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公很能察覺得出太明屈折的心情,他舉出種種昔日的例子,說明就宦途的困難來安慰太明。所謂候官,至少要等候三年。現在和昔日不同,忙碌的現代人沒有這種餘裕。不過老阿公的話,盡管如此,還是具有使太明的心轉為平靜的奇異作用。
太明的謀職很困難,再加上對胡家來說是一件不可喜的事又被人提出來。那是鴉片桶的兒子誌達不幹‘警察補’突然回村子了。這又給喜歡饒舌的村人一件批評的材料。
‘胡家的帽子又飛掉一頂啦(被免職)。’這種流言口口相傳流布。
而有一天,太明經過村路時,在埤圳樹蔭下洗衣服的婦女們所說的話傳入太明的耳朵:‘他的帽子已經飛了,不必顧忌他了,不隻不必請他喝酒,水也免啦。’‘我阿母算來是誌達的嬸嬸,而誌達佩著劍威風,我阿母先給他打招呼,他都懶得跟她打招呼呢。’由此可見村人對於在官職者的反感,以及去職者之慘,太明目睹如此,逃也似的離開那裏。而誌達本人自從退職以來連老阿公這裏也沒好好地來請安,終日悶居家裏閉門不出,但過了兩三周,留下家人,再度飄然外出消失蹤影。
然而,過年了,正月裏誌達又出現在胡家人的麵前,他穿著新西裝,情況不錯的樣子。據他說是當了律師的通譯。當時的人敬畏律師如神。因此,‘律師通譯’也一樣令人敬畏。誌達對新年正月聚集於胡家公廳的一族人,引例講釋法院的判決例子,使知識淺薄的鄉下人聽得很欽佩。於是誌達更加得意地提出他的新計劃。
他先從聚集在一起的人中選出一些主要的人物,招到誌達自己的家裏去商議。於是誌達再說出一個提案。這個提案是,向來合在一起而行的,胡家祖先傳下的祭祀事業,應分割而行。照他的說法,祭祀事業由一個人管理,容易產生弊端,第一,從經費之點看來負擔過大。但是若分割由個人個別的名義而行,便可照大家的意思來做。對於經濟困難的人,這個提案正是求之不得的佳餌。因此誌達成功地獲得大家的贊成。那就拜託你啦,大家這樣說著,各自出資,給誌達十元錢。
從那天的一周後,老阿公收到誌達寫的一封信,那是胡家族人中的主要人物連署的,對於祭祀公業的分割要求書。胡家祭祀公業的管理人是老阿公,這隻是名義而已,實際管理的是胡文卿。胡文卿看了,臉色變青大怒的叫出:‘末劫了尾(敗家子)!’不過胡文卿對於這預測不到的事態,不知如何處理,他便跟兒子太明商量。他是想求救於太明所具有的新知識。太明也沒有什麽法律知識,因此他認為從常識論的立場看來,祭祀公業是屬於大家的共有物,所以他回答說,沒有必要反對大家硬堅持到底來管理。但太明的這樣回答,他父親難滿意。照他父親胡文卿看來,分割祭祀公業是對祖先的冒瀆,這關係到胡家的盛衰和名譽。對於這點,太明則指出祭祀公業的形式化,忘了其精神固執於形式,反而是對祖先的不孝,太明說出他這個主張。也就是父子兩人形式論與本質論的對立。彼此各有主張便無法得出結論,所以最後便去徵求老阿公的意見。出乎意外的老阿公對於這問題態度恬淡,他認為這次是由於對管理人的不滿而發端的,這便是意味管理人的無德望,那麽就要爽快的把管理的事讓出來,才是理所當然的做法。
結果,照老阿公的意見,太明召集族人中的主要人物開會,各房(分家)一共推十四名代表參加。老阿公是族長聚集的代表都是他的侄子。
