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人那種氛圍感真的是和曖昧時期不一樣,萬殊光是看著他倆就覺得自己飽了。他做作地摸了一把手臂上不存在的雞皮疙瘩:“一股戀愛的酸臭味。”何嶼渡的耳根更紅了。麵條的熱氣熏得他的臉也紅。明霽抬眼:“萬殊,總有你官宣的時候。”他的眼神裏明晃晃地提醒著:勸你收斂。萬殊收斂了,他安靜吃麵,不再打趣何嶼渡。吃完早飯,何嶼渡便往學校去。明霽和他一起。早晨的樾山霧氣漸漸在陽光中散去,溫煦的陽光被山峰遮擋了一部分,像是太陽銜著青山,路上好些村民往山上茶園去,要開始新的一天的勞作。他們看到何嶼渡和明霽牽著手,眼裏有些意外,然後便善意一笑,也有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問好的。何嶼渡垂眸看看和明霽交握的手指,忍不住彎了彎唇。原來和戀人手牽著手,哪怕隻是一起走走路,散散步,也是這麽讓人開心的一件事情。約定的時間是9點,他們提前了幾分鍾到,校長還在操場升旗台上講話,下麵站著兩個班的學生,整整齊齊地穿著校服,係著紅領巾。樾山希望小學的學生都是村裏的孩子,兩個班也是兩個年級,一共就52個孩子。徐青雲牽著陳知意,站在旁邊,看到何嶼渡和明霽過來,笑著朝他們點點頭。他身邊站著一個戴著眼鏡的短發女老師,還有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手裏拿著很專業的手持攝像機。何嶼渡走過來,他便跟何嶼渡介紹道:“小何老師,這位是文旅局的李老師,這是5.1班的班主任吳老師,6.1班是我的班主任,等下我和吳老師會配合你的研學課的。”何嶼渡朝他們頷首一笑:“你們好。”徐青雲那天見過明霽和何嶼渡一起從山上下來,但當時忙著解決明棠的事情,他也沒和明霽說話。不知道怎麽稱呼明霽,徐青雲便笑著主動問道:“這位老師貴姓?”“免貴姓明,我叫明霽。”“明老師……”徐青雲話音一頓,語調因為突然提高而有些怪異,“明總?”樾山希望小學的人對明霽這兩個字,都不陌生。身旁的兩人方才隻是驚豔於他的長相,現在眼裏就滿是驚詫了。她們倆互相對視了一眼,都有些不可置信。明霽點點頭:“叫我名字就好。”隻有陳知意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一雙大眼睛好奇地看看何嶼渡,又看看明霽,然後朝明霽露出了一個燦爛的笑臉。明霽對上她幹淨透亮的眼睛,心頭一軟。“這個小姑娘也要跟我們去研學?”陳知意太小了,放眼看過去,和五六年級的學生站在一起,她就像是一顆被淹沒在竹林中的小筍,俏生生地立在那裏。“她叫陳知意,也去研學。”何嶼渡伸手摸了摸陳知意頭上的小揪揪,朝她笑了笑,然後偏過頭,壓低聲音道,“她不會說話,也聽不到。”陳知意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上學讀書,但陳深還是想讓她體驗這種校園的集體性的活動,哪怕她聽不到也說不出,但她可以看,她可以去感受。所以陳深才會提出讓陳知意參加研學的請求。這是他作為父親,對女兒的拳拳愛護之心。陳知意不會說話,但她的眼睛卻像是會說話,眨眨眼露出個笑,便是友好地在向他們問好了。明霽看向陳知意,右手伸出食指指向她,又伸出大拇指,接著一手五指合攏,向上一抬,同時張開五指,又打出手指字母“j”的指式,碰了一下前額。何嶼渡驚住了:“你會手語?”陳知意也意外地睜大了眼,然後她笑得更開心了,她同樣伸出手指向前指,又豎起大拇指。她又比劃了一句什麽,因為太過高興,她的動作有些快,何嶼渡的眼睛都有些看不過來。更反應不過來。明霽一邊回應地比劃著手語,一邊解釋:“我跟她說我叫明霽,她跟我問好,說很高興今天能去研學,還說,她會很乖很聽話。”明霽頓了頓,又說:“我之前看過一部關於聾啞人的紀錄片,學了一些簡單的手語,會的不多。”何嶼渡對上他風輕雲淡的模樣,驚訝得有點不知道說什麽好。他的男朋友,到底還有什麽驚喜在等著他去發掘啊?而此時的升旗台上,徐庭芳結束了講話,學生們熱烈地鼓起掌來。何嶼渡還沒回過神,徐青雲提醒他:“小何老師,徐校長說‘歡迎你上台講兩句’。”何嶼渡抬眼,就對上孩子們好奇地看過來的眼神。他壓下心裏的驚喜感,往升旗台上去。在升旗台上站定,何嶼渡看向下麵的學生。“同學們好,我是今天帶你們去菩提寺研學的何老師。”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談,“在《荀子勸學》裏有這樣一句話,‘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意思是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都顯得光澤滋潤,珍珠產於深淵,連高岸邊的土石也顯得不幹枯。當一個地方有了出眾人或者是事物時,就會為這個地方增添光彩。菩提寺便是在山之玉,也是這顆在淵之珠。”“文化鑄魂,潤物無聲。曆史文物不是靜止的存在,它是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的一條支流,從中我們可以看見浩蕩長風,可以聽見鼓角爭鳴,可以感受到曆史和文化脈動。”