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經過了短暫的休整以後,大人們也基本完成了地裏的秋收。
當冬天的第一陣寒風吹進山莊的時候,莊裏的私塾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氣,孩子們又開始了正常學習。
整個一個上午,杏兒哥與其他學生一樣,坐在私塾中,由二大爺教詩文與書法。
由於沒有應試的壓力,所以,這裏的學習比較輕鬆。
十幾個孩子根據學習的進度不同,二大爺將他們分成了幾個小組,同時上不同的內容。
學習內容可謂十分豐富多彩:杏兒哥的這組學習的是《莊子》,還有的組學習的是《論語》,當然,才入學的小孩兒學習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
甚至比較大的孩子在朗誦:自稱為“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的元代關漢卿的著名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在那時,能朗誦這樣套曲的私塾,是不多見的。
可見,劉家的私塾教育,比較輕視封建的禮教教育,真正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一個書香門第,使家族中的人都有書墨氣。
下午,根據爺爺的意思,從今年冬天開學開始,就是由七叔帶領著所有私塾中的孩子練武,鍛煉身體。
說實在的,這七叔真沒辜負老爺子的願望。對於私塾中孩子們的練功非常上心,可以說做到了盡心盡力,一絲不苟。
根據他自己練功的經驗,每天下午,他要先組織孩子們進行一下熱身活動。
因為山裏的冬天開始冷了,孩子們一到練習場上,嘴裏都在出白氣,手也拿不出來,怎麽能練武?
所以,他都要先帶領小孩子們玩一會兒,跑跑跳跳,蹦蹦鬧鬧,或者圍著山莊跑一圈。(.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等到身上熱乎了,就進行練功。練功時,他們先壓腿、活動腰,然後才開始正式練習。
他們先練的是那套《少林童子功》,在他的教導下,孩子們可是掌握得比他自己當年快多了。
孩子們腰腿柔軟,動作靈活,一個月的工夫,全套動作就掌握了,接著,就是天天的練習。
練過拳術的人都知道,練武,其實掌握動作並不難,難得是天天的重複練習。
什麽叫功夫?那就是日積月累,無數遍練習一個套路或一種動作的結晶呀!
小孩子生性好動,最忌諱的就是天天重複相同的動作,可是,你不重複又不行呀:你什麽時候才能把動作變成功夫呢?
為此,七叔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天天比賽。
今天比賽“鴛鴦坐荇水上漂”,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矮步”比賽:就是將一條腿向前踢出,另一條腿深蹲,靠下蹲腿一條腿的力量支撐全身重量。
然後交換另一條腿向前踢出,再下蹲,進行重複練習。比一下看誰矮步做得多。
明天比賽“鐵牛耕地開檔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俯臥撐”。
看誰做得多,做得好。
後天又比賽“十字叉功要扳腳”,就是劈腿,看誰能首先把腿劈好,縱劈完了還要橫劈。
小孩兒們生性爭強好勝,再加上山裏的孩子都很潑辣,也能吃苦。
也不顧壓得腿痛,也不怕累得腰酸,更不在乎動作做的難看。
每天隻好好的練,就是為了爭得一個第一。
杏兒哥尤其突出,在七叔的指導下,他幾乎是日夜苦練,因此,在每次的比賽中都能拿到第一名。
小夥伴們都有些嫉妒,可他不在乎,隻是抿著嘴默默地笑。
在七叔的精心調教下,孩子們的進步非常快。
一個冬天,也就是四個月下來,私塾裏的小孩,身體開始發生變化了:個個精神抖擻,人人身強體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講堂上生氣勃勃,講堂外生龍活虎,似乎經過一個冬天,孩子們都長高了,都長大了。
看到這些,全莊的人都非常高興,最高興的還是杏兒哥的爺爺,看著這些孩子虎頭虎腦的樣子,他心裏高興呀。
一來在他的私塾裏,總算找到了一種可達文武雙全的方法。
二來看到他的孫男嫡女強壯的樣子,那可是他的親骨肉呀,他能不高興嗎?
這真是祖上賜福呀!
現在我們不說別人,隻單說這杏兒哥。
為什麽我們要說:他幾乎是日夜苦練呢?