會議開始之前,老阿公對大家以緩慢而沉痛的語調說:‘先公到台灣後,備嚐非常的辛酸奠定基礎,義公又繼續奮鬥,於是給胡家一門留下莫大的財產。不肖的兄弟未得以繼父祖之誌,徒衣坐食因而失去財產誠然不幸,實在對祖先很慚愧。再說如今僅有的少數公產由本人管理,由於德行未至,給大家添麻煩,誠然很抱歉。’他說到這裏便切斷話題。老人的話深深地打動氣勢奮勇的代表之心,大家靜悄悄的,沒有人咳一聲,其中已有人受良心的嗬責後悔聽從誌達的話。鴉片桶打破沉默站起來說:‘所謂公業公產,隻是剩下三十石(容量名,十鬥為一石)而已,這對於祖先留下的莫大財產而言,僅三十石夠少的很慚愧了,連這三十石都要分,我不懂大家的心。即使分了,一房也不過分到七石半,每人隻分到一、二石罷了。’鴉片桶對於公產分割案提出異議,他不知道提出分割案的首謀者是自己的兒子誌達。他的發言使代表們更深自反省,而使結論得到決定性了斷的,是太明的堂兄誌勇的發言:‘我們並非一定要分割,也並非覺得阿公管理不善。現在我就說出來,這個問題,是因為誌達的煽動而起的。’他說出真相,事出意外鴉片桶愕然,鴉片桶的驚訝又變成憤怒。
‘誌達這個傢夥,我一定要讓他知道知道我的嚴厲。’鴉片桶為了要詰問兒子變了臉色回自宅去了。
然而這件事,結果還是誌達的狡黠獲得勝利。誌達非常狡猾,不因鴉片桶的叱責而氣餒,反而對連署的代表說,如今若違背連署的協定,必須繳納五百元違約金,以他的法律知識為楯來強迫各代表不能退縮。對於其脅迫,一人屈服二人屈服,終於全部代表落到不能不贊成分割案的境地。而且連一度反對的鴉片桶因為公產分割了,他自己可以入手三石五鬥之利,而忽然動了食指。他想到賣了那田地,還可以再躺著吸鴉片一年,他就完全改變主張了。於是,分割案終於實現了。
</br>
太明的謀職很困難,再加上對胡家來說是一件不可喜的事又被人提出來。那是鴉片桶的兒子誌達不幹‘警察補’突然回村子了。這又給喜歡饒舌的村人一件批評的材料。
‘胡家的帽子又飛掉一頂啦(被免職)。’這種流言口口相傳流布。
而有一天,太明經過村路時,在埤圳樹蔭下洗衣服的婦女們所說的話傳入太明的耳朵:‘他的帽子已經飛了,不必顧忌他了,不隻不必請他喝酒,水也免啦。’‘我阿母算來是誌達的嬸嬸,而誌達佩著劍威風,我阿母先給他打招呼,他都懶得跟她打招呼呢。’由此可見村人對於在官職者的反感,以及去職者之慘,太明目睹如此,逃也似的離開那裏。而誌達本人自從退職以來連老阿公這裏也沒好好地來請安,終日悶居家裏閉門不出,但過了兩三周,留下家人,再度飄然外出消失蹤影。
然而,過年了,正月裏誌達又出現在胡家人的麵前,他穿著新西裝,情況不錯的樣子。據他說是當了律師的通譯。當時的人敬畏律師如神。因此,‘律師通譯’也一樣令人敬畏。誌達對新年正月聚集於胡家公廳的一族人,引例講釋法院的判決例子,使知識淺薄的鄉下人聽得很欽佩。於是誌達更加得意地提出他的新計劃。
他先從聚集在一起的人中選出一些主要的人物,招到誌達自己的家裏去商議。於是誌達再說出一個提案。這個提案是,向來合在一起而行的,胡家祖先傳下的祭祀事業,應分割而行。照他的說法,祭祀事業由一個人管理,容易產生弊端,第一,從經費之點看來負擔過大。但是若分割由個人個別的名義而行,便可照大家的意思來做。對於經濟困難的人,這個提案正是求之不得的佳餌。因此誌達成功地獲得大家的贊成。那就拜託你啦,大家這樣說著,各自出資,給誌達十元錢。