何嶼渡慢慢道:“今天的研學之旅,我帶同學們去看、去聽,去感受。”台下掌聲雷動,明霽看著台上的何嶼渡,眼神溫柔。菩提寺是樾山的在山之玉。而何嶼渡是他眼中的那塊寶玉,那顆珍珠。他就那麽站在那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孩子們整齊地排好路隊,跟著班主任老師前行。明霽牽著陳知意,用手語跟她比劃了一句:“累了就跟我說,我抱你。”陳知意笑著點點頭。何嶼渡留心看了眼6.1班的孩子們,視線從一張張陌生的臉上掠過,然後看向了徐青雲。“徐老師,怎麽沒看到應無瀾?”“應無瀾請假了。”徐青雲解釋道,“昨天下午應奶奶上山,摔了一跤,送去了醫院,應無瀾跟著一起去了。”何嶼渡心頭一跳:“昨天下午什麽時候的事?”他們去應家的時候應奶奶還在縫衣服,怎麽會上山,又怎麽會摔倒……明霽聞言,眼中劃過一抹凝重:“應奶奶摔傷得嚴重嗎?”“聽說是髖關節骨折。”徐青雲歎了口氣,“還不知道現在情況怎麽樣。”班上有個學生家就住在應家附近,昨天家裏人幫忙送了應奶奶去醫院,現在那個學生的父母還在醫院陪著應無瀾,不然就應無瀾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怎麽能照顧得過來。【作者有話說】“著迷於你眼睛,銀河有跡可循。”郭頂《水星記》第49章 我有男朋友了知道應奶奶出事,何嶼渡上山路上一路都很沉默。到了菩提寺,他才調整好情緒,投入到研學講課中去。光是介紹曆史,自然是枯燥的,所以何嶼渡更多地給孩子們介紹了斜撐、各種精美的雕刻所呈現出來的故事還有壁畫。栩栩如生的斜撐和生動有趣的講解仿佛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中,孩子們聽得認真極了,當遇到感興趣的或者是沒聽明白的地方,還會舉手提問。“小何老師,我們頭頂上這個圓圓的窟窿是什麽啊?”“這是藻井。”何嶼渡順著他指的方向抬眼一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天花板。”何嶼渡突然想起了應家的土牆房,可能對於很多樾山的孩子而言,他們連什麽是天花板都不知道。他們抬眼看到的房頂,要麽是一層鋪在瓦片下的塑料紙,要麽是木板架起來隔層,堆放著家裏的各種雜物……“天花板是用來遮擋建築內部的頂部結構的。我們的房子有的是用粘性好的黃土搭配碎麥秸,加水調和,用夯錘砸實夯平以後砌牆蓋房;有的是用磚和水泥砌成,有的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為了讓屋內的頂部看起來更美觀,也為了遮擋一些電線或者是隔音隔熱,就有了天花板的存在。”何嶼渡道:“隻有像我們頭頂這種,呈現出窟窿形狀的天花板才能被稱為藻井。因為它的頂棚向上,凹進的形狀像井,四壁都裝飾有藻飾花紋,所以叫做‘藻井’。”有人好奇地問:“小何老師,古時候的房子都有這麽漂亮的藻井嗎?”另一個學生忍不住小聲反駁:“肯定是有錢人家的房子才能修這麽漂亮的藻井呀!”何嶼渡搖搖頭:“古代有很嚴格的等級規定,隻有神佛、皇家才能用藻井的設計。所以藻井一般會在寺廟的主要殿宇或者是宮殿帝王寶座的上方出現。”“《敕勒歌》裏寫‘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古時候人們都信奉天圓地方,你們看這個藻井,內圓外方,這就象征著天。”今天的菩提寺迎來了一些遊客,是結伴同行的六個年輕人,有男有女。他們幾個年輕人剛到菩提寺就遇到了研學的學生們,饒有興致地跟著學生們一起從大殿外的斜撐,逛到了主殿內來。如果不是聽到有學生提問,他們幾個沒有一個抬頭看頭頂,就要錯過這精妙絕倫的藻井了。他們拍了好多照片,此刻聽了何嶼渡的講解,一個個眼裏都是讚歎不已。其中一個女生甚至忍不住拿手機偷拍了何嶼渡和明霽。出來旅遊遇到帥哥,不拍都對不起長途跋涉的辛苦。何嶼渡帶著孩子們一邊瀏覽,一邊講解,一上午的時間就這麽慢慢過去了。他們在菩提寺的山門前拍了張大合照,文旅局的人也結束了今天的拍攝工作。幾個年輕人是跟著他們的路線逛的,這會兒都在山門前磨磨蹭蹭地不走。其中一個高個子的男人跟同伴說了句什麽,然後從她手裏拿過手機,朝著何嶼渡他們走了過去。“那個,這位老師。”男人也不知道怎麽稱呼他,看他帶著學生,便喊老師了,“我朋友想加一下你的微信,可以嗎?”明霽今天一直在給陳知意當翻譯,小姑娘這會兒還沉浸在喜悅的情緒裏,正跟明霽比劃說:“回家我要把大家都畫下來,給爸爸媽媽看,明叔叔,我今天真的太高興了!太高興了!”明霽笑著摸摸她的頭,跟她打著手語:“我把照片洗出來,送給你一張。”他抬眼看到有人和何嶼渡搭訕,眼裏的笑便淡了去。何嶼渡也正看向他,然後才看向眼前的男人:“不好意思,我有男朋友了。”男人有些驚訝,然後有些尷尬地笑了笑:“抱歉……”他轉身回去,小聲跟同行的女生解釋:“沒加到,人家有男朋友了。”不僅不是單身,而且性取向還對不上。女生聞言有些失落,忍不住往何嶼渡那邊看。便看到另一個相貌更出色的男人走到了何嶼渡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