原來在這一冬天裏,白天:在私塾中,他與其他小孩兒們一起練習《少林童子功》。
晚上:他還要在七叔的家裏,由七叔單獨指導,學習《少林達摩杖》。
說起這《少林達摩杖》,我們還有一段掌故,在這裏不得不說。
傳說這少林武功都起源於達摩。
達摩傳教是以盤膝靜坐為主要方式,他自己就在五乳峰天然石洞裏麵壁九年,寂坐參悟。
在這期間,給他精神和肉體上都帶來了極大的萎靡和困倦,而且有時還要受到禽獸的襲擾,這就使他不得不采取鍛煉身體和護身的措施。
於是,達摩根據實際需要初創了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體操運動:比如易筋經、心意拳等。
有時遇到禽獸的襲擾,就用方便鏟、手杖進行自衛,後來就叫做達摩鏟、達摩杖等。
在此基礎上,他又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套係統的基本動作。
此後,經過曆代僧眾的長期研練,不斷的充實和提高,就形成了後世的少林武術。
到了宋朝初年,少林寺和尚福居,邀集天下武林名士匯聚寺內,先後三年研究武術,博取眾家武術之長,彌補少林武術之短,訂正和充實了不少的少林武術秘籍。
《少林達摩杖》就是這時,流傳到了民間。
元末明初時,少林寺內有一個燒火的和尚,名為啞巴僧。
他每天除了燒火做飯外,就是以燒火棍為械演練達摩杖。
並在原達摩杖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創新,使得這套杖法更加精妙。
在一次護衛少林寺的戰鬥中,他用燒火棍擊退了敵人,護衛了少林寺。
後來,明帝封啞巴僧為“大聖緊那羅王”。
從此,“大聖緊那羅王”永站少林寺。
他演練的燒火棍法,後人又稱為少林短棍,其實就是這套《少林達摩杖》,也威名遠播。
杏兒哥的七叔,當時之所以選練了這套杖法,除了還有其他原因外,也是受此影響。
這《少林達摩杖》所用的器械,就是一個老人用的拐杖。
沒有拐杖,也可以用一根三尺左右的木棍。當然,功夫好的人也可以用一根鐵棍。
杏兒哥七叔演練杖法時,所用的就是一根棗木棍,為什麽用棗木棍呢?
諺語上有:“棗木硬,楊木軟,不軟不硬柳木杆”。是說的棗木硬。
一件兵器,當然是選硬的東西製作了,而且棗木除了硬還抗磨,就是平時當拐杖用,也不能用一根不抗磨的軟木製作吧?
再加上這裏是北方山區,大棗樹到處都是,可用材料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杏兒哥演練時,所用的也是七叔精心選出的棗木杖,隻是因為杏兒哥手小,這條棗木杖略微細了一些。
這套《少林達摩杖》共八趟,每趟六杖,共計四十八杖。
拳經上說:“達摩杖法四十八,裏裏外外它看家,子醜諳習人難見,遇到強手顯杖法”。
為了教會杏兒哥這套杖法,七叔可以說是費了一番心血的。
這套杖法在技擊上,講究“上打頭,下掃根,兩邊截腕,中紮心。”
不僅有攻防巧妙的特點,更有調氣、養血、舒筋、堅骨的作用。
可以說,長期堅持練習,就可以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
為了使杏兒哥更快地掌握它,從學習第一個動作開始,七叔就通過菊花對三嫂說好,讓杏兒哥晚上住進自己家裏,爺倆完全按照拳經上的要求:每天半夜子、醜時進行練習。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又要問了:那時也沒有鍾表,怎麽知道什麽時候是子時?什麽時候是醜時?
說起來古人對時間的認識可比現在人複雜多了。
據《僧隻律》記載:"一刹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這樣算來:一晝夜為二十四小時,為四百八十萬個“刹那”,或二十四萬個“瞬間”,一萬兩千個“彈指”,三十個“須臾”。
而一晝夜有八點六六萬秒,那麽一“須臾”等於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彈指等於七點二秒,一“瞬間”等於零點三六秒,一“刹那”就等於零點零一八秒。
古時以十二天幹表示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所以,一個時辰為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即現在的二十三點到一點,醜時即現在一點到三點。依此類推。
那麽,怎麽樣把時辰告訴人們呢?白天一般沒有問題:大家看太陽的影子就可以知道。
而在晚上,為大家報時的,就靠打更人了。
打更,這個職業在古代相當受人尊重,因為到了晚上,打更人一宿都不能睡覺,非常辛苦,眼睛得盯住滴漏。
那滴漏就是當時的計時工具:明朝時的滴漏,它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麵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此計時。
一夜分五更:一更:約現在晚上七點;二更:約現在晚上九點;三更:約現在晚上十一點;四更:約現在淩晨一點;五更:約現在淩晨三點。
打更人看到滴漏刻度指向幾更了,就要到街道上,敲起木梆子,梆子的點數就是更數了,有時還要喊上幾聲:“平安無事啦!……”
五更後,天還沒亮,為什麽不打六更(淩晨五時)呢?
