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雅典稱霸與希臘大規模內戰的醞釀
(1)提洛同盟與雅典建立霸權
在希波戰爭中,雅典為了聯合希臘各國在海上共同反擊波斯帝國,於公元前478 年,組成以雅典為首的海上同盟。因同盟集會會址和金庫在成立時設於愛琴海中的提洛島而得名。入盟城邦最初隻有35個,後來隨著戰爭勝利,成員增到近250 個。以盟主雅典為一方,所有其它盟邦為一方,雙方立盟,軍事外交一致行動,實際上是聽從雅典指揮,結盟時雙方共把一塊巨鐵投入海中,聲言隻要鐵不浮出海麵,便要永遠忠於盟約。以鐵表誌,宣誓入盟後不得隨意退出。
同盟成立之初,入盟各邦仍是獨立的,雅典亦無任何特權擅自行動和實施未經同盟會議批準的法規或侵犯各邦利益。但提洛同盟的建立,對雅典來說,如虎添翼,成為希臘世界第一等強國。
在希波戰爭中,同盟在雅典領導下主要對付波斯,奮勇作戰。但戰爭結束後,同盟逐漸變為雅典統治同盟成員,自己稱霸希臘的工具。從此,同盟會議不再召開,雅典命令代替一切,金庫遷入雅典城,加強對盟邦的勒索和控製,提洛同盟變成了雅典帝國。
雅典帝國的出現,使雅典古典文明臻於極盛。公元前461 年,伯裏克利任首席執政官,標誌著希臘古典文明繁榮時代的到來。
伯裏克利出身於雅典名門,年輕時代是在提洛同盟抗擊波斯人的戰爭中度過的。他任首席執政官後,對內實行改革,權達下層公民,使古典希臘文明臻於極盛。對外以擴大雅典勢力和利益為原則,加強控製提洛同盟盟邦,變提洛同盟為" 雅典海上帝國" ,把同盟金庫從提洛島遷至雅典,同盟會議不再召開,雅典積極準備擴張。雖然雅典與斯巴達作為不同的政治製度國家一直有宿怨,但是基於斯巴達組建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勢力比較強大,時機不夠成熟,伯裏克利與斯巴達在公元前445 年締結了30年和約,可是他又對別的城邦和地區進行了擴張。
(2)未來內戰的醞釀與根源
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在與貴族派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民主政治以雅典為首,貴族政治則以斯巴達為基地。在希臘各個城邦裏,幾乎都有兩派鬥爭。民族派與貴族派力量互有消長,於是在鬥爭中,各城邦各派常常要求雅典或斯巴達出麵幹涉或派兵支援。這種形勢在希波戰爭後日益惡化,醞釀著一場大規模內戰。
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在經濟和政治上也矛盾重重。雅典與伯羅奔尼撒同盟中的工商業城邦,尤其與工商業發達的科林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為發展工商業,雅典與科林斯展開全麵競爭。雅典與斯巴達為稱霸希臘,分別各自扶植自己的勢力,鞏固並推行自己的政治製度。基於兩者的深刻矛盾,內戰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前431 年春,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成員底比斯襲擊了雅典的盟邦普拉提亞,雅典給予普拉提亞以援助。以此為起點,至6 月中旬,斯巴達王阿基達馬斯率軍入侵阿提卡,戰爭全麵爆發。
5.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希臘文明開始衰落
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公元前431 年開始直到前404 年結束,歷時27年,戰火幾乎遍及整個希臘世界。根據史學傳統,這次戰爭可分成三個階段:一、自公元前431 年至前421 年,史稱" 十年戰爭" ,或以斯巴達國王之名稱為" 阿基達馬斯戰爭" ;二、自公元前415 年至前413 年的西西裏戰爭;三、自公元前413 年至前404 年雅典投降,戰爭結束,史稱" 德凱列伊亞戰爭".(1)十年戰爭
