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崇禎帝一愣,“朝廷的信用還不夠嗎?給他們寫一個借據不就行了?”
“皇爺,恐怕不行!”王承恩答道,“這自古以來,隻要是管錢莊借貸,都要抵押一些房屋土地。這麽做,這麽做也是……”
“別吞吞吐吐的,直說就是!”
“是。”王承恩擦了擦汗,說道:“這麽做也是為了怕借貸之人還不上錢。一旦借貸之人還不上錢莊的錢,根據契約,就要拿抵押的房屋土地來抵債……”
這王承恩說話聲是越來越小,一邊說一邊偷眼看著崇禎帝。
“抵押?難道讓朕把紫禁城抵押了不成?”崇禎帝拍著禦案說道,“西苑、萬歲山、煤山、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壇,加上昌平的祖陵、鳳陽的祖陵、南京的明孝陵,你看這些哪個不超過一百四十萬兩白銀?況且,如果朕把這些抵押給鴻和,那朕還是朕嗎?”
王承恩低著頭,一動不動,不敢吱聲,剛擦過的腦門,汗又下來了不少。
“王承恩,你倒是說話啊!”崇禎帝喊道。
“那個,那個,皇後娘娘不是經常跟皇爺說,說,皇爺南京不是還有一個家嘛。”王承恩磕磕巴巴、唯唯諾諾地說道。
“你的意思是,讓朕把南京的紫禁城給抵押出去?”崇禎帝起身,來回踱步,說道:“不行,不行!這南京紫禁城雖說這麽久沒用了,但其規模可比北京的這座紫禁城大多了!”
“哦,對了!”崇禎帝一拍腦門,好像想到了什麽,停下腳步說道:“朕做潛龍時的府邸,信王府邸,可以抵押給鴻和。”
“皇爺這主意好是好,可是……”
“可是什麽?”崇禎帝坐了回去,喝了一口茶道。
“可是,可是皇爺當年的信王府雖然好,也不值一百四十萬兩銀子啊!”
崇禎帝喝了口茶後,像是突然清醒了似的,說道:“這管鴻和借貸,是以朝廷的名義,又不是以朕個人的名義,朕既然抵押了信王府,這滿朝的文武是不是也得付出點什麽?”
“皇爺說得極是!既然皇爺都做出表率了,自然朝臣們也要付出點什麽才是。”王承恩跟著說道,“不過,這些朝臣們,除了他們頭上的烏紗帽值錢,怕是也沒什麽別的值錢的東西了。”
“此話何意?”崇禎帝問道。
“皇爺,恕奴婢直言,您可聽說過一句話?”王承恩說道,“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崇禎帝又不是傻子,況且做信王時也接觸過民生,豈能不知王承恩的意思?
“既然這些朝臣們身上最值錢的是他們的烏紗帽,那麽朕就把烏紗帽抵押給鴻和如何?”崇禎帝看向王承恩,說道。
“皇爺,您的意思不會是,不會是讓鴻和的人出將入相吧?”
崇禎帝自許聰明地一笑道:“讓他們商人出將入相?那豈不是貽笑大方了?你既然說,一年的清知府,就能拿到十萬兩雪花銀,那朕就拿幾個官缺做抵押,如何?明碼標價,給他們幾個官缺,這也算是以朝廷名義抵押了。”
崇禎帝這話說得如此冠冕堂皇,這不就是賣官鬻爵嗎?
對,沒錯。
不過要說這賣官鬻爵,可不是崇禎帝的發明,這事自古就有之。
從遠了講,秦代商鞅變法之時,就開始有了捐官一說。那時候的秦國,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一邊是蝗災瘟疫,一邊又要和異族打仗,隻有靠賣官才能籌到款,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
到了唐代,唐憲宗身為皇帝,自己也說過,這入粟助邊,乃是古今通製。
南宋更是,歲收穀五百石免本戶差役一次,至四千石補進武校尉。
崇禎帝為什麽要這麽做?賣官鬻爵不是自毀長城嗎?