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大臣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晚上來到陽間的鬼,早晨準備尋路回家了。
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
這劉家莊裏,自從祖爺爺從皇宮裏跑出來之後,帶進山莊裏兩個滴漏,一直就是在莊裏守候著。
全莊裏的戶主輪流打更,這時間,從來就沒有錯過。
當冬天的第一陣寒風吹進山莊的時候,莊裏的私塾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氣,孩子們又開始了正常學習。
整個一個上午,杏兒哥與其他學生一樣,坐在私塾中,由二大爺教詩文與書法。
由於沒有應試的壓力,所以,這裏的學習比較輕鬆。
十幾個孩子根據學習的進度不同,二大爺將他們分成了幾個小組,同時上不同的內容。
學習內容可謂十分豐富多彩:杏兒哥的這組學習的是《莊子》,還有的組學習的是《論語》,當然,才入學的小孩兒學習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
甚至比較大的孩子在朗誦:自稱為“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的元代關漢卿的著名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在那時,能朗誦這樣套曲的私塾,是不多見的。
可見,劉家的私塾教育,比較輕視封建的禮教教育,真正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一個書香門第,使家族中的人都有書墨氣。
下午,根據爺爺的意思,從今年冬天開學開始,就是由七叔帶領著所有私塾中的孩子練武,鍛煉身體。
說實在的,這七叔真沒辜負老爺子的願望。對於私塾中孩子們的練功非常上心,可以說做到了盡心盡力,一絲不苟。
根據他自己練功的經驗,每天下午,他要先組織孩子們進行一下熱身活動。
因為山裏的冬天開始冷了,孩子們一到練習場上,嘴裏都在出白氣,手也拿不出來,怎麽能練武?
所以,他都要先帶領小孩子們玩一會兒,跑跑跳跳,蹦蹦鬧鬧,或者圍著山莊跑一圈。(.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等到身上熱乎了,就進行練功。練功時,他們先壓腿、活動腰,然後才開始正式練習。
他們先練的是那套《少林童子功》,在他的教導下,孩子們可是掌握得比他自己當年快多了。
孩子們腰腿柔軟,動作靈活,一個月的工夫,全套動作就掌握了,接著,就是天天的練習。
練過拳術的人都知道,練武,其實掌握動作並不難,難得是天天的重複練習。
什麽叫功夫?那就是日積月累,無數遍練習一個套路或一種動作的結晶呀!
小孩子生性好動,最忌諱的就是天天重複相同的動作,可是,你不重複又不行呀:你什麽時候才能把動作變成功夫呢?
為此,七叔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天天比賽。
今天比賽“鴛鴦坐荇水上漂”,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矮步”比賽:就是將一條腿向前踢出,另一條腿深蹲,靠下蹲腿一條腿的力量支撐全身重量。
然後交換另一條腿向前踢出,再下蹲,進行重複練習。比一下看誰矮步做得多。
明天比賽“鐵牛耕地開檔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俯臥撐”。
看誰做得多,做得好。
後天又比賽“十字叉功要扳腳”,就是劈腿,看誰能首先把腿劈好,縱劈完了還要橫劈。
小孩兒們生性爭強好勝,再加上山裏的孩子都很潑辣,也能吃苦。
也不顧壓得腿痛,也不怕累得腰酸,更不在乎動作做的難看。
每天隻好好的練,就是為了爭得一個第一。
杏兒哥尤其突出,在七叔的指導下,他幾乎是日夜苦練,因此,在每次的比賽中都能拿到第一名。
小夥伴們都有些嫉妒,可他不在乎,隻是抿著嘴默默地笑。
在七叔的精心調教下,孩子們的進步非常快。
一個冬天,也就是四個月下來,私塾裏的小孩,身體開始發生變化了:個個精神抖擻,人人身強體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講堂上生氣勃勃,講堂外生龍活虎,似乎經過一個冬天,孩子們都長高了,都長大了。
看到這些,全莊的人都非常高興,最高興的還是杏兒哥的爺爺,看著這些孩子虎頭虎腦的樣子,他心裏高興呀。
一來在他的私塾裏,總算找到了一種可達文武雙全的方法。
二來看到他的孫男嫡女強壯的樣子,那可是他的親骨肉呀,他能不高興嗎?
這真是祖上賜福呀!
現在我們不說別人,隻單說這杏兒哥。
為什麽我們要說:他幾乎是日夜苦練呢?