從那天的一周後,老阿公收到誌達寫的一封信,那是胡家族人中的主要人物連署的,對於祭祀公業的分割要求書。胡家祭祀公業的管理人是老阿公,這隻是名義而已,實際管理的是胡文卿。胡文卿看了,臉色變青大怒的叫出:‘末劫了尾(敗家子)!’不過胡文卿對於這預測不到的事態,不知如何處理,他便跟兒子太明商量。他是想求救於太明所具有的新知識。太明也沒有什麽法律知識,因此他認為從常識論的立場看來,祭祀公業是屬於大家的共有物,所以他回答說,沒有必要反對大家硬堅持到底來管理。但太明的這樣回答,他父親難滿意。照他父親胡文卿看來,分割祭祀公業是對祖先的冒瀆,這關係到胡家的盛衰和名譽。對於這點,太明則指出祭祀公業的形式化,忘了其精神固執於形式,反而是對祖先的不孝,太明說出他這個主張。也就是父子兩人形式論與本質論的對立。彼此各有主張便無法得出結論,所以最後便去徵求老阿公的意見。出乎意外的老阿公對於這問題態度恬淡,他認為這次是由於對管理人的不滿而發端的,這便是意味管理人的無德望,那麽就要爽快的把管理的事讓出來,才是理所當然的做法。
結果,照老阿公的意見,太明召集族人中的主要人物開會,各房(分家)一共推十四名代表參加。老阿公是族長聚集的代表都是他的侄子。
會議開始之前,老阿公對大家以緩慢而沉痛的語調說:‘先公到台灣後,備嚐非常的辛酸奠定基礎,義公又繼續奮鬥,於是給胡家一門留下莫大的財產。不肖的兄弟未得以繼父祖之誌,徒衣坐食因而失去財產誠然不幸,實在對祖先很慚愧。再說如今僅有的少數公產由本人管理,由於德行未至,給大家添麻煩,誠然很抱歉。’他說到這裏便切斷話題。老人的話深深地打動氣勢奮勇的代表之心,大家靜悄悄的,沒有人咳一聲,其中已有人受良心的嗬責後悔聽從誌達的話。鴉片桶打破沉默站起來說:‘所謂公業公產,隻是剩下三十石(容量名,十鬥為一石)而已,這對於祖先留下的莫大財產而言,僅三十石夠少的很慚愧了,連這三十石都要分,我不懂大家的心。即使分了,一房也不過分到七石半,每人隻分到一、二石罷了。’鴉片桶對於公產分割案提出異議,他不知道提出分割案的首謀者是自己的兒子誌達。他的發言使代表們更深自反省,而使結論得到決定性了斷的,是太明的堂兄誌勇的發言:‘我們並非一定要分割,也並非覺得阿公管理不善。現在我就說出來,這個問題,是因為誌達的煽動而起的。’他說出真相,事出意外鴉片桶愕然,鴉片桶的驚訝又變成憤怒。
‘誌達這個傢夥,我一定要讓他知道知道我的嚴厲。’鴉片桶為了要詰問兒子變了臉色回自宅去了。
然而這件事,結果還是誌達的狡黠獲得勝利。誌達非常狡猾,不因鴉片桶的叱責而氣餒,反而對連署的代表說,如今若違背連署的協定,必須繳納五百元違約金,以他的法律知識為楯來強迫各代表不能退縮。對於其脅迫,一人屈服二人屈服,終於全部代表落到不能不贊成分割案的境地。而且連一度反對的鴉片桶因為公產分割了,他自己可以入手三石五鬥之利,而忽然動了食指。他想到賣了那田地,還可以再躺著吸鴉片一年,他就完全改變主張了。於是,分割案終於實現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