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熾眼下的處境並不好。作為太祖親封的燕藩世子,當今天子的嫡長子,從禮法上說,他是東宮太子的不二人選。可是父皇登基已有一年,自己的母親也已正式冊封為後,可他的身份卻仍是個不尷不尬的皇長子!自靖難成功以來,高熾日盼月盼,就指望著一道旨意召他回京,可永樂卻一直以北京乃北方重鎮、天子行在,需由皇子坐鎮為由,讓他繼續待在北京留守。而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今年以來,朝中文武大臣乃至周王已連上三道奏疏,請天子早立太子、以定國本,可永樂卻一直敷衍搪塞,就是拖著不辦。尤令高熾惶恐的是,父皇在回應大臣的敕旨裏竟還有“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儲貳之位,豈當遽承”之類的話!什麽叫智識未廣?什麽叫德業未進?說白了就一句話,自己不合父皇心意!每念及此,高熾莫不膽顫心驚!現在,連自已唯一可以倚重的金忠也要離開,高熾傷感之餘,對前途命運也更生一股悲涼之感。
高熾的心結,金忠心知肚明。今日前來,他也有一肚子的話要和這位學生說。待王景弘將茶煮好奉上,金忠一揮手,內官都人們便躡手躡腳地退到山下。金忠將身子往高熾這邊湊了湊,輕聲道:“臣冒昧,敢問殿下心意究竟如何?”
高熾正在端茶,聞言右手頓時一抖,滾燙的茶水從杯中濺灑到手上,引來一陣鑽心的疼。高熾掏出手帕,將水漬擦了,強忍著痛幹笑道:“先生此言何意?”
“眼下並無他人,您又何必諱言?”金忠緊逼著道,“如今儲貳之位空懸,殿下身為嫡長子,卻遲遲不能繼位,莫非您果真對此無意乎?”
高熾一陣默然。一直以來,他與金忠對這奪儲之事都是心意相通,但像這麽直白地說出來倒是第一次。而高熾也明白,這是他最後一次與金忠當麵密談,接下來這位師傅就要回京履職,再見麵時,東宮之事恐就已成定局了,故其才會捅破這層窗戶紙,直問其心跡。
可是雖然明白金忠是要自己表態,但高熾卻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本來,對這太子寶座,他朱高熾於情於理都是當仁不讓;可眼下的形勢,皇上卻對他多有不滿,反而寵愛身為次子的高陽王朱高煦。朱高煦能征善戰,靖難中又屢立大功,這些都是自己比不了的。何況高煦久在軍旅,與武將們關係甚篤,可以輕易獲得那些燕藩舊將們的支持。父皇的江山是靠武力打下來的,有這樣一個武功赫赫、又深受燕藩舊將擁戴的二殿下在,他高熾雖然占據名分大義,但也實在沒有多少把握。思及於此,高熾一聲苦笑,搖搖頭道:“天意難測,如之奈何?隨波逐流,由他去吧!”
金忠萬沒想到,高熾竟是這麽個消極態度,一時有些發急:“殿下豈能這般想?正所謂事在人為,人定可以勝天,豈能稍有挫折便聽天由命?再說了,何為天意?立嫡立長,這才是千古不變之天意!殿下身居嫡長之位,本就已天命在手,又何來難測之說?”
高熾一陣默然。金忠知道,這位大殿下雖然心地仁慈,但有時卻懦弱了些,尤其是在麵對他那個威武蓋世的父皇時,更像老鼠撞著貓一般。他這一點不但不像當今的永樂天子,倒與那個已被革除掉的建文有些相似,難怪不招他老子喜歡。不過金忠也明白,相比那個粗暴魯莽、不可一世的朱高煦,眼前這位大殿下無疑更適合做一國之君,這也是他鼎力支持高熾的原因之一。眼見高熾不語,金忠知其心意,遂冷笑一聲道:“若臣所料不差,殿下如此猶疑,八成是擔心爭儲不成,反招禍患,故存了個退避三舍,以免其禍的念想。不知臣所言可是?”
被金忠說破心思,高熾的臉頓時一紅,尷尬一笑道:“先生果然好眼力。我是想,兄弟倪牆,既傷親情,又禍國家。父皇既然中意二弟,那我去位讓賢也未嚐不可。昔泰伯讓位於季歷,方有七百年姬周。我若能效法先賢,倒也不失為一千古美談。何況儲貳之位事關國本,我身體孱弱,貿然竊此重器,恐亦非好事,不若僅為一閑散親王,逍遙一生,也無不可!”
“糊塗!”高熾話音一落,金忠卻勃然大怒,當即拍案而起。高熾從未見金忠對自己這般態度,驚訝之餘頓時也張大了嘴巴。
“殿下之言有三大謬!”金忠伸出三根手指頭,大聲道,“其一,殿下說皇上中意高陽王,臣不知此言從何而來?陛下雖未許立您為太子,可也未說要立高陽王。四個月前,陛下還下旨,命高陽王赴開平備邊。若其果真屬意高陽王,又豈會在此時命其離京?由此可知,在陛下心中,殿下與高陽王孰立,尚在五五之間!”
高熾渾身一震——對啊,父皇若果要立二弟,自當會留其在京網羅勢力,造勢呼應,又豈會將他打發到開平那個鳥不拉屎的塞外孤城去?想到這裏,高熾心中不由一動。
“第二,殿下說願效法泰伯避位讓賢,可高陽王果真為賢乎?”金忠深吸口氣,冷冷道,“高陽王自小頑劣,此在燕藩時便人所共知。長大以後,其又混跡於行伍,不讀經書。像此等人,為將尚可,於治國安邦卻一竅不通;使其位居東宮,將來繼承大統,豈是國家之福?”
