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所達到的同質化程度和範圍,才是我們理解上述概念的依據。古代瑪雅人沒能突破他們那
個三麵環海、兩端窄陸的“半封閉”“獨立實驗室”,但在實驗室的屋牆內卻有著相當多的“化
學過程”。
瑪雅地區的自然資源分布絕不是整齊劃一的,不同地域間的物資交換始終是十分重要
的。要是沒有聯結其各部分的貨物交換網絡,那麽,瑪雅地區就決不會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
在整個低地地區,石灰石無疑在建築上有很大用處,這種質地的石料易於切割開採,也
易於雕刻裝飾。在許多地區,含有可以製成砍削工具的淺撞石礦床;而高地則出產更為上等
的黑曜石,這種打製石器的好原料是高地火山噴出的熔岩,幾乎全由玻璃質組成,一般為黑
色、褐色,有明顯的玻璃光澤和貝殼狀斷口,可作工藝品、裝飾品。用於製造碾磨工具的堅
硬火山石和火山礦物顏料,也隻在瑪雅山(maya
mountains)和高地才有所發現。在一切材質中最貴重的玉石(瑪雅人對玉有特殊的情
感),也隻能在瓜地馬拉的莫塔瓜穀地(motaga
velley)被找到。在尤卡坦海岸地帶和沿著太平洋海岸以及沿瓜地馬拉高地邊緣的礦床
中,鹽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利用,但在中部低地地帶卻難以找到。
不僅礦產如此,其他資源分布也不均衡。熱帶叢林的出產,包括取自各種樹木的樹脂(用
於燒香敬神)、硬木和漂亮的鳥類羽毛,還有用作藥材和香料的各種植物。
豐富多樣的海產品乃是瑪雅儀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貝殼、珊瑚、珍珠、鯆魚脊骨。這
份清單還不是全部,各地農業上的特產和製成品,如可可豆、蜂蜜、陶器、織物、玉雕、武
器等等,進行著廣泛而發達的貿易。
瑪雅社會出現了專門的商人階層,甚至在宗教觀念上也有像北極星這樣的商人保護神。
商人一部分即是權貴人物,另一些則是普通社會成員。他們利用奴隸搬運貨物。在各個重要
城市之間,居然還鋪著碎石道路相通。商人有特製的商路圖。沿海居民剖木為舟,用這種木
船從事貿易,每船可容40人之多。
通常在瑪雅城市中心裏還有規模龐大的交易場所,或許還有貨棧,可供商旅住宿往來。
交易的舉行有一定的日期。可以說,到了瑪雅文明的後古典期,商業貿易已成為其社會生活
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趣的是,這種貿易經濟所聯繫的貨幣體係非金非銀,而是用可可豆作為本位。比如說,
一隻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個奴隸約值100粒可可豆。這就引出了一個疑問:既然用這
種可年年收穫的可可豆作“貨幣”,那麽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瑪雅社會是如何阻止“私
印偽鈔”的?一般關於瑪雅商貿的資料都不涉及這個問題,語焉不詳。實際上,瑪雅人的可
可豆本位並不是一個可以與現代國家銀行黃金儲備相提並論的東西。它很可能隻是一個便於
計數的交換單位。比如前邊那個例子,由10粒可可豆與100粒可可豆之間的比例關係,
就可以準確獲知一個奴隸等於多少兔子的價值。
可可豆顯然不可能像“天然是貨幣”的黃金那樣,成為跨越時空的一般等價物,可可豆
本位的貿易經濟或許非得有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政治保障和道德保障不可。事實正是如此,
貝殼、布帛、銅鈴、小斧等也偶作交換單位。可見瑪雅世界內部各城市、各部族的貿易本質
上是易物貿易;不是要長途跋涉賺回“外匯”,,而是要換回本部族本地區所需要的緊缺物資。
所以,他們並不是要嚴格規定貨幣本位,而是把貿易中比較便於攜帶的部分用作象徵。外來
的觀察者很容易把這部分交換貨物(貝殼、布帛、可可豆、銅鈴等)看成“貨幣”。
瑪雅貿易在城市內部進行當然需要秩序和管理,這對其政治勢力的消長不無促成;而在
城市之間、部族之間進行的長途貿易,則必然是武裝貿易。大規模、長距離的交換必定是關
乎國計民生、關乎宗教儀式的重大需求,於是這種貿易就不是民間個人行為力所能及,而是
需要集團政治軍事力量的支持。有一種理論認為,瑪雅文明在政治上的起源即是各部族問必
須進行物資交流,或者戰爭,或者貿易,或者兩種途徑兼而有之。他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石
器工具,他們的神靈需要特定土產的貢奉。這就是物資交流的必然性。
貿易把瑪雅地區聯成了網絡,構成一個經濟上、文化上都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就是瑪雅
人的共生圈。
從頭到腳的“文化”
真正的瑪雅文明逝去了,現代瑪雅人及他們的居住地中再也看不到當年瑪雅抄本和壁畫
上描繪的那些熱烈而絢麗多彩的氣息了。現代的瑪雅人穿著美國式的便褲便裝,女性頭上的
珠花也是從市鎮上買來的,男人腕上有廉價手錶,小孩子嘴裏含著軟糖,總之,當旅遊者或
