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長平本身是整個上黨地區具有多重軍事地理優越條件的戰略重地。
長平廣四十餘公裏,袤三十餘公裏,略呈矩形,麵積近一千平方公裏。地勢東、西、北三麵環山,狀若箕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丹河與地勢平行縱貫全境。
整個長平地區可以這樣來定位,即以丘陵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
其主幹河流為丹河,與五大支流許河、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祿河成網狀遍布全境,水資源豐富。這樣的地理環境之於戰爭,可借山勢依憑;借丘陵隱蔽;借河穀平川調度和運輸,保證了後勤裝備的供應。
廉頗在長平金門山下,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廉頗不獨有水寬穀深的丹河可憑,還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大製高點,可鳥瞰數十裏,敵我動靜,一目了然。
就這樣,趙軍充分利用所占據的有利地形,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一連堅持數載,使急於求戰的秦軍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逼近金門一尺。廉頗令各營用心把守,不與秦兵接戰。且出戰者,雖勝也斬!
王齕領兵直逼金門山,距趙營僅數裏。多次上前挑戰,廉頗均避戰不出。秦軍不得已隻好多次強攻趙營。雙方互有傷亡。趙軍西防線連續被拔下另營。廉頗則是繼續高築壁壘堅守不出。
雙方一直在長平一帶整整相持了兩年多的時間。
現在,我們就史書中所能夠提供的一些情況對於長平之戰最關鍵的幾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我們指出幾條事實來做討論依據:
一,相持期間,趙孝成王幾次希望廉頗出戰,廉頗均予以拒絕;
二,範睢入趙散布廉頗不臣之謠言;
三,趙王以趙括代替廉頗,並由邯鄲向長平前線增兵二十五萬,合兵四十五萬有餘,放棄防守戰術,主動進攻秦軍。
由上麵第一、第三條材料,我們要來解答一個問題:秦軍於長平相持戰期間投入了多少兵力。
我們在過去的觀念裏使終認為,白起全殲趙軍45萬,所以秦軍投入怎麽也得有五、六十萬吧。而且後來秦王親自前往河內,徵發了所有十五歲男子組成了一軍由長平背後切入,斷絕了邯鄲與長平之間的聯繫。看似五、六十的說法似乎很有可信性。
但是我必須得說一句,秦軍最終投入兵力我們先不去討論,就長平兩年多的相持戰期間,秦軍數量絕對沒有那麽多,應該在廉頗軍二十萬之下。
理由很簡單,趙王曾經多次與廉頗交換意見,希望廉頗主動進攻以結束戰爭。這一點說的再明白一點就是趙王希望廉頗以二十萬軍隊發動進攻。我想無論趙王愚蠢到什麽程度也不至於打算以二十萬軍隊去進攻五、六十萬龐大的秦軍部隊吧?所以,當時與廉頗連著打了兩年多相持戰的這股秦軍最起碼應該是“看似能打敗”的規模。估計其始終也就保持了一個十五、六萬的規模。
打個比方,就說釣魚。大家都知道釣魚需要魚餌。你在河邊打算釣條鯉魚什麽的,玩高級點先去抓條活蚯蚓做餌,那麽這鯉魚可能就上鉤了。但如果你拿個鯊魚頭做餌,敢問哪條笨魚還會上鉤?
就連那個糊塗的齊緡王在選擇迎戰五國聯軍時,齊軍在數量上也沒有絲毫劣勢。所以說除非你有絕對的取勝之策,比如白起攻楚時那樣,要不沒有誰會整天想著拿二十萬趙軍去弓五、六十萬秦軍。別說軍事家不會,政治家不會,就連普通老百姓都不會這麽想。給你二十萬中國解放軍去打五十萬美軍你幹嗎?
這裏插一句對戰國時代各國軍隊數量的看法。前文提過,戰國時某國的軍隊數量基本就是國家的總戶數,一戶出一丁基本就是最大動兵極限。基本上一個國家的最大軍隊數量相當與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成年男子總數的一半。
但是,軍隊數量是成年男子數量的一半,並不代表投入戰爭的男子隻有一半。事實上,國家征戰,除了前線作戰以外,還有以下幾個部分的人口在為戰爭作著服務:
一,兵器製造。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必須以持續的武器供應為基礎。兵器製造業細分起來可以分為:礦業,冶金,伐木,塑木,製造,牧業,皮革製造以及途中各環節中間產品的傳遞運輸。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生產體係。
二,後勤運輸。長年累月的戰爭,由其是出國作戰,必須有一支龐大的後勤運輸隊伍。本土作戰還好一些,而出境,尤其是挎過複雜的中國西部山地,那是需要大量運輸力量的。這些運輸力量不但需要將物資從後方遠到前線,也需要將將物資先從全國運到集結地;不但要運輸糧食,也需要運輸武器和各種軍需品。而秦鹹陽離長平前線距離500多公裏,戰線級為漫長。
所以,一個國家將一半的成年男子投入前線之後,實際上為戰爭服務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半男子,而幾乎是絕大多數男子。這樣,農業將全部由女人去負責,耕馬耕牛又因為戰爭而被大量抽調,農業生產大大衰減,根本不可能維持物資大量的消耗。所以,動員五分之一人口出征將意味著國家生產係統的全麵委縮衰敗,將意味著沒有幾個男人還在種地。所以五分之一的動員比例之能是暫時性的,必須是在戰前戰略儲備耗盡之前就必須停止的行為。
</br>
長平廣四十餘公裏,袤三十餘公裏,略呈矩形,麵積近一千平方公裏。地勢東、西、北三麵環山,狀若箕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丹河與地勢平行縱貫全境。
整個長平地區可以這樣來定位,即以丘陵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
其主幹河流為丹河,與五大支流許河、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祿河成網狀遍布全境,水資源豐富。這樣的地理環境之於戰爭,可借山勢依憑;借丘陵隱蔽;借河穀平川調度和運輸,保證了後勤裝備的供應。
廉頗在長平金門山下,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廉頗不獨有水寬穀深的丹河可憑,還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大製高點,可鳥瞰數十裏,敵我動靜,一目了然。
就這樣,趙軍充分利用所占據的有利地形,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一連堅持數載,使急於求戰的秦軍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逼近金門一尺。廉頗令各營用心把守,不與秦兵接戰。且出戰者,雖勝也斬!
