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荏苒,歲月如梭,時間來到了2016年,在出版了《易品三國》之後,我開始逆流而上,追根溯源,籌備《易品東周列國》的出版。


    我的外祖父叫邱樹仁,一生喜歡兩本書,《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最主要的,我從外祖父身上,認識到了隱士的身影和特征,後邊會涉及。


    《易品東周列國》那可是大餐,需要熟讀諸子百家,史記,春秋左傳,戰國策,五經。


    在《易品東周列國》出版過程中,又有很多意外的收獲。


    《定之方中》是《詩經·鄘風》的一篇,全詩內容如下: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揆之以日,作於楚室。 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望楚與堂,景山與京。 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焉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駕,說於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衛國的文公在楚丘營建宮室的情景,以及他在占卜後前往桑田查看的過程。詩歌還讚揚了文公的品德,最後描述了文公擁有眾多良馬的景象。全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衛國文公的治政理念和興國之象。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焉允臧。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大意是:定星在夜空正中時,開始在楚丘建造宮殿。通過日影來測量,楚地的宮室便動工。種植了榛樹和栗樹,還有椅樹、梧桐、梓樹和漆樹,將來可以砍伐用來製作琴瑟。登上那座高大的土丘,遠望楚丘。看到楚丘和堂邑,以及景山和高大的山丘。下到田地裏觀察桑樹,占卜結果顯示吉祥,最終一切都會好起來。好雨已經落下,命令那些管車的小臣。一大早就駕車出發,休息在桑田裏。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人,內心深厚且誠實。擁有三千匹良馬。


    《定之方中》全詩分為三章,每章七句,分別描述了衛文公在楚丘營建宮室、規劃城邑和勸農桑的情景。詩歌的主題是對衛文公的治國理念和成就的讚頌。通過對衛文公不同活動的描繪,展現了他作為君主的智慧和德行。


    詩歌中的象征意義:


    天文與地理的測量:詩中提到“定之方中”和“揆之以日”,反映了古人對天文地理的精確測量和應用,象征著國家治理的科學和理性。


    樹木的象征:種植的榛栗和椅桐梓漆等樹木,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美化,也象征著國家的繁榮和長久之計。


    詩歌的曆史背景:


    衛文公的背景:衛文公在位期間,衛國經曆了戰亂和重建,他的政策和治理使得國家逐漸強盛,成為後世讚頌的對象。


    詩的創作時期:該詩創作於衛文公晚年或逝世之後,是對他在位期間政治功績的追憶和讚美。


    其實,這段故事也是離不開齊桓公的。


    齊桓公,名薑小白,是齊國第十六位國君,也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位期間,推行管仲的改革政策,加強軍事力量,以“尊王攘夷”的策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得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他的統治下,齊國不僅成功進行了內政改革,還通過多次的軍事行動鞏固了霸主地位。


    衛懿公因為好鶴而荒廢國政,導致衛國被狄人攻擊,幾乎亡國。在這關鍵時刻,齊桓公的行動具有重要意義。他不僅派遣軍隊支援衛國,還在黃河南岸的楚丘幫助衛國建立新的都城,鼓勵之前出逃的衛國人回到楚丘,使衛國得以重新建國。這一事件被稱為“存邢救衛”,充分體現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戰略思想,也顯示了他作為霸主的責任和擔當。


    齊桓公的幫助不僅限於軍事行動,還包括對衛國的全麵扶持。衛文公繼位後,繼續向齊桓公求助,並得到其大力支持。這包括提供資金、物資以及人力幫助衛國恢複經濟和社會秩序。此外,齊桓公還鼓勵其他諸侯國給予幫助,形成了一個廣泛的援助網絡,加快了衛國的複興進程。


    綜上所述,齊桓公對衛國的幫助是多方麵的,不僅是單純的軍事援助,更涵蓋了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麵的支持。這些舉措不僅幫助衛國從滅亡的邊緣恢複過來,也進一步鞏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使其在春秋時期的曆史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之所以要引入詩經,因為我們發現,詩經和建築風水有著很深的淵源。中國堪輿學中的名篇名著作者為卜應天的《雪心賦》說:有其意,無其辭。這個故事就是代表之一。


