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的說了說孔子的往事,用了將近一個小時,唐曉差不多也坐了這麽長的時間。


    鏡頭裏大家隻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倒也不算沒意思。


    唐曉站起身做了個熱身,一回頭,大成殿前麵有不少人等著上香,大部分都是年齡偏大的人,估計也都是為了孩子的升學,都想討一個好兆頭。


    還有人專門送了幾個頗大的花籃,一派熱鬧景象。


    唐曉準備帶著大家在這個區域再看看,剛才她直接就去了主殿,沒看旁邊的東西。


    鏡頭裏,大殿的左側擺著幾個攤位,一個主要是賣香,另外一個賣的就是心願牌。


    大家看著這些,才明白,孔廟確實是一個廟,這些東西是每個廟必賣的。


    唐曉沒有走的太近,隻是給大家看了看,然後她的心神就被被一個個金榜題名的告示欄吸引了。


    別說,大家對這些也挺感興趣的。


    好幾個告示欄上麵掛滿了各種各樣紅色的木牌,再搭配上金榜題名這四個字,不用多說,這肯定是祈求能考一個好成績。


    湊近一看。


    “孔爺爺保佑,讓我孩子能考上清北。”


    “985、211等我。”


    “上岸,上岸。”


    “公考加油!”


    “考研加油!”


    ……


    這些牌子上寫的字詞大家有些懂,有些是完全看不懂。


    唐曉之前稍微給大家介紹過後世的考試,像是這個清北,有人猜測這應該指的就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還有考研,有些聰明的人也能看出來,這指的是考研究生。


    其他的,大家就不知道了。


    唐曉隻能一個接一個的解釋。


    【我先說一下上岸和公考。


    上岸指的就是考試成功,算是一種說法。


    公考相比於你們那個時代,就算是考科舉。


    就我先前提到的公務員考試。】


    這倒是不難理解,隻是那兩個數字比較令人費解一些。


    【985和211指的都是重點大學,這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985。


    其實指的是1998年5月份的一個關於幾所重點大學的講話,之後就被叫成了“985工程。”


    最後並入這所工程裏的總共有39所高校,都是國家重點培養的學校。


    至於211和這個概念差不多,這個概念的提出時間還略微早了幾年,在1995年就提出來了,主要就是麵向21世紀要大力發展一批重點大學。


    這批學校和985的那39所學校是有所重疊的,隻是數量多了不少,總共有115所。


    這些學校合起來,被大家稱為“雙一流”,其實也就是大家概念中的名校。】


    100多所大學,這還隻是名校。


    那全部的大學又有多少呢?


    恐怕是大家不敢想的數字。


    這個數字就連嬴政都有些心驚,大秦雖然有後世所說的學校,但與之相比,要原始的多,還不如後來其他朝代的那些學堂呢。


    早些年最著名的也就是稷下學宮,甚至後世的教科書裏也有提到。


    教科書裏說,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


    這樣的讚譽不可謂不高。


    嬴政想著就算他之後的學校辦的再好,在時間線上就已經失了先手。


    他能做的無非就是辦一些更為先進的學校,要想達到後世大學的高度,至少也得發展個幾百年。


    【辦學校是要花錢的,越好的學校所需要的資源就越多。


    就拿北京大學舉例子,學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這麽幾個方麵。


    一是國家財政撥款。


    二是功成名就的校友捐贈。


    三是學校可能會承擔一些國家級別的科研工作,這方麵相關部門肯定會有基本的預算撥款。


    最後一個就是當地的財政扶持。


    北京大學一年要花200多億,國家一年直接撥款就有50多億。】


    雖說辦學校確實要花錢,但也不至於花這麽多錢吧。


    大家屬實有些理解不了。


    在他們的認知中,花錢主要就是花在了建學校,然後就是招老師,再沒有別的地方。


    這些都弄好之後就等著掙錢吧。


    各個書院不可能免費教書,有名的書院束修就越貴。


    能去學院讀書的身上都有一二功名,至少也得是個秀才,家裏就算貧困,這些錢也是能負擔得起的,畢竟自古以來都不缺那些投資才華的富商。


    那些縣裏極有錢的老爺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給那些有才華且年輕的新晉秀才投資,供養他們繼續往上考。


