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微微一笑,將嘴巴湊近朱棣耳邊低語一番,朱棣聽著,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接下來的幾日裏,朱棣興致大發,整日在寧王府中與朱權飲酒作樂,大敘親情。席間,朱棣特地提出,隻帶走大寧都司轄下兵馬,並徵召轄境內的朵顏三衛。至於作為寧王親軍的營州三護衛,則仍由朱權掌握,連他本人都可以繼續留在大寧。朱權暗中思忖,朱棣的要求雖遠超自己的原先設想,但至少沒有強把自己綁上他的靖難戰車。營州三護衛共近兩萬人,是大寧最精銳的軍隊。現在北麵的韃靼正處內亂,境內的朵顏三衛胡部也被燕藩徵發,大寧並無大的內憂外患。以兩萬人馬雖不足以控製大寧全境,但守住大寧城還是沒問題的。朱權也明白,自己與朱棣討價還價的本錢不多,能得到這些已屬不易。甚至他不無安慰地想到,正因為朱棣此番獅子大開口,才更顯其放自己一馬乃真心實意;若他二話不說就答應自己之前的提議,那自己還真得考慮下這位大兄是否是別有用心了。局勢發展到今天,朱權已無當初爭奪國柄的念頭,能安安穩穩地做個太平王爺,已是他眼下最好的結果。權衡利弊之下,朱權終於答應了朱棣的提議。不過,在協助燕軍收編大寧軍時,朱權也耍了一個小滑頭,他隻口諭大寧都司諸將歸順燕藩,至於手令則是堅決不發。他絕不能留下私通燕藩的把柄。好在朱棣似乎對此並不在意。如此一來,兄弟二人各得其所,彼此間頓時顯出一副兄弟情深之態。
有了寧王的支持,再加上燕王本身的威信,收編大寧軍馬並未遇到大的困難。為了讓這些歸附將士更加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朱棣更是放出風聲,稱隻要隨己靖難,事成之後大寧將士皆可回遷內地。大寧將士多是燕趙人士,長年背井離鄉在塞外屯墾戍邊,思鄉之情十分濃鬱。此番見有返鄉希望,大家自然歡欣鼓舞。在這種皆大歡喜的氛圍下,除鬆亭關諸部暫無動靜外,其餘各衛所相繼歸入燕王麾下。
就在朱棣為燕軍的不斷壯大而開心不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他的春風得意頃刻間化為烏有,並由此陷入深深的痛苦和屈辱當中。
八
這一日午後,朱棣正欲躺下小歇,金忠一臉沉重地走了進來。
見金忠如此神色,朱棣心中一凜。他已授予金忠全權,負責招攬大寧諸衛及朵顏三衛胡部的諸般事宜,莫非這其中出了什麽岔子?
“招附之事出什麽差錯麽?朵顏三衛不願歸附?”按捺住心中的不安,朱棣沉著問道。現在大寧諸衛已收編得七七八八了,鬆亭關是由朱棣親派馬和負責,金忠這邊要出差錯便能是朵顏三衛的這幫兀良哈人。
“回王爺話!”金忠躬身道,“朵顏衛頭領脫兒火察、福餘衛頭領安出、泰寧衛頭領忽刺班胡已聯名來信,言三部願追隨大王,南下靖難!大王送去的綢緞和茶磚他們也都收下了。”
“好啊!”朱棣一拍手,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隻要三部願附,則我燕藩如虎添翼。兀良哈人昔日隨本王討伐殘元朝廷,十分得力,此番他們又慷慨相助,實乃忠勇之輩!爾再去和他們說,隻要靖難功成,本王絕不吝爵祿金銀之賞!”
“王爺!”金忠的臉上卻一絲笑容也無,“隻是他們還有一個要求!”
“有何要求?隻管講出,隻要本王有的,但無不允!”
金忠小心翼翼地瞄了朱棣一眼,猶豫半天才囁嚅道:“他們要王爺靖難功成後,將大寧之地賜予他們!”
“什麽?”朱棣臉色大變,當即矍然而起道,“割地給胡人?”
“是!”金忠無可奈何地咽下一口唾沫道,“三人言,大寧非華夏舊土,且位於塞外,不適農耕,於大明並無太大用處。若能將此地賜予他們,作為牧馬之所,則三衛必誓死效忠殿下,並永為大明屏藩!”
