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什麽船啊?”小丘上,百姓們瞧得稀奇,頓時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
“這你都不知道?往下瞅,離岸最近的這幾十艘是糧船和水船。”
“再遠些的那是馬船。是運載馬兒和撞輜重用的。”
“胡說,馬船又叫馬快船,是兩軍交鋒時用來衝鋒的。你往遠處看,最外麵幾艘都比其他的船要窄,那才是馬船。”
“那兩邊上的呢?就是列成直隊的那兩支?”
“那當然是戰船嘍,你沒見那船上都裝著炮麽?”
“那是戰船?真大啊,從沒見過這麽大的。”
“沒見過世麵!這戰船長六十六丈、寬十八丈,是咱大明水師的精銳!每艘上頭都裝著十幾門碗口將軍哩!”
“乖乖,咱大明這麽厲害?能造這麽多大戰船?這恐怕有五六十艘吧?”
“六十六艘!我老弟便在其中一艘上做火長,威風著哩!其實這還不算最大的,看見中間那幾艘大船不?那都是坐船,是將軍們用的,將來番邦的貢使們還要坐它回中國呢。”
“那最中間那艘呢?那艘最大的?”又有人指著船隊中央一艘巨大的艦船大聲發問。
“那是鄭大帥的寶船。沒看見桅杆上頭那‘鄭’字大旗麽?那是兵主大人的寶纛!他老人家的船是船隊中最大的,能容下上千人哩,光碗口將軍就裝了二十四門!”
“上千人?我的天!自打盤古開天,還沒有過這麽大的船吧!”
“開天闢地頭一回!”
“咱大明真威武!”
……
一眾百姓嘰嘰喳喳,越聊越興奮,小山頭上到處人聲鼎沸,一片喧鬧之聲。
“轟隆隆……”一陣炮響過後,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大家的眼光不約而同地瞄聚碼頭前的天妃宮。就在剛才,大明船隊的主帥鄭和大人一行進入天妃宮,朝拜這位所有出海人共同信奉的至尊天神。現在炮聲既響,應是朝拜結束,船隊就要起航了。
鄭和出來了。隻見他頭戴嵌金三山帽,身著簇新蟒龍袍,腰係玲瓏白玉帶,腳穿文武皇朝靴。三十多歲的漢子,顯得無比精神,無比俊朗!在他身後,王景弘、張謙等一幹副使及軍中稗將緊隨而出。一眼望去,他們個個都意氣風發,人人都神采飛揚!
“參見兵主!”見鄭和出宮,岸上千餘將士齊聲大喊!
“參見兵主!”遠處,船上的兩萬餘官兵、船工亦放聲高呼。
鄭和的眼角一下濕潤了。眼前的一切,都讓他沉醉,讓他感慨,讓他激昂!他不再是雲南晉寧的那個懵懂小娃,不再是深宮大內的卑微內官。如今的他,已是兩萬多士兵和船工的最高統帥,是招撫西洋的堂堂欽差總兵正使!他手下,有著華夏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水師,他將率領他們漂洋過海,開創一項前無古人的千秋偉業!
“登船!”鄭和一聲大呼,率先登上了擺渡小舟。片刻後,他已在自己的寶船之上。緊接著,岸上的千餘官兵各乘小舟,向寶船靠攏。
待所有軍士上船。鄭和一揮手,司旗官奮力揮旗,近百艘戰船上的碗口將軍一起點火。
“轟……”數百門火炮齊冒黑煙,巨大轟鳴聲震天響起。海鷗受到驚嚇,尖叫著飛向藍天。岸上,盡管所有百姓都已事先捂上耳朵,但仍被震得腦袋嗡嗡作響。
鄭和巍然不動。待硝煙散盡,鄭和走到船頭,最後麵向岸上軍民莊重的行了一個齊眉大揖,然後大手一招,用盡全身力氣喊道:“起錨揚帆,出使西洋……”
第三章 安南光復
一
三月的中國,仍處晚春時節,但在廣西更南麵的安南國,卻已進入夏季了。安南夏季多雨,經常是大雨瓢潑,數日不停。這一日傍晚,安南北部山區的官道上忽然出現了一支明朝大軍。因著暴雨方過,狹長的山路泥濘不堪,本應昂首闊步的兵士們隻能埋著頭小心邁步,行進得十分艱難。隊伍中間,一個約莫二十來歲年輕人正騎在一匹羸弱老馬上,沿著山道緩緩前行。
正行軍間,一個身著明朝三品文官常服的中年男子騎馬趕到年輕人駕前,拱手道:“陳王,再往前七八裏就是芹站了。將士們走了一天,已經疲憊不堪,今晚咱們就在芹站歇了吧?”
“到芹站了麽?”年輕人抬頭向前方瞅瞅,隨即溫顏一笑,操著生硬的漢語道,“下了一整天雨,將士們全身都已被淋濕,也該歇下來換身衣裳了。便依薛少卿之言。”
“是!”文官答應一聲,隨即調轉馬頭,向隊伍前方奔去。
眼見文官離去,年輕人微微一笑,又抬頭望了望兩旁的山川。此時天色已黑,道路兩旁的景色都已被夜色掩蓋,但在火光的映襯下,巍峨的山體仍依稀可見;而從陡峭的岩壁可知,路兩旁的高山都十分險峻。
“終於回家了!”年輕人自言自語一聲,繼而深吸一口氣,蒼白的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這位被稱做“陳王”的年輕人名叫陳天平,是原安南陳朝順宗國王陳顒的嫡孫。這一次,他是在南京接受了大明永樂天子的正式冊封,回安南襲承國王之位。
</br>
“這你都不知道?往下瞅,離岸最近的這幾十艘是糧船和水船。”
“再遠些的那是馬船。是運載馬兒和撞輜重用的。”
“胡說,馬船又叫馬快船,是兩軍交鋒時用來衝鋒的。你往遠處看,最外麵幾艘都比其他的船要窄,那才是馬船。”
“那兩邊上的呢?就是列成直隊的那兩支?”
