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正事了!”高巍心一緊,忙答道,“稟王爺,臣充任參軍,並非欲與王爺作對。隻是想藉此機會北上,有話稟告王爺。”
“哦?”朱棣冷冷一笑道,“有何事?盡管道來。”
高巍直起身子,略微激動地說道:“臣此來不為其他,實乃求大王息兵停戰,與朝廷重結舊好,以保天下太平,皇室和睦!”
“怎麽個和睦法?”朱棣歪著腦袋,若有所思地道。
見朱棣神態,高巍以為他心有所動,不由一陣暗喜,忙說道:“臣鬥膽進言,請大王顧念叔侄親情,就此罷兵,朝廷與燕藩和好如初,如此豈不大好?”
“要本王罷兵?”朱棣似笑非笑道,“若罷兵,朝廷又將如何待本王?”
“皇上乃大王親侄,且天性寬仁!若大王有意化幹戈為玉帛,止此兵戈,皇上又豈會再加治罪?臣願以性命相保,隻要大王罷兵,朝廷必會既往不咎,大王亦將福壽永年!”高巍信誓旦旦地答道。
“哈哈哈哈……”高巍話一說完,朱棣當即放聲大笑,笑聲中充斥著嘲諷、憤怒與不屑。高巍聽了,臉色不由有些發白。
“福壽永年?”方才的平和早已無影無蹤,此刻的燕王臉色十分猙獰,“爾是什麽東西,也配保本王性命?皇帝要是寬仁,要是顧念親情,又豈會連削諸藩,逼死柏弟?又豈會將本王逼至絕路?爾一個白髮老生,在家飴子弄孫,混個善終也就是了,卻也敢來這裏信口雌黃?”
“臣沒有信口雌黃!”朱棣的辱罵深深刺傷了高巍的自尊,他當即頂道,“臣之言俱是正理。王爺若能幡然悔悟,尚能保得榮華。否則縱然一時得勢,朝廷聚天下之力,終將蕩平燕藩,到時候王爺將悔之無及!”
“悔之無及?”朱棣不無戲謔地道,“靖難至今已有半年,本王連戰連捷,南軍屢戰屢敗。這就是朝廷的本事?平燕平成這般模樣,爾還有臉拿天下之力來唬本王?爾就不覺得羞嗎?”
朱棣說完,眾人哄堂大笑。方才高巍之言,已讓眾人怒不可遏,隻是有朱棣在,輪不到他們發話而已。此刻朱棣反唇相譏,眾人都覺得解氣,紛紛對高巍大加嘲諷。
高巍氣得渾身發抖,他感覺自己受到了平生最大的侮辱。但朱棣話糙理不糙,仗打到現在,南軍確實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想到這裏,高巍強忍怒氣,盡可能用誠懇的語氣勸道:“燕藩再強,亦隻是一藩而已。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王爺以武力相抗,終不可能是朝廷對手!臣懇請王爺能辨清大勢,不要再螳臂當車,行此無用之舉,還是與陛下重歸於好吧!”
“重歸於好?”朱棣譏諷道,“怎麽個重歸於好法?本王之前屢次上書,言明隻要皇上誅奸臣、正朝綱,本王即願卸甲休兵,赴京請罪!可結果呢?皇上均置之不理,一個答覆也無!這就是皇上願重歸於好的態度?爾此番要本王罷兵歸藩,那好,爾可有皇上赦免詔旨?可有齊泰、黃子澄的人頭?若有,本王絕無他言,當即單騎進京,請罪闕下!”
