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代軍隊的編製,我們知道的也很少。根據在氏族製社會晚期,人們為了固定居民組織,往往取一整數作為居民編製的進位單位。各民族大多以十作為進位單位(這似乎是個普遍的現象),夏代承襲氏族製而來,無疑仍保留著這種十進位的氏族組織,由於實行兵民合一的兵役製度,因而,這種編組方式也影響到軍隊的編製。隻是限於史料,無法弄清具體情況。據" 左傳.哀公元年》:少康" 有眾一旅" ,表明" 旅" 是當時的一個軍事編製單位,杜預注認為旅為五百人,是不對的,因為五進位是春秋以來才出現的。


    這一旅之眾要平分一成之田,一成相當於十平方裏。據此,估計旅的編製以千人為宜。


    夏代軍隊組織" 寓兵於農" 的特點,表現在軍隊的各級將領身上,就是" 寓將於卿" ,文武不分職。貴族官僚在平時管理庶務,戰時即興兵典戎。


    《尚書.甘誓》說:"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中的" 六卿" ,即屬此例。


    軍事的最高領導權操縱在王手中,而王也經常親自出征。這主要由於軍事民主製下部落首領的軍事職能這一特點的殘餘的影響尚未消除。


    夏代的軍事製度,處於不完善的草創階段,但已粗具規模。由於後來的商、西周時代的經濟狀況、社會結構等與此期相比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因而,這一時期軍事製度的幾個基本特點如車步兵結合、兵農合一、族兵製、十進位的建製單位、軍賦製度、軍隊領導體製等,均被商、周所沿襲,並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和完善。


    2.商朝——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


    (1)鳴條之戰與商建國


    商湯作為一代明主,任用著名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積極作滅夏的準備。在政治上,針對夏桀的暴政,採取" 以寬治民" 的政策,爭取民心,擴大影響,很快得到那些苦於夏桀奴役的小方國的擁護;經濟上,努力發展農業和牧業,積極開展內外經濟交流,增強實力。


    軍事上,商湯採取嚴密的步驟。為了察明夏桀的內部情況,商湯先後兩次派伊尹打入夏朝內部,得知社會上流傳著" 上天弗恤,夏命其卒" 的民謠,夏桀已處於天怒人怨的危機狀態,便開始了伐夏的軍事行動。


    商湯首先採取逐個剪除夏桀羽翼,滅掉夏的與國、孤立夏桀的戰略。第一個征服的是葛(今河南寧陵縣北)。葛在商之西,是通往夏都的必經之路。


    為了爭取它的歸服,湯多次饋送糧食和牲畜給葛,並派人前去助耕,都被葛君拒絕。後來,湯以葛君殺害送飯的兒童為理由出兵滅葛,取得了攻夏的第一個勝利。接著又用重兵滅掉了夏在東方的與國——韋(今河南滑縣東)和顧(河南範縣東)。這樣,不僅大大增強了商的軍事力量,還大大提高了湯的威望,四海之內都讚揚他的軍隊是正義之師,打仗非為掠奪財物,各地老百姓像" 大旱之望雨" 一樣盼望商湯的軍隊,從此,"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包括滅掉夏在東方最有實力的與國——昆吾(河南許昌),打開了直接伐夏的道路。


    為了準備直接滅夏的戰爭,商湯召集會盟,聯絡同盟軍,又採納伊尹的建議,用停止向夏桀納貢的辦法,試探夏桀的反應。夏桀此時尚能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商湯見夏桀威勢尚存," 謝罪請服,復入職貢" ,暫


    表假意臣服。


    為在舉兵以前進一步察明夏的內情,伊尹再次赴夏都,了解到夏桀殘暴誅殺關逢龍等忠臣及對眾叛親離的恐懼心理,立即回報於湯。湯再行停止對夏桀的貢奉。桀召集九夷之師討湯,並召集諸侯在有仍會盟,結果,不僅" 九夷之師不起" ,而且有緡氏公開反夏。這時,湯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遂決心出師一舉滅夏。


    商湯出師時,舉行誓師動員大會,宣布他是奉上天之命伐桀。要求部屬盡心輔佐他,然後他大大地賞賜這樣的部屬," 朕不食言" ;否則," 爾不從誓言,予則始孥戮汝,罔有攸赦" ,即說如果你們不服從我的命令,我就要懲罰你們,或殺死你們,或讓你們當奴隸,決不寬恕。


    內部早已分崩離析的夏王朝統治者,得知商湯出兵,倉惶西逃至豫西地區。商湯率師渡過黃河,大兵壓境,夏桀率師離開都城倉促在鳴條迎戰,湯師勇猛衝突,桀師迅即潰敗,桀逃往南巢敗死。


    鳴條之戰的勝利,意味著商代夏的開始,因此商湯和伊尹對此戰非常重視,為了奪取此戰的勝利作了長期的準備,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針。他們善於爭取和把握有利的戰機,實行了爭取民眾和屬國的正確政策,開展了戰前的政治攻勢,是中國軍事史上決戰速勝的最早戰例,在軍事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夏桀政治上暴虐、腐敗,喪失了民眾的擁護和屬國的支持,內部分崩離析,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桀遭湯進攻時,不知利用都城堅壁疲敵,卻倉促出城,迎強猛之敵於野外,犯了兵家之大忌,為湯軍提供了速戰速勝的條件。


    (2)" 武丁中興" 與商朝極盛


    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後,國勢獲得迅速發展,周圍小國紛紛臣服,尊商王為共主,形成" 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的強盛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古代前期軍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迅/朱海忠/康德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迅/朱海忠/康德文並收藏世界古代前期軍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