“胡扯!”朱棣怒髮衝冠道,“大寧之地,乃父皇在世時所得,已納入中國疆土!本王就藩北平,為大明戍守北疆,豈能將祖宗之地讓與夷狄!兀良哈人狼子野心,其心當誅!”
金忠露出一絲苦笑。“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一直是大明君臣最引以為傲的功績。開國以來,明朝屢次派兵出塞,打擊北元;雖也遭過敗績,但從不曾有半點退縮。正是在這種持之以恆的打擊下,蒙元勢力不僅在中原迅速消失殆盡,連在其老巢漠北,也都陷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不能再對中國形成威脅。朵顏三衛雖早與韃靼的北元朝廷斷絕關係,但畢竟也是蒙古部族。在這個視韃子如寇讎的時代,讓朱棣這樣一位皇族親王,一位曾經屢次出塞伐胡的北軍統帥“賜土”給韃子,莫說朱棣勃然大怒,連金忠自己都覺得難以接受。
但憤怒歸憤怒。金忠卻也有自己的計較。思忖再三,金忠嘆口氣道:“王爺!朵顏三衛固然是無恥之極,然值此之際,臣以為別無他途可選。應允賜地,實乃眼下不得不為之舉!”
若是別人說這種話,朱棣沒準兒當場就命人把他拖出去打了。但從金忠口中道出這些,朱棣在憤怒之餘,卻也稍微冷靜了下來。對於金忠,朱棣還是有些了解的。金忠進入燕府後,朱棣曾暗中派人查過他的底。金忠是寧波人士,祖上曾為南宋世宦。蒙元滅宋,金家就此沒落,其祖甚至曾淪為蒙古貴族之奴。終元一朝,蒙人視漢人如豬犬,金忠祖上備受欺淩,他本人對韃子自然是滿腔恨意。這一點,從金忠從來隻稱朱棣為“王爺”或者“殿下”,而絕不使用“使長”這一元朝習稱中便可瞧得端倪。這樣一個人物,卻對割地給韃子持贊成態度,朱棣便不能冒冒然地將其視為悖逆。
</br>
接下來的幾日裏,朱棣興致大發,整日在寧王府中與朱權飲酒作樂,大敘親情。席間,朱棣特地提出,隻帶走大寧都司轄下兵馬,並徵召轄境內的朵顏三衛。至於作為寧王親軍的營州三護衛,則仍由朱權掌握,連他本人都可以繼續留在大寧。朱權暗中思忖,朱棣的要求雖遠超自己的原先設想,但至少沒有強把自己綁上他的靖難戰車。營州三護衛共近兩萬人,是大寧最精銳的軍隊。現在北麵的韃靼正處內亂,境內的朵顏三衛胡部也被燕藩徵發,大寧並無大的內憂外患。以兩萬人馬雖不足以控製大寧全境,但守住大寧城還是沒問題的。朱權也明白,自己與朱棣討價還價的本錢不多,能得到這些已屬不易。甚至他不無安慰地想到,正因為朱棣此番獅子大開口,才更顯其放自己一馬乃真心實意;若他二話不說就答應自己之前的提議,那自己還真得考慮下這位大兄是否是別有用心了。局勢發展到今天,朱權已無當初爭奪國柄的念頭,能安安穩穩地做個太平王爺,已是他眼下最好的結果。權衡利弊之下,朱權終於答應了朱棣的提議。不過,在協助燕軍收編大寧軍時,朱權也耍了一個小滑頭,他隻口諭大寧都司諸將歸順燕藩,至於手令則是堅決不發。他絕不能留下私通燕藩的把柄。好在朱棣似乎對此並不在意。如此一來,兄弟二人各得其所,彼此間頓時顯出一副兄弟情深之態。
有了寧王的支持,再加上燕王本身的威信,收編大寧軍馬並未遇到大的困難。為了讓這些歸附將士更加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朱棣更是放出風聲,稱隻要隨己靖難,事成之後大寧將士皆可回遷內地。大寧將士多是燕趙人士,長年背井離鄉在塞外屯墾戍邊,思鄉之情十分濃鬱。此番見有返鄉希望,大家自然歡欣鼓舞。在這種皆大歡喜的氛圍下,除鬆亭關諸部暫無動靜外,其餘各衛所相繼歸入燕王麾下。
就在朱棣為燕軍的不斷壯大而開心不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他的春風得意頃刻間化為烏有,並由此陷入深深的痛苦和屈辱當中。
八
這一日午後,朱棣正欲躺下小歇,金忠一臉沉重地走了進來。
見金忠如此神色,朱棣心中一凜。他已授予金忠全權,負責招攬大寧諸衛及朵顏三衛胡部的諸般事宜,莫非這其中出了什麽岔子?