“那當然是戰船嘍,你沒見那船上都裝著炮麽?”
“那是戰船?真大啊,從沒見過這麽大的。”
“沒見過世麵!這戰船長六十六丈、寬十八丈,是咱大明水師的精銳!每艘上頭都裝著十幾門碗口將軍哩!”
“乖乖,咱大明這麽厲害?能造這麽多大戰船?這恐怕有五六十艘吧?”
“六十六艘!我老弟便在其中一艘上做火長,威風著哩!其實這還不算最大的,看見中間那幾艘大船不?那都是坐船,是將軍們用的,將來番邦的貢使們還要坐它回中國呢。”
“那最中間那艘呢?那艘最大的?”又有人指著船隊中央一艘巨大的艦船大聲發問。
“那是鄭大帥的寶船。沒看見桅杆上頭那‘鄭’字大旗麽?那是兵主大人的寶纛!他老人家的船是船隊中最大的,能容下上千人哩,光碗口將軍就裝了二十四門!”
“上千人?我的天!自打盤古開天,還沒有過這麽大的船吧!”
“開天闢地頭一回!”
“咱大明真威武!”
……
一眾百姓嘰嘰喳喳,越聊越興奮,小山頭上到處人聲鼎沸,一片喧鬧之聲。
“轟隆隆……”一陣炮響過後,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大家的眼光不約而同地瞄聚碼頭前的天妃宮。就在剛才,大明船隊的主帥鄭和大人一行進入天妃宮,朝拜這位所有出海人共同信奉的至尊天神。現在炮聲既響,應是朝拜結束,船隊就要起航了。
鄭和出來了。隻見他頭戴嵌金三山帽,身著簇新蟒龍袍,腰係玲瓏白玉帶,腳穿文武皇朝靴。三十多歲的漢子,顯得無比精神,無比俊朗!在他身後,王景弘、張謙等一幹副使及軍中稗將緊隨而出。一眼望去,他們個個都意氣風發,人人都神采飛揚!
“參見兵主!”見鄭和出宮,岸上千餘將士齊聲大喊!
“參見兵主!”遠處,船上的兩萬餘官兵、船工亦放聲高呼。
鄭和的眼角一下濕潤了。眼前的一切,都讓他沉醉,讓他感慨,讓他激昂!他不再是雲南晉寧的那個懵懂小娃,不再是深宮大內的卑微內官。如今的他,已是兩萬多士兵和船工的最高統帥,是招撫西洋的堂堂欽差總兵正使!他手下,有著華夏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水師,他將率領他們漂洋過海,開創一項前無古人的千秋偉業!
“登船!”鄭和一聲大呼,率先登上了擺渡小舟。片刻後,他已在自己的寶船之上。緊接著,岸上的千餘官兵各乘小舟,向寶船靠攏。
待所有軍士上船。鄭和一揮手,司旗官奮力揮旗,近百艘戰船上的碗口將軍一起點火。
“轟……”數百門火炮齊冒黑煙,巨大轟鳴聲震天響起。海鷗受到驚嚇,尖叫著飛向藍天。岸上,盡管所有百姓都已事先捂上耳朵,但仍被震得腦袋嗡嗡作響。
鄭和巍然不動。待硝煙散盡,鄭和走到船頭,最後麵向岸上軍民莊重的行了一個齊眉大揖,然後大手一招,用盡全身力氣喊道:“起錨揚帆,出使西洋……”
第三章 安南光復
一
三月的中國,仍處晚春時節,但在廣西更南麵的安南國,卻已進入夏季了。安南夏季多雨,經常是大雨瓢潑,數日不停。這一日傍晚,安南北部山區的官道上忽然出現了一支明朝大軍。因著暴雨方過,狹長的山路泥濘不堪,本應昂首闊步的兵士們隻能埋著頭小心邁步,行進得十分艱難。隊伍中間,一個約莫二十來歲年輕人正騎在一匹羸弱老馬上,沿著山道緩緩前行。
正行軍間,一個身著明朝三品文官常服的中年男子騎馬趕到年輕人駕前,拱手道:“陳王,再往前七八裏就是芹站了。將士們走了一天,已經疲憊不堪,今晚咱們就在芹站歇了吧?”
“到芹站了麽?”年輕人抬頭向前方瞅瞅,隨即溫顏一笑,操著生硬的漢語道,“下了一整天雨,將士們全身都已被淋濕,也該歇下來換身衣裳了。便依薛少卿之言。”
“是!”文官答應一聲,隨即調轉馬頭,向隊伍前方奔去。
眼見文官離去,年輕人微微一笑,又抬頭望了望兩旁的山川。此時天色已黑,道路兩旁的景色都已被夜色掩蓋,但在火光的映襯下,巍峨的山體仍依稀可見;而從陡峭的岩壁可知,路兩旁的高山都十分險峻。
“終於回家了!”年輕人自言自語一聲,繼而深吸一口氣,蒼白的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這位被稱做“陳王”的年輕人名叫陳天平,是原安南陳朝順宗國王陳顒的嫡孫。這一次,他是在南京接受了大明永樂天子的正式冊封,回安南襲承國王之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