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忠此話怎講?”強捺心中憤怒,朱棣冷冷問道。
“王爺!”金忠整理好思緒,冷靜言道,“此次大寧軍馬全數南下,大寧一地已無我明軍鎮守。即便王爺不允賜土,朵顏三衛亦會趁機占奪。胡人豺狼心性,不知忠義為何物,想讓兀良哈人顧及當年朝廷收留之恩而不趁火打劫,幾無可能。若果真如此,不但大寧之失不可免,王爺還少了一支精銳韃騎。且將來朵顏三衛亦會成為大明之敵。橫豎不能守,兩害相權取其輕,倒不如做個人情,允諾將大寧賜予三衛!”
金忠這話確實有道理。要和聚天下之力的朝廷作對,朱棣絕不可能放過任何一支可以收附的兵馬。若果真這樣,那大寧便真就成了砧板上的肉,隻能任胡人肆虐。以燕藩的實力,絕無餘力在與朝廷交鋒的同時再去守一個孤懸塞外,無依無憑的大寧。但明知這些,也不足以讓朱棣答應“賜土”。聽完金忠之言,朱棣冷笑一聲道:“若兀良哈人有膽,便盡管來取便是。‘割地’乃遺臭萬年之舉,本王不是石敬瑭,絕不敢應允此事!”
金忠無可奈何地一笑。他明白朱棣內心的想法。若不答應割地,那即便大寧現在丟了,待將來天下落入己手,朱棣仍可以理直氣壯地派兵把它奪回來。以明朝國力,莫說區區朵顏三衛,就是把漠北的韃靼和瓦剌兩大部落統統加上,照樣遠不是中國對手。可若一旦應允,那麻煩可就大了。雖然朱棣從未明言。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旦靖難成功,他絕無可能隻當個周公這麽簡單。若其登基為帝,那這番賜土承諾便成了金口玉言。華夏不是夷狄,對外藩背信棄義,這種事身為皇帝者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為的。到時候不光是他朱棣,就是其繼位者,亦不能仗勢欺人,無故違反承諾。那樣的話,除非朵顏三衛謀反,否則大寧就無論如何也收不回來了。
若僅是如此,那金忠也絕對贊成拒絕割地。朵顏三衛韃騎固然驍勇,但少了他們,燕藩也未必就不能成事。但金忠明白,事情沒有這麽簡單。一拱手,金忠沉痛道:“據臣打探,現朵顏三衛中已有殘元信使出沒。想來是韃靼知我大明內亂,意欲趁火打劫。若將朵顏三衛逼向殘元朝廷,那韃子必然會南侵。到時候我燕藩南要對抗南軍,北麵還要抵禦韃子,隻怕……”
金忠沒有說完,但朱棣已是渾身一抖。不錯,若自己拒絕割地,那朵顏三衛奪取大寧後,為防將來遭報復,必然引韃靼自保。韃靼乃元廷餘孽,重返中國之心一直不死。若能有此良機,他們就算以前內部不合,也多半會齊心南下。即便韃子之力不足以再占中國,但哪怕隻是到北平洗劫一番,也不是眼下的燕藩能承受得了的。可若答應割土,朵顏三衛得以獨占大寧,那他們必然不希望殘元朝廷插上一腳,並且會盡心竭力地助自己靖難成功,以確保承諾得以兌現。算來算去,朱棣不得不承認,割讓大寧,已成為自己的唯一選擇。
“大寧自古非中國之地,雨水稀少,土地貧瘠,不適屯墾;且其孤懸塞外,無險可守,大明要長據此地,必需屯重兵,耗重餉,於國家卻無太大裨益。棄掉大寧,隻把住燕山諸隘口,我中國則進可攻、退可守,不僅耗費大大減少,且仍可隨時出塞擊胡。以漢唐之盛,尚且不謀塞外之地,便是因其得不償失也……”金忠仍在為放棄大寧尋找理由,但朱棣清楚,這不過是為求自己心安的藉口罷了。大寧之地宜牧不宜耕,又孤懸塞外,直麵胡虜,對中原朝廷來說確實是得不償失,這一點朱棣以前便明白。但主動棄土是一回事,被逼“賜土”又是另一回事。昔日的華夏王朝哪怕是在最鼎盛時,也都曾有過棄土之舉,但那是在權衡利弊後的主動放棄,與被胡人脅迫割地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賜土”,對朱棣、對大明朝來說,都無疑是大大的侮辱!