高巍啞口無言!他哪有什麽詔書、人頭?他此次前來,完全是一腔孤勇,想憑一己之力勸服朱棣。建文從頭到尾都沒給過燕藩一個承諾!至此,高巍終於理屈詞窮,再也說不出話來。
朱棣當然知道高巍根本不可能有什麽詔書、人頭。本來,他都不打算見這個迂腐老儒,和一個兩手空空的人有什麽好談的?不過後來,在金忠的建議下,朱棣改變了主意,決定見上高巍一見。
見高巍無話,朱棣頭一揚道:“爾先下去候著。本王有本奏與皇帝,既然爾來了,便由爾代為轉呈,也省得本王再遣使南下。”
朱棣話中語氣充滿了不屑,高巍從中感覺到了這位王爺對朝廷和建文的輕視。他正欲再爭,可馬和和黃儼已迎了上來,不由分說便將高巍先“請”了出去。
待高巍下殿,朱棣扭過頭,瞅了仍舊心不在焉的朱權一眼,隨即將目光瞄向了金忠。金忠會意,隨即出班奏道:“殿下,微臣以為,此次上疏,言語間不妨犀利些,也好讓朝廷能夠明是非,辨忠奸。”
朱棣點了點頭。這是之前就已商量好的。早在靖難之初,朱棣便曾上了一道奏本,其間他言辭誠懇,極盡謙卑,可以說到了聲淚俱下的地步,無奈朝廷置之不理。而如今,燕藩連連獲勝,實力今非昔比;南軍卻連戰無功,舉步維艱,此消彼長之下,朱棣已多多少少有了些說硬話的本錢。
不過金忠此時提起這議定之事,並非要再次提醒朱棣。他不過是以此為引罷了,真正重要的還是下文:“殿下,此疏意義重大,事關朝廷對我燕藩態度,因此臣等不敢代勞,還請殿下仔細斟酌,親書其詳。”
“斟酌可以,動筆就算了。”朱棣擺擺手回應道,“本王帶兵日久,文字上的功夫早稀疏了。前兩日練字,竟無一個入眼的。真要拿到朝廷,必會被那些左班文臣引以為笑,故還是讓別人代筆的好。”
金忠聽完,故作猶豫道:“若無殿下親筆,朝廷恐疑我誠意,其效果必然不佳!”說到這裏,他又看了看朱權,忽然大喜道,“有了!寧王書法,向來冠絕諸王。眼下燕寧合流,寧王殿下與大王便是一體。此書由大王授意、寧王手書,送與朝廷,其效豈不更佳?”
</br>
“哦?”朱棣冷冷一笑道,“有何事?盡管道來。”
高巍直起身子,略微激動地說道:“臣此來不為其他,實乃求大王息兵停戰,與朝廷重結舊好,以保天下太平,皇室和睦!”
“怎麽個和睦法?”朱棣歪著腦袋,若有所思地道。
見朱棣神態,高巍以為他心有所動,不由一陣暗喜,忙說道:“臣鬥膽進言,請大王顧念叔侄親情,就此罷兵,朝廷與燕藩和好如初,如此豈不大好?”
“要本王罷兵?”朱棣似笑非笑道,“若罷兵,朝廷又將如何待本王?”
“皇上乃大王親侄,且天性寬仁!若大王有意化幹戈為玉帛,止此兵戈,皇上又豈會再加治罪?臣願以性命相保,隻要大王罷兵,朝廷必會既往不咎,大王亦將福壽永年!”高巍信誓旦旦地答道。
“哈哈哈哈……”高巍話一說完,朱棣當即放聲大笑,笑聲中充斥著嘲諷、憤怒與不屑。高巍聽了,臉色不由有些發白。
“福壽永年?”方才的平和早已無影無蹤,此刻的燕王臉色十分猙獰,“爾是什麽東西,也配保本王性命?皇帝要是寬仁,要是顧念親情,又豈會連削諸藩,逼死柏弟?又豈會將本王逼至絕路?爾一個白髮老生,在家飴子弄孫,混個善終也就是了,卻也敢來這裏信口雌黃?”
“臣沒有信口雌黃!”朱棣的辱罵深深刺傷了高巍的自尊,他當即頂道,“臣之言俱是正理。王爺若能幡然悔悟,尚能保得榮華。否則縱然一時得勢,朝廷聚天下之力,終將蕩平燕藩,到時候王爺將悔之無及!”
