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飾件使人舉止有節。再舉更明白點的例子,《禮記·玉藻》雲:“古之君子必佩玉,……趨
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也就是
說,君子(在若幹含義中也包括“上層人士的子弟”這一意義)集中注意力於身上所佩掛的
玉飾上,這樣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有禮有節地動作,才能使玉佩按一定節奏發音。別人可
以根據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察知君子是否有禮有節、合規合度;君子本人則用玉佩鏘鳴之聲
驅除非辟之心。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瑪雅人的掛珠在起源上當有類似的功能。他們曾經在孩子一出生時
就懸掛小珠以使孩子(當然也是貴族的孩子,君子之類吧)變成“全神貫注”的內斜視(對
眼兒、鬥雞眼),這可以參看本書《美麗的扁頭·高貴的斜眼》一節。這回他們又故技重演,
在這個“三歲看老”的人生關鍵期,給孩子頭上拴上“敲打”的小白珠。想必這小白珠能夠
限製頑童縱性縱情的鬧騰,極為微妙地讓男孩們在意這個頭頂上朝夕不離的小玩藝兒,從而
從心理機製上造成一種對內心衝動和不平靜進行克製的傾向。這真是個高招,虧瑪雅人想得
出。
對付女孩兒也有一套辦法,當她們達到同樣年齡時,就要在她們腰間紮上一根繩子,上
邊垂掛著象徵其貞操的一枚紅色貝殼。這其中隱含的意味,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青春期儀式到來之前,要是取下了這兩樣東西,那就了不得,尤其是女孩兒摘下貝殼,
那會被視為奇恥大辱的,父母對此非常在意。
家庭中這些細微的潛移默化,保證了瑪雅人的社會道德倫常觀念的內化,四五歲是兒童
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時候形成的一套基本心理反應模式,會影響一生,決定著他(她)成
年經驗的輪廓。不僅個人,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是在家庭這個狹小舞台的限製內決定的。一般
說,瑪雅母親們非常親撫她們的孩子,總是喃喃地對著嬰孩講兒語。這或許就是瑪雅人總也
擺脫不掉保護神觀念的心理起因,他們總是渴望神來親撫、眷顧他們,理解他們的處境、滿
足他們的願望。這已經引發到瑪雅社會意識形態的高度了。
有時,不得不對孩子體罰,母親總是不參與此事。父親的懲罰,大概有助於孩子們“切
身”體驗男性在社會、家庭中的權威,這對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無疑是十分必要的。“父
嚴母慈”,這個理想的家庭內部搭配,大概對瑪雅綱常倫理的確立與鞏固極有助益。
在瑪雅家庭中,大孩子不僅被要求來照顧年幼的弟妹,而且他們也被肯定對弟妹具
有權威。年輕的家庭成員對年長者的尊敬是根深蒂固的。父親是無可爭議的一家之長,沒有
他的首肯,什麽也做不得,當然母親也同樣受尊重。這是什麽?這就是長幼有序,這就是中
國古人所重的“孝”,和“悌”,這就是現代西方大學者賴希(wilhelm reich)所指出的:“(家
庭是製造)順從動物的工廠。?”
假如沒有這種來源於童年經驗的綱常倫理,假如沒有這種“順從”,那麽,也就沒
有瑪雅人想必極為完美的社會組織體係,進而也就無法想像這些缺少現代機械設備的人們能
夠通過齊心合力有組織的勞動來完成諸如宏偉的金字塔、壇廟、石碑等人類文明的輝煌記錄。
瑪雅人的“種姓”
瑪雅人的聚居點有完善的道路、公共建築等設施,但大部分瑪雅人卻都居住在城夕)
的村落裏。城裏一般隻有祭司、首領等不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人居住。他們的飲食依靠各村
鎮的進貢。
我們知道印度有個種姓製度,將人依據姓氏分為四種,首陀羅是奴隸,他們存在的
唯一目的就是服務於其他三個種姓。婆羅門據說出生於原人的頭部,地位最高,具有神的力
量。他們在社會中行使祭司的職能,授講經文,主持祭把。剎帝利出生於原人的肩部,擁有
皇權,同時也是戰爭的主力。吠捨出生於原人的腿上,入選應從事具體生產,然後以稅貢形
式尋求神的護佑、首領的保護。各個種姓集團大小不等,一般都在萬人左右。但他們並不分
別聚居,而是分散於各地,滲透在社會中各司其職。
其實,這種劃分人口的方式在南亞各國的印度族居民中都有留存。種姓的劃分不僅藉助
嚴格的婚姻保持血統的純正,並且藉助社會職業的固定化維持社會等級的穩定。比如,個人
或群體的聖潔、高貴,按級提高。一些被認為具有汙染性的職業,如與已死的動物接觸(如
製革工),或與身體的排泄物接觸(如洗衣工、理髮師和廁所清潔工),都由低級種姓的人去
幹。
每個社會都有維持社會等級差別、控製社會內部混流、衝突的機製。一般而言,父親和