不過朱棣終於還是接受了金忠的建言。畢竟他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苦澀一笑,朱棣無奈地道:“便照爾之言辦吧!”說到這裏,朱棣眼中閃過一道精光,驟然厲聲道,“告訴兀良哈人,若膽敢背棄燕藩,背棄大明,那本王必將嚴懲不貸!”
“遵旨!”金忠拱手一躬。頭一回,他在自己的建言被朱棣採納後不但不覺欣喜,反而痛苦萬分。望著朱棣充滿怒火的眸子,金忠長嘆口氣,步履沉重地走出門去。
望著金忠遠去的背影,朱棣的心緒久久不能平息。忽然,他走到窗前,仰望天空,用壓抑的嗓音狠狠吼道:“本王絕不做石敬瑭!總有一日,本王要將大寧之辱十倍補回……”在這一刻,朱棣第一次對將來手握權柄後的國策有了朦朧的設想。雖然,他眼下的身份不過是一個謀逆的藩王。
在朵顏三衛胡騎依照約定趕到大寧城下後,燕軍終於要拔營南歸了。這一日風和日麗,上午,朱權與朱棣在王府承運殿內暢談半日,隨即兄弟二人手挽手一起登車,向南門駛去。
南門外,三萬燕軍,一萬朵顏韃騎以及徵集到的近三萬原大寧軍已整裝列隊。當燕王的車駕駛出南門時,官道兩旁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寧王朱權此刻心情不錯。他數日前已令王府內官攜自己的令旨前往鬆亭關,召營州三護衛回防大寧。隻要燕軍一走,自己就徹底解脫了。於燕王,自己協助他將大寧都司兵馬悉數徵收;於朝廷,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仍沒有背叛,且還保住了大寧城。有這麽一番“功績”,到時候無論獲勝的是燕王還是朝廷,他們應都不會再為難自己。至少短期內,自己一方藩王的地位是保住了。
</br>
“王爺!”金忠整理好思緒,冷靜言道,“此次大寧軍馬全數南下,大寧一地已無我明軍鎮守。即便王爺不允賜土,朵顏三衛亦會趁機占奪。胡人豺狼心性,不知忠義為何物,想讓兀良哈人顧及當年朝廷收留之恩而不趁火打劫,幾無可能。若果真如此,不但大寧之失不可免,王爺還少了一支精銳韃騎。且將來朵顏三衛亦會成為大明之敵。橫豎不能守,兩害相權取其輕,倒不如做個人情,允諾將大寧賜予三衛!”
金忠這話確實有道理。要和聚天下之力的朝廷作對,朱棣絕不可能放過任何一支可以收附的兵馬。若果真這樣,那大寧便真就成了砧板上的肉,隻能任胡人肆虐。以燕藩的實力,絕無餘力在與朝廷交鋒的同時再去守一個孤懸塞外,無依無憑的大寧。但明知這些,也不足以讓朱棣答應“賜土”。聽完金忠之言,朱棣冷笑一聲道:“若兀良哈人有膽,便盡管來取便是。‘割地’乃遺臭萬年之舉,本王不是石敬瑭,絕不敢應允此事!”
