏的影響力極大,他的小弟子前些年已經過世,因此大慈法王的弟子,相當於宗喀巴的第三代首席傳人,地位很高。
朱佑樘一方麵讓周洪謨搜集人手,入藏聯繫目前藏區裏宗喀巴的傳人;另一方麵,則是借了京中大慈法王親傳弟子的名號,召見小王子入京入貢,探討佛法。並且聲明,隻要小王子親自前來,一千五百人的隊伍,將由高僧弟子親自去引領他們。
這一招也是試探!小王子敢不敢來?朱佑樘再沒有什麽婦人之仁的想法,隻要小王子敢進京,朱佑樘就能保證他不能活著回去。
小王子當然不敢來。他目前有一對雙胞胎兒子,若是他去了,兩個小娃娃被人控製不說,說不定最後還會利用孿生子這一點,讓兄弟倆自相殘殺、反目成仇。
然而朱佑樘是打著探討佛法的旗號,小王子不去,那就是對黃教的蔑視,就是心不誠的表現。漠西的蒙古部落受到黃教影響更深,必然加深兩者之間的隔閡。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漠西好多在青海一代的蒙古部落首領,都已經受到了各式各樣高僧的洗腦感化。
------------
阿嬌得知了這一消息,隻能感慨著,佛法無邊啊!因為元朝時期,蒙古人開始信佛,讓他們又多了一個可以利用的弱點。畢竟蒙古人長期生活在草原上,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機會,開化程度低,野蠻程度高,宗教對著他們有著很高的約束力。康熙的時候,內蒙、外蒙還分別有兩個活佛,盡管權力不算大,但是對於草原也有極大的精神影響力。
小王子灰溜溜地走了,邊境問題暫且鬆了一口氣,可以開始考慮國庫的問題了。
其實目前的國庫收入,因為抄了好些個侍奉官的家,已經算是小有豐裕了。然而對朱佑樘來說,這還遠遠不夠。
最大的問題,還是交換物的流通。無論是鹽還是糧,運輸過程中,都肯定會有損耗。商人需要以糧換鹽,以物易物的方式,實在是有太多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衛所逃丁太多,軍隊的口糧從哪裏來?目前看來,隻能撥給軍餉,從當地直接購買這一條路。因此軍費開支,必須要寫進每年的財政規劃裏。
丘濬是一個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很多都略顯飄渺,沒有具體實施的方案;王恕這個老頭,能被他說服一部分都已經很不錯了,讓他選清廉的幹部,是拿手好戲;讓他來做經濟顧問,這稍微有點強人所難。
丘濬略微有了王恕的一些支持,稍微有了點兒底氣。但是最大的阻力卻在徐溥那兒。徐溥是忠實的朱元璋擁護者,凡是要對洪武時期的製度進行改革,他幾乎都要提點反對意見。丘濬的那一套裏,他就抓住了一個“商”字,於是開始對丘濬進行各式各樣的批判行動。
所以最後出馬的,還是劉健。劉健不是迂腐的書生。明朝到了這個時期,儒家已經不是一味的程朱理學、一味的八股之上,被元朝毀滅以及在南宋亡國時殉國者的那些思想,又開始復甦了起來。而劉健學的這一派和以前都很有不同。他的老師是河東學派的薛瑄,主張的是“實學”,因此他的觀點、建議都很務實。
劉健建議的,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要清查目前全國上下的商賈。
因為朱元璋重農抑商的舉措,讓明朝從商的人很少,但並不是沒有。而且正因為從事的人太少,一旦堅持了下來,就很容易做大,而明朝的商業稅又低的嚇人。劉健認為,這些人因為在民間壟斷,而且也和權貴等勾結在一起,欺上瞞下,需要先進行一批重新整合才行。
這點無論是徐溥,還是丘濬,或是中間派的王恕,打醬油的劉吉,都沒有意見。因此這第一步,就這麽走了出去。
------------
而在後宮之中,阿嬌則是向朱佑樘建議了一件事:削藩。
明朝的藩王已經沒有多少權力,所以朱佑樘原本不想動他們的。然而阿嬌把一家人的家庭生子情況擺在朱佑樘麵前的時候,朱佑樘還是坐不住了。
這家人說來,是和朱棣這一支關係最近的周王。其實周王在最初的時候,算是給明朝的宗室親王開了個好頭,編了很多醫學、藥草的書籍,編書這一項,大概算是明朝藩王能做的事情裏麵,最崇高的之一了。
然而到了這一支的周惠王,就完全不同了。
周惠王是成化二十三年襲封的,當時朱見深還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