話不能這麽說,因為在明代,商人雖然有錢,但是地位卻不高,被稱之為賤商。商人不準科舉,但可以通過納捐成為監生、或者貢生。
所以,崇禎帝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完全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本就有先例可循。
“皇爺不愧是真龍天子,這等妙法也隻有您才能想得到啊!”王承恩奉承道,“這自古想捐官報效朝廷的有三類人,而這商人正是其中的一類。”
“哦?哪三類?”崇禎帝得意洋洋地問道,“你說來聽聽!”
王承恩侃侃而談了起來:
“這第一類是大員子弟。他們世受國恩,有才幹,又屢試不中,不得正路,可又想為朝廷效力,所以走了捐官一途。
“這第二類是商人。他們或是當商,或是鹽商,平時金銀玉帛賺了個盆滿缽滿,就想得個把功名,出來閱曆,以顯親揚名。
“這第三類可就有些不堪了。他們自己一無是處,仗著老家有幾個臭錢,不學無術,書不讀,文章也不會做,寫起字來,也是白話連篇,等家業衰敗了,他們沒事幹了,於是想到不如出來做官,撈一筆,不管是府台還是道台,也不挑剔。”
“王承恩,你跟朕想到一塊去了。這鴻和就是你口中說的第二類人。”崇禎帝說道,“商人當官,為了顯親揚名而已,他們本身就有錢,豈會貪腐?”
“皇爺,您打算拿什麽官抵押給鴻和?”王承恩問道,“這官可是可大可小啊!”
“府台、道台之類的就行了,但不要給他們實缺。”
“皇爺,不給實缺,恐怕是有名無實吧?”王承恩提醒道,“這些商人,商海中摸爬滾打了這麽多年,這一看就看出來了,豈會上當?”
“上當?”崇禎帝瞪了王承恩一眼。
“都是奴婢不會說話!該死!該死!”王承恩連忙打了自己兩下嘴巴。
“誰說朕不會給他們實缺?”崇禎帝不快地說道,“朕的意思是,先把官職抵押給他們,每個官職都明碼標價,如果朕還不起錢了,到了那時候,再給他們補實缺。你不是說,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嗎?補了實缺,能回多少銀子,就看鴻和自己了。”
“當然了,朕絕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崇禎帝自信地說道,“朕才是真正執天下牛耳之人!”
“皇爺說得是。”
“皇爺,恐怕不行!”王承恩答道,“這自古以來,隻要是管錢莊借貸,都要抵押一些房屋土地。這麽做,這麽做也是……”
“別吞吞吐吐的,直說就是!”
“是。”王承恩擦了擦汗,說道:“這麽做也是為了怕借貸之人還不上錢。一旦借貸之人還不上錢莊的錢,根據契約,就要拿抵押的房屋土地來抵債……”
這王承恩說話聲是越來越小,一邊說一邊偷眼看著崇禎帝。
“抵押?難道讓朕把紫禁城抵押了不成?”崇禎帝拍著禦案說道,“西苑、萬歲山、煤山、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壇,加上昌平的祖陵、鳳陽的祖陵、南京的明孝陵,你看這些哪個不超過一百四十萬兩白銀?況且,如果朕把這些抵押給鴻和,那朕還是朕嗎?”
王承恩低著頭,一動不動,不敢吱聲,剛擦過的腦門,汗又下來了不少。
“王承恩,你倒是說話啊!”崇禎帝喊道。
“那個,那個,皇後娘娘不是經常跟皇爺說,說,皇爺南京不是還有一個家嘛。”王承恩磕磕巴巴、唯唯諾諾地說道。
“你的意思是,讓朕把南京的紫禁城給抵押出去?”崇禎帝起身,來回踱步,說道:“不行,不行!這南京紫禁城雖說這麽久沒用了,但其規模可比北京的這座紫禁城大多了!”
“哦,對了!”崇禎帝一拍腦門,好像想到了什麽,停下腳步說道:“朕做潛龍時的府邸,信王府邸,可以抵押給鴻和。”
“皇爺這主意好是好,可是……”
“可是什麽?”崇禎帝坐了回去,喝了一口茶道。
“可是,可是皇爺當年的信王府雖然好,也不值一百四十萬兩銀子啊!”
崇禎帝喝了口茶後,像是突然清醒了似的,說道:“這管鴻和借貸,是以朝廷的名義,又不是以朕個人的名義,朕既然抵押了信王府,這滿朝的文武是不是也得付出點什麽?”
