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空間軌道塔的規模十分宏大。可它隻不過是整個複雜得多的工程的基礎。沿著它的四個棱麵,將要鋪上長達三萬六千公裏的軌道,這些軌道必需能適應還從來沒有人試圖達到過的速度。道路的全長上應該有動力供應設施,而動力則要靠功率強大的核能發電機通過超導電纜來輸送。整個這套設備,將由一個複雜得難以想像的、無故障地連續運行的電子計算機網加以控製。
在終點站“極點”那裏,乘客和貨物將由同空間軌道塔對接起來的宇宙飛船接運。這個終點站本身,便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程。“中央”站和“地球”站也是如此,後者目前正在聖山的心髒部位用雷射“燒製”。此外,還存在著宇宙的汙染問題……
兩百年以來,在靠近地球的各條空間軌道上,已經聚積起了各種形狀和尺寸的“衛星”——從單個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遺忘的、誰也用不著的廢物,為了保證空間軌道塔的安全,應該偵察出這些東西,並且盡可能地把它們清除掉。
幸運的是,在那些過了時的空間軌道堡壘上,恰好裝備著各種適合這種用途的、極其出色的設備。它們上麵原有的那些被用來發現正在靠近的遠程火箭的雷達,完全能夠輕而易舉地截獲所有各種“汙染”宇宙的東西。然後,它們可以發射雷射,將有些“衛星”燒成極細的塵埃,而那些大一點的“衛星”,則被遷移到更高的、比較安全的空間軌道上去。至於某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那就把它們恢復原狀並送回到地球上去。在清理宇宙空間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出人意外的情況,例如,曾經發現過在執行某項秘密任務中死去的二名太空人的屍體,和好幾個不知是誰發射的偵察衛星。然而,這些事情已經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因為它們的發生之日,距今至少已經有一百年以上。
至於大量的、必須在離地球不很遠的軌道上工作的各種有用的衛星和空間站,那就得仔細檢查它們的空間軌道,並在某些情況下加以改變。不言而喻,同所有各種經由人類之手創造出來的東西一樣,空間軌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隕石的襲擊。在一天之內,安裝在它上麵的各種測震儀,將會記錄下許多次作用力為若幹毫牛頓的衝擊;每年也可能會受到一二次輕微的損傷。而或遲或早,說不定在哪個時候,總會有什麽大東西撞到軌道塔上,從而使得一條或者幾條軌道臨時出點毛病。在最壞的情況下,空間軌道塔甚至會在某個部位上被擊斷。
然而,發生這種事件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它決不會超過在麵積與空間軌道塔總表麵積相仿的倫敦或東京落下一塊巨型隕石的機會。當然。這些城市的居民從來不會由於想到這種可能性而睡不著覺,因此,範涅華·摩根博士理所當然地也可以高枕無憂。
第三十三章 無聲風暴區域
(摘自馬丁·賽蘇依教授在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儀式上的講演。斯德哥爾摩,2154年12月16日)
在天空與地球之間,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廣闊區域。這個區域的存在,是出乎古代哲學家們的料想之外的。隻是到了二十世紀開初,也就是1901年12月12日,它才第一次對人類的事業產生了影響。
就在這一天,庫依爾伊爾默·馬可尼通過無線電向大西洋的彼岸發去了三個“點”一——莫爾斯字母表中的字母s。在此之前,許多學者曾經斷言這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電磁波隻能沿直線方向傳播,而不可能繞著地球傳播、馬可尼的成就,不僅宣告了遠程無線電通訊紀元的開始,同時,也表明了在大氣層的高處,有著一麵能夠反射無線電波的“電鏡”。
現在已經清楚地知道,這個最早被稱之為海氏層(肯奈利——海維賽特層)的區域,至少由三個基本層所構成,而它們的高度和強度,則變化非常之大。比它更高的是範·阿倫輻射帶,它們的發現,是宇宙紀元在科學上獲得的第一項勝利成果。
這個廣闊的區域是從大約五十公裏的高空開始的,它一直向上伸展到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空間;這個區域的名字叫電離層。利用火箭、衛星和雷達對它所進行的研究,已經歷時兩個多世紀。我們不能不提到在這一領域內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先驅者們:美國人丘夫和勃萊特,英國人埃潑爾頓,挪威人斯托爾密爾,和特別是那位曾在1970年獲得過我今天也有幸得到的獎金的人——你們的同胞漢涅斯·阿爾夫文……電離層——這是太陽的淘氣孩子;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情況也還不是隨時可以預測的。
在通訊衛星出現之前大約一百年的過程中,它曾經是一個為我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卻又變幻無常的僕人。在遠程無線電通訊完全取決於它的“情緒”的情況下,它曾經拯救過不少的生命;但是,也有許多人卻由於它不留痕跡地吞食了他們在絕望中發出的求救信號而喪生。
電離層為文明人類服務,還隻是不久以前的事。然而,要是沒有它的話,那就未必會有人類出現!因為電離層是地球的特殊“盾牌”的——部分——正是這麵盾牌,使得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足以致命的倫琴射線和紫外輻射的傷害。要是這些射線能夠抵達海麵的話,那麽,在地球上也可能會出現某些生命的形態,然而,它們卻永遠也不會發展成同今天的我們有絲毫的相象……