“先生這話偏激了吧。二弟讀書雖然差些,但也不至於朽木不可雕。何況父皇在藩邸時,常說二弟似他。以父王之文武全才,能說出此等話來,二弟文治功夫也未必差到哪去。”
</br>
高熾的心結,金忠心知肚明。今日前來,他也有一肚子的話要和這位學生說。待王景弘將茶煮好奉上,金忠一揮手,內官都人們便躡手躡腳地退到山下。金忠將身子往高熾這邊湊了湊,輕聲道:“臣冒昧,敢問殿下心意究竟如何?”
高熾正在端茶,聞言右手頓時一抖,滾燙的茶水從杯中濺灑到手上,引來一陣鑽心的疼。高熾掏出手帕,將水漬擦了,強忍著痛幹笑道:“先生此言何意?”
“眼下並無他人,您又何必諱言?”金忠緊逼著道,“如今儲貳之位空懸,殿下身為嫡長子,卻遲遲不能繼位,莫非您果真對此無意乎?”
高熾一陣默然。一直以來,他與金忠對這奪儲之事都是心意相通,但像這麽直白地說出來倒是第一次。而高熾也明白,這是他最後一次與金忠當麵密談,接下來這位師傅就要回京履職,再見麵時,東宮之事恐就已成定局了,故其才會捅破這層窗戶紙,直問其心跡。
可是雖然明白金忠是要自己表態,但高熾卻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本來,對這太子寶座,他朱高熾於情於理都是當仁不讓;可眼下的形勢,皇上卻對他多有不滿,反而寵愛身為次子的高陽王朱高煦。朱高煦能征善戰,靖難中又屢立大功,這些都是自己比不了的。何況高煦久在軍旅,與武將們關係甚篤,可以輕易獲得那些燕藩舊將們的支持。父皇的江山是靠武力打下來的,有這樣一個武功赫赫、又深受燕藩舊將擁戴的二殿下在,他高熾雖然占據名分大義,但也實在沒有多少把握。思及於此,高熾一聲苦笑,搖搖頭道:“天意難測,如之奈何?隨波逐流,由他去吧!”
金忠萬沒想到,高熾竟是這麽個消極態度,一時有些發急:“殿下豈能這般想?正所謂事在人為,人定可以勝天,豈能稍有挫折便聽天由命?再說了,何為天意?立嫡立長,這才是千古不變之天意!殿下身居嫡長之位,本就已天命在手,又何來難測之說?”
高熾一陣默然。金忠知道,這位大殿下雖然心地仁慈,但有時卻懦弱了些,尤其是在麵對他那個威武蓋世的父皇時,更像老鼠撞著貓一般。他這一點不但不像當今的永樂天子,倒與那個已被革除掉的建文有些相似,難怪不招他老子喜歡。不過金忠也明白,相比那個粗暴魯莽、不可一世的朱高煦,眼前這位大殿下無疑更適合做一國之君,這也是他鼎力支持高熾的原因之一。眼見高熾不語,金忠知其心意,遂冷笑一聲道:“若臣所料不差,殿下如此猶疑,八成是擔心爭儲不成,反招禍患,故存了個退避三舍,以免其禍的念想。不知臣所言可是?”
被金忠說破心思,高熾的臉頓時一紅,尷尬一笑道:“先生果然好眼力。我是想,兄弟倪牆,既傷親情,又禍國家。父皇既然中意二弟,那我去位讓賢也未嚐不可。昔泰伯讓位於季歷,方有七百年姬周。我若能效法先賢,倒也不失為一千古美談。何況儲貳之位事關國本,我身體孱弱,貿然竊此重器,恐亦非好事,不若僅為一閑散親王,逍遙一生,也無不可!”
“糊塗!”高熾話音一落,金忠卻勃然大怒,當即拍案而起。高熾從未見金忠對自己這般態度,驚訝之餘頓時也張大了嘴巴。
“殿下之言有三大謬!”金忠伸出三根手指頭,大聲道,“其一,殿下說皇上中意高陽王,臣不知此言從何而來?陛下雖未許立您為太子,可也未說要立高陽王。四個月前,陛下還下旨,命高陽王赴開平備邊。若其果真屬意高陽王,又豈會在此時命其離京?由此可知,在陛下心中,殿下與高陽王孰立,尚在五五之間!”
高熾渾身一震——對啊,父皇若果要立二弟,自當會留其在京網羅勢力,造勢呼應,又豈會將他打發到開平那個鳥不拉屎的塞外孤城去?想到這裏,高熾心中不由一動。
“第二,殿下說願效法泰伯避位讓賢,可高陽王果真為賢乎?”金忠深吸口氣,冷冷道,“高陽王自小頑劣,此在燕藩時便人所共知。長大以後,其又混跡於行伍,不讀經書。像此等人,為將尚可,於治國安邦卻一竅不通;使其位居東宮,將來繼承大統,豈是國家之福?”
“先生這話偏激了吧。二弟讀書雖然差些,但也不至於朽木不可雕。何況父皇在藩邸時,常說二弟似他。以父王之文武全才,能說出此等話來,二弟文治功夫也未必差到哪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