</br>
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也就是
說,君子(在若幹含義中也包括“上層人士的子弟”這一意義)集中注意力於身上所佩掛的
玉飾上,這樣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有禮有節地動作,才能使玉佩按一定節奏發音。別人可
以根據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察知君子是否有禮有節、合規合度;君子本人則用玉佩鏘鳴之聲
驅除非辟之心。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瑪雅人的掛珠在起源上當有類似的功能。他們曾經在孩子一出生時
就懸掛小珠以使孩子(當然也是貴族的孩子,君子之類吧)變成“全神貫注”的內斜視(對
眼兒、鬥雞眼),這可以參看本書《美麗的扁頭·高貴的斜眼》一節。這回他們又故技重演,
在這個“三歲看老”的人生關鍵期,給孩子頭上拴上“敲打”的小白珠。想必這小白珠能夠
限製頑童縱性縱情的鬧騰,極為微妙地讓男孩們在意這個頭頂上朝夕不離的小玩藝兒,從而
從心理機製上造成一種對內心衝動和不平靜進行克製的傾向。這真是個高招,虧瑪雅人想得
出。
對付女孩兒也有一套辦法,當她們達到同樣年齡時,就要在她們腰間紮上一根繩子,上
邊垂掛著象徵其貞操的一枚紅色貝殼。這其中隱含的意味,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青春期儀式到來之前,要是取下了這兩樣東西,那就了不得,尤其是女孩兒摘下貝殼,
那會被視為奇恥大辱的,父母對此非常在意。
家庭中這些細微的潛移默化,保證了瑪雅人的社會道德倫常觀念的內化,四五歲是兒童
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時候形成的一套基本心理反應模式,會影響一生,決定著他(她)成
年經驗的輪廓。不僅個人,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是在家庭這個狹小舞台的限製內決定的。一般
說,瑪雅母親們非常親撫她們的孩子,總是喃喃地對著嬰孩講兒語。這或許就是瑪雅人總也
擺脫不掉保護神觀念的心理起因,他們總是渴望神來親撫、眷顧他們,理解他們的處境、滿
足他們的願望。這已經引發到瑪雅社會意識形態的高度了。
有時,不得不對孩子體罰,母親總是不參與此事。父親的懲罰,大概有助於孩子們“切
身”體驗男性在社會、家庭中的權威,這對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無疑是十分必要的。“父
嚴母慈”,這個理想的家庭內部搭配,大概對瑪雅綱常倫理的確立與鞏固極有助益。
在瑪雅家庭中,大孩子不僅被要求來照顧年幼的弟妹,而且他們也被肯定對弟妹具
有權威。年輕的家庭成員對年長者的尊敬是根深蒂固的。父親是無可爭議的一家之長,沒有
他的首肯,什麽也做不得,當然母親也同樣受尊重。這是什麽?這就是長幼有序,這就是中
國古人所重的“孝”,和“悌”,這就是現代西方大學者賴希(wilhelm reich)所指出的:“(家
庭是製造)順從動物的工廠。?”
假如沒有這種來源於童年經驗的綱常倫理,假如沒有這種“順從”,那麽,也就沒
有瑪雅人想必極為完美的社會組織體係,進而也就無法想像這些缺少現代機械設備的人們能
夠通過齊心合力有組織的勞動來完成諸如宏偉的金字塔、壇廟、石碑等人類文明的輝煌記錄。
瑪雅人的“種姓”
瑪雅人的聚居點有完善的道路、公共建築等設施,但大部分瑪雅人卻都居住在城夕)
的村落裏。城裏一般隻有祭司、首領等不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人居住。他們的飲食依靠各村
鎮的進貢。
我們知道印度有個種姓製度,將人依據姓氏分為四種,首陀羅是奴隸,他們存在的
唯一目的就是服務於其他三個種姓。婆羅門據說出生於原人的頭部,地位最高,具有神的力
量。他們在社會中行使祭司的職能,授講經文,主持祭把。剎帝利出生於原人的肩部,擁有
皇權,同時也是戰爭的主力。吠捨出生於原人的腿上,入選應從事具體生產,然後以稅貢形
式尋求神的護佑、首領的保護。各個種姓集團大小不等,一般都在萬人左右。但他們並不分
別聚居,而是分散於各地,滲透在社會中各司其職。
其實,這種劃分人口的方式在南亞各國的印度族居民中都有留存。種姓的劃分不僅藉助
嚴格的婚姻保持血統的純正,並且藉助社會職業的固定化維持社會等級的穩定。比如,個人
或群體的聖潔、高貴,按級提高。一些被認為具有汙染性的職業,如與已死的動物接觸(如
製革工),或與身體的排泄物接觸(如洗衣工、理髮師和廁所清潔工),都由低級種姓的人去
幹。
每個社會都有維持社會等級差別、控製社會內部混流、衝突的機製。一般而言,父親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