</br>
個三麵環海、兩端窄陸的“半封閉”“獨立實驗室”,但在實驗室的屋牆內卻有著相當多的“化
學過程”。
瑪雅地區的自然資源分布絕不是整齊劃一的,不同地域間的物資交換始終是十分重要
的。要是沒有聯結其各部分的貨物交換網絡,那麽,瑪雅地區就決不會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
在整個低地地區,石灰石無疑在建築上有很大用處,這種質地的石料易於切割開採,也
易於雕刻裝飾。在許多地區,含有可以製成砍削工具的淺撞石礦床;而高地則出產更為上等
的黑曜石,這種打製石器的好原料是高地火山噴出的熔岩,幾乎全由玻璃質組成,一般為黑
色、褐色,有明顯的玻璃光澤和貝殼狀斷口,可作工藝品、裝飾品。用於製造碾磨工具的堅
硬火山石和火山礦物顏料,也隻在瑪雅山(maya
mountains)和高地才有所發現。在一切材質中最貴重的玉石(瑪雅人對玉有特殊的情
感),也隻能在瓜地馬拉的莫塔瓜穀地(motaga
velley)被找到。在尤卡坦海岸地帶和沿著太平洋海岸以及沿瓜地馬拉高地邊緣的礦床
中,鹽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利用,但在中部低地地帶卻難以找到。
不僅礦產如此,其他資源分布也不均衡。熱帶叢林的出產,包括取自各種樹木的樹脂(用
於燒香敬神)、硬木和漂亮的鳥類羽毛,還有用作藥材和香料的各種植物。
豐富多樣的海產品乃是瑪雅儀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貝殼、珊瑚、珍珠、鯆魚脊骨。這
份清單還不是全部,各地農業上的特產和製成品,如可可豆、蜂蜜、陶器、織物、玉雕、武
器等等,進行著廣泛而發達的貿易。
瑪雅社會出現了專門的商人階層,甚至在宗教觀念上也有像北極星這樣的商人保護神。
商人一部分即是權貴人物,另一些則是普通社會成員。他們利用奴隸搬運貨物。在各個重要
城市之間,居然還鋪著碎石道路相通。商人有特製的商路圖。沿海居民剖木為舟,用這種木
船從事貿易,每船可容40人之多。
通常在瑪雅城市中心裏還有規模龐大的交易場所,或許還有貨棧,可供商旅住宿往來。
交易的舉行有一定的日期。可以說,到了瑪雅文明的後古典期,商業貿易已成為其社會生活
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趣的是,這種貿易經濟所聯繫的貨幣體係非金非銀,而是用可可豆作為本位。比如說,
一隻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個奴隸約值100粒可可豆。這就引出了一個疑問:既然用這
種可年年收穫的可可豆作“貨幣”,那麽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瑪雅社會是如何阻止“私
印偽鈔”的?一般關於瑪雅商貿的資料都不涉及這個問題,語焉不詳。實際上,瑪雅人的可
可豆本位並不是一個可以與現代國家銀行黃金儲備相提並論的東西。它很可能隻是一個便於
計數的交換單位。比如前邊那個例子,由10粒可可豆與100粒可可豆之間的比例關係,
就可以準確獲知一個奴隸等於多少兔子的價值。
可可豆顯然不可能像“天然是貨幣”的黃金那樣,成為跨越時空的一般等價物,可可豆
本位的貿易經濟或許非得有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政治保障和道德保障不可。事實正是如此,
貝殼、布帛、銅鈴、小斧等也偶作交換單位。可見瑪雅世界內部各城市、各部族的貿易本質
上是易物貿易;不是要長途跋涉賺回“外匯”,,而是要換回本部族本地區所需要的緊缺物資。
所以,他們並不是要嚴格規定貨幣本位,而是把貿易中比較便於攜帶的部分用作象徵。外來
的觀察者很容易把這部分交換貨物(貝殼、布帛、可可豆、銅鈴等)看成“貨幣”。
瑪雅貿易在城市內部進行當然需要秩序和管理,這對其政治勢力的消長不無促成;而在
城市之間、部族之間進行的長途貿易,則必然是武裝貿易。大規模、長距離的交換必定是關
乎國計民生、關乎宗教儀式的重大需求,於是這種貿易就不是民間個人行為力所能及,而是
需要集團政治軍事力量的支持。有一種理論認為,瑪雅文明在政治上的起源即是各部族問必
須進行物資交流,或者戰爭,或者貿易,或者兩種途徑兼而有之。他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石
器工具,他們的神靈需要特定土產的貢奉。這就是物資交流的必然性。
貿易把瑪雅地區聯成了網絡,構成一個經濟上、文化上都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就是瑪雅
人的共生圈。
從頭到腳的“文化”
真正的瑪雅文明逝去了,現代瑪雅人及他們的居住地中再也看不到當年瑪雅抄本和壁畫
上描繪的那些熱烈而絢麗多彩的氣息了。現代的瑪雅人穿著美國式的便褲便裝,女性頭上的
珠花也是從市鎮上買來的,男人腕上有廉價手錶,小孩子嘴裏含著軟糖,總之,當旅遊者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