</br>
在終點站“極點”那裏,乘客和貨物將由同空間軌道塔對接起來的宇宙飛船接運。這個終點站本身,便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程。“中央”站和“地球”站也是如此,後者目前正在聖山的心髒部位用雷射“燒製”。此外,還存在著宇宙的汙染問題……
兩百年以來,在靠近地球的各條空間軌道上,已經聚積起了各種形狀和尺寸的“衛星”——從單個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遺忘的、誰也用不著的廢物,為了保證空間軌道塔的安全,應該偵察出這些東西,並且盡可能地把它們清除掉。
幸運的是,在那些過了時的空間軌道堡壘上,恰好裝備著各種適合這種用途的、極其出色的設備。它們上麵原有的那些被用來發現正在靠近的遠程火箭的雷達,完全能夠輕而易舉地截獲所有各種“汙染”宇宙的東西。然後,它們可以發射雷射,將有些“衛星”燒成極細的塵埃,而那些大一點的“衛星”,則被遷移到更高的、比較安全的空間軌道上去。至於某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那就把它們恢復原狀並送回到地球上去。在清理宇宙空間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出人意外的情況,例如,曾經發現過在執行某項秘密任務中死去的二名太空人的屍體,和好幾個不知是誰發射的偵察衛星。然而,這些事情已經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因為它們的發生之日,距今至少已經有一百年以上。
至於大量的、必須在離地球不很遠的軌道上工作的各種有用的衛星和空間站,那就得仔細檢查它們的空間軌道,並在某些情況下加以改變。不言而喻,同所有各種經由人類之手創造出來的東西一樣,空間軌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隕石的襲擊。在一天之內,安裝在它上麵的各種測震儀,將會記錄下許多次作用力為若幹毫牛頓的衝擊;每年也可能會受到一二次輕微的損傷。而或遲或早,說不定在哪個時候,總會有什麽大東西撞到軌道塔上,從而使得一條或者幾條軌道臨時出點毛病。在最壞的情況下,空間軌道塔甚至會在某個部位上被擊斷。
然而,發生這種事件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它決不會超過在麵積與空間軌道塔總表麵積相仿的倫敦或東京落下一塊巨型隕石的機會。當然。這些城市的居民從來不會由於想到這種可能性而睡不著覺,因此,範涅華·摩根博士理所當然地也可以高枕無憂。
第三十三章 無聲風暴區域
(摘自馬丁·賽蘇依教授在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儀式上的講演。斯德哥爾摩,2154年12月16日)
在天空與地球之間,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廣闊區域。這個區域的存在,是出乎古代哲學家們的料想之外的。隻是到了二十世紀開初,也就是1901年12月12日,它才第一次對人類的事業產生了影響。
就在這一天,庫依爾伊爾默·馬可尼通過無線電向大西洋的彼岸發去了三個“點”一——莫爾斯字母表中的字母s。在此之前,許多學者曾經斷言這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電磁波隻能沿直線方向傳播,而不可能繞著地球傳播、馬可尼的成就,不僅宣告了遠程無線電通訊紀元的開始,同時,也表明了在大氣層的高處,有著一麵能夠反射無線電波的“電鏡”。
現在已經清楚地知道,這個最早被稱之為海氏層(肯奈利——海維賽特層)的區域,至少由三個基本層所構成,而它們的高度和強度,則變化非常之大。比它更高的是範·阿倫輻射帶,它們的發現,是宇宙紀元在科學上獲得的第一項勝利成果。
這個廣闊的區域是從大約五十公裏的高空開始的,它一直向上伸展到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空間;這個區域的名字叫電離層。利用火箭、衛星和雷達對它所進行的研究,已經歷時兩個多世紀。我們不能不提到在這一領域內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先驅者們:美國人丘夫和勃萊特,英國人埃潑爾頓,挪威人斯托爾密爾,和特別是那位曾在1970年獲得過我今天也有幸得到的獎金的人——你們的同胞漢涅斯·阿爾夫文……電離層——這是太陽的淘氣孩子;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情況也還不是隨時可以預測的。
在通訊衛星出現之前大約一百年的過程中,它曾經是一個為我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卻又變幻無常的僕人。在遠程無線電通訊完全取決於它的“情緒”的情況下,它曾經拯救過不少的生命;但是,也有許多人卻由於它不留痕跡地吞食了他們在絕望中發出的求救信號而喪生。
電離層為文明人類服務,還隻是不久以前的事。然而,要是沒有它的話,那就未必會有人類出現!因為電離層是地球的特殊“盾牌”的——部分——正是這麵盾牌,使得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足以致命的倫琴射線和紫外輻射的傷害。要是這些射線能夠抵達海麵的話,那麽,在地球上也可能會出現某些生命的形態,然而,它們卻永遠也不會發展成同今天的我們有絲毫的相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