“悔之無及?”朱棣不無戲謔地道,“靖難至今已有半年,本王連戰連捷,南軍屢戰屢敗。這就是朝廷的本事?平燕平成這般模樣,爾還有臉拿天下之力來唬本王?爾就不覺得羞嗎?”
朱棣說完,眾人哄堂大笑。方才高巍之言,已讓眾人怒不可遏,隻是有朱棣在,輪不到他們發話而已。此刻朱棣反唇相譏,眾人都覺得解氣,紛紛對高巍大加嘲諷。
高巍氣得渾身發抖,他感覺自己受到了平生最大的侮辱。但朱棣話糙理不糙,仗打到現在,南軍確實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想到這裏,高巍強忍怒氣,盡可能用誠懇的語氣勸道:“燕藩再強,亦隻是一藩而已。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王爺以武力相抗,終不可能是朝廷對手!臣懇請王爺能辨清大勢,不要再螳臂當車,行此無用之舉,還是與陛下重歸於好吧!”
“重歸於好?”朱棣譏諷道,“怎麽個重歸於好法?本王之前屢次上書,言明隻要皇上誅奸臣、正朝綱,本王即願卸甲休兵,赴京請罪!可結果呢?皇上均置之不理,一個答覆也無!這就是皇上願重歸於好的態度?爾此番要本王罷兵歸藩,那好,爾可有皇上赦免詔旨?可有齊泰、黃子澄的人頭?若有,本王絕無他言,當即單騎進京,請罪闕下!”
高巍啞口無言!他哪有什麽詔書、人頭?他此次前來,完全是一腔孤勇,想憑一己之力勸服朱棣。建文從頭到尾都沒給過燕藩一個承諾!至此,高巍終於理屈詞窮,再也說不出話來。
朱棣當然知道高巍根本不可能有什麽詔書、人頭。本來,他都不打算見這個迂腐老儒,和一個兩手空空的人有什麽好談的?不過後來,在金忠的建議下,朱棣改變了主意,決定見上高巍一見。
見高巍無話,朱棣頭一揚道:“爾先下去候著。本王有本奏與皇帝,既然爾來了,便由爾代為轉呈,也省得本王再遣使南下。”
朱棣話中語氣充滿了不屑,高巍從中感覺到了這位王爺對朝廷和建文的輕視。他正欲再爭,可馬和和黃儼已迎了上來,不由分說便將高巍先“請”了出去。
待高巍下殿,朱棣扭過頭,瞅了仍舊心不在焉的朱權一眼,隨即將目光瞄向了金忠。金忠會意,隨即出班奏道:“殿下,微臣以為,此次上疏,言語間不妨犀利些,也好讓朝廷能夠明是非,辨忠奸。”
朱棣點了點頭。這是之前就已商量好的。早在靖難之初,朱棣便曾上了一道奏本,其間他言辭誠懇,極盡謙卑,可以說到了聲淚俱下的地步,無奈朝廷置之不理。而如今,燕藩連連獲勝,實力今非昔比;南軍卻連戰無功,舉步維艱,此消彼長之下,朱棣已多多少少有了些說硬話的本錢。
不過金忠此時提起這議定之事,並非要再次提醒朱棣。他不過是以此為引罷了,真正重要的還是下文:“殿下,此疏意義重大,事關朝廷對我燕藩態度,因此臣等不敢代勞,還請殿下仔細斟酌,親書其詳。”
“斟酌可以,動筆就算了。”朱棣擺擺手回應道,“本王帶兵日久,文字上的功夫早稀疏了。前兩日練字,竟無一個入眼的。真要拿到朝廷,必會被那些左班文臣引以為笑,故還是讓別人代筆的好。”
金忠聽完,故作猶豫道:“若無殿下親筆,朝廷恐疑我誠意,其效果必然不佳!”說到這裏,他又看了看朱權,忽然大喜道,“有了!寧王書法,向來冠絕諸王。眼下燕寧合流,寧王殿下與大王便是一體。此書由大王授意、寧王手書,送與朝廷,其效豈不更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