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穀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


    以上大致說明了馳道的概況,下麵詳細說明馳道的結構和功能,相信大多數人是不了解的。


    要說明馳道,我們不能不拿今天的鐵路來做比方。鐵路我們都知道,中間是枕木,兩邊是鐵軌,枕木比較軟,可以更好的與路基結合,也使行車更加平穩。而馳道,類似於鐵路,兩邊是很硬的木頭鋪的軌道,中間奇蹟般的選擇了枕木,可見我國人民的眼光歷盡兩千年還是那麽好!


    大多數人隻見過鐵路,但是真正在鐵路上走過的恐怕不多(睡過的更少),兩根枕木距離和人們的步子很不合適。一次跨一根顯得步子太小,跨兩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習慣,說白了,按正常的步子走的話,你的腳會一半在枕木上一半在中間的空當裏,很難受。而秦代的馳道,則不是這樣。馳道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也就是說,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盪”,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


    理由很簡單,那時候是為了方便馬走,所以要順著馬的步子,現在是為了不讓人走,所以不順著我們的步子。


    那你要問了,要是馬跑的順了,你想讓它停下來就不那麽容易了,就像人家在跑百米,跑到七十米你說停,一時半會是肯定停不下來的。但是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嘀,這樣簡單的問題是輕而易舉可以解決嘀!相信你也想到了,馬跑得快是因為枕木鋪的,自然也可以鋪的不讓它順腿嘛,到了某個驛站就把枕木的行距改改,馬自然就慢了。


    經專家考證,這是一種最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裏,有的人認為七百公裏。這是比八百裏加急還高一倍多的速度。無怪乎趙政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並且經常動輒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兵貴神速,難怪打仗打的很爽。


    據說趙政滅楚的時候,那六十萬大軍就是經馳道運輸的,試想想,在那個年頭,以每天六百公裏的速度行軍時什麽概念。假使鹹陽有楚國的探子,在第一時間得知秦國出兵的消息,並且快馬趕回楚國,結果回到楚國的時候估計王家軍已經順利回鹹陽了……


    而且那時候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而馬車在普通路上也能跑,在馳道上也能跑,這就使得馬車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這是今天的鐵路也沒有辦法比擬的,你不能把火車弄到馬路上去跑。


    問題是秦國的鐵路網在中國後來為什麽沒有流傳下來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戰爭,秦末連年戰爭,可是打仗的不是國家與國家,而是國家與土匪,土匪們哪來的馬車這麽先進的交通工具,全憑十一路車,那叫一個辛苦啊!當農民軍看著眼前這麽具有威脅的高速公路的時候,就紛紛拿起了鋤頭鐵鍬之類的生產工具,幹起了破壞活動。一時間,哪裏有起義軍,哪裏的馳道就遭到破壞,使得秦軍不能以最快速度支援到各地。


    轉眼到了漢朝,以劉邦為首的前幾個皇帝是很窮的,非常非常窮,據說家裏的馬的瘦的跑不動路,至於下麵的官員,有牛車就不錯的。這時候我們可以站在漢朝人的立場了,既然沒有馬車,那給馬車跑的馳道還有什麽用?不但沒有用,反而阻礙了當時人們的出行,在沒有保護遺產觀念的年代,人們很自覺的自己動手,把不利於生產生活的東西徹底消滅……


    而且漢朝實行的是分封製,沒有大規模運輸的必要,基本上各諸侯國各自為政,馳道這種工程量巨大的活動實在是太浪費錢,人家辛辛苦苦壓榨一點錢財,還不夠吃吃喝喝,哪能浪費在這玩意兒上。


    如果你還要問之後的什麽唐宋元明清為什麽不修馳道,我隻能說是忘了!


    近來在河南南陽的山區裏驚奇地發現了秦代的馳道,經碳14測定,係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經過防腐處理,至今尚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樣來。我們現在隻希望,在某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再能發現一些保存較為完好的馳道供我們研究,看看到底趙政把秦國的交通網,發展到了什麽程度!


    隻要再找到一個“軌路”遺蹟,並且發現那兒的軌道間距和枕木間距和南陽的相同,那麽秦朝修建過“軌路”網就應該成為定論了。如果秦朝的“軌路”網被證實,那麽這是比長城還要偉大的工程,這是人們的共識。


    第6卷


    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上文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從這短短十二個字裏麵,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阿房宮出現的時間地點以及時代背景——首先是六王被消滅了,時間肯定在公元前221年之後;其次是四海一,那說明趙政同學已經完成了統一,這裏的統一併不是狹義的六國,而是包括了北擊匈奴南平越人這一係列軍事行動,這樣一算,時間可以再往後拖幾年,大約是公元前215年;最後是地點,很鮮明,蜀山。值得說明的是,蜀山一稱最早就是出現在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裏麵,秦朝時是沒有這麽個蜀山的,所以我們並不清楚這個蜀山的具體位置,隻能推算蜀山應在四川境內,很可能是峨嵋山附近一帶的山脈統稱。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王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牛奶LK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牛奶LK並收藏秦王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