    衛國的首都最初是朝歌(今河南淇縣),後期遷至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和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陽)。


    衛國,作為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其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為諸侯,建立衛國,定都朝歌。朝歌不僅是衛國最初的首都,也是殷商末期四代帝都,文化和曆史底蘊深厚。朝歌作為衛國的首都長達約400年,直至公元前660年,因為狄人入侵,衛懿公被殺,衛國被迫遷都。


    “定之方中”其中“定”指的是營室星,屬於二十八宿之一的室宿。詩中描述的是公元前658年衛文公在楚丘複建宮室的情景。當時利用了天文觀測的方法來確立宮室建築的正確方向。


    根據毛亨的解說,營室星在黃昏時分位於正南方時,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它來確立正確的建築朝向。東漢大儒鄭玄進一步解釋,營室星在小雪季節出現,並與東壁星宿相連,幫助古人準確確定四方方向。最初,營室星與東壁星是同一個星宿,後來才逐漸分化為兩個。這種通過特定星體位置確定地麵建築方向的方法,在古代是一種常見且精確的天文應用。


    此外,詩中還提到通過日影來確定東西方向:“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立表測影是一種古老的測量方法,通過觀察太陽升落方位以及直立物體的影子方向,可以確定東西方向。結合南觀定北準極以正南北,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得古人能夠精確地確定宮室的朝向。


    綜上所述,《詩經》中的“定之方中”不僅展示了古人對天文星象的深刻理解,還反映出他們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的智慧。這種將天文觀測與地理建築緊密結合的方式,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界的高度認知和尊重。


    “揆之以日,作於楚室”出自《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其中蘊含了古代對天文觀測和地理測量的智慧,體現了通過科學方法確定建築方位的場景。


    “揆之以日”,即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和日影來測定東西方向,而“作於楚室”則是指在確定了正確方位之後開始建造房屋。這種結合天文觀測與地理規劃的方法,不僅展示了古人對自然的深刻理解,還反映了他們在生活實踐中應用這些知識以達成最佳生存環境的智慧。


    曆史背景與地理戰略考量


    曆史背景: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衛國,導致衛國幾乎亡國。衛懿公敗死,國人逃散,失去了居住掌控四百多年的都城朝歌。齊桓公幫助衛國複國,立戴公,後戴公之弟毀即位為衛文公。


    地理戰略考量:楚丘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今河南省滑縣,據守黃河流域的重要據點,有利於控製東西交通要道。同時,楚丘相對遠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路徑,為衛國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地理環境。


    政治與經濟考量


    政治穩定: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成功複國。為了避免再次遭受狄人的侵害,衛文公需要一個政治穩定、能夠得到諸侯國支持的新都城。楚丘作為新都,能夠依托齊國等強大諸侯國的支持,鞏固衛國的獨立和自主。


    經濟重建:楚丘所在的黃河流域是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遷都楚丘有利於恢複和發展經濟,尤其是農業和手工業,為衛國的長遠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風水與規劃考量


    風水理論:古代都城建設注重風水理論,楚丘“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符合風水要求。這種天然的地理優勢有利於都城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都城規劃:衛文公在楚丘建都時進行了嚴謹的城市規劃。《詩經·定之方中》記載了衛文公通過天文觀測確定建築方向,合理布局城市空間,種植樹木以提供材料和美化環境。這表明衛文公具有高度的規劃能力和前瞻性。


    軍事與安全考量


    軍事防禦:楚丘地理位置相對偏遠,避免了直接麵對主要敵對勢力的威脅。同時,其靠近友好的齊魯等國,便於在麵臨威脅時獲得援助,從而增強國家的安全保障。


    戰略緩衝:楚丘作為新都,能夠為衛國提供戰略緩衝區,避免直接衝突,積累國力。這一戰略選擇為衛國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間,逐步恢複和提升國力。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衛文公選擇在小雪季節後開始建造宮室,此時節既易於施工,又符合農閑時期的人力調配。這種科學的時機選擇體現了衛文公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地利:楚丘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業條件好,具備都城建設的所有地利條件。這些天然優勢為衛國的快速複興提供了重要支持。


