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負責此書的內務委員會軍官,中校帕爾帕洛夫和少校薩萊耶夫又拋棄了這個主意,這兩位情報局官員再清楚不過,對於一個最緊密的蘇聯領導圈子來說,什麽在政治上是適宜的——部分是根據了史達林“大清洗”期間自己的鎮壓經驗。
估計不應該提的不是同希特勒的“分贓”。因為蘇聯畢竟獲得了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一部分,以及對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採取了行動。另外,蘇聯領導人也認為這樣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對付蒙古和滿洲邊境上的日本。如果在《希特勒檔案》裏討論了互不侵犯條約,就會讓人回想起蘇聯領導層的幾個嚴重的錯誤判斷。
首先,接受德國瓜分東歐的建議看起來是劃算的。為了贏得蘇聯的認可,希特勒向史達林提供的比西方要多得多。政治局同樣很清楚,這隻是一場短暫的聯盟。他的接班人赫魯雪夫還記得史達林的話:“這是一場相互欺騙的遊戲。”
而德意誌帝國卻從條約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它能夠暫時限製自給自足的努力,而不必調整經濟方針。油及非鐵金屬的巨額貿易對德國軍工業也至關重要。特別是,幸虧有油的供應地法國戰役中才得以迴避預料會出現的燃料緊缺。但德國領導層避免過分依賴蘇聯,不讓自己容易受人勒索。
從史達林的角度看,“帝國主義”列強德國跟法國和大不列顛之間的戰爭是合乎邏輯的,他也判斷錯了。他預料的是德國軍事力量的削弱而不是增強,希望從這些分裂中獲利。他特別慎重地對待大不列顛對一場軍事聯盟的新的試探。
史達林的一係列錯誤決定也先於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在《希特勒檔案》裏,隻粗略地談到1941年夏天的事件,這是合乎邏輯的。國家安全部門的創作集體畢竟放棄了使用“狡猾的偷襲”這種宣傳套語,情報官員們最清楚,史達林是知道1941年初夏的進攻日期的。他在有關情報上註上了卑俗的批註,作為所謂的假情報退了回去。相反,蘇聯領導層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機會,低估了德國對手,製定了自己的進攻計劃。德方是否認為那是一場先發製人的戰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出版人後記(11)new
確定的是,在1939年約定的權力範圍的邊境上兩個高度武裝的世界強國在對峙,它們的帝國主義興趣是對立的。無論是蘇聯還是德意誌帝國都是意識形態強烈的極權主義國家,在過去幾年裏進行過一係列的進攻戰爭,認為軍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製定了詳細的進攻方案,試圖搶先於對手。“先發製人”的戰爭這一概念似乎具有政治動機、因而不符合用來形容德、蘇戰爭。
希特勒不顧一切的戰術變化,自1933年起就不懈地追求征服蘇聯的歐洲部分,建立一個殖民帝國。在他的世界觀中,征服“東方的生活空間”占有一個中心的位置。早在1927年他就在《我的奮鬥》中稱俄羅斯為未來的移居空間,布爾什維主義的政權已經“快要瓦解”了。對蘇聯的戰爭,雖然由於戰爭的進展在戰略上是必須的,說到底是一場占領戰爭。
但希特勒是憑直覺做出進攻決定的。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位德國的總司令既不了解敵人的精確兵力也不了解他們的布陣。對蘇軍的戰爭力的理智分析也同樣不存在。
正如前蘇聯編輯人員在戰爭開始“縮短”了林格和京舍的供述一樣,他們也前後一致地未談德國國防軍對擺好了進攻陣勢的蘇聯兵力的最初勝利。雖然蘇聯部隊擁有多倍的兵力優勢,裝備精良,截至1941年底,有380萬蘇聯士兵被德國人俘虜了。
直到德國的進攻停滯不前的那一時刻開始,在《希特勒檔案》裏才對戰爭進程和作為國防軍總司令的希特勒的反應進行了準確的描寫。他對莫斯科城外的失敗和封鎖列寧格勒不成功的反應得到了形象的再現。但在隨後的描寫中也總讓人覺得,好像有關德軍成功的章節被整章整章地刪除了,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文章顯得像是插曲式的。
但是,盡管有這些今天看來是錯誤的解釋和受政治影響的缺陷,《希特勒檔案》仍不失為對這位德國獨裁者的最有說服力的介紹。它特別詳細地描寫了他的政治和軍事行動。希特勒絕對的肆無忌憚和他的無限的滅絕意誌被清楚地顯示了出來。有關元首掩體裏的最後幾天的一章令人震驚,它證明了希特勒努力將他的生活延長到最後的時刻,哪怕這是在將德意誌民族引向災難也在所不惜。《希特勒檔案》是專為蘇聯獨裁者史達林撰寫的,這並不能削弱它的感染力。
