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一個華貴漂亮就夠。楊老板拿了好些圖樣給他看,還有很多是店裏的成品。他們家入駐逛小集以後,展示品日漸增多,更方便客人挑選。江知與讓謝星珩也看看。謝星珩讓他給庭哥兒也拿兩樣。“不然要鬧了。”兩孩子從小爭到大,雖明白性別差異,但買東西,一個有,一個沒有,難免不爽。江知與讓他挑:“他喜歡你給他買的。”謝星珩笑道:“他一個小漢子戴什麽金啊銀的。”說歸說,謝星珩挑得挺認真。現在有通用配飾銀三樣,挖耳、牙簽、鑷子等。還能配上小梳子、小鏡子,香盒等。先給他用銀的,常用物件配一套,讓他自己隨便搭。香盒的花樣多,弄精巧漂亮點的,到時送他些雅致香料把玩,能平衡一下首飾數量比哥哥少的“不公平”。他倆在逛小集待一陣,白喜文常在外頭晃悠,謝星珩就讓他進來說話。“鬼鬼祟祟做什麽?”白喜文留了胡須,人發福了些,看著很富態。他說:“幾個小少爺來鋪子裏打卡蓋章了,要請他們上來坐坐嗎?”小孩子鬧騰,天天見的,不差這一麵。謝星珩不見。他反問白喜文:“你好生分啊,跟我沒話說啊?”謝星珩變成了白喜文怕的官員,白喜文怕是應該的。@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江知與幫他解圍:“以後我堂哥會經常來鋪子裏,他從前沒做過商人,你作為大掌櫃的,要多多幫扶。”白喜文一聽“從前沒做過商人”,就會想到逛小集的發家史。忍不住去看謝星珩。謝星珩笑而不語。如果朝局會變,他給江致微說的話,會讓江致微有意識的囤糧。戰時的糧食是什麽價位?隻這一項,就能讓江家家資翻個數倍。可以給白喜文一些小小的震撼。不過江家不掙這等昧良心的錢財,但願白喜文到時別心疼。跟白喜文隻寒暄一會兒,主要還是選首飾。江知與看了現款,算了他帶來的金銀重量與工費,幾樣款式挑下來,就不用等新打首飾的工時。給庭哥兒的銀三樣,楊掌櫃從貨架裏就能拿,多樣搭配都有,香盒拿了好幾種。謝星珩從裏邊挑了兩個出來,一個有孔,方便隨身攜帶留香用。一個無孔密封,方便存香放置。這兩個香盒給墨塵。回家給孩子們送禮物,他們不知原因,都喜滋滋的。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到。謝星珩如約,去城樓上喊話放煙花。他走哪兒都要帶著老婆,放煙花也帶著老婆一起。喊話結束,他倆就近在高處看。這是他們第二次在城樓上看煙花,上一次是江知與生辰時。那一年,江知與還沒做好十足的準備,踏出家門闖一闖。今年煙花的技藝又有進步,花樣更細膩,但時長沒有突破,全靠數量取勝,看個熱鬧。元宵看花燈,他們去得晚,看完煙花,才提著自己手工做的星星燈和小魚燈下城樓去玩。走的相對偏僻的小道,還看見了豐州縣發展過後的產物“情人巷”。縣城發展快,百姓們日子好了,對居住環境就有了追求。有些幾代同堂的人家,陸續分家。分家就要蓋新房子,鄉鎮還能劃地,城裏能有多少地盤?房子越蓋,留出來的巷子越窄,到現在隻能走一人的巷子多如牛毛。如果對麵走來一個人,互相不想讓,難免吵架。孫知縣為了防止百姓吵架鬥毆,給這巷子取名“情人巷”。狹路相逢不是仇人,是情人。是百年修來的緣分。如此一來,經過這巷子的人,總是羞答答的。若是兩個漢子同走一條巷子,還會默契的“落荒而逃”。從這個角度來說,孫知縣也是個有才之人。謝星珩跟江知與繞著路走,不跟人狹路相逢。他們身份特殊,走這條路體會不來浪漫,以安全為主。七繞八繞的,偏遇上了出來遊玩的孩子們。兩個小寶望著他們的燈籠兩眼發光。他倆的小名是天璣和錦鯉,通俗意思就是星星和小魚,自然以為這是兩個爹給他們做的燈籠。謝星珩不給他們,養到現在,終於可以給他倆喂“狗糧”了。他說完夫夫倆名字的含義,讓兩個小寶同時呆滯。“那不是我們的小名嗎?”謝星珩笑話他們:“是啊,這是你們老父親相愛的證明。”第173章 謝小棉花過了元宵節, 謝星珩又在豐州縣多留了幾天。