1雅典的戰略與瘟疫騷擾雅典
當伯羅奔尼撒人在科林斯地峽集結軍隊,正將出發向阿提卡進攻的時候,雅典的首席執政官伯裏克利在人民大會上發表演說,讓雅典郊區的農民放棄家園,把家眷和財產遷入城內,固守城垣,運用海軍同敵人戰鬥,以自己海軍之長對付伯羅奔尼撒同盟海軍之弱。
伯裏克利早在戰前就預料到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為了及早防備斯巴達人從陸上入侵,曾在雅典城與外港比雷埃夫斯之間,修建一道長垣,這樣就使陸海兩方麵的防務都有所鞏固。戰爭爆發後,他採取一件穩妥戰略:陸上主守,鄉民遷入城中,必要時放棄農村,堅壁清野,據城堅守;同時充分發展海軍優勢,發兵襲擊伯羅奔尼撒沿岸城市,逼迫敵方疲憊求和。伯裏克利提出的戰略基於他的依靠雅典的財富和資源打持久戰的軍事思想。正如他之所言:" 因為同盟者所繳納的金錢就是雅典的力量,戰爭的勝利全靠聰明的裁斷和經濟的資源。" 第一年的戰事,雅典就是在伯裏克利的領導下以此戰略行事的。
伯羅奔尼撒同盟軍侵入阿提卡後,大量農民湧進雅典,雅典變成了巨大的難民營。伯裏克利絕沒想到這一戰略在下一步卻使他陷入極端被動的處
境。
公元前430 年夏,一場意想不到的災禍突然降臨到雅典頭上。一場可怕的瘟疫從非洲的衣索比亞傳至埃及和利比亞,再從海上傳至皮裏優斯港,然後蔓延至雅典城。戰禍引起大量農民湧入雅典城內,促使雅典瘟疫更加惡化。許多人相繼死亡,據估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死於這場瘟疫。加上前方軍事失利,雅典公民開始對伯裏克利不滿,不久,公元前429 年,他也罹難於此疫。
(1)提洛同盟與雅典建立霸權
在希波戰爭中,雅典為了聯合希臘各國在海上共同反擊波斯帝國,於公元前478 年,組成以雅典為首的海上同盟。因同盟集會會址和金庫在成立時設於愛琴海中的提洛島而得名。入盟城邦最初隻有35個,後來隨著戰爭勝利,成員增到近250 個。以盟主雅典為一方,所有其它盟邦為一方,雙方立盟,軍事外交一致行動,實際上是聽從雅典指揮,結盟時雙方共把一塊巨鐵投入海中,聲言隻要鐵不浮出海麵,便要永遠忠於盟約。以鐵表誌,宣誓入盟後不得隨意退出。
同盟成立之初,入盟各邦仍是獨立的,雅典亦無任何特權擅自行動和實施未經同盟會議批準的法規或侵犯各邦利益。但提洛同盟的建立,對雅典來說,如虎添翼,成為希臘世界第一等強國。
在希波戰爭中,同盟在雅典領導下主要對付波斯,奮勇作戰。但戰爭結束後,同盟逐漸變為雅典統治同盟成員,自己稱霸希臘的工具。從此,同盟會議不再召開,雅典命令代替一切,金庫遷入雅典城,加強對盟邦的勒索和控製,提洛同盟變成了雅典帝國。
雅典帝國的出現,使雅典古典文明臻於極盛。公元前461 年,伯裏克利任首席執政官,標誌著希臘古典文明繁榮時代的到來。
伯裏克利出身於雅典名門,年輕時代是在提洛同盟抗擊波斯人的戰爭中度過的。他任首席執政官後,對內實行改革,權達下層公民,使古典希臘文明臻於極盛。對外以擴大雅典勢力和利益為原則,加強控製提洛同盟盟邦,變提洛同盟為" 雅典海上帝國" ,把同盟金庫從提洛島遷至雅典,同盟會議不再召開,雅典積極準備擴張。雖然雅典與斯巴達作為不同的政治製度國家一直有宿怨,但是基於斯巴達組建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勢力比較強大,時機不夠成熟,伯裏克利與斯巴達在公元前445 年締結了30年和約,可是他又對別的城邦和地區進行了擴張。
(2)未來內戰的醞釀與根源