小說下載盡在http://bbs.txt</a>novel---書香門第【chenjiayang】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br>
估計不應該提的不是同希特勒的“分贓”。因為蘇聯畢竟獲得了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一部分,以及對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採取了行動。另外,蘇聯領導人也認為這樣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對付蒙古和滿洲邊境上的日本。如果在《希特勒檔案》裏討論了互不侵犯條約,就會讓人回想起蘇聯領導層的幾個嚴重的錯誤判斷。
首先,接受德國瓜分東歐的建議看起來是劃算的。為了贏得蘇聯的認可,希特勒向史達林提供的比西方要多得多。政治局同樣很清楚,這隻是一場短暫的聯盟。他的接班人赫魯雪夫還記得史達林的話:“這是一場相互欺騙的遊戲。”
而德意誌帝國卻從條約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它能夠暫時限製自給自足的努力,而不必調整經濟方針。油及非鐵金屬的巨額貿易對德國軍工業也至關重要。特別是,幸虧有油的供應地法國戰役中才得以迴避預料會出現的燃料緊缺。但德國領導層避免過分依賴蘇聯,不讓自己容易受人勒索。
從史達林的角度看,“帝國主義”列強德國跟法國和大不列顛之間的戰爭是合乎邏輯的,他也判斷錯了。他預料的是德國軍事力量的削弱而不是增強,希望從這些分裂中獲利。他特別慎重地對待大不列顛對一場軍事聯盟的新的試探。
史達林的一係列錯誤決定也先於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在《希特勒檔案》裏,隻粗略地談到1941年夏天的事件,這是合乎邏輯的。國家安全部門的創作集體畢竟放棄了使用“狡猾的偷襲”這種宣傳套語,情報官員們最清楚,史達林是知道1941年初夏的進攻日期的。他在有關情報上註上了卑俗的批註,作為所謂的假情報退了回去。相反,蘇聯領導層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機會,低估了德國對手,製定了自己的進攻計劃。德方是否認為那是一場先發製人的戰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出版人後記(11)new
確定的是,在1939年約定的權力範圍的邊境上兩個高度武裝的世界強國在對峙,它們的帝國主義興趣是對立的。無論是蘇聯還是德意誌帝國都是意識形態強烈的極權主義國家,在過去幾年裏進行過一係列的進攻戰爭,認為軍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製定了詳細的進攻方案,試圖搶先於對手。“先發製人”的戰爭這一概念似乎具有政治動機、因而不符合用來形容德、蘇戰爭。
希特勒不顧一切的戰術變化,自1933年起就不懈地追求征服蘇聯的歐洲部分,建立一個殖民帝國。在他的世界觀中,征服“東方的生活空間”占有一個中心的位置。早在1927年他就在《我的奮鬥》中稱俄羅斯為未來的移居空間,布爾什維主義的政權已經“快要瓦解”了。對蘇聯的戰爭,雖然由於戰爭的進展在戰略上是必須的,說到底是一場占領戰爭。
但希特勒是憑直覺做出進攻決定的。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位德國的總司令既不了解敵人的精確兵力也不了解他們的布陣。對蘇軍的戰爭力的理智分析也同樣不存在。
正如前蘇聯編輯人員在戰爭開始“縮短”了林格和京舍的供述一樣,他們也前後一致地未談德國國防軍對擺好了進攻陣勢的蘇聯兵力的最初勝利。雖然蘇聯部隊擁有多倍的兵力優勢,裝備精良,截至1941年底,有380萬蘇聯士兵被德國人俘虜了。
直到德國的進攻停滯不前的那一時刻開始,在《希特勒檔案》裏才對戰爭進程和作為國防軍總司令的希特勒的反應進行了準確的描寫。他對莫斯科城外的失敗和封鎖列寧格勒不成功的反應得到了形象的再現。但在隨後的描寫中也總讓人覺得,好像有關德軍成功的章節被整章整章地刪除了,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文章顯得像是插曲式的。
但是,盡管有這些今天看來是錯誤的解釋和受政治影響的缺陷,《希特勒檔案》仍不失為對這位德國獨裁者的最有說服力的介紹。它特別詳細地描寫了他的政治和軍事行動。希特勒絕對的肆無忌憚和他的無限的滅絕意誌被清楚地顯示了出來。有關元首掩體裏的最後幾天的一章令人震驚,它證明了希特勒努力將他的生活延長到最後的時刻,哪怕這是在將德意誌民族引向災難也在所不惜。《希特勒檔案》是專為蘇聯獨裁者史達林撰寫的,這並不能削弱它的感染力。
小說下載盡在http://bbs.txt</a>novel---書香門第【chenjiayang】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