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夜晚,點亮燈籠,那真是五彩繽紛,翔鸞舞鳳。(.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那時,街上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他們穿著新衣服,手裏打著小燈籠,吵嚷著,歡跳著,奔跑著,放鞭放炮,充滿了過年的歡樂。
今年特別高興,二大爺還拉著杏兒哥一起,已經是好幾次了,在祠堂門前吹嗩呐。
到那時候,一街的小孩子,都會隨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低聲哼哼著。
劉家的幾個弟兄和那些妯娌們,也會過來聽聽。
邊聽著,他們邊悄悄地說著話,有時還低聲的讚歎幾句。
最令人高興的是:有時候,老爺子拄著拐棍,拉著杏兒哥的奶奶,也會來到這裏。
這時候,人群中就會爆發出一陣激動:
房子離祠堂最近的那家孫輩,就會一溜煙的跑回家去,拿來兩張椅子,給兩個老人坐下。
這兩個老人也會逗弄孫子們,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從口袋裏摸出一大把糖果,或者其他什麽新鮮玩意兒,分給大家。
頓時,人群中道謝聲就會連成一片。
不過,對於那些彩燈,老爺子規定:
除了祠堂門前掛著的那兩盞大紅宮燈,那叫長壽燈,要從除夕到十五整夜都亮著以外。
其他各處的彩燈,隻在除夕和十五亮一整夜,其他的夜晚,每天隻亮一個時辰,就要滅掉。
這樣做:一來是為了節約燈油;
二來也是為了山莊的安全,山裏風大,晚上打更的看不過來,極易起火。
滅了其他地方的燈,打更的隻看好祠堂門前的燈,這就比較容易。[.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做豆腐”,那是為了“鬥富”,比一比看誰家來年更富。
“割年肉”,劉家莊從不養豬,那肉是七叔他們在山外買來的,每家都有份;
“殺年雞”,這個得做,全莊裏每一家都有雞,宰殺幾隻,燉到鍋裏,莊子裏那幾天就處處飄肉香。
當然,過年的飲食很多,各家還得準備諸如年糕、炸丸子、年夜飯、更歲餃子等。
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
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用柏樹葉浸製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製的酒,說是在正月一日飲用,能避邪祈福。
五辛盤即以蔥、薑、蒜、韭菜、辣椒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
說是可以關惡、除瘟、通五體,也有賀新的意思。
到了臘月二十八,出外經商、做工、或有事情的人,都要趕緊回家過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這種年的團圓,隻有這種團圓,才像一條扯不斷的紐帶,祖祖輩輩的把一家人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過年時若沒回家,無論對本人,還是對全家都是一個打擊。
唐時詩人高適,曾有一首詩就是說這種心情的: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看:這是多麽愁苦的心情!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
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曆史上,甚至連監獄中的犯人,也會被釋放回家團聚。
為了過好除夕夜,其實,從臘月三十的早晨開始,各家就忙起來了。
那一天,杏兒哥是在雞叫三遍時就起來了。
起來後,匆匆吃了早飯,然後,與姐姐一起清洗門上的舊春聯。
清洗完後,把爺爺寫的新春聯貼到門上去。
又把大爺、二大爺給寫的大紅“福”字,也貼到大門上。
最後,是貼上門神。
門上布置好了,開始布置屋裏。
屋裏主要是貼年畫。
在中國的年畫中,有所謂的“年畫四大家”。
它們分別是:四川的綿竹年畫、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江蘇桃花塢的年畫。
四家年畫都各有其特點:
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均衡、飽滿、主次分明;
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豔麗、強烈明快,構成了大紅熱烈的藝術效果;
而誇張、變形、象征、寓意的藝術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楊柳青年畫的特點是:
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保留了民間繪畫的技法,並受當時畫院的影響;
多取材於舊戲劇、美女、胖娃等,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豔,人物的頭臉多粉金暈染,富有裝飾性。
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特點是:
表現手法浪漫,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
加上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豔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鬱的生活氣息。
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
而江蘇桃花塢的年畫特點:
它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構圖豐滿,色彩明快,富有裝飾性;
多用民間故事、吉祥喜慶、神像、戲文、時事為題材,以象征、寓意、誇張手法,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那是典型的“江南小女”。
也許是由於欣賞的習慣,也許是因為對於家鄉的畫,情有獨鍾。
每年年畫與門神的選擇,杏兒哥的七叔,大都是選自山東濰坊楊家埠的。
這不,今天,杏兒哥與他姐姐在自家牆上張貼的《二十四孝圖》和《年年有餘》,都是來自楊家埠的。
就在杏兒哥姐弟倆忙著貼畫的時候,三嫂也沒閑著,她在準備年飯,還在和餃子餡兒。
等到了晌午,一家人便坐在桌子旁,開始吃年飯。
這年飯一般來說,應當是家裏一年來最豐盛的一頓。
吃完了年飯,那那就準備包餃子了,這時候,山莊裏的鞭炮也開始響起來了。
直到天一落黑,各家就要到莊子頭上去請神靈和祖先。
那時,要先燒幾張紙,然後,說出你要請的神名或者人名,把他領到家裏。
家裏已經布置好了他們的神位,擺上供品,燒上香和紙,一直供到正月初三晚上,燒幾張紙,再把他們送到莊外,就可以了。
這時,不要忘了的事情是:要把新的灶王爺畫像,也貼到他的神位上,並給他燒幾炷香,表示他已經回來了。
這劉家莊裏,在劉老爺子的爹還活著的時候,已經修了家譜,又在莊子裏倒出一間房子充當祠堂。
所以,不用每家都把祖先請到家裏。
而是天一落黑,由劉老爺子親自帶領兒孫,到那莊頭上把祖先請進祠堂裏。
在以後的幾天裏,再有兒子與兒媳率領著眾孫男嫡女,輪流上供磕頭也就行了,到時,再一起送到莊外。
可是,關於這件事情,對於杏兒哥家來說,有個例外:
雖然,杏兒哥他爹,已逝去多年,甚至杏兒哥連他爹的麵都沒見過。
但是,隻要老爺子健在,杏兒哥他爹就屬於小輩,是不能進祠堂的。
因此,杏兒哥的爹,是由杏兒哥自己請回家去的。
作為家中的父輩,出於孝道,必須請回家裏過年。
那麽,在杏兒哥的家裏,供養的就是他的爹。
此時,小輩兒人被長輩要求:因為眾神與祖先都在家裏,所以,必須說吉利話。
到了半夜子時,據說那是財神下凡的時刻,家家家戶戶要放鞭炮,到莊口燒紙,那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所謂“發紙”,那是把“發子”二字讀土了。
它的本意是:從新一年的子時就發財。
從此時開始,小輩們要向父輩、祖輩、家長們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
壓歲錢原意是用來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發子”以後,要吃餃子。
然後,就是“守歲”:一家人吃著點心,喝著茶水,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語,靜待天明。
天亮以後,便迎來了人們拜年的高潮。
杏兒哥與他姐姐,這一夜可忙壞了:
從“發子”以後,兩個人先來到爹的靈位前,向爹磕頭;
然後,又給娘磕頭。
接著,就一起去給爺爺、奶奶、大爺,大娘等全莊上的
那時,街上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他們穿著新衣服,手裏打著小燈籠,吵嚷著,歡跳著,奔跑著,放鞭放炮,充滿了過年的歡樂。
今年特別高興,二大爺還拉著杏兒哥一起,已經是好幾次了,在祠堂門前吹嗩呐。
到那時候,一街的小孩子,都會隨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低聲哼哼著。
劉家的幾個弟兄和那些妯娌們,也會過來聽聽。
邊聽著,他們邊悄悄地說著話,有時還低聲的讚歎幾句。
最令人高興的是:有時候,老爺子拄著拐棍,拉著杏兒哥的奶奶,也會來到這裏。
這時候,人群中就會爆發出一陣激動:
房子離祠堂最近的那家孫輩,就會一溜煙的跑回家去,拿來兩張椅子,給兩個老人坐下。
這兩個老人也會逗弄孫子們,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從口袋裏摸出一大把糖果,或者其他什麽新鮮玩意兒,分給大家。
頓時,人群中道謝聲就會連成一片。
不過,對於那些彩燈,老爺子規定:
除了祠堂門前掛著的那兩盞大紅宮燈,那叫長壽燈,要從除夕到十五整夜都亮著以外。
其他各處的彩燈,隻在除夕和十五亮一整夜,其他的夜晚,每天隻亮一個時辰,就要滅掉。
這樣做:一來是為了節約燈油;
二來也是為了山莊的安全,山裏風大,晚上打更的看不過來,極易起火。
滅了其他地方的燈,打更的隻看好祠堂門前的燈,這就比較容易。[.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做豆腐”,那是為了“鬥富”,比一比看誰家來年更富。
“割年肉”,劉家莊從不養豬,那肉是七叔他們在山外買來的,每家都有份;
“殺年雞”,這個得做,全莊裏每一家都有雞,宰殺幾隻,燉到鍋裏,莊子裏那幾天就處處飄肉香。
當然,過年的飲食很多,各家還得準備諸如年糕、炸丸子、年夜飯、更歲餃子等。
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
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用柏樹葉浸製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製的酒,說是在正月一日飲用,能避邪祈福。
五辛盤即以蔥、薑、蒜、韭菜、辣椒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
說是可以關惡、除瘟、通五體,也有賀新的意思。
到了臘月二十八,出外經商、做工、或有事情的人,都要趕緊回家過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這種年的團圓,隻有這種團圓,才像一條扯不斷的紐帶,祖祖輩輩的把一家人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過年時若沒回家,無論對本人,還是對全家都是一個打擊。