    人和:衛文公通過減輕賦稅、慎用刑罰、發展農耕、重視文化教育等措施,贏得了民心。這種政治上的開明和仁政,使得衛國在楚丘迅速恢複了元氣。


    政治智慧與領導力


    政治智慧:衛文公選擇在楚丘建都,反映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不僅考慮當前的生存問題,更著眼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安定。這種智慧體現在對內外政治形勢的精準把握上。


    領導力:衛文公在遷都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領導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他親自督促各項建設工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確保都城建設順利進行。這也為後世君主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綜上所述,衛文公選擇在楚丘建都,是基於曆史背景、地理戰略、政治經濟、人文社會、風水規劃、軍事安全以及綜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麵因素的綜合考慮。這一決策不僅挽救了瀕臨滅亡的衛國,還為其帶來了新的繁榮和安定。從衛文公的遷都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位明智領導者在危難時刻如何做出科學決策,帶領國家走向複興。


    “卜年三百”是指通過占卜預測國家可以持續三百年的時間。


    這一典故源自《左傳》,在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的記載中,衛國通過占卜得出了“國家可維持三百年”的預言。這一預言不僅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占卜的信任和重視,也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下麵將詳細解析這一典故的背景、意義及其影響:


    曆史背景與事件經過


    曆史背景:公元前660年,因狄人攻打衛國,導致衛國幾乎亡國,衛懿公敗死,國人逃散。齊桓公幫助衛國複國,立戴公,後其弟毀即位為衛文公。


    帝丘遷都:為了避開狄人的侵擾,衛國於公元前629年(僖公三十一年)遷都到帝丘(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並進行了四次占卜,結果都不吉利,但最終占卜師預言衛國可以延續三百年。


    占卜細節:當時對郊祀進行四次占卜均不吉,故不殺祭牲,但仍進行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動。秋季晉國在清原檢閱軍隊,冬季狄人再度圍衛,衛國遷移到帝丘,並得到了“卜年三百”的預言。


    占卜的文化意義


    占卜的重要性:在中國古代,占卜是重要的決策手段,尤其在重大國家事務如遷都、戰爭、祭祀等方麵。占卜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國家政策的製定和執行。


    預測未來:占卜被視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能夠預示未來的吉凶。這種對未來的預知能力在古代社會中具有極高的權威和可信度。


    文化認同:通過占卜得出的預言不僅是對國家命運的預測,也是對統治者執政合法性的一種認同。它體現了古人對天命思想和神明啟示的深信不疑。


    “卜年三百”的深遠影響


    國家凝聚力:這一預言極大地提升了國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在艱難時刻,這種信心是支撐國家複興的重要動力。


    政治影響:占卜結果往往被統治者用來鞏固政權,安撫民心。衛國在經曆重大危機後,通過占卜獲得了“三百年”的預言,有助於穩定政局,安撫百姓。


    曆史記憶:這一預言成為衛國曆史上的重要記憶,被後人傳頌和討論。它不僅是曆史的一段記載,也成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影響了後世對占卜和命運的看法。


    現代視角與曆史反思


    科學與迷信: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占卜可能更多地屬於迷信行為。然而,在古代社會背景下,占卜是一種普遍接受的文化現象,反映了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和對未來的渴望。


    曆史教訓:雖然“卜年三百”的預言沒有實現(衛國最終在公元前209年被秦所滅),但它提醒後人要理性看待命運和預言。曆史的發展依賴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不應過於依賴虛無縹緲的預言。


    文化傳承:這一典故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意義。它不僅記錄了古代社會的風俗習慣和思想信仰,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和反思古代文化的窗口。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卜年三百”不僅是一個曆史典故,更是一個涵蓋了深厚文化內涵和社會影響的複雜話題。通過對它的分析,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社會的風俗習慣和思想信仰,也能從中汲取關於命運、選擇和領導力的曆史智慧。


    這個故事提煉的理論,為一個家族的策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一個家族風水的典型案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弘未來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酉悅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酉悅沐並收藏弘未來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