原來在這一冬天裏,白天:在私塾中,他與其他小孩兒們一起練習《少林童子功》。
晚上:他還要在七叔的家裏,由七叔單獨指導,學習《少林達摩杖》。
說起這《少林達摩杖》,我們還有一段掌故,在這裏不得不說。
傳說這少林武功都起源於達摩。
達摩傳教是以盤膝靜坐為主要方式,他自己就在五乳峰天然石洞裏麵壁九年,寂坐參悟。
在這期間,給他精神和肉體上都帶來了極大的萎靡和困倦,而且有時還要受到禽獸的襲擾,這就使他不得不采取鍛煉身體和護身的措施。
於是,達摩根據實際需要初創了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體操運動:比如易筋經、心意拳等。
有時遇到禽獸的襲擾,就用方便鏟、手杖進行自衛,後來就叫做達摩鏟、達摩杖等。
在此基礎上,他又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套係統的基本動作。
此後,經過曆代僧眾的長期研練,不斷的充實和提高,就形成了後世的少林武術。
到了宋朝初年,少林寺和尚福居,邀集天下武林名士匯聚寺內,先後三年研究武術,博取眾家武術之長,彌補少林武術之短,訂正和充實了不少的少林武術秘籍。
《少林達摩杖》就是這時,流傳到了民間。
元末明初時,少林寺內有一個燒火的和尚,名為啞巴僧。
他每天除了燒火做飯外,就是以燒火棍為械演練達摩杖。
並在原達摩杖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創新,使得這套杖法更加精妙。
在一次護衛少林寺的戰鬥中,他用燒火棍擊退了敵人,護衛了少林寺。
後來,明帝封啞巴僧為“大聖緊那羅王”。
從此,“大聖緊那羅王”永站少林寺。
他演練的燒火棍法,後人又稱為少林短棍,其實就是這套《少林達摩杖》,也威名遠播。
杏兒哥的七叔,當時之所以選練了這套杖法,除了還有其他原因外,也是受此影響。
這《少林達摩杖》所用的器械,就是一個老人用的拐杖。
沒有拐杖,也可以用一根三尺左右的木棍。當然,功夫好的人也可以用一根鐵棍。
杏兒哥七叔演練杖法時,所用的就是一根棗木棍,為什麽用棗木棍呢?
諺語上有:“棗木硬,楊木軟,不軟不硬柳木杆”。是說的棗木硬。
一件兵器,當然是選硬的東西製作了,而且棗木除了硬還抗磨,就是平時當拐杖用,也不能用一根不抗磨的軟木製作吧?
再加上這裏是北方山區,大棗樹到處都是,可用材料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杏兒哥演練時,所用的也是七叔精心選出的棗木杖,隻是因為杏兒哥手小,這條棗木杖略微細了一些。
這套《少林達摩杖》共八趟,每趟六杖,共計四十八杖。
拳經上說:“達摩杖法四十八,裏裏外外它看家,子醜諳習人難見,遇到強手顯杖法”。
為了教會杏兒哥這套杖法,七叔可以說是費了一番心血的。
這套杖法在技擊上,講究“上打頭,下掃根,兩邊截腕,中紮心。”
不僅有攻防巧妙的特點,更有調氣、養血、舒筋、堅骨的作用。
可以說,長期堅持練習,就可以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
為了使杏兒哥更快地掌握它,從學習第一個動作開始,七叔就通過菊花對三嫂說好,讓杏兒哥晚上住進自己家裏,爺倆完全按照拳經上的要求:每天半夜子、醜時進行練習。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又要問了:那時也沒有鍾表,怎麽知道什麽時候是子時?什麽時候是醜時?
說起來古人對時間的認識可比現在人複雜多了。
據《僧隻律》記載:"一刹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這樣算來:一晝夜為二十四小時,為四百八十萬個“刹那”,或二十四萬個“瞬間”,一萬兩千個“彈指”,三十個“須臾”。
而一晝夜有八點六六萬秒,那麽一“須臾”等於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彈指等於七點二秒,一“瞬間”等於零點三六秒,一“刹那”就等於零點零一八秒。
古時以十二天幹表示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所以,一個時辰為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即現在的二十三點到一點,醜時即現在一點到三點。依此類推。
那麽,怎麽樣把時辰告訴人們呢?白天一般沒有問題:大家看太陽的影子就可以知道。
而在晚上,為大家報時的,就靠打更人了。
打更,這個職業在古代相當受人尊重,因為到了晚上,打更人一宿都不能睡覺,非常辛苦,眼睛得盯住滴漏。
那滴漏就是當時的計時工具:明朝時的滴漏,它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麵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此計時。
一夜分五更:一更:約現在晚上七點;二更:約現在晚上九點;三更:約現在晚上十一點;四更:約現在淩晨一點;五更:約現在淩晨三點。
打更人看到滴漏刻度指向幾更了,就要到街道上,敲起木梆子,梆子的點數就是更數了,有時還要喊上幾聲:“平安無事啦!……”
五更後,天還沒亮,為什麽不打六更(淩晨五時)呢?
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大臣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晚上來到陽間的鬼,早晨準備尋路回家了。
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
這劉家莊裏,自從祖爺爺從皇宮裏跑出來之後,帶進山莊裏兩個滴漏,一直就是在莊裏守候著。
全莊裏的戶主輪流打更,這時間,從來就沒有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