唐時詩人高適,曾有一首詩就是說這種心情的: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看:這是多麽愁苦的心情!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
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曆史上,甚至連監獄中的犯人,也會被釋放回家團聚。
為了過好除夕夜,其實,從臘月三十的早晨開始,各家就忙起來了。
那一天,杏兒哥是在雞叫三遍時就起來了。
起來後,匆匆吃了早飯,然後,與姐姐一起清洗門上的舊春聯。
清洗完後,把爺爺寫的新春聯貼到門上去。
又把大爺、二大爺給寫的大紅“福”字,也貼到大門上。
最後,是貼上門神。
門上布置好了,開始布置屋裏。
屋裏主要是貼年畫。
在中國的年畫中,有所謂的“年畫四大家”。
它們分別是:四川的綿竹年畫、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江蘇桃花塢的年畫。
四家年畫都各有其特點:
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均衡、飽滿、主次分明;
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豔麗、強烈明快,構成了大紅熱烈的藝術效果;
而誇張、變形、象征、寓意的藝術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楊柳青年畫的特點是:
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保留了民間繪畫的技法,並受當時畫院的影響;
多取材於舊戲劇、美女、胖娃等,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豔,人物的頭臉多粉金暈染,富有裝飾性。
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特點是:
表現手法浪漫,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
加上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豔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鬱的生活氣息。
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
而江蘇桃花塢的年畫特點:
它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構圖豐滿,色彩明快,富有裝飾性;
多用民間故事、吉祥喜慶、神像、戲文、時事為題材,以象征、寓意、誇張手法,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那是典型的“江南小女”。
也許是由於欣賞的習慣,也許是因為對於家鄉的畫,情有獨鍾。
每年年畫與門神的選擇,杏兒哥的七叔,大都是選自山東濰坊楊家埠的。
這不,今天,杏兒哥與他姐姐在自家牆上張貼的《二十四孝圖》和《年年有餘》,都是來自楊家埠的。
就在杏兒哥姐弟倆忙著貼畫的時候,三嫂也沒閑著,她在準備年飯,還在和餃子餡兒。
等到了晌午,一家人便坐在桌子旁,開始吃年飯。
這年飯一般來說,應當是家裏一年來最豐盛的一頓。
吃完了年飯,那那就準備包餃子了,這時候,山莊裏的鞭炮也開始響起來了。
直到天一落黑,各家就要到莊子頭上去請神靈和祖先。
那時,要先燒幾張紙,然後,說出你要請的神名或者人名,把他領到家裏。
家裏已經布置好了他們的神位,擺上供品,燒上香和紙,一直供到正月初三晚上,燒幾張紙,再把他們送到莊外,就可以了。
這時,不要忘了的事情是:要把新的灶王爺畫像,也貼到他的神位上,並給他燒幾炷香,表示他已經回來了。
這劉家莊裏,在劉老爺子的爹還活著的時候,已經修了家譜,又在莊子裏倒出一間房子充當祠堂。
所以,不用每家都把祖先請到家裏。
而是天一落黑,由劉老爺子親自帶領兒孫,到那莊頭上把祖先請進祠堂裏。
在以後的幾天裏,再有兒子與兒媳率領著眾孫男嫡女,輪流上供磕頭也就行了,到時,再一起送到莊外。
可是,關於這件事情,對於杏兒哥家來說,有個例外:
雖然,杏兒哥他爹,已逝去多年,甚至杏兒哥連他爹的麵都沒見過。
但是,隻要老爺子健在,杏兒哥他爹就屬於小輩,是不能進祠堂的。
因此,杏兒哥的爹,是由杏兒哥自己請回家去的。
作為家中的父輩,出於孝道,必須請回家裏過年。
那麽,在杏兒哥的家裏,供養的就是他的爹。
此時,小輩兒人被長輩要求:因為眾神與祖先都在家裏,所以,必須說吉利話。
到了半夜子時,據說那是財神下凡的時刻,家家家戶戶要放鞭炮,到莊口燒紙,那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所謂“發紙”,那是把“發子”二字讀土了。
它的本意是:從新一年的子時就發財。
從此時開始,小輩們要向父輩、祖輩、家長們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
壓歲錢原意是用來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發子”以後,要吃餃子。
然後,就是“守歲”:一家人吃著點心,喝著茶水,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語,靜待天明。
天亮以後,便迎來了人們拜年的高潮。
杏兒哥與他姐姐,這一夜可忙壞了:
從“發子”以後,兩個人先來到爹的靈位前,向爹磕頭;
然後,又給娘磕頭。
接著,就一起去給爺爺、奶奶、大爺,大娘等全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