他沒能等到趙忠,上任之期逼近, 他無法再留,把沈欽言遷墳一事,委托給兩個爹,又去舅爺家走了一趟,讓他們幫忙完成。墨塵留在豐州縣家中,隻等趙忠帶著沈欽言遺骨抵達,就一起上路去津口縣。他們一家再次踏上離鄉的路, 這回往東走, 去海城。路上時,兩個小寶都要自己騎馬,因體力原因,大多數時候還是坐馬車。在車上,江知與會跟謝星珩說說鹽務,臨時補補課。兩個小寶上車來,就搭著聽一聽。鹽利和田賦都是一國稅收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免稅免勞役的戶數日益倍增以後,鹽利又後來居上, 成為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皇家用度, 官員俸祿,各地軍費,以及其他開支等,都靠著鹽利來周轉。官鹽越貴, 百姓越吃不起, 私鹽就越泛濫。朝廷越是打壓, 各地鹽販就越容易抱團。而官員貪腐之風橫行,他們也需要從鹽販手裏低價買鹽, 兩相混賣,從中牟利。再有鹽販、鹽商兩頭吃利,他們不會嫌多,若非朝廷動怒,一如新皇登基之初的魄力,否則輕易不動鹽販子。更別提剿鹽幫。看似是和稀泥,實際是不想把人逼緊了。以免滋生反民。江知與從宋威那裏聽說,部分鹽使為了節約成本,會縮減管理層級。比如以前是朝廷從無到有,從最初的原料采集,取海水或者挖鹽礦,到曬製或溶解,經過一係列步驟,再由官府統籌,運貨、經銷、零售。這個過程,雖然將貨源牢牢控製在手,但各個關卡需要的人數實在太多。在這些人數之外,還得再加監管的人手。一層層的累積下來,官吏數目能有十萬人之數。每一個中轉點,都可能是貪汙轉移地。整個管理體係巨大臃腫又花銷巨大,實在不劃算。明麵上的縮減,大家都知道,俗稱首尾分職。“首”是鹽戶、灶丁,民製官收。官府用權利約束百姓,用低價收鹽。“尾”是銷售,也就是鹽商。官府發放鹽引,讓商人去賣。私下裏,則還有灰色默契。例如,沿海的鹽田可能遭遇天災,這一年的收成就沒了。需要從別地調運,來補齊這片區域的需求量。官鹽賣出去是一個價錢,但是官鹽不夠數,那怎麽辦?拿私鹽往裏邊填數。一進一出,都是銀子。又比如,年年風調雨順,一年鹽多,兩年鹽多,堆那裏就隻是鹽。讓人賣出去,又是銀子。官鹽私賣,也是一項。而官鹽私賣撈銀子,以及官買私鹽混賣湊數,是極為常見的事。更細碎的,則是運鹽之法。鹽是暴利,私鹽是從國庫裏掏銀子,朝廷怎能不恨?這是鬥智鬥勇的過程,各類法門層出不窮。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段內容,謝星珩參考現代販.=.毒,無縫理解了。江知與歎氣:“舅舅說,產鹽之地,必有很多貧苦百姓。他們很多人都是被逼無奈,良民入賤籍,世世輩輩翻不了身。哪怕不在鹽田裏務工,官兵依然能上門收鹽,拿不出鹽,就是有罪。“鹽的暴利,又讓朝廷無法舍棄這裏。這裏的百姓熬一熬,忍一忍,也沒出頭之日。有些人是先賣兒賣女,這又進一步催發了小院的發展。恰好,有鹽的地方,各地商人往來頻繁,這些煙花之地,就是他們的溫柔鄉。更讓小院長盛不衰。”再有很多人為了向上討好,錢色相誘,又會促使他們盯上良民。良善一些的行為,竟然是好好談價,和平交易。惡劣的,是直接讓人家破人亡。@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所以私鹽販子多是亡命之徒。要是能活得下去,百姓們不會走到這一步。每一環都緊緊扣上了。截止到現在,江知與還沒深入了解過,所知道的東西,都是幾年學來的理論知識。出發之前,宋威給他們調了兩個人用,等到了海城,可以摸摸底。海城有朝廷最大的鹽田,把持這裏的鹽官,必然是皇帝心腹。謝星珩是貶官來的,做好分內事就可。餘下的,要徐徐圖之。否則,招惹來殺身之禍,皇帝不會保他。千古以來,沒有帶著百姓掙錢的王朝那麽多,僅靠鹽利,就足以讓皇帝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