    他們也隻能接觸到一些窮秀才了,至於舉人,輪不上他們巴結的。


    廣撒網,大部分錢自然都是打水漂了,不過不要緊,隻要有一個將來能夠功成名就,這錢就能千倍百倍的賺回來。


    【現代的大學和古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學科增加了很多。


    文科類還好,花錢的地方主要就是聘請一些名師學者再多買一些專業相關的書籍。


    花錢的大頭就是理科,一些重要的實驗項目,還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實驗室,這些要全都搞起來,那可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屬於是能給多少就能花多少的程度。


    另外還有一部分錢花在了網站上,如今是一個知識付費的年代,書籍承載的知識總是有限的,網絡明顯更便於人們查詢。


    每一個學校都會買一些網站的使用權,受益的是全學校的人。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不知不覺,錢也就這麽花出去了。】


    學校每年花這麽多錢,就光靠那幾個來源?


    按理來說不應該是學生的學費占大頭嗎?


    【可以這麽說,公辦的大學學費不高,甚至於越好的大學,就連吃喝拉撒花費的都更少。


    還是拿北京大學舉例子,專業不一樣,學費也不一樣,但絕大部分專業一年的學費是5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再加上書本費幾百塊,再加一個一年1000左右的住宿費。


    除開吃喝,一年的花銷是7000元左右。


    這個價格基本算是所有公辦大學的普遍價格,甚至有的還會更便宜一些。】


    朱棣想知道後世的大學一年會招收多少學生,大明的國子監早在父皇在的時候就已經有8000學生。


    這已經算是盛況空前,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別說,這問題還真把唐曉難住了,光說是大學的話,這概念有點兒籠統,絕大多數參加高考的人都會進入大學,無非就是好學校、差學校的區別了。


    更別說每年錄取的人數都不一樣。


    【現在的高等院校已經增加到了3000多所,本科1000多所,再就是專科還有一些成人高等學校。


    普通學生高考之後能夠選擇的學校就是本科和專科,主要依據就是他們的考試成績。


    按最新的數據來看,參加高考的人數是1291萬,各個省市的錄取率都不太一樣,但高校錄取率基本都在90%左右,可以說是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區別就在於學校的好壞。


    能考上985學校的隻占1.7%左右。


    通過這個數據,大家能理解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嗎?】


    雍正沉思了一會兒,這麽看來能上985的也足足有20萬人了,對於考試的那些學生來說是百裏挑一。


    他倒是沒想過每年大清的進士錄取率,大家好似沒有計算這個的想法,不過應當是比後世的這個所謂錄取率低的,反正不可能是百裏挑一,最少那也得是千裏挑一。


    這些數據確實值得計算,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比那些文縐縐的文章直觀太多了。


    朱棣用如今的大明做了一個對比,20萬人能上全國最好的39所大學,這本身已經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平均下來一所頂尖院校一年會招收5000人,就是不知道唐曉一直舉例的那個北京大學總共有多少學生?