王齕領兵直逼金門山,距趙營僅數裏。多次上前挑戰,廉頗均避戰不出。秦軍不得已隻好多次強攻趙營。雙方互有傷亡。趙軍西防線連續被拔下另營。廉頗則是繼續高築壁壘堅守不出。
雙方一直在長平一帶整整相持了兩年多的時間。
現在,我們就史書中所能夠提供的一些情況對於長平之戰最關鍵的幾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我們指出幾條事實來做討論依據:
一,相持期間,趙孝成王幾次希望廉頗出戰,廉頗均予以拒絕;
二,範睢入趙散布廉頗不臣之謠言;
三,趙王以趙括代替廉頗,並由邯鄲向長平前線增兵二十五萬,合兵四十五萬有餘,放棄防守戰術,主動進攻秦軍。
由上麵第一、第三條材料,我們要來解答一個問題:秦軍於長平相持戰期間投入了多少兵力。
我們在過去的觀念裏使終認為,白起全殲趙軍45萬,所以秦軍投入怎麽也得有五、六十萬吧。而且後來秦王親自前往河內,徵發了所有十五歲男子組成了一軍由長平背後切入,斷絕了邯鄲與長平之間的聯繫。看似五、六十的說法似乎很有可信性。
但是我必須得說一句,秦軍最終投入兵力我們先不去討論,就長平兩年多的相持戰期間,秦軍數量絕對沒有那麽多,應該在廉頗軍二十萬之下。
理由很簡單,趙王曾經多次與廉頗交換意見,希望廉頗主動進攻以結束戰爭。這一點說的再明白一點就是趙王希望廉頗以二十萬軍隊發動進攻。我想無論趙王愚蠢到什麽程度也不至於打算以二十萬軍隊去進攻五、六十萬龐大的秦軍部隊吧?所以,當時與廉頗連著打了兩年多相持戰的這股秦軍最起碼應該是“看似能打敗”的規模。估計其始終也就保持了一個十五、六萬的規模。
打個比方,就說釣魚。大家都知道釣魚需要魚餌。你在河邊打算釣條鯉魚什麽的,玩高級點先去抓條活蚯蚓做餌,那麽這鯉魚可能就上鉤了。但如果你拿個鯊魚頭做餌,敢問哪條笨魚還會上鉤?
就連那個糊塗的齊緡王在選擇迎戰五國聯軍時,齊軍在數量上也沒有絲毫劣勢。所以說除非你有絕對的取勝之策,比如白起攻楚時那樣,要不沒有誰會整天想著拿二十萬趙軍去弓五、六十萬秦軍。別說軍事家不會,政治家不會,就連普通老百姓都不會這麽想。給你二十萬中國解放軍去打五十萬美軍你幹嗎?
這裏插一句對戰國時代各國軍隊數量的看法。前文提過,戰國時某國的軍隊數量基本就是國家的總戶數,一戶出一丁基本就是最大動兵極限。基本上一個國家的最大軍隊數量相當與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成年男子總數的一半。
但是,軍隊數量是成年男子數量的一半,並不代表投入戰爭的男子隻有一半。事實上,國家征戰,除了前線作戰以外,還有以下幾個部分的人口在為戰爭作著服務:
一,兵器製造。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必須以持續的武器供應為基礎。兵器製造業細分起來可以分為:礦業,冶金,伐木,塑木,製造,牧業,皮革製造以及途中各環節中間產品的傳遞運輸。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生產體係。
二,後勤運輸。長年累月的戰爭,由其是出國作戰,必須有一支龐大的後勤運輸隊伍。本土作戰還好一些,而出境,尤其是挎過複雜的中國西部山地,那是需要大量運輸力量的。這些運輸力量不但需要將物資從後方遠到前線,也需要將將物資先從全國運到集結地;不但要運輸糧食,也需要運輸武器和各種軍需品。而秦鹹陽離長平前線距離500多公裏,戰線級為漫長。
所以,一個國家將一半的成年男子投入前線之後,實際上為戰爭服務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半男子,而幾乎是絕大多數男子。這樣,農業將全部由女人去負責,耕馬耕牛又因為戰爭而被大量抽調,農業生產大大衰減,根本不可能維持物資大量的消耗。所以,動員五分之一人口出征將意味著國家生產係統的全麵委縮衰敗,將意味著沒有幾個男人還在種地。所以五分之一的動員比例之能是暫時性的,必須是在戰前戰略儲備耗盡之前就必須停止的行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