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在與貴族派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民主政治以雅典為首,貴族政治則以斯巴達為基地。在希臘各個城邦裏,幾乎都有兩派鬥爭。民族派與貴族派力量互有消長,於是在鬥爭中,各城邦各派常常要求雅典或斯巴達出麵幹涉或派兵支援。這種形勢在希波戰爭後日益惡化,醞釀著一場大規模內戰。
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在經濟和政治上也矛盾重重。雅典與伯羅奔尼撒同盟中的工商業城邦,尤其與工商業發達的科林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為發展工商業,雅典與科林斯展開全麵競爭。雅典與斯巴達為稱霸希臘,分別各自扶植自己的勢力,鞏固並推行自己的政治製度。基於兩者的深刻矛盾,內戰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前431 年春,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成員底比斯襲擊了雅典的盟邦普拉提亞,雅典給予普拉提亞以援助。以此為起點,至6 月中旬,斯巴達王阿基達馬斯率軍入侵阿提卡,戰爭全麵爆發。
5.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希臘文明開始衰落
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公元前431 年開始直到前404 年結束,歷時27年,戰火幾乎遍及整個希臘世界。根據史學傳統,這次戰爭可分成三個階段:一、自公元前431 年至前421 年,史稱" 十年戰爭" ,或以斯巴達國王之名稱為" 阿基達馬斯戰爭" ;二、自公元前415 年至前413 年的西西裏戰爭;三、自公元前413 年至前404 年雅典投降,戰爭結束,史稱" 德凱列伊亞戰爭".(1)十年戰爭
1雅典的戰略與瘟疫騷擾雅典
當伯羅奔尼撒人在科林斯地峽集結軍隊,正將出發向阿提卡進攻的時候,雅典的首席執政官伯裏克利在人民大會上發表演說,讓雅典郊區的農民放棄家園,把家眷和財產遷入城內,固守城垣,運用海軍同敵人戰鬥,以自己海軍之長對付伯羅奔尼撒同盟海軍之弱。
伯裏克利早在戰前就預料到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為了及早防備斯巴達人從陸上入侵,曾在雅典城與外港比雷埃夫斯之間,修建一道長垣,這樣就使陸海兩方麵的防務都有所鞏固。戰爭爆發後,他採取一件穩妥戰略:陸上主守,鄉民遷入城中,必要時放棄農村,堅壁清野,據城堅守;同時充分發展海軍優勢,發兵襲擊伯羅奔尼撒沿岸城市,逼迫敵方疲憊求和。伯裏克利提出的戰略基於他的依靠雅典的財富和資源打持久戰的軍事思想。正如他之所言:" 因為同盟者所繳納的金錢就是雅典的力量,戰爭的勝利全靠聰明的裁斷和經濟的資源。" 第一年的戰事,雅典就是在伯裏克利的領導下以此戰略行事的。
伯羅奔尼撒同盟軍侵入阿提卡後,大量農民湧進雅典,雅典變成了巨大的難民營。伯裏克利絕沒想到這一戰略在下一步卻使他陷入極端被動的處
境。
公元前430 年夏,一場意想不到的災禍突然降臨到雅典頭上。一場可怕的瘟疫從非洲的衣索比亞傳至埃及和利比亞,再從海上傳至皮裏優斯港,然後蔓延至雅典城。戰禍引起大量農民湧入雅典城內,促使雅典瘟疫更加惡化。許多人相繼死亡,據估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死於這場瘟疫。加上前方軍事失利,雅典公民開始對伯裏克利不滿,不久,公元前429 年,他也罹難於此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