“皇爺說得極是!既然皇爺都做出表率了,自然朝臣們也要付出點什麽才是。”王承恩跟著說道,“不過,這些朝臣們,除了他們頭上的烏紗帽值錢,怕是也沒什麽別的值錢的東西了。”
“此話何意?”崇禎帝問道。
“皇爺,恕奴婢直言,您可聽說過一句話?”王承恩說道,“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崇禎帝又不是傻子,況且做信王時也接觸過民生,豈能不知王承恩的意思?
“既然這些朝臣們身上最值錢的是他們的烏紗帽,那麽朕就把烏紗帽抵押給鴻和如何?”崇禎帝看向王承恩,說道。
“皇爺,您的意思不會是,不會是讓鴻和的人出將入相吧?”
崇禎帝自許聰明地一笑道:“讓他們商人出將入相?那豈不是貽笑大方了?你既然說,一年的清知府,就能拿到十萬兩雪花銀,那朕就拿幾個官缺做抵押,如何?明碼標價,給他們幾個官缺,這也算是以朝廷名義抵押了。”
崇禎帝這話說得如此冠冕堂皇,這不就是賣官鬻爵嗎?
對,沒錯。
不過要說這賣官鬻爵,可不是崇禎帝的發明,這事自古就有之。
從遠了講,秦代商鞅變法之時,就開始有了捐官一說。那時候的秦國,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一邊是蝗災瘟疫,一邊又要和異族打仗,隻有靠賣官才能籌到款,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
到了唐代,唐憲宗身為皇帝,自己也說過,這入粟助邊,乃是古今通製。
南宋更是,歲收穀五百石免本戶差役一次,至四千石補進武校尉。
崇禎帝為什麽要這麽做?賣官鬻爵不是自毀長城嗎?
話不能這麽說,因為在明代,商人雖然有錢,但是地位卻不高,被稱之為賤商。商人不準科舉,但可以通過納捐成為監生、或者貢生。
所以,崇禎帝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完全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本就有先例可循。
“皇爺不愧是真龍天子,這等妙法也隻有您才能想得到啊!”王承恩奉承道,“這自古想捐官報效朝廷的有三類人,而這商人正是其中的一類。”
“哦?哪三類?”崇禎帝得意洋洋地問道,“你說來聽聽!”
王承恩侃侃而談了起來:
“這第一類是大員子弟。他們世受國恩,有才幹,又屢試不中,不得正路,可又想為朝廷效力,所以走了捐官一途。
“這第二類是商人。他們或是當商,或是鹽商,平時金銀玉帛賺了個盆滿缽滿,就想得個把功名,出來閱曆,以顯親揚名。
“這第三類可就有些不堪了。他們自己一無是處,仗著老家有幾個臭錢,不學無術,書不讀,文章也不會做,寫起字來,也是白話連篇,等家業衰敗了,他們沒事幹了,於是想到不如出來做官,撈一筆,不管是府台還是道台,也不挑剔。”
“王承恩,你跟朕想到一塊去了。這鴻和就是你口中說的第二類人。”崇禎帝說道,“商人當官,為了顯親揚名而已,他們本身就有錢,豈會貪腐?”
“皇爺,您打算拿什麽官抵押給鴻和?”王承恩問道,“這官可是可大可小啊!”
“府台、道台之類的就行了,但不要給他們實缺。”
“皇爺,不給實缺,恐怕是有名無實吧?”王承恩提醒道,“這些商人,商海中摸爬滾打了這麽多年,這一看就看出來了,豈會上當?”
“上當?”崇禎帝瞪了王承恩一眼。
“都是奴婢不會說話!該死!該死!”王承恩連忙打了自己兩下嘴巴。
“誰說朕不會給他們實缺?”崇禎帝不快地說道,“朕的意思是,先把官職抵押給他們,每個官職都明碼標價,如果朕還不起錢了,到了那時候,再給他們補實缺。你不是說,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嗎?補了實缺,能回多少銀子,就看鴻和自己了。”
“當然了,朕絕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崇禎帝自信地說道,“朕才是真正執天下牛耳之人!”
“皇爺說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