    【北京大學最新一年隻錄取了4000多人,本科四年,要是再加上研究生、博士等人,北京大學總共的學生差不多是3萬人左右。


    這人數隻能算是一般,不算太多。】


    國子監的學製很多朝代都不太一樣,有三年的,有四年的,也有九年的,甚至還有十八年的,甚至同一個時代學習時間也可以互相通融。


    學生之間的年齡相差頗大,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30、40歲的中年。


    普通貧寒人家出身的人,因為過於優秀被選拔進國子監,學上幾年基本也能考個好成績。


    至於那些學無所成的普通官宦子弟,一直找不到差事,在這裏待上個十幾年也不奇怪。


    當初朱佑樘的嶽丈張巒就一直在國子監,直到成為了太子的嶽丈,才被朝廷授官,一家子也算是雞犬升天。


    大明國子監的那8000人可不是一年的,而是所有學子。


    這麽一算,這差距好像又更大了。


    百姓們有些擔憂,畢竟不是什麽人都能供得起學生上學。


    後世的政策雖然好,但也隻強製規定了小學和初中,就算父母能供得起高中,可是大學又是一個門檻。


    一年7000,最少也是兩個多月的工資,攢不下錢來的家庭可完全拿不出呀。


    【學生上學除了學費和住宿,花錢的大頭就是吃喝了。


    越好的大學,國家財政對食堂的補助越多,在學校吃飯比外麵會便宜很多。


    對於一些家裏實在貧困的學生,國家都是有補貼的。


    近些年國家扶貧做的很好,隻要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裏的孩子,上學都有補貼。


    甚至在大學裏能拿到一年4000的補貼,各地的政策略有差異,不過至少都是4000。


    有一些沒有建檔立卡的家庭,完全可以申請助學金,申請上之後,一年也有好幾千元。


    當然有一部分困難的家庭拿不出來學費,對於這些家庭,國家也是想辦法讓孩子上學。


    隻要帶著相關資料,就可以去縣裏申請助學貸款,一年能申請6000~8000元。


    這些錢在你讀書期間完全沒有任何利息,隻有畢業之後才會產生利息,而且利息很少,要還款年利率基本是5.7%~6.2%。


    隻要你好好念書,不可能還不上。


    隻要能交上學費,其餘的生活費完全可以自己想辦法。


    在學校裏做做勤工儉學,在周圍打打工,就算周六、周天出門去發發傳單,一天至少也能掙個100塊。


    至少自己也能養活起自己。】


    大家聽的都有些入迷,這些國家出麵辦的福利政策簡直是聞所未聞。


    大家總結出來了一句話,隻要你能考上大學,那國家就會想方設法讓你能上得起。


    這話聽在耳朵裏可真是美妙。


    如今誰家要供一個讀書人,都是舉全族之力,每年的花銷很多,不說別的,光說筆墨紙硯就夠普通人家受的。


    有人算了算那個所謂的助學貸款按最頂格的利率需要交多少錢。


    這樣低的利息從來沒有人聽過。


    貸款這個詞不是什麽新鮮詞,除了買房買車之外,其餘情況基本很少有人跟這種事情打交道。


    古人就有些不同,他們大部分人都得需要貸款,而且還是妥妥的高利貸,那種叫做借印子錢。


    大部分家庭每到冬天的時候糧食就不夠吃了,為了能活下去,隻能向那些地主士紳們借錢。


    這些錢全都是9進13出。


    就是你如果要借一兩銀子,那些人隻會給你九錢,還款的期限一般是三個月,三個月後,你需要連本帶利還人家一兩三錢的銀子。


    對於這種行為,一般朝廷是明令禁止的,但可以算作是屢禁不絕。


    不僅那些地主士紳,就連當官的也敢頂風作案。


    《紅樓夢》裏,王熙鳳也會私底下放印子錢,誰叫利率這麽高?


    隻要有錢,基本就是錢生錢,恐怕沒人會不心動。


    受苦受難的就隻有百姓,普通斷糧還好,借上一兩銀子周轉,利息不算太多,努力努力也能還得上。


    要是家裏有人再生個病,那要借的就更多了,基本就是個無底洞,是不可能還上的。


    還不上錢,那也好辦,沒錢就隻能拿人抵了。


    男的賣去挖礦,女的賣去青樓,小孩賣給人牙子……


    老老小小總歸是能賣上點兒錢的。


    要是還不夠,這些人反正又沒死,賣給人家做工說不定也能攢點兒積蓄,可以慢慢還。


    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絲毫抵禦風險的能力,別說是天災人禍了,就是一個普通的小病都能整的全家家破人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長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長安並收藏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