金忠無可奈何地一笑。他明白朱棣內心的想法。若不答應割地,那即便大寧現在丟了,待將來天下落入己手,朱棣仍可以理直氣壯地派兵把它奪回來。以明朝國力,莫說區區朵顏三衛,就是把漠北的韃靼和瓦剌兩大部落統統加上,照樣遠不是中國對手。可若一旦應允,那麻煩可就大了。雖然朱棣從未明言。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旦靖難成功,他絕無可能隻當個周公這麽簡單。若其登基為帝,那這番賜土承諾便成了金口玉言。華夏不是夷狄,對外藩背信棄義,這種事身為皇帝者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為的。到時候不光是他朱棣,就是其繼位者,亦不能仗勢欺人,無故違反承諾。那樣的話,除非朵顏三衛謀反,否則大寧就無論如何也收不回來了。
若僅是如此,那金忠也絕對贊成拒絕割地。朵顏三衛韃騎固然驍勇,但少了他們,燕藩也未必就不能成事。但金忠明白,事情沒有這麽簡單。一拱手,金忠沉痛道:“據臣打探,現朵顏三衛中已有殘元信使出沒。想來是韃靼知我大明內亂,意欲趁火打劫。若將朵顏三衛逼向殘元朝廷,那韃子必然會南侵。到時候我燕藩南要對抗南軍,北麵還要抵禦韃子,隻怕……”
金忠沒有說完,但朱棣已是渾身一抖。不錯,若自己拒絕割地,那朵顏三衛奪取大寧後,為防將來遭報復,必然引韃靼自保。韃靼乃元廷餘孽,重返中國之心一直不死。若能有此良機,他們就算以前內部不合,也多半會齊心南下。即便韃子之力不足以再占中國,但哪怕隻是到北平洗劫一番,也不是眼下的燕藩能承受得了的。可若答應割土,朵顏三衛得以獨占大寧,那他們必然不希望殘元朝廷插上一腳,並且會盡心竭力地助自己靖難成功,以確保承諾得以兌現。算來算去,朱棣不得不承認,割讓大寧,已成為自己的唯一選擇。
“大寧自古非中國之地,雨水稀少,土地貧瘠,不適屯墾;且其孤懸塞外,無險可守,大明要長據此地,必需屯重兵,耗重餉,於國家卻無太大裨益。棄掉大寧,隻把住燕山諸隘口,我中國則進可攻、退可守,不僅耗費大大減少,且仍可隨時出塞擊胡。以漢唐之盛,尚且不謀塞外之地,便是因其得不償失也……”金忠仍在為放棄大寧尋找理由,但朱棣清楚,這不過是為求自己心安的藉口罷了。大寧之地宜牧不宜耕,又孤懸塞外,直麵胡虜,對中原朝廷來說確實是得不償失,這一點朱棣以前便明白。但主動棄土是一回事,被逼“賜土”又是另一回事。昔日的華夏王朝哪怕是在最鼎盛時,也都曾有過棄土之舉,但那是在權衡利弊後的主動放棄,與被胡人脅迫割地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賜土”,對朱棣、對大明朝來說,都無疑是大大的侮辱!
不過朱棣終於還是接受了金忠的建言。畢竟他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苦澀一笑,朱棣無奈地道:“便照爾之言辦吧!”說到這裏,朱棣眼中閃過一道精光,驟然厲聲道,“告訴兀良哈人,若膽敢背棄燕藩,背棄大明,那本王必將嚴懲不貸!”
“遵旨!”金忠拱手一躬。頭一回,他在自己的建言被朱棣採納後不但不覺欣喜,反而痛苦萬分。望著朱棣充滿怒火的眸子,金忠長嘆口氣,步履沉重地走出門去。
望著金忠遠去的背影,朱棣的心緒久久不能平息。忽然,他走到窗前,仰望天空,用壓抑的嗓音狠狠吼道:“本王絕不做石敬瑭!總有一日,本王要將大寧之辱十倍補回……”在這一刻,朱棣第一次對將來手握權柄後的國策有了朦朧的設想。雖然,他眼下的身份不過是一個謀逆的藩王。
在朵顏三衛胡騎依照約定趕到大寧城下後,燕軍終於要拔營南歸了。這一日風和日麗,上午,朱權與朱棣在王府承運殿內暢談半日,隨即兄弟二人手挽手一起登車,向南門駛去。
南門外,三萬燕軍,一萬朵顏韃騎以及徵集到的近三萬原大寧軍已整裝列隊。當燕王的車駕駛出南門時,官道兩旁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寧王朱權此刻心情不錯。他數日前已令王府內官攜自己的令旨前往鬆亭關,召營州三護衛回防大寧。隻要燕軍一走,自己就徹底解脫了。於燕王,自己協助他將大寧都司兵馬悉數徵收;於朝廷,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仍沒有背叛,且還保住了大寧城。有這麽一番“功績”,到時候無論獲勝的是燕王還是朝廷,他們應都不會再為難自己。至少短期內,自己一方藩王的地位是保住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