“招附之事出什麽差錯麽?朵顏三衛不願歸附?”按捺住心中的不安,朱棣沉著問道。現在大寧諸衛已收編得七七八八了,鬆亭關是由朱棣親派馬和負責,金忠這邊要出差錯便能是朵顏三衛的這幫兀良哈人。
“回王爺話!”金忠躬身道,“朵顏衛頭領脫兒火察、福餘衛頭領安出、泰寧衛頭領忽刺班胡已聯名來信,言三部願追隨大王,南下靖難!大王送去的綢緞和茶磚他們也都收下了。”
“好啊!”朱棣一拍手,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隻要三部願附,則我燕藩如虎添翼。兀良哈人昔日隨本王討伐殘元朝廷,十分得力,此番他們又慷慨相助,實乃忠勇之輩!爾再去和他們說,隻要靖難功成,本王絕不吝爵祿金銀之賞!”
“王爺!”金忠的臉上卻一絲笑容也無,“隻是他們還有一個要求!”
“有何要求?隻管講出,隻要本王有的,但無不允!”
金忠小心翼翼地瞄了朱棣一眼,猶豫半天才囁嚅道:“他們要王爺靖難功成後,將大寧之地賜予他們!”
“什麽?”朱棣臉色大變,當即矍然而起道,“割地給胡人?”
“是!”金忠無可奈何地咽下一口唾沫道,“三人言,大寧非華夏舊土,且位於塞外,不適農耕,於大明並無太大用處。若能將此地賜予他們,作為牧馬之所,則三衛必誓死效忠殿下,並永為大明屏藩!”
“胡扯!”朱棣怒髮衝冠道,“大寧之地,乃父皇在世時所得,已納入中國疆土!本王就藩北平,為大明戍守北疆,豈能將祖宗之地讓與夷狄!兀良哈人狼子野心,其心當誅!”
金忠露出一絲苦笑。“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一直是大明君臣最引以為傲的功績。開國以來,明朝屢次派兵出塞,打擊北元;雖也遭過敗績,但從不曾有半點退縮。正是在這種持之以恆的打擊下,蒙元勢力不僅在中原迅速消失殆盡,連在其老巢漠北,也都陷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不能再對中國形成威脅。朵顏三衛雖早與韃靼的北元朝廷斷絕關係,但畢竟也是蒙古部族。在這個視韃子如寇讎的時代,讓朱棣這樣一位皇族親王,一位曾經屢次出塞伐胡的北軍統帥“賜土”給韃子,莫說朱棣勃然大怒,連金忠自己都覺得難以接受。
但憤怒歸憤怒。金忠卻也有自己的計較。思忖再三,金忠嘆口氣道:“王爺!朵顏三衛固然是無恥之極,然值此之際,臣以為別無他途可選。應允賜地,實乃眼下不得不為之舉!”
若是別人說這種話,朱棣沒準兒當場就命人把他拖出去打了。但從金忠口中道出這些,朱棣在憤怒之餘,卻也稍微冷靜了下來。對於金忠,朱棣還是有些了解的。金忠進入燕府後,朱棣曾暗中派人查過他的底。金忠是寧波人士,祖上曾為南宋世宦。蒙元滅宋,金家就此沒落,其祖甚至曾淪為蒙古貴族之奴。終元一朝,蒙人視漢人如豬犬,金忠祖上備受欺淩,他本人對韃子自然是滿腔恨意。這一點,從金忠從來隻稱朱棣為“王爺”或者“殿下”,而絕不使用“使長”這一元朝習稱中便可瞧得端倪。這樣一個人物,卻對割地給韃子持贊成態度,朱棣便不能冒冒然地將其視為悖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