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要養活三十萬人,拿私房錢是不可能的,別說他不會拿,想拿也拿不起啊!但三十萬張嘴是要吃飯的,不是喝西北風,想弄糧食,除了搶就是種,搶食沒指望了,當地老百姓給匈奴折騰的都搬家了,現在基本上是十室九空,搶匈奴?可能性之小還不如搶趙政算了!


    所以隻有種地了。呂不韋當年搞過一套製度,就是當兵的也要種地,該拚命的時候拚命,不用拚命的時候就去種地,可以說是相當的壓迫大兵,反正一年到頭沒的閑。蒙恬這個人比較好的就是跟底下人關係比較好,兄弟們千裏迢迢跑到這來跟野蠻人打仗,還要種地,完了還要當農民工修城牆,實在是太不人道!於是他上書,請趙政同誌批準從內地遷一些老百姓過來,一來可以解決糧食問題,二來人多了到時候成為一個大的郡縣也會給匈奴更大的威懾。趙政想想有理,大筆一揮,批準了!人數,五十萬!


    秦國當時人口為大約兩千萬,光外遷的就五十萬,秦始皇未必看不穿蒙恬的小伎倆,但他還是派了,因為他知道修長城的工程量非同尋常。秦始皇同時下令,國內獲死刑者,如果願意去支援前線,種種地修修牆,可以改為無期徒刑,食宿全免,待遇從優。於是國內的監獄一下子寬敞了不少,儈子手們據說相當寂寞。


    飯有的吃了,蒙恬也該打仗了。


    匈奴人雖然猛,但是沒有什麽兵法,我中華學問是博大精深,孫子兵法玩死你綽綽有餘,蒙恬也算是將軍世家,在沙盤上指指點點匈奴就受不了了。不到一年時間,蒙恬在河南境內指東打西,也不占地方,就追著匈奴跑,殺你的有生力量,打的受不了隻有回老家。光回家還不行,目的是讓你無家可歸!


    趙政又命蒙恬渡河攻取高闕及北假,將匈奴趕到陽山以北,在那一帶建立前哨陣地,監視敵蹤屏障後方。並自榆中沿著河水一直到陰山,劃為44縣,縣城就建在河邊,作為堵塞邊境之用。


    之後,就是修長城!


    之所以說是修長城,而不是造長城,我認為是科學合理的!畢竟當年秦燕趙三國都修過,隻不過各修各的,沒有連起來,充其量稱之為城牆,一段一段的不過幾十公裏幾百公裏。蒙恬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城牆全部連起來,年久失修的重新整整,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工加工。


    這種加工,我想不需要多說,大家也知道難度,在崇山峻嶺上麵,修城牆,修烽火台,全部連起來,想想都覺得費勁,就更不用說行動了。去過長城的知道那一塊磚頭有多大,估計上十個小夥子才能勉強抬的動,更不用說前期的採石和處理石頭了。秦長城是用夯土的辦法築成的。從現在臨洮北邊秦長城遺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層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層壓得非常堅實的黃土,黃土上築起有夯土層的城牆,夯土層為黃色粘土夾碎石。這雖是早期的夯築辦法,卻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閑話少說,蒙恬當了四年包工頭,用了三十萬士兵和五十萬老百姓,還有數量不詳的囚犯,才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


    說一點題外的東西,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並非完全是秦長城,隻有一部分是,但更多的是明代的長城。


    漢代因北方匈奴經常入侵,從漢文帝漢景帝開始,就繼續修繕秦長城。最後修成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經龜茲、車師(均在今新疆境內),居延(今內蒙境內),直到黑龍江北岸,全長近2萬裏的長城,城堡相連,烽火相望,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


    從南北朝到元代,中間有很多王朝都修過長城,但規模都不如秦漢時代。


    明朝建立以後,原來的統治者元蒙貴族逃回蒙古,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東北又有女真族興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最後修成全長12700餘裏,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的長城,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城。明長城的特點是;在重要的關隘地方,特別是在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達到二十幾重。並在長城南北築了許多城堡、煙墩(烽火台),用來瞭望敵情,傳遞警報。


    歷朝歷代修長城,當然,不會是老大自己去抗石頭,做出最大貢獻的依然是最底層的老百姓,為了這項偉大的工程,有多少人死在長城腳下,已經無據可查,隻有一個大致的數字,11400000人。


    我們有理由向這些先人致敬!


    我一再說長城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樣的工程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朝代都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趙政卻在修長城的同時,進行著別的同樣浩大的工程,當兩千年後他們重見天日的時候,全世界為之驚嘆!


    馳道


    趙政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僅是完成了統一大業,更是把個人的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他不光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個陰謀家,軍事家,有神論者,獨裁者,工程師,語言學家(會多種方言),旅行家(五次出巡),他把自己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大秦帝國,無論功過是非,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先來關注一下趙政時期的幾大工程。


    首先是馳道!


    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約今69米),隔三丈(約今7米)栽一棵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這裏需要聲明的是,在非戰時,馳道是專供皇帝的車馬走的,一般官員是沒有權利用的,小老百姓就更別指望了,而在特殊情況下,又成為運兵運量的快速通道。據漢書賈山傳曰:“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王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牛奶LK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牛奶LK並收藏秦王掃最新章節